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池除浮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2094发布日期:2021-11-25 12:1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淀池除浮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沉淀池除浮泥装置。


背景技术:

2.在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普遍采用沉淀池将泥水分离,在实际生产中会有少部分活性污泥死亡,漂浮于沉淀池水面,若不及时清理,浮泥会在池面堆积,池面感官较差,人工清理费时费力且不安全,若长时间不清理最终会影响污水处理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的沉淀池除浮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浮泥在沉淀池池面堆积的问题。
4.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沉淀池除浮泥装置,架设在沉淀池上,包括:
6.挡泥圈,设置在所述沉淀池内,所述挡泥圈呈圆环状,所述挡泥圈的上沿高于所述沉淀池内满流堰的上沿,所述挡泥圈的下沿低于所述满流堰的上沿;
7.刮泥机构,所述刮泥机构与所述沉淀池内的旋转平台固定连接,所述刮泥机构的上沿高于所述沉淀池内满流堰的上沿,所述刮泥机构的下沿低于所述满流堰的上沿,所述刮泥机构位于所述挡泥圈内;
8.收集机构,包括收集漏斗和排泥管,所述收集漏斗顶端设有进泥口,所述进泥口上沿低于所述刮泥机构下沿,所述排泥管的一端与所述收集漏斗连通,所述排泥管的另一端穿过所述沉淀池侧壁。
9.优选地,还包括多个连接杆,多个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刮泥机构和所述旋转平台固定连接。
10.优选地,所述刮泥机构包括导泥板和刮泥板,所述导泥板的一端靠近所述沉淀池中心,所述导泥板的另一端与所述刮泥板的一端连接,所述刮泥板的另一端靠近所述挡泥圈内壁。
11.优选地,所述导泥板靠近所述刮泥板的一端朝背向所述导泥板转动方向的一侧弯折,使所述导泥板与刮泥板之间形成凹陷结构。
12.优选地,所述导泥板沿其长度方向安装有筋板,所述筋板垂直于所述导泥板。
13.优选地,所述沉淀池内沿其轴线固定安装有支撑柱,所述旋转平台可转动安装在支撑柱上,所述导泥板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与所述支撑柱具有交点,所述支撑柱上过所述交点的径向与所述导泥板的夹角为钝角。
14.优选地,所述刮泥板呈板状,所述刮泥板靠近所述沉淀池底面的一侧朝所述刮泥板转动的方向倾斜。
15.优选地,所述沉淀池内设有两个刮泥机构,两个所述刮泥机构对称设置在所述沉淀池内。
16.优选地,所述进泥口上沿高于所述挡泥圈下沿。
17.优选地,所述挡泥圈与所述沉淀池内壁中心同轴,所述挡泥圈与所述沉淀池内壁之间通过多个连接短杆固定连接。
1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9.刮泥机构随沉淀池内固有的旋转平台转动,将沉淀池液面上的浮泥聚集,浮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向挡泥圈靠近,并由刮板推动至收集机构的进泥口,浮泥从进泥口进入并最终由排泥管排出沉淀池,利用沉淀池原有设备无需额外增加动力机构,解决沉淀池浮泥堆积问题,减少了人工清理的人工成本,改善现场眼观环境,提高了沉淀池运行效率。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刮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标记:1

沉淀池,2

旋转平台,3

刮泥机构,4

挡泥圈,5

收集机构,6

连接杆,101

支撑柱,301

导泥板,302

刮泥板,303

筋板,401

连接短杆,501

收集漏斗,502

排泥管。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然而这不应当被理解为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为特定的实施例,仅用于解释和理解:
25.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沉淀池除浮泥装置,架设在沉淀池1上,沉淀池1内沿其轴线固定安装有支撑柱101,旋转平台2可转动安装在支撑柱101上,旋转平台2为现有沉淀池1内传递刮泥机自身带有的结构,旋转平台2可绕沉淀池1中心轴线转动。
26.本实施例包括挡泥圈4、刮泥机构3、收集机构5和多个连接杆6。
27.挡泥圈4,设置在沉淀池1内,挡泥圈4呈圆环状,挡泥圈4与沉淀池1内壁中心同轴,挡泥圈4与沉淀池1内壁之间通过多个连接短杆401固定连接,短杆两端分别通过焊接的方式与挡泥圈4外壁和沉淀池1内壁连接,使挡泥圈4离沉淀池1的满流堰有一定距离,挡泥圈4的上沿高于沉淀池1内满流堰的上沿,挡泥圈4的下沿低于满流堰4的上沿,使沉淀池内的水由挡泥圈4的下沿进入挡泥圈与沉淀池1内壁之间,避免浮泥进入;挡泥圈4将聚集的泥挡住,防止浮泥随水流流走,且能避免浮泥与沉淀池1池壁接触后粘黏在沉淀池1池壁上不便于清理。
28.多个连接杆6的两端分别与刮泥机构3和旋转平台2固定连接,连接杆6可通过焊接或者螺栓连接的方式使刮泥机构3和旋转平台2固定连接,刮泥机构3位于固定平台的下方,刮泥机构3与沉淀池1内的液面接触,且刮泥机构3位于挡泥圈4内。
29.刮泥机构3的上沿高于沉淀池1内满流堰的上沿,刮泥机构3的下沿低于满流堰的上沿,使刮泥机构3能够顺利刮到沉淀池1液面上的浮泥。刮泥机构3包括导泥板301和刮泥
板302,导泥板301的一端靠近沉淀池1中心,导泥板301的另一端与刮泥板302的一端连接,刮泥板302的另一端靠近挡泥圈4内壁。导泥板301长度方向的延长线与支撑柱101具有交点,支撑柱101的轴线与交点的连线与导泥板301的夹角为钝角,即当导泥板301岁旋转平台2转动时,导泥板301推动沉淀池1表面的浮泥,使沉淀池1表面的浮泥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逐步由沉淀池1的中心移动至沉淀池1四周,且导泥板301和支撑柱101之间不会形成容易囤积浮泥的死角,导泥板301与支撑柱101之间不接触,也可避免浮泥囤积在导泥板301与支撑柱101之间。
30.导泥板301靠近刮泥板302的一端朝背向导泥板301转动方向的一侧弯折,使导泥板301与刮泥板302之间形成凹陷结构,沉淀池1内的浮泥随导泥板301逐步流动至凹陷结构中聚集,有利于将浮泥整合,避免浮泥过于分散。
31.导泥板301沿其长度方向安装有筋板303,筋板303垂直于导泥板301,筋板303设置在导泥板301的上沿,筋板303与连接杆6固定连接,由于导泥板301的一端弯折和导泥板301会在在与沉淀池1内转动过程中受到的水的阻力,筋板303可增强导泥板301的强度,增加导泥板301的抗弯性能,使导泥板301在持续运转过程中能够保持较好的形体,保证对浮泥的导流效果。刮泥板302上沿相应也固定安装有筋板303,用于与连接杆6连接。
32.刮泥板302呈板状,刮泥板302靠近沉淀池1底面的一侧朝刮泥板302转动的方向倾斜,使刮泥板302与沉淀池1内水面的夹角为锐角,刮泥板302在随旋转平台2转动过程中,可将水面上的浮泥刮起,刮泥板302在转动过程中,刮泥板302的下沿经过收集机构5的正上方,此时被刮泥板302刮起的浮泥在重力的作用下滑落至收集机构5内。
33.收集机构5,包括收集漏斗501和排泥管502,收集漏斗501位于挡泥圈4内,排泥管502穿过沉淀池1侧壁。收集漏斗501上沿设有进泥口,进泥口所在平面高度低于刮泥机构3下沿所在平面,使沉淀池1水面上的浮泥能够进入收集漏斗501中。
34.挡泥圈4上沿所在平面的高度高于刮泥机构3下沿所在平面的高度,挡泥圈4下沿所在平面的高度低于进泥口所在平面的高度,避免挡泥圈4的高度不够,使未来得及进入收集漏斗501的浮泥从挡泥圈4的下沿流出。
35.本实施例中,可安装两个刮泥机构3,两个刮泥机构3结构一致,且两个刮泥机构3相对于支撑柱101的中心轴线中心对称,以使旋转平台2的两端受力平衡,避免旋转平台2受力不平衡导致旋转平台2磨损严重,增强旋转平台2的使用寿命,且两个刮泥机构3可提高对沉淀池1内浮泥的清理效率。
36.本实施例中,连接杆6、连接短杆401、刮泥板302、导泥板301、挡泥圈4和收集机构5均采用不锈钢304材质,保证装置不被酚氰废水腐蚀,施工简单、安装方便,不需要额外提供动力,后期无需维护,刮除浮泥效果良好。
37.本实施例的工作方式:
38.沉淀池1表面浮泥被挡泥圈4挡在池面上,旋转平台2带动刮泥机构3旋转实现对沉淀池1内水面的刮泥动作,在连续转圈刮泥动作下将浮泥刮至收集机构5,浮泥通过收集机构5的排泥管502排出。
39.将排泥管502排出的浮泥进行统一处理,避免了浮泥从沉淀池1的满流堰流出而导致的沉淀池1处理不达标。
40.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的说明所做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
对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