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袋式除尘器的袋笼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912414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一种袋式除尘器的袋笼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袋式除尘器中使用的袋笼。
【背景技术】
[0002]袋式除尘器被广泛应用于净化冶金、矿山、化工、水泥、发电、粮食加工等行业所产生的含尘气体中。袋式除尘器的工作原理是将含尘气体引入除尘器并使其透过设于除尘器中的滤袋,尘粒即被拦截留在滤袋表面,形成一个粉尘层。洁净空气则通过滤袋随后排出除尘器。
[0003]袋式除尘器中的滤袋需要依靠袋笼支撑固定,现有的袋笼通常为刚性材质,包括竖筋和圈筋。竖筋和圈筋构成筒状龙骨,除尘袋通过固定手段固定在龙骨上。然而现有的袋笼由于为刚性材质,滤袋同袋笼频繁接触,很容易造成滤袋的磨损,影响滤袋的使用寿命,增加生产成本和生产安全,并且现有的滤袋袋笼功能单一,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袋式除尘器的袋笼。通过将传统的刚性的袋笼替换为可充气的袋笼,除尘器正常工作时,充气袋笼内部充满气体,充气的袋笼得以支撑滤袋实现气体的过滤除尘。当需要清灰时,以间歇的方式向充气袋笼充气,袋笼得以间歇震动,实现滤袋的清灰除尘。该方法能有效避免常规脉冲清灰时脉冲气体直接对滤袋的冲击作用,并且结构简单,能有效的提高清灰效率及滤袋的使用寿命。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袋笼包括多根充气管(11)构成了袋笼,充气管(11)的两端分别同充气头(10)上的两个相对的充气口(21)密封相连,充气头(10)由外壁(16)、内壁(17)和顶板(20)组成,外壁的顶端、内壁的顶端同环形的顶板的外环和内环分别相连接,外壁(16)、内壁(17)和顶板(20)构成了充气流动空间,顶板上均匀分布有偶数个两两相对的充气口(21),长度相等的多根充气管(11)密封连接在充气口(21)上,均匀分布的充气管(11)构成了袋笼;
[0006]充气头外壁(16)下端和充气头内壁(17)下端分别设有第一螺纹(18)和第二螺纹(19),第一螺纹(18)与充气板上板(8)通孔螺旋密封连接,第二螺纹(19)同充气板下板(9)上的通孔螺旋密封连接;其中充气管(11)的数量为2— 8根;充气管(11)选自硅胶管、PVC管、聚四氟乙烯管或金属软管;其中充气头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14);
[0007]清灰时,间歇气入口(7)打开,间歇气入口(7)同间歇气供给源相连接,间歇气供给源通过间歇气入口(7)向充气板上板(8)、充气板下板(9)、充气头(10)、充气管(11)共同构成的密闭的充气空间供给间歇气,充气管(11)在间歇气的作用下保持间歇形变变化,充气管(11)的间歇形变也使得其所支撑的滤袋(12)同样发生间歇形变,快速的间歇形变引起了滤袋(12)的抖动,实现清灰。
[0008]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0009]1、本发明的袋笼材质柔软,能有效的降低袋笼同滤袋的摩擦,极大的提高了滤袋的使用寿命;
[0010]2、本发明的袋笼通过间歇的充气,能够实现间歇的形变,进而带动滤袋抖动,使得袋笼为滤袋的清灰提供动力;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发明除尘器的主视图。
[0012]图2为未充气情况下充气头的三维透视图。
[0013]图3为充气情况下充气头的三维透视图。
[0014]图4为充气情况下滤布包覆充气头的三维透视图。
[0015]图5为充气板的俯视图。
[0016]其中,I—除尘器入口,2—温度传感器,3—冷却气入口,4—锥形体,5—灰斗,6—布气板,7—间歇气入口,8—充气板上板,9一充气板下板,10—充气头,11 一充气管,12—滤袋,13—除尘器出口,14一压力传感器,15—壳体,16—外壁,17 —内壁,18—外壁螺纹,19—内壁螺纹,20—顶板,21—充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8]如图1所示,含尘气体由除尘器入口 I进入,经入口后,水平流动的气体在锥形体4内变为旋转气体,它将绕除尘器边壁旋转向下运动,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气体中的大颗粒会被分离出来,落入灰斗5 ;锥形体的设置有效的减轻了气体中颗粒对充气管11和滤袋12的磨损冲击。而无法被分离的颗粒会随气体继续运动,气体不断向锥形体4中心和下端同时运动,当气体达到锥形体4下端时会转而向上运动成为内旋气体。内旋气体从锥形体4中心旋转向上运动。向上运动的气体经布气板6后,以较低的流速、较均匀的气体形式经过充气板的通孔向上进入滤袋12之内,气体中的颗粒被滤袋12捕集,净化后的气体通过滤袋12从除尘器上方的除尘器出口 13离开除尘器。在过滤期间,充气管11内充满了气体,充满气体的充气管保持挺立状态,多根充气管共同构成了袋笼,挺立的袋笼支撑起滤袋以完成过滤工序,滤袋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工艺固定在充气头10上。
[0019]进一步参见图1、2、5。充气管11的两端分别同充气头10上的两个相对的充气口21密封相连。充气头10由外壁16、内壁17和顶板20组成,外壁的顶端、内壁的顶端同环形的顶板的外环和内环分别相连接,外壁16、内壁17和顶板20构成了充气流动空间。顶板上均匀分布有偶数个两两相对的充气口 21,长度相等的多根充气管11密封连接在充气口 21上,均匀分布的充气管11构成了袋笼,选择采用4根充气管组成袋笼,其余未插入充气管的充气口可采用适当的塞子密封。
[0020]充气头10密封连接到充气板上,充气板周缘同除尘器壳体密封连接。充气板包括充气板上板8和充气板下板9,充气板上板8和充气板下板9构成了充气空间,充气板上板8和充气板下板9上分别设有对应的通孔,用于安装充气头。充气头外壁16下端和充气头内壁17下端分别设有第一螺纹18和第二螺纹19,第一螺纹18与充气板上板8通孔螺旋密封连接,第二螺纹19同充气板下板9上的通孔螺旋密封连接。袋式除尘器进行除尘工作时,间歇气入口 7封闭,这样,充气板上板8、充气板下板9、充气头、充气管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密闭的充气空间,其中充满了气体,因此充气管能够保持挺立状态。
[0021]当然,充气头与充气板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注入卡扣式等手段,配以相应的密封部件,都能够应用于本发明之中以替换螺纹式的连接实现充气头的快速更换。
[0022]除尘器工作一段时间后需要进行清灰工作,清灰工作时,间歇气入口 7打开,同间歇气供给源(未示出)相连接,间歇气供给源通过间歇气入口 7向充气板上板8、充气板下板9、充气头、充气管共同构成的相对密闭的充气空间供给间歇气。当供气时,充气管内充满气体,充气管保持挺立状态(图3),当未供气时,充气管保持相对松弛状态(图2),充气管在间歇气的作用下保持充气-未充气-充气的间歇形变状态,充气管的间歇形变也使得其所支撑的滤袋同样发生间歇形变,快速的间歇形变引起了滤袋的抖动,在此抖动作用下,滤袋上附着的颗粒被抖动脱附,落入袋式除尘器下方的灰斗中,滤袋完成清灰。清灰完成后向充气空间内充气并关闭间歇气入口 7,充气管11进入挺立状态以支撑滤袋完成过滤。
[0023]在每个充气头的内部都设有压力传感器14,其可以实时监测各个充气头内的压力情况,当某个压力传感器的读数发生异常时便可确定相应的充气头以及充气管出现了故障,便可以迅速的定位故障充气头以便进行更换。
[0024]充气管11的材质是硅胶管,当然也可以选用PVC管、聚四氟乙烯管、金属软管等耐高温、耐腐蚀、可具有一定形变的材料。
[0025]当然,为了进一步保护充气管,可在除尘器入口安装温度传感器2,当探测到含尘烟气的温度高于充气管11的耐受温度时,可以打开入口处的冷却气入口 3,向含尘气体中通入冷却气,降低气体温度。
[0026]尽管上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该实施例,在不改变本发明的原理和教导的情况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做出多种改型和变型。
【主权项】
1.一种袋式除尘器的袋笼,袋笼用于支撑滤袋,其特征在于:多根充气管(11)构成了袋笼,充气管(11)的两端分别同充气头(10)上的两个相对的充气口(21)密封相连,充气头(10)由外壁(16)、内壁(17)和顶板(20)组成,外壁的顶端、内壁的顶端同环形的顶板的外环和内环分别相连接,外壁(16)、内壁(17)和顶板(20)构成了充气流动空间,顶板上均匀分布有偶数个两两相对的充气口(21),长度相等的多根充气管(11)密封连接在充气口(21)上,均匀分布的充气管(11)构成了袋笼; 充气头外壁(16)下端和充气头内壁(17)下端分别设有第一螺纹(18)和第二螺纹(19),第一螺纹(18)与充气板上板(8)通孔螺旋密封连接,第二螺纹(19)同充气板下板(9)上的通孔螺旋密封连接;其中充气管(11)的数量为2—8根;充气管(11)选自硅胶管、PVC管、聚四氟乙烯管或金属软管;其中充气头的内部设有压力传感器(14); 清灰时,间歇气入口 7打开,间歇气入口 7同间歇气供给源相连接,间歇气供给源通过间歇气入口 7向充气板上板8、充气板下板9、充气头10、充气管11共同构成的密闭的充气空间供给间歇气,充气管11在间歇气的作用下保持间歇形变变化,充气管11的间歇形变也使得其所支撑的滤袋12同样发生间歇形变,快速的间歇形变引起了滤袋12的抖动,实现清灰。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袋式除尘器的袋笼,多根充气管(11)构成了袋笼,充气管(11)的两端分别同充气头(10)上的两个相对的充气口(21)密封相连,长度相等的多根充气管(11)密封连接在充气口(21)上,均匀分布的充气管(11)构成了袋笼。本发明的袋笼材质柔软,能有效延长滤袋的寿命。
【IPC分类】B01D46/04, B01D46/02
【公开号】CN104888542
【申请号】CN201510237545
【发明人】吴浩, 金君素
【申请人】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公开日】2015年9月9日
【申请日】2015年5月1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