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连续流透析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20497发布日期:2022-05-31 21:34阅读:94来源:国知局
全自动连续流透析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透析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自动连续流透析系统。


背景技术:

2.透析是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常用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药物或其他毒物在体内蓄积的情况。常用的透析法有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
3.在实验室进行透析试验时,一般是将透析袋放入储液容器中,同时储液容器内通入透析液,为了加快透析效率,一般是使用磁力搅拌器或其它搅拌装置对透析液进行搅拌,而搅拌过程中,会出现透析袋破裂的情况,影响试验。
4.基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连续流透析系统,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有助于提高透析效率并且减少透析袋破裂现象的出现,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连续流透析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全自动连续流透析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连续流透析系统,包括:工作箱,所述工作箱的顶面设有工作台;安装于所述工作台上的储液池;设置于所述储液池内的透析袋固定架;设置在所述透析袋固定架上用于夹持透析袋的夹子的夹持装置,位于所述夹持装置上的透析袋交错分布;设置在所述储液池的回流装置,所述回流装置的进液端位于储液池的一侧,所述回流装置的出液端相对于回流装置的进液端设置;设置在所述储液池的进出液装置;以及设置在所述工作箱内用于带动透析袋固定架往复升降的升降装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透析袋固定架上的夹持装置对透析袋进行夹持,使透析袋置于储液池内的透析液中部,再利用回流装置带动透析液流动,使透析液冲刷透析袋的表面,代替了利用搅拌装置或磁力搅拌器对透析液进行搅拌的步骤,减少透析袋内部形成涡流导致透析袋容易破裂的情况发生;由于多个透析袋交错分布,并且升降装置带动透析袋往复升降,从而在流动过程中混合均匀的透析液可以持续冲刷透析袋的表面,有效提高了透析效率。
8.可选的,所述透析袋固定架包括底板、安装在所述底板顶面的竖杆、以及安装在所述竖杆顶端的支架盘,所述支架盘的侧边开设有通槽,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与所述通槽的槽壁滑动连接的两夹板,所述夹板的滑动方向垂直于通槽的延伸方向,两所述夹板相互靠近的一侧设有用于承托透析袋的夹子的承托条,所述支架盘内设有用于带动两夹板相互靠近
或相互远离的夹持驱动组件。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夹板可实现对透析袋上的夹子的快速夹持,同时承托条的设置则方便对透析袋进行定位,提高安装透析袋时的便捷性。同时,夹板的两侧面与透析袋夹子的两侧面抵接,从而在夹持透析袋时,能进一步对透析袋夹子进行夹紧,减少出现透析袋夹子松脱的现象,提高透析袋透析过程中的稳定性。
10.可选的,所述夹持驱动组件包括与所述夹板铰接的连杆,两所述连杆相互靠近的一端共同转动连接有推块,所述推块与支架盘沿通槽延伸方向的内壁滑动连接,两所述连杆之间连接有收缩弹性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夹板在收缩弹性件的作用下朝相互面向的一侧靠近,以实现对透析袋夹子的夹持,试验人员可通过拨动推块实现对透析袋夹子的拆装,提高拆装的便捷性。该方案结构简单,便于试验人员操作,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需透析的透析袋数量,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12.可选的,所述储液池内的透析液的流动方向与通槽的延伸方向相垂直。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透析袋夹子可沿通槽的延伸方向移动,使透析袋在安装时可以交错分布,促使透析液可以同时对多个储液袋进行透析,提高透析效率。
14.可选的,所述回流装置包括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储液池的一侧壁连接,所述回流管的另一端与储液池相对的一侧壁连接,所述回流管上安装有回流泵、回流阀以及回流流量计,所述回流阀与回流流量计电性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回流泵和回流管可以实现透析液的循环流动,使透析液可以充分混合,回流阀和回流流量计则可以根据需要控制流速和流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透析效率。
16.可选的,所述进出液装置包括安装在工作箱内的透析液罐和废液回收罐,所述透析液罐与储液池之间连接有进液管,所述进液管上设有进液泵、进液阀以及进液流量计,所述废液回收罐与储液池之间连接有出液管,所述出液管上设有出液阀。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进行一段时间的透析后,需要对透析液进行更换,利用废液回收罐回收透析废液,利用透析液罐将新的透析液导入储液池内,继续下一透循环。该方案可实现对透析液的自动更换,减轻人员的劳动强度。
18.可选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安装在工作箱内的升降固定板、沿竖直方向与所述升降固定板滑动连接的升降杆、设置在所述升降杆上的传动块以及转动连接于升降固定板侧面的转轮,所述转轮远离转轮中心点的侧面固定有滑柱,所述传动块沿垂直于升降杆的方向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柱与滑槽的槽壁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杆的顶端滑动贯穿储液池的底部且与透析袋固定架的底部连接,所述工作箱内设有用于带动转轮转动的升降驱动组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升降驱动组件可带动升降杆往复上下运动,从而使透析袋可以缓慢上下移动,使透析袋可以与不同位置的透析液进行充分接触,进一步提高透析效率。
20.可选的,所述升降杆的顶部安装有承托板,所述承托板与底板可拆卸连接。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承托板与底板的可拆卸连接,可快速拆装透析袋固定架,以便于后续对透析袋固定架进行清洗,提高清洁性。
22.可选的,所述工作箱内设置有控制模块,所述工作箱的表面安装有显示屏,所述控
制模块与显示屏电性连接,所述控制模块与回流装置、进出液装置以及升降装置电性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控制模块对回流装置、进出液装置以及升降装置进行控制,从而可以对透析液的循环流速、透析液的自动更换以及透析时间进行控制,减少人为参与因素,实现全自动透析。
24.可选的,所述储液池的底壁内安装有加热管,所述储液池的内壁安装有温度传感器,所述加热管和温度传感器均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加热管对透析液进行加热,使透析液在透析过程中保持恒温,提高透析的稳定性。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利用透析袋固定架上的夹持装置对透析袋进行夹持,使透析袋置于储液池内的透析液中部,再利用回流装置带动透析液流动,使透析液冲刷透析袋的表面,代替了利用搅拌装置或磁力搅拌器对透析液进行搅拌的步骤,减少透析袋内部形成涡流导致透析袋容易破裂的情况发生;由于多个透析袋交错分布,并且升降装置带动透析袋往复升降,从而在流动过程中混合均匀的透析液可以持续冲刷透析袋的表面,有效提高了透析效率;2.利用夹板可实现对透析袋上的夹子的快速夹持,同时承托条的设置则方便对透析袋进行定位,提高安装透析袋时的便捷性。同时,夹板的两侧面与透析袋夹子的两侧面抵接,从而在夹持透析袋时,能进一步对透析袋夹子进行夹紧,减少出现透析袋夹子松脱的现象,提高透析袋透析过程中的稳定性;3.该方案可设定流速、透析时间、流量等参数,实现全自动透析。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的正面剖视图。
28.图2是本技术主要展示储液池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29.图3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30.图4是图3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31.图5是图3中沿b向的侧视图。
32.图6是本技术主要展示升降装置的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10、透析袋;11、夹子;2、工作箱;21、万向轮;22、工作台;3、储液池;4、透析袋固定架;41、底板;42、竖杆;43、支架盘;431、通槽;5、夹持装置;51、夹板;511、承托条;52、插板;53、连杆;54、推块;55、拨动杆;56、收缩弹性件;6、升降装置;61、升降固定板;611、滑动座;62、升降杆;621、承托板;63、传动块;631、滑槽;64、转轮;65、滑柱;66、升降驱动电机;67、主动齿轮;68、从动齿轮;7、回流装置;71、回流管;72、回流泵;73、回流阀;74、回流流量计;8、进出液装置;81、透析液罐;82、废液回收罐;83、进液管;84、进液泵;85、进液阀;86、进液流量计;87、出液管;88、出液阀;91、显示屏;92、加热管;93、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5.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全自动连续流透析系统。
36.参照图1,包括工作箱2,工作箱2的底部安装有万向轮21,便于移动工作箱2,工作箱2的顶面设有工作台22,工作台22的台面安装有储液池3,储液池3内设置有透析袋固定架4,透析袋固定架4上设有用于夹持透析袋10的夹子11的夹持装置5,工作箱2内设置有用于带动透析袋固定架4竖直往复升降的升降装置6,储液池3设置有用于带动透析液循环运行的回流装置7和设置有对透析液进行更换的进出液装置8。
37.参照图1和图2,透析袋固定架4包括底板41、竖杆42以及支架盘43,底板41的底侧与升降装置6的输出端连接,竖杆42固定在底板41的顶面,支架盘43固定在竖杆42的顶端,支架盘43沿水平面延伸设置,此外,竖杆42与底板41以及支架盘43之间可以采用螺纹连接,提高对透析袋固定架4拆装的便利性。
38.参照图3和图4,支架盘43的侧边开设有一侧开口贯通的通槽431,通槽431沿靠近支架盘43中心线的方向延伸。夹持装置5包括夹板51,夹板51设置为两块且两夹板51相对设置,两夹板51相互背离的两面固定有插板52,插板52垂直于夹板51并滑动穿入通槽431的槽壁内.参照图4和图5,两夹板51相互面向的一侧固定有承托条511,承托条511的顶侧与透析袋10的夹子11的底侧边抵接,以实现对夹子11的夹持。
39.参照图4,支架盘43上设有用于带动两夹板51相互靠近或相互远离的夹持驱动组件,夹持驱动组件包括连杆53、推块54以及收缩弹性件56,连杆53的一端与夹板51的一侧铰接,两连杆53相互靠近的一端与推块54转动连接,推块54与支架盘43滑动连接,推块54的滑动方向与夹板51的延伸方向相一致,推块54的顶侧固定有拨动杆55。本实施例中,收缩弹性件56选用伸缩弹簧,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连杆53固定连接,伸缩弹簧具有拉力,以使在伸缩弹簧的作用下,两夹板51可以相互靠近夹持物体。
40.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一块支架盘43上设置有多组夹持装置5,多组夹持装置5上的透析袋10交错分布,即透析液沿某一方向流动时,透析液可以依次流经各个透析袋10的表面,使透析液与透析袋10充分接触,提高透析效率。
41.参照图6,升降装置6包括升降固定板61、升降杆62、传动块63、转轮64、滑柱65以及升降驱动组件,升降固定板61沿竖直方向安装在工作箱2的内部,升降固定板61的侧面固定有滑动座611,升降杆62沿竖直方向滑动连接于滑动座611上,升降杆62的顶端滑动贯穿工作箱2以及储液池3,升降杆62的顶端固定有承托板621,承托板621通过螺栓与底板41连接,以便于拆装透析袋固定架4,便于后续对透析袋固定架4进行清洗。
42.参照图6,传动块63与升降杆62一体成型,传动块63的侧壁贯通开设滑槽631,滑槽631的延伸方向与升降杆6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转轮64与升降固定板61的侧面转动连接,转轮64的侧面远离其中心处固定有滑柱65,滑柱65与滑槽631的槽壁滑动连接,升降驱动组件用于带动转轮64转动。
43.参照图1和图6,升降驱动组件包括升降驱动电机66、主动齿轮67以及从动齿轮68,升降驱动电机66固定在升降固定板61的背面,主动齿轮67固定在升降驱动电机66的输出端,从动齿轮68与转轮64同轴固定,从动齿轮68与主动齿轮67相啮合,主动齿轮67的齿数小于从动齿轮68的齿数,从而升降驱动电机66转动时,可以缓慢带动升降杆62上下移动,进而带动透析袋10缓慢上下移动,使透析液可以充分与透析袋10表面接触,提高透析效率。
44.参照图3,回流装置7包括回流管71、回流泵72、回流阀73以及回流流量计74,回流
管71的一端与储液池3的侧壁连接,回流管71的另一端与储液池3相对的一侧壁连接,回流泵72、回流阀73以及回流流量计74均安装于回流管71上,回流阀73与回流流量计74电性连接,从而可以控制透析液流过回流管71的流量,进而控制储液池3内透析液的流速快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透析效率,回流阀73可选用隔膜阀,利用隔膜阀实现对透析液的精确截断。
45.此外,回流管71的进液端和出液端的连线与通槽431的延伸方向相垂直,透析液沿回流管71的进液端和出液端流动时,透析液与安装在支架盘43上的透析袋10表面接触,并且根据通槽431的延伸方向,可以调整透析袋10的位置使透析袋10错位排布,促使透析液在流动过程中可以与透析袋10表面充分接触,保证透析效果。
46.参照图1,进出液装置8包括安装在工作箱2内部的透析液罐81和废液回收罐82,透析液罐81与储液池3靠近顶部的侧壁之间连接有进液管83,进液管83上安装有进液泵84、进液阀85以及进液流量计86,废液回收罐82与储液池3靠近底部的侧壁之间连接有出液管87,出液管87上安装有出液阀88。一定量的透析液在储液池3内完成一轮循环后,需要对储液池3内的透析液进行更换,此时通过出液阀88开启出液管87,使透析废液可以流入废液回收罐82内,排完透析废液后,关闭出液阀88,开启进液泵84和进液阀85,将透析液罐81内的透析液抽入储液池3内,抽取一定量后,关闭进液泵84和进液阀85,开启回流装置7,继续下一轮透析循环。
47.参照图1,工作箱2内设置有控制模块,工作箱2的表面安装有显示屏91,控制模块与显示屏91、回流装置7、进出液装置8以及升降装置6均电性连接,同时利用控制模块还可以控制透析时间,当设定透析时间完毕后,关闭升降装置6,开启出液阀88,使透析废液排入废液回收罐82内,实现自动关闭透析。并且通过显示屏91可以设定透析液的流量、透析时间、更换透析液的次数等参数,实现全自动透析。
48.参照图2,此外,储液池3底部内还安装有加热管92,储液池3的内壁设置有温度传感器93,温度传感器93和加热管92均与控制模块电性连接,利用控制模块可对储液池3内的温度进行控制,使透析液可以保持在恒温条件下进行透析,保证透析效果。
4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全自动连续流透析系统的实施原理为:传统的通过搅拌加快透析效率的方式,容易形成涡流,并且透析袋10放置在透析液内,透析袋10容易沉底与搅拌装置碰撞,进而容易导致透析袋10破裂,影响透析试验;而本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利用搅拌加快透析效率的思维,利用循环流动的方式,减少了搅拌装置的使用,使透析袋10漂浮在透析液内,促使透析袋10在透析过程中更加稳定,保证了透析试验结果,并且提高了透析效率。
50.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