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干式除尘装置及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00579发布日期:2022-03-17 03:02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干式除尘装置及除尘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除尘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干式除尘装置及除尘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含尘工业废气越来越多,除尘设备用于将粉尘从烟气中分离,因此,除尘对于环境保护日益重要。
3.目前的除尘装置主要包括干式除尘和湿式除尘,由于干式除尘不需要用水作为除尘介质,占所有除尘系统的90%以上。干式除尘器主要包括重力除尘器、惯性除尘器、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和旋风除尘器。
4.本技术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5.目前的干式除尘装置结构较复杂,但是除尘效率较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干式除尘装置及除尘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目前的干式除尘装置结构较复杂,但是除尘效率较低,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能源浪费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8.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干式除尘装置,包括本体,其中:
9.所述本体的底部设置有进口,所述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出口;
10.所述本体的内部设置除尘组件,所述除尘组件包括多个挡风结构,风依次经过多个所述挡风结构,以加长风在所述本体内的流通路径。
11.优选地,所述除尘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挡风结构、第二挡风结构和第三挡风结构,其中:
12.所述第二挡风结构的内部设置有腔体,风由所述进口经过所述第一挡风结构的周侧进入至所述腔体内,由所述腔体流出后经过所述第三挡风结构的周侧,再由所述出口流出。
13.优选地,所述第一挡风结构与所述第三挡风结构均设置为其靠近所述出口的截面尺寸不大于其靠近所述进口的截面尺寸。
14.优选地,所述第一挡风结构与所述第三挡风结构均设置为锥形结构,所述锥形结构的尖端朝向所述出口设置。
15.优选地,所述第二挡风结构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二挡风结构设置为中空的圆台形结构,所述圆台型结构的较大半径的底面位于靠近所述出口的一侧。
16.优选地,还包括多个支撑板,所述第一挡风结构与所述第三挡风结构均通过所述
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本体的内壁上。
17.优选地,还包括手孔,所述手孔均匀地分布于所述本体的周侧。
18.一种除尘系统,包括上述的新型干式除尘装置。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干式除尘装置及除尘系统,除尘装置包括本体,本体的底部设置有进口,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出口,使用时,风由本体的底部进入至本体的内部,由本体的顶部流出,使粉尘在本体的内部沉降分离。本体的内部设置除尘组件,除尘组件包括多个挡风结构,风依次经过多个挡风结构,以加长风在本体内的流通路径,通过在本体的内部设置除尘组件,除尘组件中包括多个挡风结构,使用时,风依次经过多个挡风结构,使风在本体内的流通路径加长,从而延长风在本体内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风中的部分粉尘沉降,从而提高除尘的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新型干式除尘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本体;3、支撑板;4、手孔;11、进口;12、出口;21、第一挡风结构;22、第二挡风结构;221、腔体;23、第三挡风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2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干式除尘装置,图1是本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1,本实施例中,本体1采用筒状结构。
26.其中,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进口11,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出口12,使用时,风由本体1的底部进入至本体1的内部,由本体1的顶部流出,使粉尘在本体1的内部沉降分离。
27.具体地,本体1的内部设置除尘组件,除尘组件包括多个挡风结构,风依次经过多个挡风结构,以加长风在本体1内的流通路径,通过在本体1的内部设置除尘组件,除尘组件中包括多个挡风结构,使用时,风依次经过多个挡风结构,使风在本体1内的流通路径加长,从而延长风在本体1内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风中的部分粉尘沉降,从而提高除尘的效率,减少能源的浪费。
28.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除尘组件至少包括第一挡风结构21、第二挡风结构22和第三挡风结构23。
29.其中,第二挡风结构22的内部设置有腔体221,风由进口11经过第一挡风结构21的周侧进入至腔体221内,由腔体221流出后经过第三挡风结构23的周侧,再由出口12流出。
30.通过设置第二挡风结构22包括腔体221,风的流通路径为依次由第一挡风结构21的周侧、第二挡风结构22的内部、第三挡风结构23的周侧至出口12流出,通过第一挡风结构21、第二挡风结构22和第三挡风结构23的配合,改变风通过的截面积,从而延长风在本体1内部停留的时间,改变风速,从而使风中的部分粉尘沉降,进而起到分离除尘的目的。
31.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挡风结构21与第三挡风结构23均设置为其靠近出口12的截面尺寸不大于其靠近进口11的截面尺寸,由于风由进口11处进入至本体1的内部,经由第一挡风结构21尺寸较大,可以更好地对风进行阻挡,从而改变风向,使风沿第一挡风结构21与第三挡风结构23的底侧至周向、至顶部依次流通。
3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一挡风结构21与第三挡风结构23均设置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的尖端朝向出口12设置。
33.通过设置第一挡风结构21为锥形结构,由进口11进入至本体1内部的风经锥形结构的底部向锥形结构的周侧分流,沿锥形结构的周侧继续向上进入至第二挡风结构22的内部,由于设置第一挡风结构21为锥形结构,风由锥形结构的底部至周侧,相较于风垂直向上流动,加大了风的流通路径,进而起到延长风在本体1内部停留的时间,改变风速的作用,从而分离粉尘。
34.通过设置第三挡风结构23为锥形结构,由第二挡风结构22的腔体221出风后,经锥形结构的底部向锥形结构的周侧分流,沿锥形结构的周侧继续向上进入出口12,加大了风的流通路径,进而起到延长风在本体1内部停留的时间,改变风速的作用,从而分离粉尘。由此,本装置通过简单的结构设置,即可大大增加风的流通路径,进而提高除尘的效率,有利于节约能源。
35.在实际的使用时,可以根据实际的生产和使用需要设置第一挡风结构、第二挡风结构、第三挡风结构的个数为一个或者多个,也可以根据实际的使用需要排布多个第一挡风结构、多个第二挡风结构、多个第三挡风结构的位置,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
3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第二挡风结构22固定连接于本体1的内壁上,第二挡风结构22设置为中空的圆台形结构,圆台型结构的较大半径的底面位于靠近出口12的一侧。
37.设置第二挡风结构22为中空的圆台形结构,且较大半径的底面位于顶部,即第二挡风结构22整体呈漏斗状。使用时,风由较小底面的一侧进入,再由较大地面的一侧流出,配合第二挡风结构22顶部的第三挡风结构使用,用于改变风向,加长风在本体1内部的流通路径,有利于风中的粉尘沉降的同时,便于粉尘收集和第二挡风结构22上的聚集粉尘清理。
38.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还包括多个支撑板3,第一挡风结构21与第三挡风结构23均通过支撑板3固定连接于本体1的内壁上。
39.通过设置支撑板3,并且支撑板3均匀地分布于第一挡风结构21、第三挡风结构23的周侧,可使第一挡风结构21、第三挡风结构23与本体连接的更加稳定,且不影响除尘组件的使用。
40.本实施例中,支撑板3设置为包括两组,第一组支撑板3包括三个,用于连接第一挡风结构21与本体1的内壁,三个支撑板3均匀地分布于第一挡风结构21的周侧;第二组支撑板3也包括三个,用于连接第三挡风结构23与本体1的内壁,三个支撑板3均匀地分布于第三挡风结构23的周侧,以使连接的更加稳定。
41.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手孔4,手孔4均匀地分布于本体1的周侧,通过在筒
状的本体外侧设置多个手孔4,方便通过手孔4清理除尘组件中第一挡风结构21、第二挡风结构22和第三挡风结构23上堆积的粉尘。
42.通过设置检查手孔4,并且通过手孔4定时或者根据需要清理粉尘,可使除尘过程更加可靠,除尘效率更高。
43.一种除尘系统,包括上述的新型干式除尘装置,本体1采用筒状结构。其中,本体1的底部设置有进口11,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出口12,使用时,风由本体1的底部进入至本体1的内部,由本体1的顶部流出,使粉尘在本体1的内部沉降分离。
44.具体地,本体1的内部设置除尘组件,除尘组件包括多个挡风结构,风依次经过多个挡风结构,以加长风在本体1内的流通路径,通过在本体1的内部设置除尘组件,除尘组件中包括多个挡风结构,使用时,风依次经过多个挡风结构,使风在本体1内的流通路径加长,从而延长风在本体1内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风中的部分粉尘沉降,通过采用此新型干式除尘装置的除尘系统,能源利用率更高,且除尘效率高、除尘效果好。
4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