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吸收率的降膜吸收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891850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吸收率的降膜吸收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膜吸收器,特别是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吸收率的降膜吸收器。
【背景技术】
[0002]石墨降膜吸收器是一种合成氯化氢气体,氯油尾气或其它含氯化氢的尾气、氟化氢气体、二氧化硫、氨气等的吸收设备。现有石墨降膜吸收器中的吸收管为圆柱管体,吸收液从管体内壁流下,形成液膜,向吸收管通入气体,其液膜对气体进行吸收,液膜的吸收面积就是吸收管内壁的表面积,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增加吸收管的数量来增大吸收面积即液膜表面积,但如此就会增加壳体的直径,即必然增加壳体体积,使整个设备更庞大,提高设备安装成本,即浪费现场有效空间;不仅如此,现有的吸收管主要向壳体内通入循环水进行散热,吸收管与循环水的热交换面积较小,散热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吸收率的降膜吸收器。它具有设备体积小,液膜形成品质好,吸收率高,散热效果好和节约吸收液的特点。
[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吸收率的降膜吸收器,包括壳体,壳体顶部设有上封头,壳体底部设有下封头,上封头的腔体内设有缓冲筒,缓冲筒下方设有上固定管板,上固定管板下方设有下固定管板,上固定管板和下固定管板之间设有吸收管,吸收管的一端设有进液口,另一端设有出液口,进液口穿过缓冲筒底部并位于缓冲筒的腔体内,出液口穿过下固定管板的下表面,吸收管的外侧设有折流板;所述的缓冲筒底部为凸弧结构;缓冲筒侧壁的下方设有第一回收管,第一回收管的出液端穿过壳体且出液端设有第一阀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位于上固定管板上端设有第二回收管,第二回收管的出液端设有第二阀门;所述的吸收管包括石墨管,石墨管外壁的轴向上分布有散热环,石墨管的内筒设有井型板,石墨管的内筒壁与井型板侧壁上均设有凸起,井型板的一端为凹弧结构;所述的进液口设有引流壁,引流壁设于凹弧结构上方。
[0005]前述的提高散热效率及吸收率的降膜吸收器中,所述散热环的横截面为方形、梯形或弧形。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石墨管的内筒内设置井型板,且在石墨管的内筒壁和井型板侧壁上设置若干凸起,在不增加吸收管数量的情况下大幅度增加了液膜表面积,不仅使得设备结构紧凑、小巧,还提高了设备的吸收率。本实用新型还将井型板的顶端设为凹弧结构,且凹弧结构低于引流壁,使吸收液在吸收管内筒壁和井型板侧壁上分布更均匀,提高液膜形成的品质。本实用新型在石墨管外壁的轴向上分布有方形、梯形或弧形散热环,使循环水与吸收管的热交换面积增加,使散热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的缓冲筒底部为凸弧结构,缓冲筒侧壁的下方设有第一回收管,通过该结构,在重力作用下,残留在缓冲筒中的吸收液沿凸弧结构经第一回收管流到回收装置;同时,设置在壳体上的第二回收管也能将壳体内上部腔体残留的吸收液回收;从而节约了吸收液,达到吸收液有效利用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0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是吸收管示意图;
[0009]图3是吸收管俯视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4是吸收管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1]附图中的标记为:1-壳体,2-上封头,3-下封头,4-缓冲筒,5-上固定管板,6-下固定管板,7-吸收管,8-进液口,9-出液口,10-折流板,11-凸弧结构,12-第一回收管,13-第一阀门,14-第二回收管,15-第二阀门,16-石墨管,17-散热环,18-井型板,19-凸起,20-凹弧结构,21-引流壁,22-液相进料口,23-气相进料口,24-液相出料口,25-气相出料口,26-循环水入口,27-循环水出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限制的依据。
[0013]实施例1。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吸收率的降膜吸收器,构成如图1-4所示,包括壳体1,壳体I顶部设有上封头2,壳体I底部设有下封头3,上封头2的腔体内设有缓冲筒4,缓冲筒4下方设有上固定管板5,上固定管板5下方设有设有下固定管板6,上固定管板5和下固定管板6之间设有吸收管7,吸收管7的一端设有进液口 8,另一端设有出液口 9,进液口 8穿过缓冲筒4底部并位于缓冲筒4的腔体内,出液口 9穿过下固定管板6的下表面,吸收管7的外侧设有折流板10 ;所述的缓冲4筒底部为凸弧结构11 ;缓冲筒4侧壁的下方设有第一回收管12,第一回收管12的出液端穿过壳体I且出液端设有第一阀门13 ;所述壳体I的侧壁上位于上固定管板5上端设有第二回收管14,第二回收管14的出液端设有第二阀门15 ;所述的吸收管7包括石墨管16,石墨管16外壁的轴向上分布有散热环17,石墨管16的内筒设有井型板18,石墨管16的内筒壁与井型板18侧壁上均设有凸起19,井型板18的一端为凹弧结构20 ;所述的进液口 8设有引流壁21,引流壁21设于凹弧结构20上方。缓冲筒4底部为凸弧结构11,有利于残留吸收液流向第一回收管12,从而有利于残留吸收液回收;壳体I侧壁上设有第二回收管14,有利于将残留在壳体I内上部腔体内的吸收液回收。石墨管16外壁的轴向上分布有梯形截面的散热环17,使循环水与吸收管的热交换面积增加,使散热效果更好。石墨管16的内筒内设有井型板18,石墨管16的内筒壁与井型板18侧壁上均设有凸起19,增加了液膜表面积,从而提高吸收率。进液口 8设有引流壁21,使吸收液更容易流入石墨管16 ;井型板18的一端为凹弧结构20,凹弧结构20位于引流壁21下方,使吸收液流向石墨管16内筒壁的同时,流向井型板18的侧壁和凸起19,从而使液膜形成更均匀,液膜形成品质更好。
[0014]前述散热环17的横截面还可为方形或弧形。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吸收液经液相进料口 22进入到上封头2腔体内,气体经气相进料口 23进入到上封头2腔体内;当吸收液充满上封头2与缓冲筒4外壁之间的腔体空间时,吸收液溢到缓冲筒4腔体内的空间,如此可降低吸收液的冲击,缓冲筒4腔体内的吸收液流速更平稳,更有利于液膜的形成,使液膜更均匀,形成品质更好;当缓冲筒4腔体内的吸收液到达吸收管7的进液口 8时,吸收液经引流壁21进入到吸收管7的内部,吸收液流向吸收管7内筒壁及内筒壁的凸起19,同时经凹弧结构20流向井型板18侧壁及侧壁的凸起19上,从而在吸收管7内筒壁,井型板18侧壁及凸起19上形成一层液膜。液膜对通入的气体进行接触吸收;气液混合物通过吸收管7的内腔经出液口 9下降到下封头3,最终液体从液相出料口 24排出,气体从气相出料口 25排出。在液膜吸收气体的过程中,换热介质(循环水)经循环水入口 26进入壳体1,在折流板10的作用下围绕吸收管7流动,流动中与吸收管7的外表面进行热交换达到散热目的,因吸收管7的石墨管16外设置有若干散热环17,使换热介质与吸收管7的换热面积增大,使散热更充分,热交换完成后,换热介质经循环水出口 27流出壳体I。在生产完成后,打开第一阀门13和第二阀门15,对上封头3和缓冲筒4腔体内的液体进行回收。
【主权项】
1.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吸收率的降膜吸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壳体(I)顶部设有上封头(2 ),壳体(I)底部设有下封头(3 ),上封头(2 )的腔体内设有缓冲筒(4),缓冲筒(4)下方设有上固定管板(5),上固定管板(5)下方设有下固定管板(6),上固定管板(5)和下固定管板(6)之间设有吸收管(7),吸收管(7)的一端设有进液口(8),另一端设有出液口(9),进液口(8)穿过缓冲筒(4)底部并位于缓冲筒(4)的腔体内,出液口(9)穿过下固定管板(6)的下表面,吸收管(7)的外侧设有折流板(10);所述的缓冲筒(4)底部为凸弧结构(11);缓冲筒(4)侧壁的下方设有第一回收管(12),第一回收管(12)的出液端穿过壳体(I)且出液端设有第一阀门(13);所述壳体(I)的侧壁上位于上固定管板(5)上端设有第二回收管(14),第二回收管(14)的出液端设有第二阀门(15);所述的吸收管(7)包括石墨管(16),石墨管(16)外壁的轴向上分布有散热环(17),石墨管(16)的内筒设有井型板(18),石墨管(16)的内筒壁与井型板(18)侧壁上均设有凸起(19),井型板(18)的一端为凹弧结构(20);所述的进液口(8)设有引流壁(21),引流壁(21)设于凹弧结构(20)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散热效率及吸收率的降膜吸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环(17)的横截面为方形、梯形或弧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提高散热效率及吸收率的降膜吸收器。包括壳体,壳体顶部设有上封头,壳体底部设有下封头,上封头的腔体内设有缓冲筒,缓冲筒下方设有上固定管板,上固定管板下方设有下固定管板,上固定管板和下固定管板之间设有吸收管,吸收管的一端设有进液口,另一端设有出液口,吸收管的外侧设有折流板;所述的缓冲筒底部为凸弧结构;所述的吸收管包括石墨管,石墨管外壁的轴向上分布有散热环,石墨管的内筒设有井型板,石墨管的内筒壁与井型板侧壁上均设有凸起,井型板的一端为凹弧结构;所述的进液口设有引流壁,引流壁设于凹弧结构上方。本实用新型具有设备体积小,液膜形成品质好,吸收率高,散热效果好和节约吸收液的特点。
【IPC分类】B01D53-18
【公开号】CN204601955
【申请号】CN201520268289
【发明人】杨颖 , 董永斌
【申请人】贵州兰鑫石墨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9月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