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调节曝气沉砂池液位高度的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251967发布日期:2020-12-11 15:20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调节曝气沉砂池液位高度的调节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调节曝气沉砂池液位高度的调节机构。



背景技术:

污水处理通常需要在预处理阶段设置沉砂池,以保证后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转。沉砂池有三种类型:平流式、竖流式和曝气式。

曝气沉砂池分为两格,一格为曝气沉砂区,一格为除油刮渣区,两组通过竖向布置的整流栅条分开。在沉砂区内纵向水流因注入的压缩空气而形成螺旋流,比重较大的砂石沉至池底,由吸砂泵输送至砂水分离器;脂肪、油、浮渣等由于螺旋水流的作用进入除油刮渣区并浮至水面。

现有公告号为cn208340197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一种曝气沉砂除渣池,包括第一集渣结构和刮渣机构,刮渣机构设于除渣区上方,其包括电机和刮渣板,刮渣板的下端伸入水面以下,电机驱动刮渣板沿水平方向移动,以进行刮渣,第一集渣结构设于除渣区末端以承接油渣。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刮渣机构运转时,刮渣板的下端必须伸入水面以下,以保证完成刮渣,若曝气沉砂池的液位低于刮渣板的下端,则无法完成刮渣;若曝气沉砂池的液位高于第一集渣结构,则导致污水与油渣一起流入第一集渣结构内,后续回收及处理油渣时,需要分离污水,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用于调节曝气沉砂池液位高度的调节机构,池体内设置挡板,挡板的下端伸入水面以下,并通过调节挡板的高度,以调节挡板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增大或减小挡板对污水流动的阻碍,以控制池体内污水的进水/出水的速度,实现控制池体内污水的液位,以保证曝气沉砂池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用于调节曝气沉砂池液位高度的调节机构,设于池体内,池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以及出水口,其特征在于:进水口或出水口处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竖直设置并沿竖直方向滑动,所述挡板用于遮挡进水口或出水口,且所述挡板的下端伸入液面以下,池体与所述挡板之间还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挡板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设于进水口处时,若池体内液位较高,利用调节组件降低挡板的高度,进而增大挡板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挡板阻碍污水流动,进而减缓进水速度,在出水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降低池体内的液位;若池体内液位较低,则利用,调节组件升高挡板的高度,进而减小挡板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减小对污水流动的阻碍,以实现加快进水速度,在出水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升高池体内的液位;

挡板设于出水口处时,若池体内液位较低,利用调节组件降低挡板的高度,进而增大挡板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挡板阻碍污水流动,进而减缓出水速度,在进水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升高池体内的液位;若池体内液位较高,利用调节组件降低挡板的高度,进而减小挡板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减小对污水流动的阻碍,以实现加快出水速度,在进水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降低池体内的液位;

利用上述调节过程,控制池体内的液位,以保证曝气沉砂池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挡板设于池体内并抵接池体的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后期改造曝气沉砂池,且改造时无需在池体上开槽以安装挡板。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挡板用于遮挡出水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流动的污水对挡板产生推力,推力方向沿污水流动方向,挡板设于出水口处,流动的污水对挡板产生的推力使得挡板抵紧池体的侧壁,无需额外的机构使得挡板抵紧池体的侧壁,以使得挡板在出水口处有效的阻碍污水的流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杆以及插销,所述调节杆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有调节孔,所述插销用于插接至任一所述调节孔内,所述调节杆以及插销分别设于挡板以及池体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插销与不同位置的调节孔配合,实现调节挡板的高度,以实现调节挡板伸入液面以下的深度,进而改变挡板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杆设于挡板的上端,所述插销固定连接池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改造曝气沉砂池时,减少对池体的施工,便于改造。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池体的上端设有固定架,所述插销设于固定架上,所述调节杆的上端高于固定架的上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高插销的高度,人员调节挡板高度时,无需弯腰下探,便于完成调节,同时,固定架可起到护栏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固定架包括竖直杆以及水平杆,所述调节组件还包括挂接部,所述挂接部的上端挂接至水平杆上,所述插销设于挂接部的下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安装挡板以及调节组件。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插销倾斜设置,任一所述调节孔套接至插销上时,所述调节杆位于插销的低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避免调节杆的滑脱。

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调节组件设有两个,两个所述调节组件分别连接至挡板的两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挡板保持稳定,利用挡板稳定的阻碍污水流动,以实现调节池体的液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池体内设置挡板,挡板的下端伸入水面以下,并通过调节挡板的高度,以调节挡板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增大或减小挡板对污水流动的阻碍,以控制池体内污水的进水/出水的速度,实现控制池体内污水的液位,以保证曝气沉砂池正常工作;

2.流动的污水对挡板产生的推力使得挡板抵紧池体的侧壁,无需额外的机构使得挡板抵紧池体的侧壁,以使得挡板在出水口处有效的阻碍污水的流动;

3.插销与不同位置的调节孔配合,实现调节挡板的高度,以实现调节挡板伸入液面以下的深度,进而改变挡板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池体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4是本调节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中,1、池体;11、进水口;12、出水口;13、曝气沉砂区;14、除油刮渣区;21、踏台;22、固定架;221、竖直杆;222、水平杆;3、挡板;4、调节组件;41、挂接部;42、插销;43、调节杆;431、调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调节曝气沉砂池液位高度的调节机构,设于池体1内,池体1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口11以及出水口12,且池体1分为两格,一格为曝气沉砂区13,另一格为除油刮渣区14。

在曝气沉砂区13内,纵向水流因注入的压缩空气而形成螺旋流,比重较大的砂石沉至池底,由吸砂泵输送至砂水分离器;脂肪、油、浮渣等由于螺旋水流的作用进入除油刮渣区14并浮至水面,并进行回收。

参照图3,出水口12连通至后道污水处理工序,池体1的上端且位于出水口12的正上方设有踏板以及固定架22,固定架22包括竖直杆221以及水平杆222,固定架22整体竖直设置,污水从出水口12排出后,经由踏板下方流入后道污水处理工序,人员可站在踏板上观察池体1内且位于出水口12处的污水状态(如:浮渣是否处理干净等),此时,固定架22可起到护栏的作用。

参照图3、4,本调节机构设于固定架22上,其包括挡板3以及调节组件4。

挡板3竖直于池体1内,并贴合池体1的内壁,挡板3的下端伸入液面的下方,并遮挡出水口12,以阻碍污水的流动;调节组件4设于固定架22与挡板3之间,用于调节挡板3的高度,以控制挡板3伸入液面下方的深度,进而控制挡板3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有效接触面积越大,挡板3对污水流动的阻碍作用越大。

若池体1内液位较低,则增大挡板3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进而减缓出水速度,在进水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升高池体1内的液位;若池体1内液位较高,则减小挡板3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减小对污水流动的阻碍作用,以实现加快出水速度,在进水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降低池体1内的液位。

参照图4、5,调节组件4设有两个,并分别位于挡板3的上端的两端,调节组件4包括挂接部41、插销42以及调节杆43。

挂接部41呈u形,u形开口向下并套接至固定架22的水平杆222上,挂接部41的下端用于连接插销42,且挂接部41与插销42可采用一体成型,调节杆43上沿竖直方向间隔设于调节孔431,调节孔431供插销42穿设,插销42与不同位置的调节孔431配合,实现调节挡板3的高度。

插销42远离挂接部41的一端高于其连接挂接部41的一端,调节杆43套接至插销42上时,调节杆43具有靠近挂接部41的趋势,有效避免调节杆43的滑脱,进而保证锁定挡板3的高度,并保证挡板3阻碍污水流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挡板3的下端伸入液面以下,其用于阻碍污水的流动,挡板3伸入液面下方的深度越深,挡板3对污水流动的阻碍作用越大;

若池体1内液位较低,利用调节组件4降低挡板3的高度,进而增大挡板3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挡板3阻碍污水流动,进而减缓出水速度,在进水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升高池体1内的液位;

若池体1内液位较高,利用调节组件4降低挡板3的高度,进而减小挡板3与污水的有效接触面积,减小对污水流动的阻碍,以实现加快出水速度,在进水速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实现降低池体1内的液位;

利用上述调节过程,控制池体1内的液位,以保证曝气沉砂池正常工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