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085410发布日期:2021-12-18 01:5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除尘排烟系统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在印刷行业,需要使用印刷机对纸张布匹等进行印刷加工,印刷机工作过程中会产生烟尘和废气,为了净化印刷机的工作环境,往往会使用的工具是除尘排烟系统。
3.参照图1,除尘排烟系统包括风管8和用于罩设在印刷机1上方的吸尘罩7,风管8一个端口与吸尘罩7连通、另一端口与室外连通,风管8上设置有用于控制风管8内的气体由风管8靠近吸尘罩7的端口向风管8远离吸尘罩7的端口流动的控制件81。在使用过程中,印刷机1工作过程会产生烟尘和废气,此时可以启动控制件81,控制件81会控制吸尘罩7下方的大部分空气通过风管8流出至室外,因此风管8能够排出印刷机1工作环境中的大部分烟尘和废气,达到了净化印刷机1的工作环境的目的。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在使用除尘排烟系统时,印刷机1一般会直接安置在仓房中,由于仓房的密封性比较差,因此仓房内空气具有流动性,同时吸尘罩7与印刷机1之间处于开放的状态,故而部分烟尘和废气会从吸尘罩7与印刷机1之间扩散在印刷机1周围的仓房中,此时会造成除尘排烟系统的除尘能力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提高除尘排烟系统的除尘能力,本技术提供一种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包括吸风组件和用于罩设在放置于地面上的印刷机外的壳体,吸风组件设置在壳体上,吸风组件用于从壳体内吸风并传送至室外,壳体一端开口,壳体的开口处设置有门体,门体用于封堵或开放壳体的开口,壳体上开设有通风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印刷机工作过程中,壳体内会产生一些烟尘和废气,此时吹风组件能够控制壳体内的空气向室外流动,进而使壳体内的烟尘和废气跟随壳体内的空气流动至室外,此时壳体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烟尘和废气扩散至仓房中的可能性,达到了提高除尘排烟系统的除尘能力的目的。
9.可选的,所述壳体下侧开口,壳体固定连接在地面上。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操作人需要从壳体内的印刷机上取送物料时,可以相对壳体打开门体,操作人可以通过壳体的开口进出,此时壳体内的底面为地面,因此壳体内的底面和壳体外的地面保持平整,达到了方便从壳体内的印刷机上取送物料的目的。
11.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支撑架和张拉膜,支撑架固定连接在地面上,印刷机位于支撑架内,张拉膜罩设在支撑架外。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安装壳体的过程中,首先可以将支撑架支设在印刷机周围,然后将张拉膜直接罩在支撑架外部,此时壳体的安装比较省力,达到了方便壳体的安装的目的。
13.可选的,所述张拉膜下端与地面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张拉膜下端与地面连接,因此能够减小张拉膜下端向上卷起的可能性,从而能够减小张拉膜下端与地面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的可能性,因此会减小壳体内的烟尘和废气流动至壳体外的可能性,达到了优化除尘排烟系统的除尘效果的目的。
15.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下端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条,连接条固定连接在地面上,连接条上开设有凹槽,张拉膜下端通过凹槽抵接在连接条中,连接条上设置有用于相对连接条固定张拉膜下端的固定件。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张拉膜下端抵接在连接条内,此时张拉膜下端与地面的缝隙较小,因此能够减少壳体内的烟尘和废气通过张拉膜与地面之间流动至壳体外的室内的量,进而达到了提高除尘排烟系统的除尘能力的目的。
17.可选的,所述张拉膜下端的内侧固定连接有密封条,密封条通过凹槽抵接在连接条中。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过程中,密封条位于张拉膜下端与连接条之间,此时密封条能够减小壳体内的空气通过张拉膜与连接条之间的缝隙泄漏的可能性,进而能够减小废气和烟尘扩散至室内的可能性,达到了进一步提高除尘排烟系统的除尘能力的目的。
19.可选的,所述壳体的通风口处设置有滤网。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吸气组件工作过程中,室内的空气会通过通风口进入壳体内以维持壳体内的气压平衡,此时壳体内与室内的空气通过通风口连通,滤网能够减小壳体内的烟尘流出至壳体外的可能性,达到了提高壳体外的工作环境的洁净性的目的。
21.可选的,所述滤网与壳体可拆卸连接。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滤网使用一段时间后,滤网的内侧会附着一些灰尘,此时可以将滤网从壳体上拆卸下来,并对滤网上的灰尘进行清理,因此达到了减小滤网堵塞的可能性的目的。
23.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设置吸风组件、壳体和通风孔,壳体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烟尘和废气扩散至仓房中的可能性,达到了提高除尘排烟系统的除尘能力的目的;
25.2.通过设置支撑架和张拉膜,此时壳体的安装比较省力,达到了方便壳体的安装的目的;
26.3.通过设置滤网,能够减小壳体内的烟尘流出至壳体外的可能性,达到了提高壳体外的工作环境的洁净性的目的。
附图说明
27.图1是相关技术的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印刷机;2、壳体;21、支撑架;211、门体;2111、通风孔;2112、滤网;22、张拉膜;3、吸风组件;31、吸气管;32、吸风机;4、密封条;5、挤压板;6、连接条;61、凹槽;7、吸尘罩;8、风管;81、控制件。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2

3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参照图2,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用于安装在放置于地面上的印刷机1外,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包括壳体2和吸风组件3,壳体2罩设在印刷机1外,吸风组件3设置在壳体2上,吸风组件3用于从壳体2内吸风并传送至室外,壳体2上开设有通风孔2111。
33.参照图2,在印刷机1工作过程中,壳体2内会产生一些烟尘和废气,此时吸风组件3能够控制壳体2内的空气向室外流动,进而使壳体2内的烟尘和废气跟随壳体2内的空气流动至室外,此时壳体2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烟尘和废气扩散至放置印刷机1的仓房中的可能性,达到了提高除尘排烟系统的除尘能力的目的。
34.参照图2,吸风组件3包括吸气管31和吸风机32,吸气管31一端与壳体2内部连通、另一端与室外连通,吸风机32设置在吸气管31上,吸风机32用于控制壳体2内的气流向吸气管31中流动并流动至室外。在使用过程中,吸风机32能够控制壳体2内的气流向吸气管31中流动,从而能够使壳体2内保持负压状态。
35.参照图2,壳体2包括支撑架21和张拉膜22,支撑架21上设置有膨胀螺栓,支撑架21通过膨胀螺栓固定连接在地面上,印刷机1位于支撑架21内,张拉膜22罩设在支撑架21外,此时壳体2的安装比较省力;张拉膜22一端开口,张拉膜22的开口处设置有门体211,门体211一端与支撑架21铰接、另一端与支撑架21可拆卸连接,壳体2下侧开口,通风口开设在门体211上,吸气管31一端与张拉膜22内部连通。
36.参照图2,在操作人需要从壳体2内的印刷机1上取送物料时,可以相对支撑架21打开门体211,操作人可以通过张拉膜22的开口进出,此时张拉膜22内的底面为地面,因此张拉膜22内的底面和张拉膜22外的地面保持平整,达到了方便从张拉膜22内的印刷机1上取送物料的目的。
37.参照图3,除尘排烟系统还包括密封条4和挤压板5,密封条4固定连接在张拉膜22下端的内侧,挤压板5与张拉膜22下端的外侧抵接,挤压板5设置有多个,多个挤压板5沿张拉膜22下端的长度方向分布;支撑架21下端的外侧设置有连接条6,连接条6固定连接在地面上,连接条6上开设有凹槽61,张拉膜22下端、密封条4和挤压板5均通过凹槽61抵接在连接条6中,连接条6上设置有用于相对连接条6固定张拉膜22下端的固定件;固定件设置为螺栓,螺栓与连接条6螺纹连接,螺栓远离栓帽的端部穿过连接条6抵接在挤压板5上,螺栓设置有多个,多个螺栓沿挤压板5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
38.参照图3,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张拉膜22下端与地面连接,因此能够减小张拉膜22下端向上卷起的可能性,同时张拉膜22下端和密封条4通过挤压板5抵接在连接条6内,此时张拉膜22下端与地面的缝隙较小,因此能够减少张拉膜22内的烟尘和废气通过张拉膜22与地面之间流动至壳体2外的室内的量,进而达到了提高除尘排烟系统的除尘能力的目的。
39.参照图2,门体211的通风口处螺纹连接有滤网2112,在吸气组件工作过程中,室内的空气会通过通风口进入张拉膜22内以维持张拉膜22内的气压平衡,此时张拉膜22内与室内的空气通过通风口连通,滤网2112能够减小张拉膜22内的烟尘流出至张拉膜22外的可能性;在滤网2112使用一段时间后,滤网2112的内侧会附着一些灰尘,此时可以将滤网2112从门体211上拆卸下来,并对滤网2112上的灰尘进行清理,因此达到了减小滤网2112堵塞的可能性的目的。
40.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印刷机工作环境除尘排烟系统的实施原理为:在印刷机1工作过程中,张拉膜22内会产生一些烟尘和废气,此时吸气管31上的吸风机32能够控制张拉膜22内的空气向室外流动,进而使张拉膜22内的烟尘和废气跟随张拉膜22内的空气流动至室外,此时张拉膜22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因此能够减少烟尘和废气扩散至放置印刷机1的仓房中的可能性,达到了提高除尘排烟系统的除尘能力的目的。
4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