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1-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07242发布日期:2021-10-19 22:53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一种1-甲磺酰基-2-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


背景技术:

[0002]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是医药中间体,主要合成美洛西林钠,美洛西林属于新一代半合成的第三代青霉素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及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等革兰阳性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临床上对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棵雷伯杆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均有较好的疗效。
[0003]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在进行生产时,需要用到反应釜,目前,现有的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其搅拌不均匀,进而造成反应釜本体内部化学反应较慢,化学品之间反应不充分,影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的生产效率,因此,亟需设计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正反转电机,且正反转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第一转动轴,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圆周内壁靠近底部位置固定连接有下料板,且下料板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安装板,且安装板的顶部外壁与第一转动轴的底部外壁通过轴承连接,安装板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安装套筒,所述安装套筒的圆周外壁开有多列等距离分布的安装槽,且安装槽的顶部内壁与底部内壁均转动连接有同一个转轴,所述转轴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有大齿轮,且大齿轮的顶部外壁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圆周外壁等距离固定连接有小齿轮,且小齿轮与大齿轮相啮合,所述安装套筒的圆周外壁固定连接有多列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搅拌桨,且第一搅拌桨的一侧外壁均开有多个漏孔,位于底部的所述连接杆的顶部外壁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轴,且第二转动轴的圆周外壁等距离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桨。
[0007]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转动轴的圆周外壁靠近顶部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一皮带轮,且第二转动轴的圆周外壁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轮的圆周外壁与第二皮带轮的圆周外壁传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皮带。
[0008]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第二转动轴的圆周外壁均固定连接有第三皮带轮,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相邻两个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之间均传动连接有第二皮带和第三皮带。
[0009]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腿。
[0010]
进一步的,所述下料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
[0011]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圆周内壁固定连接有加热板,且加热板呈环形。
[0012]
进一步的,所述下料板的顶部外壁开有下料口,且下料板的底部外壁固定连接有下料管,下料管的一侧外壁固定连接有下料阀门。
[0013]
进一步的,所述反应釜本体的顶部外壁开有进料口,且进料口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进料管。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0015]
1、通过设置的正反转电机、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第三皮带轮、第一皮带、第二皮带、第三皮带、小齿轮和大齿轮,在反应釜进行工作时,正反转电机带动第一转动轴正反转往复旋转,进而带动小齿轮旋转,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旋转,使连接杆进行弧形往复运动,进而带动第二搅拌桨往复运动,同时在第一皮带、第二皮带和第三皮带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搅拌桨绕第二转动轴往复运动,对反应釜本体内的反应液体进行搅拌,达到充分搅拌的目的。
[0016]
2、通过设置的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第二搅拌桨在进行运动时,会带动反应液体向第一搅拌桨运动,从而使液体通过第一搅拌桨上的漏孔,形成多股小型水柱在反应釜本体内运动,达到使反应液体之间充分混合的目的。
[0017]
3、通过设置的加热板、下料板和半导体制冷片,在反应釜本体进行反应时,可以根据需要对反应釜本体内的温度进行控制,达到便于控制温度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8]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9]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0]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的加热板和下料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1]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的下料板俯视结构剖视图;
[0022]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的第一转动轴和小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
图中:1

反应釜本体、2

支撑腿、3

进料管、4

正反转电机、5

第一转动轴、6

第一皮带轮、7

第一皮带、8

第二转动轴、9

第二皮带轮、10

第二皮带、11

第三皮带轮、12

下料板、13

大齿轮、14

下料口、15

支撑杆、16

第一搅拌桨、17

第二搅拌桨、18

连接杆、19

安装套筒、20

小齿轮、21

下料管、22

下料阀门、23

加热板、24

半导体制冷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0025]
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6]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
[0027]
在本专利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相连、设置,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设置,或一体地连接、设置。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中的具体含义。
[0028]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方式是通过控制器来自动控制,控制器的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编程即可实现,电源的提供也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并且本实用新型主要用来保护机械装置,所以本实用新型不再详细解释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0029]
参照图1

5,一种1

甲磺酰基
‑2‑
咪唑烷酮生产用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1,反应釜本体1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正反转电机4,且正反转电机4的输出轴通过螺栓连接有第一转动轴5,反应釜本体1的圆周内壁靠近底部位置通过螺栓连接有下料板12,且下料板12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多个支撑杆15,支撑杆15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同一个安装板,且安装板的顶部外壁与第一转动轴5的底部外壁通过轴承连接,安装板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安装套筒19,安装套筒19的圆周外壁开有多列等距离分布的安装槽,且安装槽的顶部内壁与底部内壁均转动连接有同一个转轴,转轴的圆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大齿轮13,且大齿轮13的顶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连接杆18,第一转动轴5的圆周外壁等距离通过螺栓连接有小齿轮20,且小齿轮20与大齿轮13相啮合,安装套筒19的圆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多列等距离分布的第一搅拌桨16,且第一搅拌桨16的一侧外壁均开有多个漏孔,位于底部的连接杆18的顶部外壁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转动轴8,且第二转动轴8的圆周外壁等距离通过螺栓连接有第二搅拌桨17。
[0030]
其中,第一转动轴5的圆周外壁靠近顶部位置通过螺栓连接有第一皮带轮6,且第二转动轴8的圆周外壁顶部通过螺栓连接有第二皮带轮9,第一皮带轮6的圆周外壁与第二皮带轮9的圆周外壁传动连接有同一个第一皮带7。
[0031]
其中,多个第二转动轴8的圆周外壁均通过螺栓连接有第三皮带轮11,且位于同一水平面的相邻两个第二皮带轮和第三皮带轮11之间均传动连接有第二皮带10和第三皮带。
[0032]
其中,反应釜本体1的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多个支撑腿2。
[0033]
其中,下料板12的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半导体制冷片24,对反应釜本体1内进行降温。
[0034]
其中,反应釜本体1的圆周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加热板23,且加热板23呈环形,对反应釜本体1内进行加热。
[0035]
其中,下料板12的顶部外壁开有下料口14,且下料板12的底部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下料管21,下料管21的一侧外壁通过螺栓连接有下料阀门22,达到便于下料的目的。
[0036]
其中,反应釜本体1的顶部外壁开有进料口,且进料口的内壁通过螺栓连接有进料管3,达到便于上料的目的。
[0037]
工作原理:在反应釜进行工作时,正反转电机4带动第一转动轴5正反转往复旋转,进而带动小齿轮20旋转,小齿轮20带动大齿轮13旋转,使连接杆18进行弧形往复运动,进而
带动第二搅拌桨17往复运动,同时在第一皮带7、第二皮带10和第三皮带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搅拌桨17绕第二转动轴8往复运动,对反应釜本体1内的反应液体进行搅拌,达到充分搅拌的目的,第二搅拌桨17在进行运动时,会带动反应液体向第一搅拌桨16运动,从而使液体通过第一搅拌桨16上的漏孔,形成多股小型水柱在反应釜本体1内运动,达到使反应液体之间充分混合的目的,通过设置的加热板23和半导体制冷片24,在反应釜本体1进行反应时,可以根据需要对反应釜本体1内的温度进行控制,达到便于控制温度的目的。
[0038]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