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提取液的浓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898635发布日期:2022-07-26 23:11阅读:9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药提取液的浓缩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药设备,具体地涉及一种中药提取液的浓缩装置。


背景技术:

2.中药材的提取浓缩中,蒸发器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常用的浓缩装置大多是将需要浓缩的液体放置在罐体内,通过集中加热并控制温度,蒸发液体中的水分,从而达到浓缩的效果。
3.就现有技术而言,在浓缩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对大量的液体进行加热,存在液体加热时间长,浓缩时间长的缺点,导致对浓缩液体进行取样时,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浓缩设备加热的时间较长,导致对浓缩液体进行取样时,需要等待较长时间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药提取液的浓缩装置,具有加热时间较快的优点。
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中药提取液的浓缩装置,包括:
7.底板;
8.流道,呈螺旋状铺设于所述底板上,其两端分别为入料口和出料口,其中部为浓缩区;
9.引流板,覆盖于所述流道的顶部,且沿所述流道的螺旋方向延伸,所述引流板的截面为倒扣的v形结构;
10.其中,所述流道的内侧面上具有加热层,所述底板上沿所述流道的延伸方向设置有回收槽,所述引流板的侧部设于所述回收槽上。
11.可选地,
12.所述流道的两侧均具有一个所述回收槽;
13.所述引流板的两侧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回收槽上。
14.可选地,
15.所述流道上具有隔热层;
16.所述隔热层相对所述加热层位于所述流道的外侧。
17.可选地,
18.所述引流板为金属板。
19.可选地,
20.所述流道呈u形结构;
21.所述流道的顶端与所述引流板之间具有间距。
22.可选地,
23.所述底板的顶部设有一张盖板;
24.所述盖板与所述引流板的顶端连接。
25.可选地,
26.所述盖板的中部设置有一个风扇;
27.所述盖板的边缘上具有一个出风口。
28.可选地,
29.所述风扇靠近所述入料口,且所述风扇正对所述引流板螺旋结构的空隙;
30.所述出风口靠近所述出料口。
3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32.首先,通过入料口将需要浓缩的液体持续输入浓缩区内,流道的内侧设置的加热层对浓缩区内流动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蒸发的水分凝聚在引流板上,通过引流板将液体引流至回收槽内。通过将流道设置为螺旋状结构,实现在底板的有限面积上,将加热的时间最大化,最后通过加热浓缩的液体从出料口输出。
33.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控制输入流道内的液体量和加热层的功率,控制浓缩的程度。另外,液体流过整个流道后,即可实现被浓缩,大幅度的缩短了需要取样时的等待时间。
附图说明
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36.图2为所述流道与所述回收槽的分布示意图;
37.图3为图1中a-a的剖面示意图;
38.图4为所述风扇的位置示意图。
39.附图标记:
40.1、底板;2、引流板;3、回收槽;4、浓缩区;5、出料口;6、入料口;7、流道;8、加热层;9、隔热层;10、盖板;11、风扇;12、出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41.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4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
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4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44.实施例:
45.如图1-图3所示,一种中药提取液的浓缩装置,包括底板1、流道7和引流板2。具体的:
46.底板1整体为圆形结构。流道7呈螺旋形设置在底板1的一侧面上,其中,流道7的一端为入料口6,且入料口6位于底板1的中部,流道7的另一端为出料口5,出料口5位于底板1的边缘上,流道7的中部为浓缩区4。
47.流道7整体为u形结构,流道7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加热层8。
48.引流板2的横截面为一个倒扣的v字形结构,引流板2的两侧固定在底板1上,且引流板2的两侧分别位于流道7的两侧。引流板2也为螺旋形结构,且引流板2的延伸方向与流道7的延伸方向一致。引流板2扣设在流道7的上方,流道7的顶端与引流板2之间具有间距。
49.同时,底板1上沿流道7的螺旋方向设置有回收槽3,且流道7的两侧均设有回收槽3。上述引流板2的两侧分别架设在两个回收槽3的侧部,使得,两个回收槽3和流道7均被引流板2覆盖。
50.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入料口6将需要浓缩的液体持续输入浓缩区4内,流道7的内侧设置的加热层8对浓缩区4内流动的液体进行加热,加热蒸发的水分凝聚在引流板2上,通过引流板2将液体引流至回收槽3内。通过将流道7设置为螺旋状结构,实现在底板1的有限面积上,将加热的时间最大化,最后通过加热浓缩的液体从出料口5输出。
51.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控制输入流道7内的液体量和加热层8的功率,控制浓缩的程度。另外,液体流过整个流道7后,即可实现被浓缩,大幅度的缩短了需要取样时的等待时间。
52.在其中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53.流道7的外侧设置有隔热层9,隔热层9通常使用保温棉。同时引流板2为金属板,通常采用铝制板材。
5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隔热层9,减少加热层8产生的热量的散失,另外,设置金属板为引流板2,可以增加蒸汽在引流板2上的冷凝速度。
55.在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56.参见图4,该浓缩装置还包括盖板10和风扇11。具体的:
57.盖板10为圆形结构,盖板10覆盖在底板1的顶面上,引流板2和流道7均位于盖板10与底板1之间。
58.盖板10的底面与引流板2的顶端连接,在底板1与盖板10之间形成风道。由上述克制,风道也为螺旋状结构。
59.风扇11设置在盖板10的中部,风扇11位于风道的一端,且靠近上述入料口6。且经过风扇11的气流流入风道内。风道的另一端位于底板1的边缘上,且靠近出料口5,同时在风道的此端上设置有出风口12。
60.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盖板10形成风道,并且,设置风扇11,使风道内的气流流动,从而带走引流板2上的热量,使引流板2上的蒸汽能更有效的凝聚并流入回收槽3内。
61.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