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螺带搅拌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698566发布日期:2021-06-29 23:59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螺带搅拌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化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螺带搅拌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是化工厂常用的一种反应设备,其主要是通过电动机带动搅拌轴来搅拌反应物使其充分反应以获得所需要的物质。在丙烯酸树脂涂料的生产加工过程中,根据工艺要求对反应釜进行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物料的混合、反应,进而得到相应的产品。

目前,公告号为cn20430762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釜壳体、进料口、出料口、搅拌轴和电机,进料口设置在反应釜壳体上部,出料口设置在反应釜壳体的底部,搅拌轴一端伸入反应釜壳体内并设置有搅拌叶片,另外一端伸出反应釜壳体并与电机连接。工作时,电机通过搅拌轴带动搅拌叶片转动,搅拌叶片的搅动作用使物料混合,并进行反应。但是,上述方案中,仅在搅拌轴的端部设有搅拌叶片,难以对反应釜内的物料进行充分的搅拌,不利于物料之间的融合,从而降低了反应效率。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反应釜内物料的搅拌不充分,不利于物料之间融合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对反应釜内物料进行充分搅拌,促进物料之间的融合,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螺带搅拌反应釜。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双螺带搅拌反应釜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双螺带搅拌反应釜,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搅拌装置,所述搅拌装置包括转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搅拌轴、固定绕设于所述搅拌轴侧壁上的内螺带、与所述搅拌轴固定连接的连接杆以及绕设于所述内螺带外侧的外螺带,所述外螺带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且所述内螺带与所述外螺带的旋向相反,所述壳体上设有驱动所述搅拌轴转动的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启动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带动内螺带及连接杆转动,连接杆带动外螺带转动,由于内螺带与外螺带的旋向相反,此时内螺带对物料进行搅动的推动物料上移,外螺带对物料进行搅动的同时推动物料下移,壳体内的物料搅动的同时形成了内循环,使反应釜内物料得以充分搅拌,促进了物料之间的融合。

优选的,所述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有侧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贴合的刮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搅拌装置工作时,刮板随连接杆绕搅拌轴转动,此时刮板远离连接杆的一侧边缘对靠近壳体内壁的物料进行刮动,有效的降低了物料黏附在壳体内壁上情况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率。

优选的,所述搅拌轴上设有垂直于所述连接杆的加强杆,所述加强杆的一端与所述搅拌轴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螺带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外螺带呈螺旋的带状,其在对物料进行搅拌的过程中,有可能受到物料的挤压发生形变,此时设置的加强杆在与连接杆垂直的方向上对外螺带进行固定,有效的降低了外螺带发生形变的可能性,起到增强外螺带稳定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确保了搅拌装置的搅拌效果。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顶面上的机座,所述机座上安装有由上到下依次连接的电机、减速机以及联轴器,所述联轴器与所述搅拌轴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组件工作时,启动电机,电机经减速机将转速减至工艺要求的搅拌转速,再通过联轴器带动搅拌轴旋转,机座的设置方便了电机、减速机以及联轴器的安装,减速机的设置起到控制速度的作用,联轴器的设置具有缓冲、减振的效果,从而提高了驱动组件对转轴驱动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顶端开设有供所述搅拌轴穿过的穿孔,穿孔内固定设置有耐磨材料制成的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外侧壁与穿孔的内侧壁贴合,所述密封圈的内侧壁与所述搅拌轴的侧壁贴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圈由耐磨橡胶制成,耐磨橡胶具有良好的弹性与耐磨性能,固定设置于穿孔内的密封圈的外侧壁与穿孔的内侧壁贴合,其内侧壁与搅拌轴的侧壁贴合,阻碍了介质在搅拌轴与穿孔内侧壁之间的流通,以此提高壳体的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底部设为下凸的弧形,所述搅拌轴的下部固定连接有用于搅拌所述壳体底部物料的搅拌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壳体的底部设为下凸的弧形,有利于物料的排出,降低了壳体底部有物料堆积情况的发生;设置的搅拌桨对壳体底部的物料进行搅拌,实现物料的全方位搅拌,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对准所述外螺带;所述壳体的最底端设有出料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物料由进料口进入壳体内,由于进料口对准外螺带,外螺带搅拌的同时向下推动物料,有利于搅动物料的内循环,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由于壳体的底部设为下凸的弧形,出料口设于壳体的最底端,有利于物料的排出。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内底面上固定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包括与所述搅拌轴转动连接的轴承座以及支撑所述轴承座的三角支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承座通过三角支杆固定在壳体内,搅拌轴的底部通过轴承转动设置在轴承座上,以此实现支撑架对搅拌轴的支撑,降低了搅拌轴转动过程中发生晃动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了搅拌装置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工作时,驱动机构带动搅拌轴转动,搅拌轴带动内螺带及连接杆转动,连接杆带动外螺带转动,以此对壳体内的物料进行搅动,此时内螺带推动物料上移,外螺带推动物料下移,使物料形成上下方向上的内循环,进而使得反应釜内物料充分搅拌,促进了物料之间的融合;

工作时,刮板随连接杆转动,并对靠近壳体内壁的物料进行刮动,以此降低物料黏附在壳体内壁上情况的发生;

支撑架对搅拌轴形成稳定支撑,降低了搅拌轴转动过程中发生晃动的可能性,提高了搅拌装置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进料口;12、出料口;13、密封圈;2、搅拌装置;21、搅拌轴;211、搅拌桨;22、内螺带;23、连接杆;231、加强杆;24、外螺带;241、刮板;3、驱动组件;31、机座;32、电机;33、减速机;34、联轴器;4、支撑架;41、轴承座;42、三角支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双螺带搅拌反应釜。参照图1,双螺带搅拌反应釜包括壳体1、搅拌装置2、驱动组件3以及支撑架4。壳体1为圆柱体形,其内部中空。壳体1的顶端呈上凸的弧形,并设有进料口11;其低端呈下凸的弧形,且最低位置设有出料口12,弧形的内底面有利于物料的排出。

参照图1,搅拌装置2包括搅拌轴21、内螺带22、连接杆23、外螺带24。搅拌轴21为圆柱体形,其转动设置于壳体1内,且其轴线与壳体1的轴线重合。内螺带22呈螺旋状,其绕设并固定于搅拌轴21的圆柱面上。连接杆23的横截面呈圆形,其中心轴线垂直于搅拌轴21的中心轴线,并与搅拌轴21固定连接。外螺带24呈螺旋状,其绕设于内螺带22的外侧,且其旋向与内螺带22的旋向相反。

参照图1,驱动组件3包括机座31、电机32、减速机33以及联轴器34。机座31固定安装于壳体1的顶面上,电机32、减速机33以及联轴器34均为现有设备,并由上到下依次安装在机座31上,且电机32、减速机33以及联轴器34依次连接。壳体1的顶面中心开设有穿孔,搅拌轴21的顶端穿过穿孔,并与联轴器34固定连接。工作时,电机32启动并经减速机33将转速减至工艺所需搅拌转速,再通过联轴器34带动搅拌轴21旋转,搅拌轴21带动内螺带22及连接杆23转动,连接杆23带动外螺带24转动,以此对壳体1内的物料进行搅动,此时内螺带22推动物料上移,外螺带24推动物料下移,使物料形成上下方向上的内循环,进而使得反应釜内物料充分搅拌,促进了物料之间的融合。

参照图1,进料口11对准外螺带24,物料由进料口11进入壳体1内后,直接落于准外螺带24上,外螺带24搅拌物料的同时向下推动物料,有利于物料的内循环,提高了搅拌效果。穿孔内固定设置有密封圈13,密封圈13由耐磨橡胶制成。密封圈13为圆环状,其外侧壁与穿孔的内侧壁贴合,其内侧壁与搅拌轴21的圆柱面贴合,阻碍介质在搅拌轴21与穿孔内侧壁之间的流通,提高了壳体1的密封性。

参照图1,搅拌轴21上设有加强杆231,加强杆231的横截面呈圆形,其中心轴线与连接杆23的中心轴线垂直。加强杆231的一端与搅拌轴2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外螺带24固定连接,以此对外螺带24进行加强固定,降低外螺带24发生形变的可能性,提高了外螺带24的稳定性。连接杆23上固定连接有刮板241,刮板241为矩形的板状,其远离连接杆23一侧的边缘与壳体1的内壁贴合。工作时,刮板241随连接杆23转动,并对靠近壳体1内壁的物料进行刮动,以此降低物料黏附在壳体1内壁上情况的发生。

参照图1,壳体1的内底面上设有支撑架4,支撑架4包括三角支杆42与轴承座41。三角支杆42的一端与轴承座41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壳体1的内底面固定连接,以此将轴承座41固定连接于壳体1内。轴承座41内固定安装有轴承,搅拌轴21的底端穿入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与轴承座41内。支撑架4对搅拌轴21形成稳定支撑,降低了搅拌轴21转动过程中发生晃动的可能性,提高了搅拌装置2的稳定性。搅拌轴21的下部固定连接有搅拌桨211,搅拌桨211为弧形的框状,其设于壳体1下凸的弧形内,并设有供支撑架4安装的向上凹陷。搅拌轴21转动时,搅拌桨211对壳体1底部的物料进行搅拌,实现物料的全方位搅拌,进一步提高了搅拌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双螺带搅拌反应釜的实施原理为:工作时,电机32启动并经减速机33将转速减至工艺所需搅拌转速,再通过联轴器34带动搅拌轴21旋转,搅拌轴21带动内螺带22及连接杆23转动,连接杆23带动外螺带24转动,以此对壳体1内的物料进行搅动,此时内螺带22推动物料上移,外螺带24推动物料下移,使物料形成上下方向上的内循环,进而使得反应釜内物料充分搅拌,促进了物料之间的融合。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