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与乙炔炉配套的气体逆向双旋混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508183发布日期:2023-03-21 19:08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与乙炔炉配套的气体逆向双旋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进气口(1)、气体混合区(2)和第二进气口(3);所述第一进气口(1)为圆筒状结构的壳体(8)的一个端口,第一进气口(1)下部的壳体(8)内区域为气体混合区(2),第一进气口(1)用于向气体混合区(2)送入第一种气体;所述第二进气口(3)与气体混合区(2)位置的壳体(8)连通,用于向气体混合区(2)送入第二种气体;所述第二进气口(3)的进气壁与壳体(8)的筒壁之间的连接切向连接;所述第一进气口(1)中心设置有锥柱(4),所述锥柱(4)为下部锥形的圆柱结构;锥柱上固定有旋流翼片(5),所述旋流翼片(5)为沿锥柱(4)圆柱部分的外周从上向下同向螺旋设置的片状结构,旋流翼片(5)相对于锥柱(4)横截面的倾角为15~45
°
;所述第二进气口(3)向气体混合区(2)的进气方向与旋流翼片(5)在壳体(8)中从上向下的螺旋方向相反。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乙炔炉配套的气体逆向双旋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8)的筒壁与第二进气口(3)的连接口部为长方形,长方形的长边设置在壳体(8)的高度方向、短边设置在壳体(8)的圆周方向,短边对应的壳体(8)弧形段占所述壳体(8)圆周的1/7-1/10;第二进气口(3)的两个进气壁从壳体(8)圆周上的同一方向与长方形连接口部的长边连接,其中一个进气壁相切于壳体(8)连接处,另一个进气壁与壳体(8)连接处的切线成0-30
°
夹角。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乙炔炉配套的气体逆向双旋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1)中还设置有内套筒(9)和定位翅片(6);所述内套筒(9)为外径与壳体(8)的内径相同、内径呈漏斗型收口的结构,设置在第一进气口(1)位置的壳体(8)筒壁内,用于增加进入的第一种气体的流速,壳体(8)的内径与内套筒(9)下部的内径与之比为2:1-4:1;所述定位翅片(6)为连接内套筒(9)和锥柱(4)的片状结构,所述定位翅片(6)与锥柱(4)之间的连接、和定位翅片(6)与内套筒(9)之间的连接均为焊接,实现锥柱(4)在第一进气口(1)中心的固定;所述旋流翼片(5)设置在第一进气口(1)中定位翅片(6)的下部,旋流翼片(5)的内缘与锥柱(4)之间焊接连接,外缘与内套筒(9)之间预留有缝隙。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乙炔炉配套的气体逆向双旋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方形连接口部的高度为:上沿与内套筒(9)的下沿平齐,下沿与所述气体混合区(2)的下沿平齐。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与乙炔炉配套的气体逆向双旋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口(3)从气体进口向第二进气口(3)与壳体连接方向为口径渐缩结构,第二进气口(3)的进口面积与所述长方形连接口部的面积比为4:1-10:1,所述口径渐缩结构用于使进入其中的第二种气体流速增加,快速进入所述气体混合区(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乙炔炉配套的气体逆向双旋混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排气部(7);所述排气部设置在壳体(8)中气体混合区(2)的下部,排气部(7)为漏斗型收口结构,漏斗形的底端为气体出口,气体出口连接乙炔反应炉;所述壳体(8)的内径与气体出口的内径比为2:1-4:1,漏斗型收口结构用于使混合后的气体集中排出,所述锥柱(4)的外径为排气部(7)下部气体出口内径的0.4~0.75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属于天然气制乙炔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与乙炔炉配套的气体逆向双旋混合器,它包括第一进气口、气体混合区和第二进气口;第一进气口为圆筒状结构的壳体的一个端口,其下部的壳体内区域为气体混合区;第二进气口与气体混合区位置的壳体连通;第二进气口的进气壁与壳体的筒壁之间的连接切向连接;第一进气口中心设置有锥柱;锥柱上固定有旋流翼片,旋流翼片为沿锥柱圆柱部分的外周从上向下同向螺旋设置的片状结构,旋流翼片相对于锥柱横截面的倾角为15~45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福 刘莹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王金福
技术研发日:2022.03.08
技术公布日:2023/3/20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