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湿帘防水胶涂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74137发布日期:2021-10-16 10:2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湿帘防水胶涂覆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湿帘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湿帘防水胶涂覆装置。


背景技术:

2.湿帘是一种配合负压风机可应用于家禽养殖、畜牧业养殖、温室种植、园艺花卉种植、工业生产等场所,具有对室内进行降温加湿功能的设备,其具有高吸水、高耐水、抗霉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3.目前,为了提高湿帘的使用寿命,需要在成型后的湿帘两侧涂覆防水胶,防水胶涂覆完毕后,将涂覆防水胶后的湿帘转移至凝固装置上,对涂覆在湿帘上的防水胶进行凝固处理即可,但是,防水胶在凝固过程中,部分防水胶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滴落,滴落后的防水胶不易收集,且长时间不收集,会粘接在凝固装置上,导致防水胶不易清理。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防水胶不易收集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便于收集防水胶,本技术提供一种湿帘防水胶涂覆装置。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湿帘防水胶涂覆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湿帘防水胶涂覆装置,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储料桶、固设在储料桶上的出料管、固设在机架上的支撑盒、固设在支撑盒内用于放置防水胶的涂胶盒、铰接在支撑盒远离储料桶一侧的晾晒盒、设置在晾晒盒底部用于控制晾晒盒远离涂胶盒一侧升降的升降机构、设置在晾晒盒和涂胶盒之间用于收集防水胶的收集组件。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需要对湿帘进行涂覆防水胶时,首先打开出料管向涂胶盒内注入防水胶,接着工作人员将湿帘放入涂胶盒内进行涂覆防水胶,随后将涂覆防水胶后的湿帘放置在晾晒盒内,对涂覆在湿帘上的防水胶进行凝固处理,部分防水胶会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滴落至晾晒盒内,待湿帘上涂覆的防水胶快要凝固时,通过升降机构将晾晒盒远离涂胶盒一侧升高,使晾晒盒内的防水胶流动至收集组件一侧,收集组件既可将湿帘进行涂覆防水胶时从涂胶盒内溢出的防水胶进行回收,又可将处于晾晒盒内的防水胶进行回收处理;在升降机构和收集组件的作用下,可将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滴落的防水胶进行回收利用,回收过程操作简单,且便于收集防水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9.可选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两个铰接在晾晒盒底部的套筒、间隔设置在套筒远离晾晒盒一端的支撑座、铰接在支撑座靠近套筒一端的支撑块、设置在支撑块和套筒之间的螺杆;所述螺杆一端与套筒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支撑块转动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升降机构将晾晒盒远离涂胶盒一侧升高时,首先同时转动两个螺杆,螺杆带动套筒向上移动,套筒带动晾晒盒远离涂胶盒的一侧升高,使晾晒盒向靠近涂胶盒的一侧倾斜,从而使位于晾晒盒内的防水胶流动至收集组件一侧即可;随后同时反向转动螺杆,将晾晒盒放平,使涂覆在湿帘上的防水胶凝固即可。
11.可选的,两个所述螺杆之间设置有用于使两个螺杆同步转动的联动组件。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转动其中一个螺杆,另一个螺杆也随之转动,联动组件可控制两个螺杆同步转动和停止,使工作人员操作更加方便。
13.可选的,所述联动组件包括两个分别固设在两个螺杆上的链轮、与两个链轮同时啮合的链条。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转动升降机构中其中一个螺杆,螺杆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链轮转动,链轮带动链条转动,链条带动另一个链轮转动,同时另一个链轮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螺杆转动,从而实现了两个螺杆的同步运动。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中一个所述螺杆上的固设有手轮。
16.可选的,工作人员转动手轮,手轮带动螺杆转动,从而实现晾晒盒远离涂胶盒一侧的升降,手轮为工作人员提供手持的部位,方便工作人员转动螺杆。
17.可选的,所述收集组件包括固设在晾晒盒上的第一导流筒、固设在支撑盒上的第二导流筒;所述晾晒盒上开设有第一导流孔,所述第一导流筒与第一导流孔连通,所述支撑盒上开设有第二导流孔,所述第二导流筒与第二导流孔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通过收集组件对防水胶进行回收利用时,湿帘上滴落的部分防水胶首先流动至第一导流孔一侧,接着由第一导流筒将防水胶汇集至第二导流孔一侧,由第二导流筒排出支撑盒内,并对排出的防水胶进行收集即可。
19.可选的,所述晾晒盒内固设有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相互间隔设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需要对湿帘上涂覆的防水胶进行凝固处理时,将湿帘放置在支撑杆上,支撑杆可将湿帘架起,使湿帘与晾晒盒的底部分离,从而有利于防水胶的流动和回收利用。
21.可选的,所述支撑杆与晾晒盒通过焊接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焊接连接强度高、成本低、且简化了加工与装配工序。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涂覆装置将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滴落的防水胶进行回收利用,回收过程操作简单,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5.2.升降机构可将晾晒盒远离涂胶盒一侧升高,从而便于将防水胶聚集,从而便于收集防水胶;
26.3.联动组件可控制两个螺杆同步转动和停止,使工作人员操作更加便捷。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涂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表示升降机构的局部示意图;
29.图3是表示收集组件的局部示意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机架;2、储料桶;21、出料管;3、支撑盒;4、涂胶盒;5、晾晒盒;51、支撑杆;6、升降机构;61、套筒;62、支撑座;63、支撑块;64、螺杆;65、联动组件;651、链轮;652、链条;66、手轮;7、收集组件;71、第一导流筒;72、第二导流筒。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湿帘防水胶涂覆装置。参照图1,涂覆装置包括机架1,机架1上固设有储料桶2,储料桶2用于储存防水胶,储料桶2一侧固设有出料管21;机架1上固设有支撑盒3,支撑盒3呈内部中空且顶端开口的长方体,支撑盒3内固设有涂胶盒4,涂胶盒4呈内部中间的长方体,涂胶盒4用于放置防水胶;支撑盒3远离储料桶2的一侧铰接有晾晒盒5,晾晒盒5也呈内部中间的长方体,晾晒盒5位于支撑盒3的上方;晾晒盒5底壁焊接有两个支撑杆51,两个支撑杆51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支撑杆51沿晾晒盒5的宽度方向设置;晾晒盒5底部设置有升降机构6,升降机构6用于控制晾晒盒5远离涂胶盒4一侧升降;晾晒盒5和涂胶盒4之间设置有收集组件7,收集组件7用于收集防水胶。
33.工作人员需要对湿帘进行涂覆防水胶时,首先通过出料管21向涂胶盒4内注入防水胶,接着工作人员将湿帘放入涂胶盒4内进行涂覆防水胶,随后将涂覆防水胶后的湿帘放置在晾晒盒5内的支撑杆51上,支撑杆51将湿帘架起,使湿帘与晾晒盒5的底部分离,对涂覆在湿帘上的防水胶进行凝固处理,部分防水胶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滴落至晾晒盒5内,待湿帘上涂覆的防水胶快要凝固时,通过升降机构6将晾晒盒5远离涂胶盒4一侧升高,使晾晒盒5内的防水胶流动至收集组件7一侧,收集组件7既可将湿帘进行涂覆防水胶时从涂胶盒4内溢出的防水胶进行回收,又可将处于晾晒盒5内的防水胶进行回收处理。
34.参照图1和图2,升降机构6包括两个铰接在晾晒盒5底部的套筒61,套筒61远离晾晒盒5的一端间隔设置有支撑座62,支撑座62呈长方形,支撑座62靠近套筒61一侧铰接有支撑块63,支撑块63也呈长方形;支撑块63和套筒61之间设置有螺杆64,螺杆64一端与套筒61螺纹连接、另一端与支撑块63转动连接;两个螺杆64之间设置有联动组件65,联动组件65用于使两个螺杆64同步转动;其中一个螺杆64上的固设有手轮66,手轮66用于为工作人员提供手持的部位,方便工作人员转动螺杆64。
35.参照图2,联动组件65包括两个分别固设在两个螺杆64上的链轮651,链轮651的轴线与螺杆64的轴线共线,链轮651上设置有链条652,链条652与两个链轮651同时啮合。
36.工作人员通过升降机构6将晾晒盒5远离涂胶盒4一侧升高时,首先转动手轮66,手轮66带动其中一个螺杆64转动,螺杆64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链轮651转动,链轮651带动链条652转动,链条652带动另一个链轮651转动,同时另一个链轮651带动与其固定连接的螺杆64转动,同时两个螺杆64带动两个对应套筒61向上移动,套筒61带动晾晒盒5远离涂胶盒4的一侧升高,使晾晒盒5向靠近涂胶盒4的一侧倾斜,从而使位于晾晒盒5内的防水胶流动至收集组件7一侧,随后反向转动手轮66,将晾晒盒5放平,使涂覆在湿帘上的防水胶凝固即可。
37.参照图1和图3,收集组件7包括固设在晾晒盒5上的第一导流筒71,晾晒盒5上开设有第一导流孔,第一导流筒71与第一导流孔连通;支撑盒3上固设有第二导流筒72,支撑盒3上开设有第二导流孔,第二导流筒72与第二导流孔连通。
38.工作人员通过收集组件7对防水胶进行回收利用时,一方面,湿帘上滴落的部分防水胶首先流动至第一导流孔一侧,接着由第一导流筒71将防水胶汇集至第二导流孔一侧,由第二导流筒72排出支撑盒3内,并对排出的防水胶进行收集即可;另一方面湿帘在涂胶盒4内涂覆防水胶时,若防水胶溢出涂胶盒4,溢出的防水胶也可流动至第二导流筒72一侧,由第二导流筒72排出支撑盒3内。
3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湿帘防水胶涂覆装置的实施原理为:工作人员需要对湿帘进行
涂覆防水胶时,首先打开出料管21向涂胶盒4内注入防水胶,接着工作人员将湿帘放入涂胶盒4内进行涂覆防水胶,若防水胶溢出涂胶盒4,溢出的防水胶可流动至第二导流筒72一侧,由第二导流筒72排出支撑盒3内,随后将涂覆防水胶后的湿帘放置在晾晒盒5内,滴落的防水胶暂存至晾晒盒5内,接着转动手轮66,将晾晒盒5远离涂胶盒4一侧升高,使晾晒盒5内的防水胶流动至第一导流筒71一侧,由第一导流筒71将防水胶聚集至第二导流筒72内,由第二导流筒72将防水胶排出支撑盒3,并对排出的防水胶进行回收处理即可;在升降机构6和收集组件7的作用下,将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滴落的防水胶进行回收利用,回收过程操作简单,且便于收集防水胶,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4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