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助燃脱硫减尘燃煤颗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096673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助燃脱硫减尘燃煤颗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助燃脱硫减尘颗粒。
背景技术
目前,在全国城乡的工矿企事业单位广泛使用的燃煤锅炉大多数采用链条炉排,炉排片之间由于通风、传动等技术要求必须在一定的间隙、锅炉所用燃煤,以分筛过颗粒6mm-25mm为宜,按技术要求6mm以下碎煤所占比例为50%-55%以下,然而,实际到达现场的燃煤、6mm以下碎煤所占比例都在70%以上,个别甚至达到80%-90%,而且3以下的碎煤占有相当大的份额,由于碎煤量超出设计技术要求很多,燃用上述煤存在如下问题1、飞灰量及飞灰中含可燃物量增多;2、炉排漏煤现场测算在12%-18%;3、粉煤含量过高造成供煤系统粉尘量大,环境卫生状况恶化;4、能源综合利用率低,燃料浪费严重;5、除尘系统工作恶化,向空气排放的烟尘极易超标。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集助燃、脱硫、减尘效能的燃煤颗粒。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组份构成煤40-50份、添加剂10-20份;所述的添加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构成粘土70-85份、CaO2-5份、NaOH2-5份以及化学助燃剂5-15份;所述的助燃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和而成氯酸钠1-4份、高氯酸钾1-2份、高锰酸钾2-4份、硝酸钾1-2份、硝酸钠5-10份。
本发明积极效果如下本发明添加到燃煤中并进行造粒,可使链条炉排的漏煤量降至2%以下,甚至达到零漏煤。添加剂中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助燃作用,从而使燃烧得到加强,添加剂所含的化学成分能和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发生反应,从而使烟尘中的二氧化硫含量大大降低,可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烟尘对大气环境及除尘水对水资源环境的污染。造粒煤可降低烟尘中飞灰含量而且造粒煤颗粒均匀,在炉排上的燃烧速度、风阻力一致,可有效的改善配风条件,同时,更加方便的控制燃烧区,造粒煤可实现干态运行,减少了因燃煤掺水而吸收的热量。
具体实施例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助燃、脱硫、减尘造粒燃煤,采用直径为6mm以下碎煤或直接购入的粉末状煤,添加剂的配方主要是如下组份A.粘土、B.化学助燃剂(1)氯酸钠、(2)高氯酸钾、(3)高锰酸钾、(4)硝酸钾、(5)硝酸钠、C.化学脱硫剂CaO、NaOH均匀混合后同时配套造粒设施,通过机械或人工搅匀然后通入造粒机造粒即可,造粒直径以10mm-25mm为宜,以15mm-20mm为最佳。
实施例1煤50份、添加剂20份;所述的添加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构成粘土80份、CaO2份、NaOH2份以及化学助燃剂5份;所述的助燃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混和而成氯酸钠2份、高氯酸钾2份、高锰酸钾4份、硝酸钾2份、硝酸钠5份。
实施例2煤40份、添加剂10份;所述的添加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构成粘土70份、CaO3份、NaOH3份以及化学助燃剂15份;所述的助燃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混和而成氯酸钠1份、高氯酸钾1.5份、高锰酸钾2份、硝酸钾1份、硝酸钠8份。
实施例3煤45份、添加剂15份;所述的添加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构成粘土85份、CaO5份、NaOH5份以及化学助燃剂10份;所述的助燃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混和而成氯酸钠4份、高氯酸钾1份、高锰酸钾3份、硝酸钾1.5份、硝酸钠10份。
实施例4煤40份、添加剂20份;所述的添加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构成粘土85份、CaO3份、NaOH3份以及化学助燃剂5份;所述的助燃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混和而成氯酸钠1份、高锰酸钾2份、硝酸钠7份。
实施例5煤50份、添加剂10份;所述的添加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构成粘土70份、CaO5份、NaOH5份以及化学助燃剂硝酸钠8份。
权利要求
1.一种助燃脱硫减尘燃煤颗粒,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组份构成煤40-50份、添加剂10-20份;所述的添加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构成粘土70-85份、CaO 2-5份、NaOH 2-5份以及化学助燃剂5-15份;所述的助燃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和而成氯酸钠1-4份、高氯酸钾1-2份、高锰酸钾2-4份、硝酸钾1-2份、硝酸钠5-10份。
全文摘要
一种助燃脱硫减尘燃煤颗粒,其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组分构成煤40-50份、添加剂10-20份;添加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构成粘土70-85份、CaO 2-5、NaOH 2-5以及化学助燃剂5-15份;助燃剂由以下重量份数比组份中的一种或几种混和而成氯酸钠1-4、高氯酸钾1-2、高锰酸钾2-4、硝酸钾1-2、硝酸钠5-10,造粒煤可降低烟尘中飞灰含量而且造粒煤颗粒均匀,在炉排上的燃烧速度、风阻力一致,可有效的改善配风条件,同时,更加方便的控制燃烧区,造粒煤可实现干态运行,减少了因燃煤掺水而吸收的热量。
文档编号C10L5/00GK1566291SQ0314321
公开日2005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3日
发明者孟兵川 申请人:孟兵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