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库专用吸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87477发布日期:2022-09-30 21:18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库专用吸头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血库专用吸头。


背景技术:

2.在医院血库中,可以使用血库分析仪吸样头采取血液标本。
3.但现有的吸样头会存在以下问题:
4.1、现有的吸样头,管身粗大,无效腔室比例高,空气压缩容易造吸样量误差;
5.2、参见图6,现有的吸样头,管身粗大,插入试管后,浸没到血样中,会占用大量试管内空间,容易将血液挤出试管,造成生物污染事件;
6.3、现有的吸样头,内径较大,液流缓慢,在血库标本需要吸取粘稠的红细胞,不易冲洗彻底;
7.4、参见图5、图7,现有的吸样头,内径收口位置在最低处(位于下端),此处易产生涡流,因此,在吸取含有红细胞的血液样本时,一定会接触粘稠的红细胞,所以吸样后容易造成红细胞清洗不干净,在下一次的样本吸取中容易产生误差。
8.因而,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血库专用吸头,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吸样头结构大容易造成血样外溢、容易造成取样误差、以及难以清洗红细胞的问题。
10.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血库专用吸头,所述血库专用吸头沿中心线设置有贯通上、下端的内通道;所述血库专用吸头包括一体成型的粗管部、吸头颈部和细管部;所述粗管部位于所述吸头颈部的一端,所述细管部位于所述吸头颈部的另一端;所述细管部的横截面小于所述粗管部的横截面;
11.位于所述粗管部和所述细管部中的内通道均呈圆柱形,且位于所述细管部的内通道的直径小于所述粗管部的内通道的直径;
12.所述吸头颈部中的内通道呈锥台形,以使所述粗管部的内通道倾斜向所述细管部中的内通道过渡。
13.进一步的,所述粗管部的上端设置有用于与仪器连接的连接部。
1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部的截面大于所述粗管部的横截面。
15.进一步的,所述细管部设置为方形杆状结构。
16.进一步的,所述细管部设置为圆杆状结构。
17.进一步的,所述吸头颈部呈锥台形。
18.进一步的,所述粗管部设置为圆杆状结构。
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20.本技术中,在吸头的下端设置细管部,以此优化管壁结构,减少空间占用,同时细管部中的内通道直径较小,能轻易控制血样的大小,可减少吸样误差;此外,本技术对于存
在红细胞的血样同样适用,且能轻易洗净吸头内的残留红细胞,不会影响下一次的吸样使用。
附图说明
21.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应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细管部的横截面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放入试管中的结构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吸取血样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吸样头的结构示意图;
27.图6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吸样头放入试管中的结构示意图;
28.图7为本实用新型现有技术中吸样头吸取血样时的结构示意图。
29.附图标注说明:200、连接部;201、粗管部;202、吸头颈部;203、细管部;204、内通道;205、血浆;206、压积红细胞;207、试管。
具体实施方式
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3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血库专用吸头,其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吸样头结构大容易造成血样外溢、容易造成取样误差、以及难以清洗红细胞的问题。
32.请参阅图1-4,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血库专用吸头,血库专用吸头沿中心线设置有内通道204,且内通道204贯穿上、下端;具体的,血库专用吸头包括一体成型的粗管部201、吸头颈部202和细管部203;粗管部201位于吸头颈部202的一端,细管部203位于吸头颈部202的另一端,且细管部203的横截面小于粗管部201的横截面,以此优化血库专用吸头的下端结构,从而减少其下端的空间占用率,防止吸头结构太大挤压试管207容积而造成血样外溢(参见图3与图6);同时,位于粗管部201和细管部203中的内通道204均呈圆柱形,且位于细管部203的内通道204的直径小于粗管部201的内通道204的直径,而吸头颈部202呈锥台形,且吸头颈部202中的内通道204也呈锥台形,以使粗管部201的内通道204倾斜向细管部203中的内通道204过渡;本技术中设计的内通道204上宽下窄,内径下端变细,能稳定吸取血样,从而可以轻易控制血样的吸取量,减少吸样误差,且以此减小液流横截面,增加流速,从而方便红细胞的冲洗,还不会产生涡流,能让洗脱效果更好。
33.在一个实施例中,粗管部201的上端设置有连接部200,连接部200的截面大于粗管部201的横截面,连接部200设置有与仪器相匹配的结构,如螺纹,以此用于与血样分析仪连接。
34.在一个实施例中,粗管部201设置为圆杆状结构,与内通道204相对应,而细管部203为方形杆状结构,以此将细管部203的外径设计成方形,整体为棱柱状结构,具有四个边角,从而可以加强刚性,使其不易变形弯曲;而在另一实施例中,细管部203还可以设为圆杆状结构,以此与内径相对应。
35.在一个实施例中,吸头整体设置为漏斗形,由透明塑料制成,且不易变形。吸头总长80mm,其中,连接部200长5mm;粗管部201为圆柱形、外径为8mm、内径为7mm、长度为40mm,能够吸取<1500ul以内的稀释液和血浆205;而吸头颈部202为圆锥形、长度为5mm、内部具有60ul容积;细管部203长度为30mm、内径为1.6mm,但细管部203横截面设置为正方形时,其边长为3mm、能容纳<60ul的血浆205或压积红细胞206。在日常使用中,血库吸头采样的普遍剂量,其中压积红细胞206为25ul,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吸头颈部202具有60ul容量,所以足够容纳,此外,血样的整体剂量大约为3%红细胞稀释液850ul,加红细胞25ul,共875ul,而本实施例中,吸头的总容量为1600ul,因此可以容纳。
3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还具有以下优点:
37.1、参见图3、图6,本技术在吸头下端设置细管部203,以此优化吸头的下端结构,减少吸头对试管207的空间占用,从而使得插入血样液面的体积较小,占用试管207的容积较小,不会使血样溢出试管207。
38.2、参见图1、图2、图5,本技术在吸头下端设置细管部203,这一管部结构较小,内径均匀,即减小液流横截面,从而增加流速,因此可以提高洗脱效果,所以在吸取粘稠的压积红细胞206后,能快速进行冲洗,保证血液采集后冲洗彻底干净。
39.3、参见图4、图7,现有技术中,吸样头内径收口位置在最低处,即吸头颈部202位于最低处,此处由于横截面的变化,容易产生涡流。而在吸取含有红细胞的血液样本时,吸头颈部202一定会接触到粘稠的红细胞,且由于红细胞的粘性会粘在吸头颈部202的内壁上,在清洗时,由于此处容易产生涡流,因此难以对内壁上的红细胞进行清洗。而本技术中,在吸头下方设置细管部203,以此提高收口位置,即把吸头颈部202设置到吸头的中间位置,从而使得吸头颈部202不与压积红细胞206接触(具体参见图4),因此不存在难清洗的问题,且由细管部203与红细胞接触,其中,细管部203中的内通道204,内径圆形光滑,流速大,能方便红细胞的清洗,且可提高清洗效率。
40.4、本技术参照血库分析仪和试管207的空间结构,改进了吸头结构,提高了血库标本的采集效果,避免标本污染,且提高了采样精度。
41.只要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思想,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实施例进行任意组合,均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对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的变型及不同实施例进行的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思想的任意组合,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