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91834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主要用于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高于环境温度的含湿(含水蒸气)废气的消雾处理和排放。
【背景技术】
[0002]许多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湿的高于环境气温的废气。如果这些废气的含湿量较高,特别是废气中的水蒸气达到或接近饱和状态,直接排放就可能形成白雾。这些白雾将给人们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0003]I)这些大量的白雾与空气中的污染物结合一起,能够形成所谓的霾,造成空气污染;
[0004]2)在冬季寒冷地区,这些白雾遇到建筑物构件等物体经会凝结,容易形成冰,结冰后会增加这些建筑物的荷载,形成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含湿废气排放后产生白雾的现象,提供一种能够消除白雾的废气排放装置。
[000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包括进气管、布气管、空冷凝汽器、下联箱、凝结水管、排气管和排放塔,进气管与布气管连接,空冷凝汽器顶部连接布气管、底部连接下联箱,下联箱连接凝结水管和排气管,排气管上设置排气口且排气口位于排放塔内部。
[0007]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所述排放塔采用机力通风形式,空冷凝汽器布置在排放塔的进风口处,并垂直布置在排放塔的外侧周围。
[0008]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所述采用机力通风形式,空冷凝汽器布置在排放塔内部、位于进风口,空冷凝汽器采用倾斜布置。
[0009]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所述排放塔采用自然通风形式,空冷凝汽器垂直布置在排放塔下部进风口外侧。
[0010]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所述排放塔采用自然通风形式,空冷凝汽器倾斜地布置在排放塔内部。
[0011]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所述下联箱与凝结水管的接口设置在下联箱的底部。
[0012]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所述下联箱与排气管的接口位置高于下联箱与凝结水管的接口位置。
[0013]含湿废气从进气管进入布气管,由布气管再入空冷凝汽器并与外部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含湿废气内部分水蒸气凝结成水后经下联箱和凝结水管排出,未凝结的含湿废气经下联箱和排气管被导入排放塔内,排放塔外的冷空气通过空冷凝汽器后温度升高,在排放塔内与含湿废气进行混合,与空气混合后的含湿废气最终由排放塔排出。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它可以通过空气冷却的方式降低废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在与加热后的空气混合后,排出到大气中的废气的含湿量大大下降,排放的含湿废气温度较高,但含湿量和相对湿度大大降低,能够避免含湿废气排放时在环境中产生白雾的现象。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实施例1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实施例2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实施例3示意图。
[0019]图中附图标记:
[0020]进气管1,
[0021]布气管2,
[0022]空冷凝汽器3,
[0023]下联箱4,
[0024]凝结水管5,
[0025]排放塔6、塔体6-1、电机组6-2,
[0026]排气管7,
[0027]排气口8。
【具体实施方式】
[0028]实施例1:
[0029]参见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实施例1示意图。由图1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由进气管1、布气管2、空冷凝汽器3、下联箱4、凝结水管5、排气管7和排放塔6组成。进气管I与布气管2连接,空冷凝汽器3布置在排放塔6的进风口处,并垂直布置在排放塔6的外侧周围。空冷凝汽器3顶部连接布气管2、底部连接下联箱4,下联箱4连接凝结水管5和排气管7,排气管7上设置排气口 8且排气口8位于排放塔6内部。含湿废气从进气管I进入布气管2,由布气管2再入空冷凝汽器3并与外部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含湿废气内部分水蒸气凝结成水后经下联箱4和凝结水管5排出,未凝结的含湿废气经下联箱4和排气管7被导入排放塔6内,排放塔6外的冷空气通过空冷凝汽器3后温度升高,在排放塔6内与含湿废气进行混合,与空气混合后的含湿废气最终由排放塔6排出。
[0030]本实施例1的排放塔6为机力通风形式的,其包括塔体6-1和风机组6-2。排放塔6的主要功能是提供空气流动的动力,即以机械动力强制通风形式,使冷空气从塔体6-1外流经空冷凝汽器4并与含湿蒸汽产生对流换热,并把空气与含湿废气混合后的气体排出塔体6-1外。风机组6-2是空气驱动设备,通常由风机、电机和减速装置等组成。
[0031]下联箱4起凝结水与气体的分离作用。下联箱4与凝结水管5的接口设置在下联箱4的底部,其目的是为了使下联箱4内的凝结水易于排出,不会聚集在下联箱4内。凝结水的排出通常可以依靠高度差自流排出,必要时也可以增加输出水泵由水泵送出。下联箱4与排气管7的接口位置高于下联箱4与凝结水管5的接口位置,这样便于含湿废气经排气管7排走。
[0032]本实用新型的消雾原理:
[0033]I)白雾产生的原因
[0034]当环境温度较低时,含湿废气由于含湿量较高,直接排出后被外部空气冷却、温度降低后其水蒸气含量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形成了明显的白雾。
[0035]2)消雾原理
[0036]首先,将含湿废气送入空气冷凝器3内进行热交换,含湿废气释放出热量使冷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内部分水蒸气得到冷凝,大大降低了含湿废气的含湿量,剩余的含湿废气进入塔内后再与升温后的热空气混合,除维持较高的气体温度外,其含湿量将更进一步下降;混合后的废气排出塔外后,因含湿量很低,即使冷却到环境气温水蒸气也达不到饱和状态,避免了白雾产生。
[0037]实施例2:
[0038]图2为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实施例2示意图。由图2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排放塔6是机力通风形式的,除空冷凝汽器3布置方式外,其它与实施例I完全相同。实施例2的空冷凝汽器3布置在排放塔6内部、位于进风口,而且,空冷凝汽器3采用倾斜布置,其特点是能够更好地利用塔体6-1内部的空间,减小排放装置的占地面积和高度。
[0039]实施例3:
[0040]图3为本实用新型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实施例3示意图。由图3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采用的是自然通风形式的排放塔6 ;与实施例1相似,空冷凝汽器3垂直布置在排放塔6下部进风口外侧。当然,如果在该实施例中把空冷凝汽器3与实施2相似倾斜地布置在自然通风排放塔6内部,也是可以的。
[0041]自然通风的排放塔6利用塔高度和塔内外气体的密度差所形成的抽力,驱动冷空气通过空冷凝汽器3产生对流换热并将混合后的含湿废气排出塔外;除此之外,实施例3与实施例1其它各处相同。
[0042]为了形成所要求的抽力,自然通风排放塔6的高度一般设计得很高,这样会增加排放塔的投资,但是,考虑到自然通风排放塔6可以省去机力通风的风机组6-2投资成本、部分运行电费及排放扩散要求等,本实施例3的技术案在选择上有时也是具有优势的。
【主权项】
1.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进气管(1)、布气管(2)、空冷凝汽器(3 )、下联箱(4)、凝结水管(5 )、排气管(7 )和排放塔(6 ),进气管(I)与布气管(2 )连接,空冷凝汽器(3)顶部连接布气管(2)、底部连接下联箱(4),下联箱(4)连接凝结水管(5 )和排气管(7 ),排气管(7 )上设置排气口( 8 )且排气口( 8 )位于排放塔(6 )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塔(6)采用机力通风形式,空冷凝汽器(3)布置在排放塔(6)的进风口处,并垂直布置在排放塔(6)的外侧周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机力通风形式,空冷凝汽器(3)布置在排放塔(6)内部、位于进风口,空冷凝汽器(3)采用倾斜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塔(6)采用自然通风形式,空冷凝汽器(3)垂直布置在排放塔(6)下部进风口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塔(6)采用自然通风形式,空冷凝汽器(3)倾斜地布置在排放塔(6)内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联箱(4)与凝结水管(5)的接口设置在下联箱(4)的底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联箱(4)与排气管(7)的接口位置高于下联箱(4)与凝结水管(5)的接口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联箱(4)与排气管(7)的接口位置高于下联箱(4)与凝结水管(5)的接口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放塔(6 )包括塔体(6-1)和风机组(6-2 )。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湿废气消雾排放装置,主要用于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高于环境温度的含湿(含水蒸气)废气的消雾处理和排放。所述装置包括进气管(1)、布气管(2)、空冷凝汽器(3)、下联箱(4)、凝结水管(5)、排气管(7)和排放塔(6),进气管(1)与布气管(2)连接,空冷凝汽器(3)顶部连接布气管(2)、底部连接下联箱(4),下联箱(4)连接凝结水管(5)和排气管(7),排气管(7)上设置排气口(8)且排气口(8)位于排放塔(6)内部。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含湿废气排放时在环境中产生白雾的现象。
【IPC分类】B01D53-26, B01D53-00
【公开号】CN204601939
【申请号】CN201520285510
【发明人】薛海君, 江瀚
【申请人】双良节能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5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