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格烧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39223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分格烧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烧杯,特别是烧杯内部的分隔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如今,随着科研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对科研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和进步,实验烧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许多科研工作者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高效率的对研宄材料进行加热或煮沸、或进行化学反应等,从而进行下一步分析或研宄。在一般情况下,需要加热或高温的研宄材料都是放在烧杯中进行的,如果是多个样品均需加热或反应,就必须一个样品接一个样品的进行实验,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实验的效率,而且也会有时间差等不可控因素带来不利的影响。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便快捷且使用效果好的烧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实用、方便快捷、且操作简单的分格烧杯,满足多个样品需同时加热或反应的需求,特别是控制时间、温度等变量的实验。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分格烧杯,杯体内部且平行于杯体轴线方向设置有若干片分格板,分格板的底边与杯体的底部相连。分格烧杯的材质与普通烧杯并无差异,无需考虑原材料的来源问题,生产上并无任何问题。
[0005]每片分格板的两条侧边与杯体内壁连接,可形成网格状交错的分隔空间,例如水平与竖直方向垂直交错构成的网格。
[0006]每片分格板的一条侧边与杯体内壁连接,另一条侧边与杯体轴线重合,可形成以轴线为中心的扇形分格空间。
[0007]杯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方形、或正多边形。
[0008]相邻分格板之间的夹角相等。
[0009]分格板的沿杯体轴线方向的高度不同。
[0010]杯体上方设置有杯盖。可以根据不同的实验需要,配备相应规格的烧杯盖,为了某些实验的需要,使得实验效果更好。
[0011]分格烧杯的分格数目与分格形式不定,烧杯规格也可大可小,能够满足不同实验的需要,使用起来也十分方便。
[0012]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与普通烧杯最大的不同在于,烧杯内部根据需要被分成了不同数目的格子。烧杯的体积和截面形状并不固定,可根据各种不同的实验需要,提供不同规格的烧杯。烧杯分格的数目也可根据不同的实验需要进行调整。分格的形式也不固定,可采用扇形分格或水平与竖直十字交叉分格等形式。分格烧杯还可根据不同要求配备相应大小的烧杯盖,或不配备烧杯盖。为了使实验材料得到最优的选择条件,本分格烧杯为的是尽可能的提高实验的效率,并可排除因时间差等因素引起的不可控实验误差。其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相应的研宄材料的实验要求,使后续的实验更加顺利和有效地进行。
[0013]由于传统的烧杯为单一的圆柱形内胆,一个烧杯并不能满足多个实验样品需要同时进行反应或加热等的需要。而且,在进行某些对照实验的时候,逐一依次进行的实验并不能排除因时间差等外界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在于组合成一种集成型的分格烧杯,所使用的烧杯材质与普通烧杯并无差异,分格的数目与分格的形式也不固定,而且还可根据某些实验需要配备相应的烧杯盖,可满足多种不同实验的需要。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图中分格烧杯划分为三分格)
[00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杯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如图1和图2所不,一种分格烧杯,包括圆形横截面的杯体I和杯盖3,杯体I内部且平行于杯体I轴线方向设置有3片分格板2,分格板2的底边与杯体I的底部相连。每片分格板2的一条侧边与杯体I内壁连接,另一条侧边与杯体I轴线重合,形成扇形分隔空间。3片分格板2之间的夹角相等,均为120度。分格板2的沿杯体I轴线方向的高度相同。
【主权项】
1.一种分格烧杯,包括杯体(I),其特征在于:杯体(I)内部且平行于杯体(I)轴线方向设置有若干片分格板(2),分格板(2)的底边与杯体(I)的底部相连,每片分格板(2)的两条侧边与杯体(I)内壁连接,分格板(2)的沿杯体(I)轴线方向的高度不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格烧杯,其特征在于:每片分格板(2)的一条侧边与杯体(I)内壁连接,另一条侧边与杯体(I)轴线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分格烧杯,其特征在于:杯体(I)的横截面为圆形、方形、或正多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分格烧杯,其特征在于:相邻分格板(2)之间的夹角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分格烧杯,其特征在于:杯体(I)上方设置有杯盖(3)。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分格烧杯,包括杯体(1)和杯盖(3),杯体(1)内部且平行于杯体(1)轴线方向设置有若干片分格板(2),分格板(2)的底边与杯体(1)的底部相连。本实用新型与普通烧杯最大的不同在于,烧杯内部根据需要被分成了大小相同数目不等的格子。本实用新型提高了实验的效率,并排除了因时间差等因素引起的不可控实验误差,满足了不同的研究材料的实验要求,使后续的实验更加顺利和有效地进行。
【IPC分类】B01L3-00
【公开号】CN204448035
【申请号】CN201420758315
【发明人】陈祥盛, 刘沅, 李娇, 罗子琪, 石春发
【申请人】贵州大学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8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