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20395发布日期:2021-02-09 18:36阅读:133来源:国知局
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循环水箱,特别涉及一种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


背景技术:

[0002]
在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清洁生产已经成为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清洗工艺具有很多种具体方法,如搽洗、浸泡、冲洗、超声波、激光、喷抛丸等。对于较大型的机械构件的污垢,特别是大型的机械构件上的油泥类污垢,射流清洗是最重要的清洗手段之一。将混有清洗剂,并且具有一定温度的清洗液在一定的压力下射向被清洗构件的表面,通过温度的软化作用,清洗剂的化学作用,射流机械力的冲击作用等一系列作用的综合效果,使粘附在构件表面的污垢被剥离,达到去除污垢的效果。
[0003]
请参考图1、图2,图1为大型机械构件射流清洗的流程示意图。待清洗的机械构件9a放置于清洗室4a中的台车上,清洗泵2a抽出水箱1a中的清洗液(水体x),沿管路3a输送到清洗室4a内,并通过喷嘴31a对构件9a进行射流清洗。清洗后含污垢的清洗液在过滤泵7a的抽送下,沿地坑5a、集水坑6a的路径被抽送至过滤器8a,过滤后污泥排出,清洁的清洗液再次输送回水箱1a循环使用。
[0004]
由此可见,水箱1a为清洗系统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构件,其具有如下功能:、容纳在系统停止运行时,容水空间的存水;作为调整清洗液特性(如温度、清洗剂的添加)的空间;补充清洗液的进口;提取确保系统正常运行的各项参数,如温度,液面等的空间;容纳清洗液中的固相沉积物,也会造成喷嘴的磨损。
[0005]
然而,如图2所示的水箱1a虽然可实现上述功能,但是其却很难将水箱1a底部的沉泥y排出,往往需要排净存水后,人工清理。由于水箱具有一定深度,排泥操作十分不便。另外,沉泥和清洗液水体位于一个存储空间,也会造成清洗液的含泥量逐渐增加,最终影响射流清洗效果。
[0006]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水箱,使其可以更方便地排除水箱底部沉泥,即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使其可以有效的实现循环水流的固液相分离和自动排出贮泥槽中的存泥。
[0008]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包括:
[0009]
一贮水箱;
[0010]
一沉泥槽,设置于该贮水箱上方,该沉泥槽具有一进口堰板及一出口堰板,该进口堰板位于该沉泥槽的进水端,该出口堰板位于该沉泥槽的出水端,该进口堰板高于该出口堰板;
[0011]
一贮泥槽,相邻于该贮水箱设置且与该贮水箱互相不连通,该沉泥槽底部具有一沉泥清除通道,该沉泥槽通过该沉泥清除通道与该贮泥槽连通;以及
[0012]
一推泥机构,设置于该沉泥槽内,且能够将该沉泥槽内的沉泥沿该沉泥清除通道推入该贮泥槽。
[0013]
其中,该贮水箱包括一排水管及一排污管,该排水管设置于该贮水箱中上部并位于该贮水箱内部水面之下,该排污管设置于该贮水箱底部,该排水管及该排污管均使得该贮水箱内外连通。
[0014]
其中,该沉泥槽还包括二侧挡板、一后挡板及一底板,该侧挡板、该后挡板、该底板及该出口堰板共同围绕形成该沉泥槽,该后挡板及该进口堰板之间形成一均布槽,该沉泥槽的进水口设置于该均布槽下部。
[0015]
其中,该沉泥清除通道位于该底板上,直接通向该贮泥槽的位置。
[0016]
其中,该沉泥槽的进水口位于均布槽下方。
[0017]
其中,该进口堰板上端为锯齿形。
[0018]
其中,该进口堰板及该出口堰板为高度可调节式堰板。
[0019]
其中,该沉泥槽错位设置于该贮水箱上方,该贮水箱上部对应于该出口堰板的位置处为敞口。
[0020]
其中,该贮泥槽底部具有一排泥口及一排泥螺旋驱动装置,该排泥螺旋驱动装置转动而将该贮泥槽内部的存泥从该排泥口排出。
[0021]
其中,该推泥机构包括一个丝杠、两个光杠、一推泥板及一推泥板驱动装置;该丝杠横向平行贯穿于该沉泥槽,并与该进口堰板及该出口堰板相平行;该推泥板上部固定于该丝杠,下部垂直延伸至该沉泥槽底部,该推泥板垂直于该进口堰板及该出口堰板;该推泥板驱动装置能够驱动该推泥板沿着平行于该进口堰板及该出口堰板的方向在该沉泥槽内往复移动。
[0022]
其中,该循环水箱还包括一细粒子过滤系统,该细粒子过滤系统包括一纸带过滤器、一循环过滤泵及一循环管路;该纸带过滤器设置于该贮水箱上方;该循环管路一端连通于该贮水箱底部,另一端延伸至该纸带过滤器的上方;该循环过滤泵设置于该贮水箱外部的该循环管路上并提供抽水动力。该细粒子过滤系统可为细粒子在线过滤系统或细粒子离线过滤系统。
[0023]
其中,该纸带过滤器还包括一滤纸收集槽,设置于该贮水箱外部。滤饼和滤纸一并进入并存置于该贮水箱外部的滤纸收集槽中。
[0024]
其中,该细粒子过滤系统还包括一搅拌泵及一搅拌管路,该搅拌管路一端位于该贮水箱内部,具有多个搅拌喷嘴,该搅拌管路另一端穿出该贮水箱外与该搅拌泵的出口端相连,该搅拌泵设置于该贮水箱外,采用该贮水箱内的存水作为搅拌水源。
[0025]
其中,该循环水箱还包括一自动控制模块。
[0026]
其中,该沉泥槽包括一进水口、一进水阀门以及一沉泥槽泥位传感器,该进水阀门设置于该进水口上,该沉泥槽泥位传感器设置于该沉泥槽远离该沉泥清除通道一侧的侧挡板上;该推泥机构包括一推泥板驱动装置;该自动控制模块与该进水阀门、该沉泥槽泥位传感器及该推泥板驱动装置相互信号连接。
[0027]
其中,该贮泥槽的上部具有一上泥位传感器,该贮泥槽的下部具有一下泥位传感器,该贮泥槽底部具有一排泥口及一排泥螺旋驱动装置,该排泥口上设有一排泥阀门,该自动控制模块与该上泥位传感器、该下泥位传感器、该排泥阀门及该排泥螺旋驱动装置相互
信号连接。
[0028]
本实用新型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而特意设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箱结构包括固相物快速收集,沉泥自动排放,细粒子离线过滤,循环液存贮4个单元,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确保4个工艺单元自动协调的运行,为实现清洗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解决了长期困扰使用者排泥的难题,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水箱,成为今后在配置清洗系统水箱的首选结构。
[0029]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0030]
图1为现有技术中大型机械构件射流清洗的流程示意图;
[0031]
图2为现有技术的循环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0032]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33]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34]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纵向剖面立体图;
[0035]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0036]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中沉泥槽的结构示意图;
[0037]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0038]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横向剖面立体图及局部放大图;
[0039]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中细粒子过滤系统的运行示意图;
[0040]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中细粒子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41]
其中,附图标记:
[0042]
1a 水箱
[0043]
2a 清洗泵
[0044]
3a 管路
[0045]
31a 喷嘴
[0046]
4a 清洗室
[0047]
5a 地坑
[0048]
6a 集水坑
[0049]
7a 过滤泵
[0050]
8a 过滤器
[0051]
9a 构件
[0052]
x 水体
[0053]
y 沉泥
[0054]
1 贮水箱
[0055]
11 排水管
[0056]
12 排污管
[0057]
2 沉泥槽
[0058]
21 侧挡板
[0059]
22 进口堰板
[0060]
23 出口堰板
[0061]
24 后挡板
[0062]
25 底板
[0063]
251 沉泥清除通道
[0064]
26 均布槽
[0065]
261 进水口
[0066]
3 贮泥槽
[0067]
31 排泥口
[0068]
32 排泥螺旋驱动装置
[0069]
33 上泥位传感器
[0070]
34 下泥位传感器
[0071]
4 推泥机构
[0072]
411 光杠
[0073]
412 丝杠
[0074]
42 推泥板
[0075]
43 推泥板驱动装置
[0076]
5 细粒子过滤系统
[0077]
51 纸带过滤器
[0078]
511 滤纸收集槽
[0079]
52 循环过滤泵
[0080]
53 循环管路
[0081]
54 搅拌泵
[0082]
55 搅拌管路
[0083]
551 搅拌喷嘴
具体实施方式
[0084]
为能说清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以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清楚的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使用方式及技术效果,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进行阐述。但以下所述仅为例示说明之用,并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85]
请参考图3、图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0086]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包括:一贮水箱1;一沉泥槽2,设置于该贮水箱1上方,该沉泥槽2具有一进口堰板22及一出口堰板23,该进口堰板22位于该沉泥槽2的进水端,该出口堰板23位于该沉泥槽2的出水端,该进口堰板22高于该出口堰板23;一贮泥槽3,相邻于该贮水箱1设置且与该贮水箱1互相不连通,该沉泥槽2底部具有一沉泥清除通道251,该沉泥槽2通过该沉泥清除通道251与该贮泥槽3连通;以及一推泥机构4,设置于该沉泥槽2内,且能够将该沉泥槽2内的沉泥从该沉泥清除通道251推入该贮泥槽3。
[0087]
请一并参考图5、图6,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纵向剖面立体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纵向剖面示意图。对于实施例的说明,在各个结构图、剖面图中,为了说明某一具体结构,有时会对部分结构省略绘示,例如图5中未绘示细粒子过滤系统5,图6中未绘示排污管12等等。另外,部分省略绘示的部件本身为较佳实施例所包含的内容,若不包含,实质上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最基本功能,因此并非附图绘示错误,后文涉及附图若有相同情况不再赘述。
[0088]
该贮水箱1包括一排水管11及一排污管12,该排水管11设置于该贮水箱1中上部并位于该贮水箱1内部水面之下,该排水管11与清洗泵相连,完成清洗液的循环,该排污管12设置于该贮水箱1底部,该排水管11及该排污管12均使得该贮水箱1内外连通。
[0089]
该排水管11为该贮水箱1的排水管道,其出水口远离沉泥槽2的溢流区,可进一步降低排出的清洗液中的固相物的含量。该排水管11出水口位于该贮水箱1中上部,循环水中的含泥量会大大的减少。该排污管12为该贮水箱1的排污管道,正常运行时通过阀门封闭,清理水箱时,可打开阀门排空贮水槽内存水。
[0090]
该沉泥槽2还包括二侧挡板21、一后挡板24及一底板25,该侧挡板21、该后挡板24、该底板25及该出口堰板23共同围绕形成该沉泥槽2,该后挡板24及该进口堰板22之间形成一均布槽26,该沉泥槽2的进水口261设置于该均布槽26下部。
[0091]
该沉泥清除通道251为开设于该底板25上,并对应于该贮泥槽3的位置。
[0092]
该沉泥槽2的进水口261设置于该均布槽26侧下部或者设置于该均布槽26底部,本实施例中进水口261与该均布槽26底部相连。该沉泥槽2的进水口261位于该均布槽26液面以下,进水口261输入的水流的动能将会转化为进口堰板22前的势能,水流在越过该进口堰板22之前会尽可能的均布,减少其在流动方向上的速度差,确保重力沉降的效果。
[0093]
该进口堰板22上端为锯齿形。该进口堰板22的上端面做成锯齿形的结构,更有利于液流速度的均布。
[0094]
该进口堰板22及该出口堰板23为高度可调节式堰板。进口堰板22和出口堰板23之间的高差决定了流体通过沉泥槽2时的流速,因此将进口堰板设计为高度可调,可以获得更佳的使用效果。
[0095]
该沉泥槽2错位设置于该贮水箱1上方,该贮水箱1上部对应于该出口堰板23的位置处为敞口。
[0096]
本实用新型在贮水箱1上方设置沉泥槽2,该进口堰板22为高位堰板,该出口堰板
23为低位堰板,该进口堰板22及该出口堰板23之间形成一沉泥区域,当水流从沉泥槽2的该进口堰板22流向该出口堰板23时,依靠重力沉降的作用,水流中的固相物将会在流动过程中沉淀,并且在该出口堰板23的阻挡下,沉积于该沉泥槽2底板的该沉泥区域,而从沉泥槽2中流过的水流,则越过该出口堰板23而流入该贮水箱1中。由于高位堰板和低位堰板之间的高差较小,固相颗粒物沉降的距离较小。因此可以减少水流沉降的时间,减少设备的结构尺寸。
[0097]
请一并参考图7,以下以沉降实验数据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沉泥槽2的除泥效果。以石英砂的重力分离作为举例。
[0098]
表1石英砂的沉降速度
[0099][0100]
清洗液中的固相物的粒径有大有小,如果以粒径为0.1mm左右粒径的颗粒物作为分离对象,即通过结构的设计确保大于0.1mm粒径的颗粒物均沉积在上置沉泥槽2中。
[0101]
已知进入沉泥槽2的水流量为30m/h,即0.5m3/min,0.0083m3/s,取沉泥槽2的宽度w为1.5m,液流层进口和出口的高度差h为0.2m时,液流断面即为:1.5
×
0.2=0.3

。则液流断面的平均流速为:0.0083/0.3=0.028m/s。
[0102]
为确保>0.1mm的粒径均沉积在上置的沉泥槽2中,则要求在液流流经沉泥槽2的时段内,其沉降的距离应大于0.2m,从表1中可知,0.1mm粒径的石英砂的沉降速度为0.006m/s,所需要的时间即为:0.2/0.006=33s。
[0103]
前已求得,在给定的条件下,断面流速为0.028m/s,则液流需要的流动长度为:0.028
×
33=0.924m。
[0104]
计算结果表明,只要沉泥槽2的长度l超过0.92m时,即可保证大于0.1mm粒径的固相颗粒物都被沉积在上置的沉泥槽2中。
[0105]
考虑到液流断面流速分布的不均,实际设计时可取l=1.5米或者更长一些,以确保分离的效果。
[0106]
这个计算表明将沉泥槽2上置,通过尺寸的配置,可以截存期望的大部分固相物,具有实际应用的价值。
[0107]
请参考图8、图9,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的横向剖面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
的横向剖面立体图及局部放大图。
[0108]
该贮泥槽3底部具有一排泥口31及一排泥螺旋驱动装置32,平时通过阀门封闭,该排泥时阀门开启,该排泥螺旋驱动装置32转动而将该贮泥槽3内部的存泥从该排泥口31排出。
[0109]
由于贮水箱1和贮泥槽3之间是相互隔断的,因此被推泥机构4推入贮泥槽3中的沉泥,不会进入贮水箱1的空间,沉泥在贮泥槽3中逐渐积存,由于泥的重度总是大于水的重度,泥总是存积在贮泥槽3的下部,且其中的含水量自上而下的逐渐减少。当泥积存到一定的高度以后,即可开启贮泥槽3底部的阀门,排泥螺旋驱动装置32将沉泥通过排泥口31排出。由于在排泥的过程中,外部不会有新的水流补入,排出的泥中最多的含水量即是泥层上部的存水,如果在排泥的过程中底部总是留一部沉泥,则排出的泥份中所含的水分会更少,有利于后续处理。
[0110]
该推泥机构4包括二个光杠411、一个丝杠412、一推泥板42及一推泥板驱动装置43;光杠411、丝杠412横向平行贯穿于该沉泥槽2,并与该进口堰板22及该出口堰板23相平行;该推泥板42上部固定于光杠411、丝杠412,下部垂直延伸至该沉泥槽2底部,该推泥板42垂直于该进口堰板22及该出口堰板23;该推泥板驱动装置43固定于该沉泥槽2外侧的该丝杠412上,该推泥板驱动装置43能够驱动该推泥板42沿着平行于该进口堰板22及该出口堰板23的方向在该沉泥槽23内往复移动。
[0111]
推泥机构4的作用是将沉积在上置沉泥槽2中的沉泥汇集到贮泥槽3中。沉泥槽2和贮泥槽3是相通的,当固相物在沉泥槽2的底板25上沉积以后,就可以在推泥机构4的推动下,移至贮泥槽3中贮存,由于两者相连的空间是确定的,因此在移动沉积的固相物时不会造成水流漫溢。
[0112]
推泥机构4中,推泥板42的运动由推泥板驱动装置43驱动,沿光杠411运行。为了减少推泥时的阻力,可采用分次推泥的操作方式。即,每次推泥板42只推送一定宽度的泥层。推泥板42制成单向推泥的结构,当推泥板42回复时,挡泥板回转,避开沉泥层的阻挡,在重新向前运动时,挡泥板靠重力落下,推动后续的沉泥向前运动至贮泥槽3。
[0113]
请参考图10、图11,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中细粒子过滤系统的运行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具上置沉泥槽的循环水箱中细粒子过滤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114]
该循环水箱还包括一细粒子过滤系统5,该细粒子过滤系统5包括一纸带过滤器51、一循环过滤泵52及一循环管路53;该纸带过滤器51设置于该贮水箱1上方;该循环管路53一端连通于该贮水箱1底部,另一端延伸至该纸带过滤器51的上部;该循环过滤泵52设置于该贮水箱1外部的该循环管路53上并提供抽水动力。
[0115]
该纸带过滤器51还包括一滤纸收集槽511,设置于该贮水箱1外部。
[0116]
该细粒子过滤系统5还包括一搅拌泵54及一搅拌管路55,该搅拌管路55一端位于该贮水箱1内部,另一端穿出该贮水箱1外之后再穿回该贮水箱1内部底部并具有一延伸段,该搅拌泵54设置于该贮水箱1外的该搅拌管路55上并提供抽水动力,该搅拌管路55于该贮水箱1内部的延伸段上具有多个搅拌喷嘴551。
[0117]
经过沉泥槽2处理后,流入该贮水箱1内的水中的固相物的粒径已经相对较小,且数量也大大的减少。这种小粒径的固相物,在线去除难以实现,但可以采取离线处理的办
法,达到自动进行固液相分离和固相物自动排出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细粒子过滤系统5即为了实现此功能而设置。
[0118]
细粒子过滤系统5的核心设备是纸带过滤器51,这种过滤器通过更换滤层介质的办法保持装置的过滤能力,即滤层和过滤介质同时更新,而不需要从过滤介质上清除滤层。但由于此种设备是靠重力来完成过滤操作的透水过程,因此过滤推动力不大,难以满足大流量的工作状态。
[0119]
细粒子过滤系统5的基本操作方法就是通过贮水箱1中存液自身循环,在流动的过程中完成过滤操作。以单设的循环过滤泵52作为动力,以适应纸带过滤器51能力的流量反复抽水循环,达到逐步去除水中固相物的效果。同时,在贮水箱1内外设置搅拌泵54及搅拌管路55,通过搅拌喷嘴551形成内部喷流,起到卷起贮水箱1内部底部存泥的作用,提高自循环过滤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装置为搅拌泵54及搅拌管路55,但搅拌装置可以有各种形态,可设置为水流式,也可为气动式,能起到搅动贮水箱1底部存泥的效果即可。
[0120]
细粒子过滤系统5的运行和清洗操作是分离的,可以清洗时运行,也可以在清洗的停顿时间运行,不受清洗流量和清洗时间的限制,即可以通过小步勤跑的思路达到过滤的效果。
[0121]
细粒子的过滤过程靠纸带上方的液面高度自动完成滤层的更换,确保过滤过程的连续自动进行。
[0122]
在较佳实施例中,该循环水箱还包括一自动控制模块。
[0123]
在此实施例中,该沉泥槽2包括一进水口261、一进水阀门以及一沉泥槽泥位传感器,该进水阀门设置于该进水口261上,该沉泥槽泥位传感器设置于该沉泥槽2远离该沉泥清除通道251一侧的侧挡板21上;该推泥机构4包括一推泥板驱动装置43;该自动控制模块与该进水阀门、该沉泥槽泥位传感器及该推泥板驱动装置43相连接。
[0124]
当该沉泥槽泥位传感器检测到该沉泥槽2内的存泥高度达到一预设高度时,其向该自动控制模块发送一信号,该自动控制模块控制该进水阀门关闭,停止进水,并控制该推泥板驱动装置43驱动该推泥机构4,开始推泥操作,推泥操作结束后,该自动控制模块控制该进水阀门开启。
[0125]
另外,该贮泥槽3的上部具有一上泥位传感器33,该贮泥槽3的下部具有一下泥位传感器34,该贮泥槽3底部具有一排泥口31及一排泥螺旋驱动装置32,该排泥口31上设有一排泥阀门,该自动控制模块与该上泥位传感器33、该下泥位传感器34、该排泥阀门及该排泥螺旋驱动装置32相连接。
[0126]
当该上泥位传感器33检测到该贮泥槽3内的存泥高度达到一预设高位时,其向该自动控制模块发送一信号,该自动控制模块控制该进水阀门关闭、该排泥阀门开启,并且控制该排泥螺旋驱动装置32启动,将该贮泥槽3内的存泥从该排泥阀门排出;当该下泥位传感器34检测到该贮泥槽3内的存泥高度达到一预设低位时,其向该自动控制模块发送一信号,该自动控制模块控制该排泥阀门和该排泥螺旋驱动装置32关闭,停止排泥,并控制该进水阀门开启。
[0127]
本实用新型进水口261和排泥口31均设置电动阀门,在程序的控制下即可完成沉降,沉泥汇集和沉泥排泥的全自动操作。
[0128]
泥位高度的检测,通常可以通过水中泥层高度的变化造成的电阻的变化,电容的
变化来进行判断,也可以通过超声波等手段来监测。测量不同介质电阻率的变化是检测泥位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本实用新型在沉泥槽2、贮泥槽3中设置的泥位传感器所使用的方法。
[0129]
试验表明,泥和不同种类的水的电阻率是不相同的,可见表2所示。只要检测出槽内不同位置内容物的电阻率,即可测知对应此位置的内容物是水还是泥。
[0130]
表2土和不同类别水的电阻率
[0131][0132]
本实用新型在贮泥槽3中的不同高度,设置了两个传感器,当泥层的高度达到上部的传感器33的位置时,即关闭进水口261阀门,开启排泥口31阀门,开始排泥操作。当泥层达到下部传感器34的高度时,即关闭排泥口31阀门,停止排泥操作,启动进水口261继续完成水流的循环进行。
[0133]
本实用新型同样在沉泥槽2的一定的高度上设置传感器,当泥层达到传感器的高度时,即关闭进水口261阀门,启动推泥板42,将存泥推入贮泥槽3,当推泥板42完推泥操作,回位后,即停止推泥板42的运行,重新开启进水口261,继续进行水循环。
[0134]
另外,水箱排泥的自动操作,也可在上位机的统一安排下,配合工艺过程进行。例如,可以在构件上下料的过程中,在水循环暂停进行的时候,完成存泥的汇集和排出的操作。
[0135]
工件清洗是机械设备现代生产工艺过程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再制造行业的兴起,清洗工艺已经成为了生成环节的关键。但由于机件上污垢,多为细小粒子,而且形成的滤饼粘性强,数量也大,在采用过滤手段作为固液分离的装置时,驱动的阻力越大,形成滤饼的阻力也越大,从过滤器的滤网上卸下滤层也是很困难的,现有技术中的多种过滤装置,均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0136]
为了延长清泥的周期,技术人员往往在循环水箱的下部流出较大的贮泥空间,但存泥的清理却成为了难题。在技术不断地进步的当前,清洗过程基本上都实现了自动进行,
操作人员只要完成工件的上下料操作即可,清洗过程均可自动进行。但循环水箱内部的排泥依旧靠人力进行。
[0137]
本实用新型的具上置沉泥槽的除泥循环水箱,即是为了解决此现有技术问题而特意设计。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水箱结构由固相物快速收集,沉泥自动排放,细粒子离线过滤,循环液存贮4个单元,通过智能化的控制系统,确保4个工艺单元自动协调的运行。为实现清洗过程的全面自动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解决了长期困扰使用者排泥的难题,完全可以替代传统的水箱,成为今后在配置清洗系统水箱的首选结构。
[0138]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