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224992发布日期:2020-12-08 15:09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反渗透膜是一种模拟生物半透膜制成的具有一定特性的人工半透膜,是反渗透技术的核心构件,反渗透技术原理是在高于溶液渗透压的作用下,依据其他物质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将这些物质和水分离开来,现有技术中膜污染已严重制约了反渗透技术的大规模应用与推广,尤其在高污染水处理、水回用以及化工分离等领域中的应用,膜污染将直接导致膜的渗透通量显著下降,系统的生产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和能耗增加;膜污染还将导致系统的频繁清洗、装置不能正常运转、膜的截留率特性严重劣化、产水水质变差、膜寿命降低和膜的频繁更换,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制备反渗透膜使通过向膜中添加碳纳米管、石墨烯、纳米二氧化钛、表面涂覆抗菌剂等方式起到膜表面抗菌效果,但是由于抗菌物质涂覆于膜层表面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水流对膜表面进行冲刷,容易导致添加剂脱落,同时由于反渗透膜长时间处于水下工作环境中,添加纳米二氧化钛等颗粒无法有效的吸收到紫外线,因此催化剂活性较低,无法发挥催化效果。

中国专利发布的一种抗菌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2014105325137,制备方法包括:(1)将多孔支撑层与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的水相溶液接触;(2)除去经水相溶液浸润后的多孔支撑层表面多余的水相溶液;(3)经过步骤(2)处理后的多孔支撑层与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酰氯基的酰氯化合物的有机相溶液接触;(4)待步骤(3)膜表面有机溶剂挥发后与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反应性氨基的化合物和壳聚糖季铵盐改性的凹凸棒土的水相溶液接触;(5)热处理、水洗后制得所述抗菌反渗透复合膜,该发明提高了反渗透复合膜的抗菌性能;在保持通量相当的基础上,又可以提高反渗透复合膜的截盐率,但是该发明中反渗透层同样直面水流,在水流的直接冲刷作用下其抗菌性能持久性不强。

鉴于此,本发明研制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现有技术中反渗透膜表面涂覆抗菌物质易脱落、光敏性催化剂由于吸光面窄且反渗透膜长时间工作于弱光环境下导致光敏性催化剂无法发挥作用的问题,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所述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包括基层、支撑层、分离层和保护层;所述多层反渗透复合膜由以下原料构成:

无纺布15-18%、联苯三甲酰氯2-4%、间苯二胺4-5%、二甲基亚飒0.5-0.8%、表面活性剂0.8-1%、有机溶剂25-30%、纳米分子筛0.4-0.8%、碳纳米管0.5-1%、去离子水40-65%;

所述表面活性剂为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肝胆酸钠、苯扎氯铵和苯扎溴铵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n,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吡啶、四氢呋喃的一种或几种;

原料中选择使用联苯三甲酰氯和间苯二胺进行反应,从而生成聚酰胺类反渗透膜,通过向原料中添加纳米分子筛和碳纳米管,利用碳纳米管和纳米分子筛优质的抗菌效果以及纳米材料在溶液中的扩散性,从而使制得的反渗透膜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抗菌效果,可以有效地避免反渗透膜过滤孔遭受堵塞,进而导致反渗透膜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水通量下降。

优选的,其中原料中还包括光触媒添加剂;所述光触媒添加剂为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锆和纳米氧化锌按照2:1:0.8的比例进行混合的粉末状添加剂;原料中通过添加光触媒添加剂,利用光触媒添加剂具备的吸光分解水分子,并产生氢氧根离子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氧,进而通过氢氧根离子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氧的强氧化性能,有效得在进行反渗透过滤的同时针对水中的细菌、有害物质、真菌进行灭杀、分解,从而有效地增强反渗透复合膜具备的过滤、除臭、抗菌、净化效果,进而使制备的反渗透复合膜本身具备较强的实用性能。

优选的,所述光触媒材料为通过化学配位键螯合功能元素掺杂技术改造后的掺杂有纳米贵金属元素的螯合型光触媒材料;所述纳米贵金属元素为铂、铑、钯的一种或多种;原料中通过使用纳米贵金属对光触媒材料进行螯合、杂化,极大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抑制电子-空穴的重新复合,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光触媒的光波吸收范围,有效地将光触媒本身仅吸收紫外线的性能转动为可以吸收大部分可见光以及部分远红外光,进而有效地降低光触媒材料的使用限制,进而有效地增强反渗透复合膜的性能。

优选的,其中原料中所述无纺布为聚酯纤维和远红外陶瓷纤维混合制成的远红外无纺布;所述无纺布表面涂覆、固化有聚砜树脂涂层;原料中通过使用聚酯纤维和远红外陶瓷纤维进行混合制备无纺布,进而使无纺布本身吸收与散发远红外光的性能有效地提升,配合原料中添加的光触媒材料,可以有效地起到协同作用,进而有效地全面优化反渗透复合膜的净化性能。

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所述多层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使用聚酯纤维和远红陶瓷纤维组成的多层纤维网经水刺机喷射、冲刷后制得纤维相互纠缠的改性无纺布,将改性无纺布经裁切后制得基层,向基层表面涂覆、并固化添加有光触媒材料的聚砜树脂涂层,干燥处理后即制得具备多孔结构的支撑层;通过水刺的方式进行制备无纺布一方面可以杜绝粘合剂的耐久、老化影响,同时通过将支撑层涂覆在基层上,进而在制备时,使反渗透复合膜中多层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进而有效地降低最终制备的多层反渗透复合膜的厚度;

s2:将附着有多孔支撑层的基层浸入使用间苯二胺、表面活性剂、二甲基亚飒和纳米分子筛混合制备的水相溶液中,经过浸泡13-14min后的经沥水除去多余水分;通过将纳米分子筛分散在水相溶液中,并在浸泡的过程中逐渐浸入无纺布材料中,有效地使纳米分筛的分散更加均匀;

s3:将s2中沥水处理后的基层浸泡入使用联苯三甲酰氯、碳纳米管和有机溶剂混合制备的有机相溶液中,静置浸泡50-70s,浸泡完成后立即沥去多余水分,并经脱水干燥后制得分离层;通过水相的含胺类溶液与酰氯溶液之间化合,从而生成聚酰胺类反渗透膜,并通过将碳纳米管分散于有机相溶液中,进而使在发生聚合反应的过程中,使碳纳米管和纳米分子筛之间进行混合,从而起到协同作用,同时直接在膜内部分散,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在长期工作过程中遭受水流冲刷脱离;

s4:向干燥后的分离层表面经涂布辊再次涂刷一层添加有光触媒材料的聚砜树脂涂层,待固化后即为保护层,即制得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将多层反渗透复合膜经裁切、粘合并与壳体进行组合后即制得反渗透组件;最外层聚砜树脂涂层可以有效地对反渗透膜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反渗透膜部分破损导致净化效果削弱,同时保护层还可以起到预过滤的作用,进而减轻反渗透膜的压力,同时保护层还能有效地减缓水流对内部分离层的冲刷效果,避免内部添加剂成分脱落;

其中s4中所述反渗透组件包括壳体、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壳体“工”形设计;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增压腔;所述壳体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壳体远离第一凹槽一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t”形设计;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侧壁均螺纹型设计;所述进水管通过第一凹槽与壳体连接;所述出水管通过第二凹槽与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凹槽远离进水管一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延伸至增压腔内设计;所述第一通孔均倾斜设计;所述增压腔内转动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表面固连有均匀分布的增压板;所述增压腔内壁固连有均匀分布的弹性板;所述弹性板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弹性板与增压板间隔分布;所述转动轴为透明材料制成且内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安装有紫外灯;所述增压腔靠近第二凹槽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出水管导通设计;所述壳体外侧远离进水管一端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过滤环;所述过滤环“t”形设计;所述过滤环表面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十”形设计;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插接板;所述插接板远离过滤环一侧固连有渗透袋;所述渗透袋由多层反渗透膜粘合而成;所述插接板上开设有导通槽;所述壳体靠近过滤环一侧表面均匀开口设计;初始状态下所述渗透袋围绕壳体收卷,渗透袋外侧两端通过环氧树脂固连;

由于反渗透膜组件多数情况下长期工作于液面以下环境中,光线向水下传递时较弱,从而导致多层反渗透复合膜中光触媒无法完全发挥功效,进而使净化、杀菌效果减弱,同时水中由于含杂量较多,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极易导致组件内部沾附较多的杂质层,一方面杂质堆积长期的细菌滋生,使多层反渗透复合膜使用寿命降低,同时堆积的杂质还容易导致透水通道受阻,进而导致水通量降低,工作时,通过将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制备成渗透袋,并与插接板固连,随同插接板安装于过滤环上,在进行水流净化时,通过将水流经水泵送入进水管中,并通过进水管进入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内的水流持续不断的进入,并通过第一通孔喷射入增压腔内,由于第一通孔倾斜设置,高速喷射的水流撞击在增压板上,进而使增压板与转动轴在增压腔内进行转动,增压板与转动轴在进行转动的过程中,增压板与弹性板之间间隔分布,导致增压板与弹性板之间空间减小,水压增大,进而导致水流受压经过壳体上开口进入渗透袋中,渗透袋中纯水通过渗透袋向外排出,而卤水与杂质无法外排,随着增压板持续转动,并最终与第二通孔导通时,通过第二通孔连接的出水管排出,通过设置增压板和转动轴以及转动轴内安装的紫外灯,利用水流流动的冲击效果使增压板转动,并在转动的过程中对水流赋予压力,加快水流渗透效率,同时利用转动轴的转动,使紫外灯散射的紫外线可以均匀的向外扩散,有效地提升渗透袋中光触媒材料对渗透袋本身的净化效果,避免渗透袋受光照不均,导致局部净化效果不完善。

优选的,所述壳体靠近出水管一端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通孔延伸至第一空腔内设计;所述第一空腔侧壁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均倾斜设计;所述第三通孔延伸至第一滑槽内设计;所述过滤环位于第一滑槽内一端靠近第三通孔一侧表面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冲击槽;所述冲击槽与第三通孔垂直设计;所述第一滑槽底部与第二凹槽导通设计;工作时,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水流通过壳体上的均匀开口向过滤环中流动,由于壳体开口位置不变,水流长期通过单一位置流出时,容易导致对应水流处的渗透袋长期高负荷工作,容易导致部分渗透袋受压较大,从而发生破损,通过设置第一空腔、第三通孔和冲击槽,水流通过第二通孔向第一空腔中流动,并使第一空腔中水流水压逐渐增大,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三通孔向外喷射,由于第三通孔与冲击槽垂直设置,喷射的水流对冲击槽形成冲击效果,进而带动过滤环进行转动,过滤环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壳体位置固定,固定位置的水流开口与过滤环上的渗透袋之间转动冲击,从而将水流的冲击效果分散至整个过滤环上的渗透袋,有效地通过过滤环的转动将压力分担,同时过滤环与转动轴之间转动效率的不同还可以有效地使渗透袋与紫外光之间的接触更加均匀,有效的增强反渗透组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侧壁开设有环形槽;所述过滤环对应环形槽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转动连接有滚珠;所述过滤环通过滚珠与环形槽滚动连接;工作时,冲击槽受第三通孔喷射的水流的冲击,导致过滤环具备一定的运动趋势,通过在过滤环侧壁开设有转动槽,使过滤环与第一滑槽之间通过滚珠滚动连接,可以有效得降低过滤环与第二滑槽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使过滤环转动效率增强,转动稳定性增强。

优选的,所述渗透袋内部固连有导光管;所述导光管延伸至壳体表面开口内设计;所述导光管为添加有光扩散剂的柔性光导纤维材料制成;工作时,由于渗透袋收卷在过滤环上,紫外光照无法均匀分散在整个渗透袋内,通过在渗透袋内部固连导光管,利用导光管将增压腔内的紫外光传输至渗透袋内部,进而有效地使紫外光的扩散范围增大,进而使渗透袋整体净化效果增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设置增压板和转动轴以及转动轴内安装的紫外灯,利用水流流动的冲击效果使增压板转动,并在转动的过程中对水流赋予压力,加快水流渗透效率,同时利用转动轴的转动,使紫外灯散射的紫外线可以均匀的向外扩散,有效地提升渗透袋中光触媒材料对渗透袋本身的净化效果,避免渗透袋受光照不均,导致局部净化效果不完善。

2.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通过设置第一空腔、第三通孔和冲击槽,通过水流的冲击带动过滤环进行转动,过滤环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壳体位置固定,固定位置的水流开口与过滤环上的渗透袋之间转动冲击,从而将水流的冲击效果分散至整个过滤环上的渗透袋,有效地通过过滤环的转动将压力分担,同时过滤环与转动轴之间转动效率的不同还可以有效地使渗透袋与紫外光之间的接触更加均匀,有效的增强反渗透组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方法流程图;

图2是反渗透组件的主视图;

图3是反渗透组件的剖视图;

图4是反渗透组件的横剖视图;

图5是反渗透组件的拆分图;

图6是图3中a-a处的剖视图;

图中:壳体1、进水管11、出水管12、转动轴2、增压板21、弹性板22、紫外灯23、过滤环3、插接板31、渗透袋32、第三通孔33、冲击槽34、滚珠35、导光管3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所述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包括基层、支撑层、分离层和保护层;所述多层反渗透复合膜由以下原料构成:

无纺布15-18%、联苯三甲酰氯2-4%、间苯二胺4-5%、二甲基亚飒0.5-0.8%、表面活性剂0.8-1%、有机溶剂25-30%、纳米分子筛0.4-0.8%、碳纳米管0.5-1%、去离子水40-65%;

所述表面活性剂为月桂醇硫酸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肝胆酸钠、苯扎氯铵和苯扎溴铵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有机溶剂为n,n-二甲基乙酰胺、n,n-甲基吡咯烷酮、n,n-二甲基甲酰胺、吡啶、四氢呋喃的一种或几种;

原料中选择使用联苯三甲酰氯和间苯二胺进行反应,从而生成聚酰胺类反渗透膜,通过向原料中添加纳米分子筛和碳纳米管,利用碳纳米管和纳米分子筛优质的抗菌效果以及纳米材料在溶液中的扩散性,从而使制得的反渗透膜在长期工作过程中具备较强的抗菌效果,可以有效地避免反渗透膜过滤孔遭受堵塞,进而导致反渗透膜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水通量下降。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原料中还包括光触媒添加剂;所述光触媒添加剂为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纳米二氧化锆和纳米氧化锌按照2:1:0.8的比例进行混合的粉末状添加剂;原料中通过添加光触媒添加剂,利用光触媒添加剂具备的吸光分解水分子,并产生氢氧根离子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氧,进而通过氢氧根离子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氧的强氧化性能,有效得在进行反渗透过滤的同时针对水中的细菌、有害物质、真菌进行灭杀、分解,从而有效地增强反渗透复合膜具备的过滤、除臭、抗菌、净化效果,进而使制备的反渗透复合膜本身具备较强的实用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光触媒材料为通过化学配位键螯合功能元素掺杂技术改造后的掺杂有纳米贵金属元素的螯合型光触媒材料;所述纳米贵金属元素为铂、铑、钯的一种或多种;原料中通过使用纳米贵金属对光触媒材料进行螯合、杂化,极大提高光生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和抑制电子-空穴的重新复合,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光触媒的光波吸收范围,有效地将光触媒本身仅吸收紫外线的性能转动为可以吸收大部分可见光以及部分远红外光,进而有效地降低光触媒材料的使用限制,进而有效地增强反渗透复合膜的性能。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其中原料中所述无纺布为聚酯纤维和远红外陶瓷纤维混合制成的远红外无纺布;所述无纺布表面涂覆、固化有聚砜树脂涂层;原料中通过使用聚酯纤维和远红外陶瓷纤维进行混合制备无纺布,进而使无纺布本身吸收与散发远红外光的性能有效地提升,配合原料中添加的光触媒材料,可以有效地起到协同作用,进而有效地全面优化反渗透复合膜的净化性能。

一种多层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方法,所述多层反渗透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使用聚酯纤维和远红陶瓷纤维组成的多层纤维网经水刺机喷射、冲刷后制得纤维相互纠缠的改性无纺布,将改性无纺布经裁切后制得基层,向基层表面涂覆、并固化添加有光触媒材料的聚砜树脂涂层,干燥处理后即制得具备多孔结构的支撑层;通过水刺的方式进行制备无纺布一方面可以杜绝粘合剂的耐久、老化影响,同时通过将支撑层涂覆在基层上,进而在制备时,使反渗透复合膜中多层之间结合的更加紧密、进而有效地降低最终制备的多层反渗透复合膜的厚度;

s2:将附着有多孔支撑层的基层浸入使用间苯二胺、表面活性剂、二甲基亚飒和纳米分子筛混合制备的水相溶液中,经过浸泡13-14min后的经沥水除去多余水分;通过将纳米分子筛分散在水相溶液中,并在浸泡的过程中逐渐浸入无纺布材料中,有效地使纳米分筛的分散更加均匀;

s3:将s2中沥水处理后的基层浸泡入使用联苯三甲酰氯、碳纳米管和有机溶剂混合制备的有机相溶液中,静置浸泡50-70s,浸泡完成后立即沥去多余水分,并经脱水干燥后制得分离层;通过水相的含胺类溶液与酰氯溶液之间化合,从而生成聚酰胺类反渗透膜,并通过将碳纳米管分散于有机相溶液中,进而使在发生聚合反应的过程中,使碳纳米管和纳米分子筛之间进行混合,从而起到协同作用,同时直接在膜内部分散,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在长期工作过程中遭受水流冲刷脱离;

s4:向干燥后的分离层表面经涂布辊再次涂刷一层添加有光触媒材料的聚砜树脂涂层,待固化后即为保护层,即制得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将多层反渗透复合膜经裁切、粘合并与壳体1进行组合后即制得反渗透组件;最外层聚砜树脂涂层可以有效地对反渗透膜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反渗透膜部分破损导致净化效果削弱,同时保护层还可以起到预过滤的作用,进而减轻反渗透膜的压力,同时保护层还能有效地减缓水流对内部分离层的冲刷效果,避免内部添加剂成分脱落;

其中s4中所述反渗透组件包括壳体1、进水管11和出水管12;所述壳体1“工”形设计;所述壳体1内部开设有增压腔;所述壳体1一端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壳体1远离第一凹槽一端开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t”形设计;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侧壁均螺纹型设计;所述进水管11通过第一凹槽与壳体1连接;所述出水管12通过第二凹槽与壳体1连接;所述第一凹槽远离进水管11一侧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延伸至增压腔内设计;所述第一通孔均倾斜设计;所述增压腔内转动连接有转动轴2;所述转动轴2表面固连有均匀分布的增压板21;所述增压腔内壁固连有均匀分布的弹性板22;所述弹性板22弹性材料制成;所述弹性板22与增压板21间隔分布;所述转动轴2为透明材料制成且内部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安装有紫外灯23;所述增压腔靠近第二凹槽一侧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出水管12导通设计;所述壳体1外侧远离进水管11一端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连接有过滤环3;所述过滤环3“t”形设计;所述过滤环3表面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十”形设计;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连接有插接板31;所述插接板31远离过滤环3一侧固连有渗透袋32;所述渗透袋32由多层反渗透膜粘合而成;所述插接板31上开设有导通槽;所述壳体1靠近过滤环3一侧表面均匀开口设计;初始状态下所述渗透袋32围绕壳体1收卷,渗透袋32外侧两端通过环氧树脂固连;

由于反渗透膜组件多数情况下长期工作于液面以下环境中,光线向水下传递时较弱,从而导致多层反渗透复合膜中光触媒无法完全发挥功效,进而使净化、杀菌效果减弱,同时水中由于含杂量较多,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极易导致组件内部沾附较多的杂质层,一方面杂质堆积长期的细菌滋生,使多层反渗透复合膜使用寿命降低,同时堆积的杂质还容易导致透水通道受阻,进而导致水通量降低,工作时,通过将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制备成渗透袋32,并与插接板31固连,随同插接板31安装于过滤环3上,在进行水流净化时,通过将水流经水泵送入进水管11中,并通过进水管11进入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内的水流持续不断的进入,并通过第一通孔喷射入增压腔内,由于第一通孔倾斜设置,高速喷射的水流撞击在增压板21上,进而使增压板21与转动轴2在增压腔内进行转动,增压板21与转动轴2在进行转动的过程中,增压板21与弹性板22之间间隔分布,导致增压板21与弹性板22之间空间减小,水压增大,进而导致水流受压经过壳体1上开口进入渗透袋32中,渗透袋32中纯水通过渗透袋32向外排出,而卤水与杂质无法外排,随着增压板21持续转动,并最终与第二通孔导通时,通过第二通孔连接的出水管12排出,通过设置增压板21和转动轴2以及转动轴2内安装的紫外灯23,利用水流流动的冲击效果使增压板21转动,并在转动的过程中对水流赋予压力,加快水流渗透效率,同时利用转动轴2的转动,使紫外灯23散射的紫外线可以均匀的向外扩散,有效地提升渗透袋32中光触媒材料对渗透袋32本身的净化效果,避免渗透袋32受光照不均,导致局部净化效果不完善。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壳体1靠近出水管12一端开设有第一空腔;所述第二通孔延伸至第一空腔内设计;所述第一空腔侧壁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三通孔33;所述第三通孔33均倾斜设计;所述第三通孔33延伸至第一滑槽内设计;所述过滤环3位于第一滑槽内一端靠近第三通孔33一侧表面开设有均匀分布的冲击槽34;所述冲击槽34与第三通孔33垂直设计;所述第一滑槽底部与第二凹槽导通设计;工作时,在长期的工作过程中水流通过壳体1上的均匀开口向过滤环3中流动,由于壳体1开口位置不变,水流长期通过单一位置流出时,容易导致对应水流处的渗透袋32长期高负荷工作,容易导致部分渗透袋32受压较大,从而发生破损,通过设置第一空腔、第三通孔33和冲击槽34,水流通过第二通孔向第一空腔中流动,并使第一空腔中水流水压逐渐增大,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三通孔33向外喷射,由于第三通孔33与冲击槽34垂直设置,喷射的水流对冲击槽34形成冲击效果,进而带动过滤环3进行转动,过滤环3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壳体1位置固定,固定位置的水流开口与过滤环3上的渗透袋32之间转动冲击,从而将水流的冲击效果分散至整个过滤环3上的渗透袋32,有效地通过过滤环3的转动将压力分担,同时过滤环3与转动轴2之间转动效率的不同还可以有效地使渗透袋32与紫外光之间的接触更加均匀,有效的增强反渗透组件的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滑槽侧壁开设有环形槽;所述过滤环3对应环形槽开设有均匀分布的转动槽;所述转动槽内转动连接有滚珠35;所述过滤环3通过滚珠35与环形槽滚动连接;工作时,冲击槽34受第三通孔33喷射的水流的冲击,导致过滤环3具备一定的运动趋势,通过在过滤环3侧壁开设有转动槽,使过滤环3与第一滑槽之间通过滚珠35滚动连接,可以有效得降低过滤环3与第二滑槽之间的摩擦力,进而使过滤环3转动效率增强,转动稳定性增强。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渗透袋32内部固连有导光管36;所述导光管36延伸至壳体1表面开口内设计;所述导光管36为添加有光扩散剂的柔性光导纤维材料制成;工作时,由于渗透袋32收卷在过滤环3上,紫外光照无法均匀分散在整个渗透袋32内,通过在渗透袋32内部固连导光管36,利用导光管36将增压腔内的紫外光传输至渗透袋32内部,进而有效地使紫外光的扩散范围增大,进而使渗透袋32整体净化效果增强。

具体工作流程如下:

工作时,通过将多层反渗透复合膜制备成渗透袋32,并与插接板31固连,随同插接板31安装于过滤环3上,在进行水流净化时,通过将水流经水泵送入进水管11中,并通过进水管11进入第一凹槽内,第一凹槽内的水流持续不断的进入,并通过第一通孔喷射入增压腔内,由于第一通孔倾斜设置,高速喷射的水流撞击在增压板21上,进而使增压板21与转动轴2在增压腔内进行转动,增压板21与转动轴2在进行转动的过程中,增压板21与弹性板22之间间隔分布,导致增压板21与弹性板22之间空间减小,水压增大,进而导致水流受压经过壳体1上开口进入渗透袋32中,渗透袋32中纯水通过渗透袋32向外排出,而卤水与杂质无法外排,随着增压板21持续转动,并最终与第二通孔导通时,水流通过第二通孔向第一空腔中流动,并使第一空腔中水流水压逐渐增大,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第三通孔33向外喷射,由于第三通孔33与冲击槽34垂直设置,喷射的水流对冲击槽34形成冲击效果,进而带动过滤环3进行转动,过滤环3转动的过程中由于壳体1位置固定,固定位置的水流开口与过滤环3上的渗透袋32之间转动冲击,从而将水流的冲击效果分散至整个过滤环3上的渗透袋32。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