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尘自动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675245发布日期:2021-04-14 02:37阅读:1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粉尘自动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粉尘自动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2.此外,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用户对除尘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研发了多种多样的除尘装置,传统旋风分离器是利用旋转含尘气体所产生的离心力,将粉尘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广泛应用于在化工、石油、冶金、建材、矿业等行业。它具有结构简单、生产能力大、体积小、投资省、操作维护简便、运转维护费用低等显著优点,对于捕集、分离5~10μm以上的粉尘尤其有效,然而其对于较小颗粒的粉尘的分离效果却不十分理想,并且除尘器随着过滤时间的延长,过滤网上的粉尘层不断积厚,除尘设备的阻力不断上升。
3.目前,脉冲除尘器是在袋式除尘器的基础上改进的新型高效脉冲除尘器,在各种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会伴随有大量的灰尘,而灰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以及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因此,需要通过脉冲除尘器对灰尘进行处理,但是脉冲除尘器在长时间使用后也需要对脉冲除尘器内的粉尘进行清理,清理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可有效避免二次污染的粉尘自动回收装置。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粉尘自动回收装置,主要包括脉冲除尘器,所述脉冲除尘器的底部设置有集尘斗,脉冲除尘器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支撑腿,所述脉冲除尘器的顶部设置有可以使脉冲除尘器的内通道形成负压的高压风机,脉冲除尘器的侧壁上通过管道与筛粉机的粉尘收集罩连接,该粉尘收集罩将筛粉机内的粉尘收集并通入脉冲除尘器内,所述集尘斗的底部设置有粉尘自动回收装置,该粉尘自动回收装置主要包括连接罐、粉尘收集罐及设置在连接罐内的螺旋桨,所述螺旋桨与电机传动连接并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以使得脉冲除尘器中的粉尘完全进入粉尘收集罐中。
6.进一步地,所述脉冲除尘器远离粉尘收集罩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的内壁上设置有检修通道,检修通道远离脉冲除尘器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盖。
7.进一步地,所述粉尘收集罩为圆台形结构,粉尘收集罩的顶部设置有吸风管并通过该吸风管与所述脉冲除尘器连接,粉尘收集罩的底部设置有法兰飞边。
8.进一步地,所述粉尘收集罩由镀锌钢板材质制备而成。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操作使用方便,高压风机使通道内产生负压,通过粉尘收集罩收集到的粉尘通过管道进入脉冲除尘器中,在高压风机的作用下最后进入粉尘自动回收装置中,粉尘自动回收装置内的螺旋桨使得脉冲除尘器中的粉尘完全进入回收罐,解决了以往人工清理脉冲除尘器中粉尘时产生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1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1.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
1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上”、“下”、“左”、“右”、“内”、“外”、“横向”、“竖向”等术语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1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粉尘自动回收装置,主要包括脉冲除尘器1,所述脉冲除尘器1的底部设置有集尘斗2,脉冲除尘器1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支撑腿3,所述脉冲除尘器1的顶部设置有可以使脉冲除尘器的内通道形成负压的高压风机4,脉冲除尘器1的侧壁上通过管道与筛粉机的粉尘收集罩5连接,该粉尘收集罩5将筛粉机内的粉尘收集并通入脉冲除尘器1内,所述集尘斗2的底部设置有粉尘自动回收装置,该粉尘自动回收装置主要包括连接罐6、粉尘收集罐7及设置在连接罐6内的螺旋桨8,所述螺旋桨8与电机9传动连接并在电机9的驱动下转动以使得脉冲除尘器1中的粉尘完全进入粉尘收集罐7中。所述脉冲除尘器1远离粉尘收集罩5一侧的侧壁上开设有检修口,所述检修口的内壁上设置有检修通道10,检修通道10远离脉冲除尘器1的一侧设置有密封盖11。
14.参照图1所示,所述粉尘收集罩5为圆台形结构,粉尘收集罩5的顶部设置有吸风管12并通过该吸风管12与所述脉冲除尘器1连接,粉尘收集罩5的底部设置有法兰飞边13,所述粉尘收集罩5由镀锌钢板材质制备而成。
15.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且操作使用方便,高压风机使通道内产生负压,通过粉尘收集罩收集到的粉尘通过管道进入脉冲除尘器中,在高压风机的作用下最后进入粉尘自动回收装置中,粉尘自动回收装置内的螺旋桨使得脉冲除尘器中的粉尘完全进入回收罐,解决了以往人工清理脉冲除尘器中粉尘时产生的二次污染。
16.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但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