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选分离的油茶果脱壳处理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25324阅读:450来源:国知局
风选分离的油茶果脱壳处理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一种油料果实的加工,特别是一种风选分离的油茶果脱壳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油茶系山茶科山茶属植物。油茶籽是油茶树的种子,经浸出或压榨可得到茶油(又称茶籽油、山茶油、油茶籽油)。茶油是一种健康美味的食用油,不仅色、香、味俱佳,且有预防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但目前产业存在:一、人们对油茶的价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优良品种比重低,管理粗放,单位面积产量低,经济效益差,农民发展油茶的积极性不高;三、随着新种油茶林挂果的增加,茶果的产量将逐年扩大。油茶果成熟季节正是雨季,大批量茶果晾晒是大问题。现有加工设备或筛分困难或效率低或无法连续生产;四、现有加工技术未有很好的保留山茶油风味物质和活性营养成分,未从风险上进行工艺设计;五、油茶果及山茶油是非常好的化妆品原料及洗涤原料,在产业发展过程,如何增加原料附加值,得到综合利用。

针对于第三点,国内现有技术见表1:

表1

中国专利cn104998816a公开了一种油茶果双振动脱壳分选方法及装置(专利号zl201510372746.x)、中国专利cn103271415a公开了揉搓型油茶果分类脱壳分选机(专利号:zl201310236967.5)、中国专利cn103478856a公开了一种油茶果无损脱壳及颜色清选设备及工艺(专利号:zl201310457349.3)、中国专利cn103789078a公开了油茶果专用剥壳、烘干工艺(专利号:zl201210431346.8)、中国专利cn105103802a公开了一种油茶果连续式脱粒方法及装置(专利号:zl201510520569.5)、中国专利cn102845809a公开了油茶果脱壳机(专利号:zl201210289183.4)、中国专利cn102948912a公开了油茶果脱壳分选机(专利号:zl201110453700.2)等,公开了目前油茶果的这些基本设备或工艺方法,但都未很好从加工效率、彻底分离、预防破损等综合考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风选分离的油茶果脱壳处理方法,该方法工艺步骤简单,效率高、劳动强度低,籽壳彻底分离,且所得油茶籽破损率小于0.5%,干净卫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风选分离的油茶果脱壳处理方法,依次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抛果:将新鲜采摘油茶果投入抛果机内,使油茶果果壳打磨干净后,挤压散开,获得油茶籽和油茶果壳混合物。寒露茶果采摘时间为十月三十日前后,霜降茶果采摘时间为十一月十五日前后,此时茶果含油最高;

(2)调质:将步骤(1)所得混合物80~120℃热风风干输送,输送时长30-120min,使果壳水分控制在20-30%;

(3)风选:将步骤(2)获得的混合物进风选机分离,获得油茶籽和果壳;或筛选:将步骤(2)获得的混合物进筛选机分离,获得油茶籽和果壳碎片;

(4)风干储存:将步骤(3)获得的油茶籽投入料仓中,料仓内布气管,开通除湿风机,空气加热温度40~80℃,气压0.6mpa以内,时长10~24h,使仓内空气快速流动,排出水汽。

其中步骤(1)所述的抛果机包括机架和安装在机架上的脱壳粉碎部件,所述脱壳粉碎部件包括筛筒、滚柱和用于驱动所述滚柱转动的驱动系统,所述筛筒固定在所述机架上,所述滚柱可旋转式套设于所述筛筒的内腔中,所述滚柱为外周为两级以上的圆柱形阶梯结构,其外周圆柱形阶梯面上设有多个用于打破所述油茶果果壳的刷爪,多个所述刷爪末端与所述筛筒之间形成上大下小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筛筒的轴向与水平面呈30~90°的夹角。

优选地,位于最上端的所述刷爪末端与所述筛筒之间的距离为60mm~100mm;位于最下端的所述刷爪末端与所述筛筒之间的距离为15mm~30mm。

优选地,所述刷爪长度为15mm~30mm。

优选地,所述刷爪呈圆柱形,所述刷爪的直径为0.4mm~0.8mm,每平方厘米所述滚柱的外周圆柱形阶梯面上设有15根~25根所述刷爪。

优选地,所述筛筒包括圆筒基体,所述圆筒基体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围绕所述圆筒基体的周向阵列布置。

优选地,所述通孔呈条形,所述通孔的长度为20mm~40mm,宽度为4mm~10mm。

优选地,圆筒基体的两端贯通,所述脱壳部件还包括盖设于所述筛筒的上端口的盖板,所述盖板上开设有供所述油茶果穿过的进料口。

优选地,所述设备还包括安装在所述盖板上方的进料斗,所述进料斗通过所述进料口与所述笼筒连通。

优选地,所述设备还包括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保护罩,所述筛筒容设于所述保护罩。

本发明的原理、作用和有益效果包括以下方面。

1.本发明的方法流程简单,工艺条件要求低,设备简单,占地面积小,可连续无限制大批量生产。

2.风选机采用离心分离或筛选机震动直通道分离果壳和油茶籽,通过风的吸入将茶壳吸出来,卫生安全,且籽中含壳<1%,壳中含籽<1%。

3.本发明所述抛果机不仅具有易脱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脱壳后能及时进行粉碎,因为脱壳后,油茶果的茶籽较重、较小且比较坚硬,而果壳较大,在下沉过程中容易受到刷爪更多的研磨,且因为果壳较脆,脱出来的果壳会很容易被磨碎,而茶籽会保持得比较完好;果壳粉碎后更加有利于果壳与茶籽的后序分离加工。该抛果机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成本低、脱壳效率高和脱壳效果好的优点,还兼具粉碎脱壳后的油茶果果壳的优点,同时出籽顺畅,破籽率<1%,且将果壳抛粉,为后期加工减少破碎能耗。

4.风干系统采用低温烘干,不破坏茶籽,不应急硬化。茶籽干后还是柔软状态。同时可以即时存放。

本发明用到的主要符号及名称解析如下:

~:数值范围,例如1~5表示1至5;

kg或kg:公斤;min:分钟;g/cm³:克每立方厘米;h:小时;d:天。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列举以下实施例,但其对发明的范围无任何限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抛果机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抛果机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抛果机中滚柱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抛果机中滚柱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b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抛果机中筛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机架;2、筛筒;21、圆筒基体;22、通孔;3、滚柱;31、刷爪;32、转轴;4、驱动系统;5、盖板;6、进料斗;7、保护罩。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实施例1提供一种步骤(1)所用的抛果机。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抛果机包括机架1和脱壳粉碎部件,脱壳粉碎部件安装在机架1上,脱壳粉碎部件包括筛筒2、滚柱3和驱动系统4,驱动系统4用于驱动滚柱3转动,筛筒2固定在机架1上,滚柱3可旋转式套设于筛筒2的内腔中,滚柱3为外周为两级以上的圆柱形阶梯结构,其外周圆柱形阶梯面上设有多个用于打破油茶果果壳的刷爪31,多个刷爪31末端与筛筒2之间形成上大下小的间隙,即由上至下,多个刷爪31末端与筛筒2之间的间隙逐渐减小,实现对不同颗粒大小的油茶果都能很好进行脱壳粉碎的目的。

本实施例抛果机在使用时,驱动系统4驱动滚柱3转动,进而带动多个刷爪31转动。待脱壳的油茶果从筛筒2的顶部进入筛筒2内,在下沉的过程中由刷爪31打破油茶果的果壳,以起到脱壳的作用,脱壳后的茶籽从筛筒2的底部掉落。按照上述方式,待脱壳的油茶果被不断地从筛筒2的顶部送入筛筒2内,完全脱壳后再从筛筒2的底部掉落,完成脱壳处理,即该抛果机可连续不断地对油茶果进行脱壳处理,并且使得油茶果脱壳完全,同时,避免油茶果在脱壳过程中发生破籽的情况。

该抛果机不仅具有易脱壳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脱壳后能及时进行粉碎,因为脱壳后,油茶果的茶籽较重、较小且比较坚硬,而果壳较大,在下沉过程中容易受到刷爪31更多的研磨,且因为果壳较脆,脱出来的果壳会很容易被磨碎,而茶籽会保持得比较完好;果壳粉碎后更加有利于果壳与茶籽的后序分离加工。该抛果机不仅具有结构简单、易于制作、成本低、脱壳效率高和脱壳效果好的优点,还兼具粉碎脱壳后的油茶果果壳的优点。

本实施例中,筛筒2的轴向与水平面呈65°的夹角,有利于待脱壳的油茶果下沉。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位于最上端的刷爪31末端与筛筒2之间的距离为75mm;位于最下端的刷爪31末端与筛筒2之间的距离为27mm,该距离与油茶果的大小相适应,便于研磨油茶果果壳。本实施例的滚柱3由四级圆柱台层叠而成,圆柱台的外圆直径由上至下依次增大形成圆柱形阶梯结构,在油茶果向下沉的过程中,位于最上端的刷爪31对油茶果进行粗脱壳处理,然后由位于中间位置的刷爪31进一步对油茶果进行脱壳处理和粉碎脱壳后的果壳。在越往下的过程中,刷爪31和筛筒2配合使油茶果脱壳和粉碎脱壳后的果壳。最后由位于最下端位置的刷爪31与筛筒2配合使油茶果完全脱壳和粉碎脱壳后的果壳,脱壳后的得到的茶籽和粉碎的果壳达到后续分离加工的要求。

如图4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刷爪31长度为27mm;刷爪31呈圆柱形,刷爪31的直径为0.7mm,每平方厘米滚柱3的外周圆柱形阶梯面上设有20根刷爪31,提高脱壳和粉碎果壳的效果。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筛筒2包括圆筒基体21,圆筒基体21上开设有多个通孔22,多个通孔22围绕圆筒基体21的周向阵列布置。通孔22呈条形,通孔22的长度为32mm,宽度为6mm,便于更多粉碎后的果壳碎片直接从通孔22中排出,起到一定分离效果。

如图1至图3所示,圆筒基体21的两端贯通,脱壳部件还包括盖设于筛筒2的上端口的盖板5和安装在盖板5上方的进料斗6,盖板5上开设有供油茶果穿过的进料口,进料斗6通过进料口与笼筒连通,便于集中进料。

本实施例中,设备还包括安装在机架1上的保护罩7,筛筒2容设于保护罩7,便于收集和消除安全隐患。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滚柱3包括转轴32,转轴32通过轴承安装在机架1上,驱动系统4包括马达,马达通过皮带与转轴32相连。本实施例的驱动系统4安装在机架1上,使得该设备的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

实施例2

一种风选分离的油茶果脱壳处理方法,依次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抛果:将新鲜采摘油茶果投入实施例1的抛果机内,使油茶果果壳打磨干净后,挤压散开,获得油茶籽和油茶果壳混合物,茶果采摘时间为十月三十日寒露前后;

(2)调质:将(1)所得混合物90℃热风风干输送,输送时长70min,使果壳水分控制在30%内;

(3)风选:将步骤(2)获得的混合物进风选机分离,获得油茶籽和果壳;

(4)风干储存:将步骤(3)获得的油茶籽投入料仓中,料仓内布气管,开通除湿风机,空气加热温度60℃,气压0.6mpa以内,时长8h,使仓内空气快速流动,排出水汽。最后破籽率为0.2%,籽中含壳0.03%,壳中不含籽。

实施例3

一种风选分离的油茶果脱壳处理方法,依次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抛果:将新鲜采摘油茶果投入实施例1的抛果机内,使油茶果果壳打磨干净后,挤压散开,获得油茶籽和油茶果壳混合物,茶果采摘时间为十月三十日寒露前后;

(2)调质:将(1)所得混合物80℃热风风干输送,输送时长60min,使果壳水分控制在30%内;

(3)风选:将步骤(2)获得的混合物进风选机分离,获得油茶籽和果壳;

(4)风干储存:将步骤(3)获得的油茶籽投入料仓中,料仓内布气管,开通除湿风机,空气加热温度50℃,气压0.6mpa以内,时长9h,使仓内空气快速流动,排出水汽。最后破籽率为0.1%,籽中含壳0.01%,壳中不含籽。

实施例4

一种风选分离的油茶果脱壳处理方法,依次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抛果:将新鲜采摘油茶果投入实施例1的抛果机内,使油茶果果壳打磨干净后,挤压散开,获得油茶籽和油茶果壳混合物,茶果采摘时间为十月三十日寒露前后;

(2)调质:将(1)所得混合物90℃热风风干输送,输送时长70min,使果壳水分控制在30%内;

(3)筛选:将步骤(2)获得的混合物进筛选机分离,获得油茶籽和果壳碎片;

(4)风干储存:将步骤(3)获得的油茶籽投入料仓中,料仓内布气管,开通除湿风机,空气加热温度50℃,气压0.6mpa以内,时长8h,使仓内空气快速流动,排出水汽。最后破籽率为0.2%,籽中含壳0.01%,壳中不含籽。

实施例5

一种风选分离的油茶果脱壳处理方法,依次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1)抛果:将新鲜采摘油茶果投入实施例1的抛果机内,使油茶果果壳打磨干净后,挤压散开,获得油茶籽和油茶果壳混合物,茶果采摘时间为十月三十日寒露前后;

(2)调质:将(1)所得混合物80℃热风风干输送,输送时长60min,使果壳水分控制在30%内;

(3)筛选:将步骤(2)获得的混合物进筛选机分离,获得油茶籽和果壳碎片;

(4)风干储存:将步骤(3)获得的油茶籽投入料仓中,料仓内布气管,开通除湿风机,空气加热温度50℃,气压0.6mpa以内,时长9h,使仓内空气快速流动,排出水汽。最后破籽率为0.1%,籽中含壳0.01%,壳中不含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发明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