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桁车式刮泥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01862发布日期:2021-09-29 02:0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桁车式刮泥桥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桁车式刮泥桥系统。


背景技术:

2.这里的陈述仅提供与本发明相关的背景技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3.桁车式刮泥桥是污水处理厂平流式沉淀池的关键设备,其作用是将沉淀池底的污泥刮至集泥区域,最终通过排泥装置排出。
4.发明人发现,桁车式刮泥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桥体跑偏、钢轮啃轨甚至脱轨的问题,需要停止刮泥桥运行并花费人力进行维修或调整后再启动运行,不利于污水处理厂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桁车式刮泥桥系统,提高了刮泥桥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了设备检修成本,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7.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桁车式刮泥桥系统,包括:用于设置在沉淀池两侧的第一导轨及用于设置在沉淀池中间支撑梁上的行走板,还包括桥体,桥体两端安装有至少三个第一行走轮,至少一个第一行走轮与行走驱动件连接,桥体中部还安装有能够与行走板顶面接触的第二行走轮及能够与沉淀池中间支撑梁侧壁接触的导向轮,桥体上还安装有刮泥装置。
8.进一步的,所述桥体两端固定有驱动端梁,所述驱动端梁上转动连接有至少三个第一行走轮,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行走轮与固定在驱动端梁的行走驱动件连接。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端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进限位件及后退限位件。
10.进一步的,所述前进限位件一侧设置有前进极限限位件,所述后退限位件一侧设置有后退极限限位件,前进极限限位件及后退极限限位件设置在前进限位件和后退限位件之间。
11.进一步的,所述前进限位件、前进极限限位件、后退限位件、后退极限限位件外周设置有底部敞口设置的防雨罩,前进限位件、前进极限限位件、后退限位件、后退极限限位件的检测部通过防雨罩底部敞口伸出。
12.进一步的,所述桥体的中部位置安装有行走端梁,行走端梁安装有能够与行走板上表面接触的第二行走轮,行走端梁的梁侧面通过导向轮支架安装有导向轮,导向轮能够与沉淀池中间支撑梁侧壁的侧面接触。
13.进一步的,所述刮泥装置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底端与刮泥板固定连接,顶端与设置在桥体底面的固定端梁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架与牵拉件的一端连接,牵拉件的另一端缠绕在安装在固定端梁的卷筒上,卷筒与安装在固定端梁的卷扬驱动件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卷筒外周设置有防护罩,防护罩固定在固定端梁上。
15.进一步的,所述桥体包括行走盖板,所述行走盖板垂直于桥体行进方向的两个边缘处固定有护栏。
1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行走轮和第二行走轮采用铸铁材质制成,所述第二行走轮及导向轮采用尼龙材质制成。
17.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
18.1.本实用新型的刮泥桥系统,桥体安装有至少三个第一行走轮,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行走轮与行走驱动件连接,作为主动轮,其余第一行走轮作为从动轮,使得桥体能够在第一导轨上形成至少三个支撑部位,桥体两侧与第一导轨形成至少三个接触区域,有效地将桥体重量均匀分布至多个第一行走轮,作为从动轮的第一行走轮分担了作为主动轮的第一行走轮的大部分重量,减少了主动轮收到的压力和摩擦力,同时桥体通过多个第一行走轮增加了与第一导轨的接触受力区域及面积,总体上使作为主动轮的第一行走轮转动更为顺畅稳定,桥体行走收到的摩擦阻力增加且均匀分布,提高了刮泥桥运行的稳定性。
19.2.本实用新型的刮泥桥系统,桥体中部增加了第二行走轮及导向轮,对桥体中部形成了有力均衡支撑,导向轮能够与沉淀池中间支撑梁的侧壁接触,提供了潜在的接触受力区域,通过受力的导向轮可以限定第二行走轮沿行走板行走,避免了第二行走轮装置偏离规划行走路线,同时也有利于保证桥体两侧第一行走轮沿第一导轨顺畅行驶,起到了很好的纠偏作用。
20.3.本实用新型的刮泥桥系统,通过第一行走轮、第二行走轮及导向轮的设置,可以有效减少桥体跑偏及钢轮啃轨、脱轨等问题,提高了运行稳定性,保障了污水处理厂的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减少了设备检修成本,具有较好的推动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21.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定。
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整体结构俯视图;
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整体结构侧视图;
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a向示意图;
25.图4是本实用新型图1中的b向示意图;
26.其中,1.第一导轨,2.行走板,3.桥体,3

1.行走盖板,3

2.护栏,4.驱动端梁,5.行走驱动件,6.主动轮,7.从动轮,8.前进限位件,9.后退限位件,10.前进极限限位件,11.后退极限限位件,12.行走端梁,13.第二行走轮,14.导向轮,15.固定端梁,16.支撑杆,17.连接桁架,18.刮泥板,19.钢丝绳,20.卷筒,21.保护罩,22.卷扬驱动件,23.连接轴,24.传动轴。
具体实施方式
27.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技术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8.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
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9.为了方便叙述,本实用新型中如果出现“上”、“下”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0.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的桁车式刮泥桥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桥体跑偏、钢轮啃轨甚至脱轨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桁车式刮泥桥系统。
31.本技术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实施例1中,如图1

图4所示,一种桁车式刮泥桥系统,包括两根第一导轨1,所述第一导轨采用钢轨,高度为5cm,长度为80m,所述第一导轨用于设置在沉淀池两侧墙体的上端面上,还包括由碳钢材质制成的行走板2,所述行走板用于设置在沉淀池的中间支撑梁上,本实施例中,所述行走板宽度为30cm,能够固定在沉淀池中间支撑梁的上表面上。
32.还包括桥体3,所述桥体采用碳钢材质制成,所述桥体包括行走盖板3

1,所述行走盖板垂直于桥体行进方向的两个侧边缘固定有护栏3

2,所述桥体的长度为20.6m,宽度为1.2m,桥体能够横跨于沉淀池两侧墙体之上。
33.所述桥体两端设置有端部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桥体沿第一导轨行走,所述端部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端梁4,所述驱动端梁固定在桥体端部底面。
34.所述驱动端梁上转动连接有至少三个第一行走轮,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端梁上通过轮轴转动连接有三个第一行走轮,三个第一行走轮分别设置在驱动端梁的两端及中间位置,三个第一行走轮的中心连线与水平面平行,其中位于一端的第一行走轮与行走驱动件5连接,行走驱动件能够驱动其转动,作为主动轮6,其余第一行走轮作为从动轮7,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行走轮采用铸铁材质制成,直径为22cm。
35.所述行走驱动件采用行走驱动电机及行走驱动减速机,行走驱动电机及行走驱动减速机安装在驱动端梁靠近桥体中部方向的端面上,所述行走驱动电机的壳体与行走驱动减速机的壳体固定连接,行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作为行走驱动减速机的输入轴,行走驱动减速机的输出轴与作为主动轮的第一行走轮连接,能够驱动其转动。
36.本实施例中设置三个第一行走轮,使得桥体能够在第一导轨上形成三个支撑部位,桥体两侧与第一导轨形成三个接触区域,有效地将桥体重量均匀分布至多个第一行走轮,作为从动轮的第一行走轮分担了作为主动轮的第一行走轮的大部分重量,减少了主动轮收到的压力和摩擦力,同时桥体通过多个第一行走轮增加了与第一导轨的接触受力区域及面积,总体上使作为主动轮的第一行走轮转动更为顺畅稳定,桥体行走收到的摩擦阻力增加且均匀分布,提高了刮泥桥运行的稳定性。
37.所述驱动端梁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前进限位件8及后退限位件9,所述前进限位件一侧设置有前进极限限位件10,所述后退限位件一侧设置有后退极限限位件11,前进极限限位件及后退极限限位件设置在前进限位件和后退限位件之间。
38.本实施例中前进限位件、后退限位件、前进极限限位件、后退极限限位件均采用触碰式限位开关,与安装在驱动端梁的控制系统连接,控制系统安装在控制箱内,所述控制系
统与行走驱动电机连接,能够控制行走驱动电机的工作。
39.当桥体沿第一方向行进时,前进限位件触碰到设置在沉淀池一侧的触碰结构时,能够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控制系统控制行走驱动电机反转,使得桥体折返,沿第二方向行进,当运动至后退限位件触碰到设置在沉淀池一侧的触碰结构时,后退限位件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控制系统控制行走驱动电机反转,使得桥体折返,沿第一方向行进,以此实现桥体的往复折返运行。
40.当前进限位件和后退限位件发生故障无法控制桥体折返运动时,前进极限限位件或后退极限限位件能够与沉淀池一侧的触碰结构发生触碰,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控制系统能够控制行走驱动电机停止工作,防止发生意外事故。
41.本实施例中,所述前进限位件、前进极限限位件、后退限位件、后退极限限位件外周设置有底部敞口设置的防雨罩,前进限位件、前进极限限位件、后退限位件、后退极限限位件的检测部通过防雨罩底部敞口伸出,防雨罩不会影响前进限位件、前进极限限位件、后退限位件、后退极限限位件的正常工作,同时能够避免外部环境因素对前进限位件、前进极限限位件、后退限位件、后退极限限位件造成损坏。
42.所述桥体的中部位置底面设置有中部行走装置,所述中部行走装置包括行走端梁12,所述行走端梁的两端通过轮轴转动连接有两个第二行走轮13,所述第二行走轮采用尼龙材质制成,其直径为22cm,所述第二行走轮能够与行走板的上表面接触,沿行走板行走,行走板采用碳钢板,表面光滑平整,能够减少第二行走轮受到的摩擦阻力并提高了运行的平稳性。
43.所述行走端梁的两个侧面通过导向轮支架转动连接有四个导向轮14,每侧设置两个导向轮,两侧的导向轮对称设置,所述导向轮采用尼龙材质制成,直径为20cm,所述导向轮能够与沉淀池中间支撑梁的两个侧面接触,沿沉淀池中间支撑梁的侧面行走。
44.中部行走装置设置了2只第二行走轮和4个导向轮,2个第二行走轮对桥体中部形成了有力均衡支撑,行走板表面相对光滑平整,减少了第二行走轮受到的摩擦阻力并提高了运行的平稳性,4只导向轮对称紧靠在沉淀池中间支撑梁的侧壁,提供了4个潜在的接触受力区域,如果中间支撑梁一侧的2只导向轮贴紧支撑梁侧壁受到压力和摩擦力,此时另外一侧的2只导向轮表面与支撑梁侧壁的间距将进一步增加而不受力,通过受力的2只导向轮可以限定中部行走装置沿平行于行走板或支撑梁中轴线的直线行走,避免中部行走装置偏离规划行走路线,同时也有利于保证刮泥桥两侧端部驱动装置沿第一导轨顺畅行驶,起到了很好的纠偏作用。
45.所述桥体的底面还焊接固定有四个固定端梁15,行走端梁两侧分别对称设置两个固定端梁,桥体通过固定端梁安装有刮泥装置。
46.所述刮泥装置包括两个相对与桥体中心面对称设置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顶部两端与两个固定端梁转动连接,且连接位置位于两个护栏之间位置的下方,所述支撑架的底部与刮泥板固定连接。
47.所述支撑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支撑杆16,两个支撑杆的顶端分别与两个固定端梁转动连接,两个支撑杆均采用由不锈钢材质制成的槽钢制成,两个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连接桁架17,所述连接桁架由多根圆形钢管焊接构成,连接桁架与两个支撑杆焊接固定。
48.所述刮泥板18呈窄条状结构,与支撑杆底端焊接固定,刮泥板长度为9m,宽度为
20cm。
49.所述支撑杆的中部位置与牵拉件的一端连接,所述牵拉件的另一端缠绕在直径为15cm的卷筒上,所述牵拉件采用由不锈钢材质制成的钢丝绳19,所述卷筒20为空心圆筒,安装在固定端梁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卷筒设置四个,分别设置在四个固定端梁上,且卷筒设置在桥体外部,支撑架两端连接的钢丝绳分别缠绕在两个卷筒上,同一个支撑架的两根钢丝绳所连接的卷筒利用连接轴23连接,能够做同步的转动。所述卷筒外周设置有保护罩21,保护罩固定在固定端梁上,用于对卷筒及钢丝绳进行防护。
50.所述卷筒通过传动轴24与卷扬驱动件22连接,卷扬驱动件能够驱动卷筒的转动,卷扬驱动件安装在行走端梁上,包括卷扬驱动电机及卷扬驱动减速机,卷扬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作为卷扬驱动减速机的输入轴,卷扬驱动减速机的输出轴分别与其两侧的卷筒连接,能够带动卷筒的转动,进而带动钢丝绳的收起和释放。
51.本实施例的桁车式刮泥系统的工作原理为:
52.在刮泥行程,桥体两侧的端部驱动装置通过行走驱动电机及行走驱动减速机以相同的工况带动作为主动轮的第一行走轮以相同的速度转动并沿第一导轨前进,进而带动作为从动轮的第一行走轮转动并沿第一导轨前进,同时带动中部行走装置的第二行走轮沿行走板前进,以及4只导向轮沿沉淀池中间支撑梁的两侧前进,通过上述共同作用使桥体以均匀的速度稳定前进;此时,卷扬驱动电机及卷扬驱动减速机通过传动轴带动卷筒转动并松开钢丝绳,进而使支撑架的支撑杆转动直至刮泥板到达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层底部,由桥体带动刮泥板以均匀的速度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刮至沉淀池内污泥收集区域。在非刮泥行程,端部驱动装置的行走驱动电机反转,带动主动轮沿第一导轨后退,进而带动桥体后退;此时,卷扬驱动电机反转,通过传动轴带动卷筒转动并拉紧钢丝绳,直至将刮泥板提出至沉淀池底部污泥层以上部位,刮泥桥带动刮泥板后退但不刮泥。
53.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