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00452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煤生产煤气的装置,尤其是一种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
背景技术
工业煤气发生炉是以煤炭为原料,以空气和水蒸汽的混合气作为气化剂,按一定的工艺方法使煤转化为煤气的近代先进的能源设备。与直接以煤为燃料相比较,使用煤气发生炉,一方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大量能源,还可以大大降低劳动强度。传统煤气发生炉的主要结构如图3、图4所示(一)主体部分(图4)采用钢板圆筒内砌耐火砖结构,配局部水套1′产供蒸气(有的炉型因采用外供蒸汽而无此局部水套1′),通过气管与气包2′连接。主体上部的盖采用耐火混凝土结构。下部设有一次风的通道,对燃料起气化作用。
(二)鼓风系统一般由离心风机3′,管路,及仪表组成。
(三)蒸汽系统一般由气包2′,阀体,管路及热水套1′(或外来蒸汽)组成。
(四)上煤机构机械上煤机将煤炭通过小车输送到主体顶部的煤斗4′中。按生产需要再加入到炉膛内。
(五)出灰装置利用灰盘5′旋转自动排渣。
(六)除尘装置及配电系统。
以上传统煤气发生炉的主要缺点是主体部分圆筒内是用耐火砖砌成的炉膛,在所有过程中,若耐火砖脱落或密封性能不好,主体部分圆筒钢体就容易烧毁,烧穿,主体部分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大大降低。同时由于蒸汽系统使用气包,存在安全隐患。
也有主体部分采用全水套的煤气发生炉,如中国专利ZL 01270433.4公开的“煤气发生炉”,其炉体由炉胆和炉套构成,炉胆与炉套间为加热水套并构成炉具的蒸汽发生室,但是其并没有说明炉胆、炉套及二者之间水套的具体结构,并且从其图纸中泄压放空管及蒸汽出口管的设置位置均明显低于炉胆顶部位置,因此并不具有全水套的功能,炉胆上部存在被烧毁的危险及蒸汽无法顺畅排除的缺陷,而且炉胆与炉套之间带有正压,对材料的要求高,因而制作成本高且存在安全隐患。
另外,以上所述的煤气发生炉的鼓风系统和蒸汽系统如图7所示,其供气工艺路线为 因此从气包来的蒸汽必须需要一定的正压,才能随经鼓风机鼓入的空气进入炉膛,因而在蒸汽系统中一般需要设置气包以稳定和保证蒸汽的压力。
基于以上所述,很有必要对现有煤气发生炉进行技术改造,以克服其所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煤气炉的主体部分不存在被烧毁、烧穿危险,使用寿命长且安全性能好的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其具有炉体,炉体上开有煤气出口,炉体的顶部装有加煤机构,底部装有出灰装置,炉体的底部还设有向炉体内炉膛输送空气和水蒸汽的炉底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圆筒形部分和顶盖部分均为双层全钢板结构,由此在炉体的内、外层之间形成连续的夹层水套,水套的下部连接有进水管,顶盖的外盖上开有蒸汽出口,炉体的外侧壁上还开有连通水套的出水口,出水口与溢流管连接,该溢流管可控制水套内水位位于炉体顶盖的外盖与内盖之间。
所述外盖上还开有空气进风口,该进风口通过管道与鼓风机连接,而所述的蒸汽出口则通过蒸汽管道与所述炉底风管连接。此外,还可在所述外盖上或者蒸汽管道上设置蒸汽排放口,以解决水套产生的蒸汽可能过多情形下过量部分蒸汽的处理。
所述溢流管具有一段“U”形部分,且溢流管位置最高处的管腔的最低点介于炉体顶盖的外盖与内盖之间。溢流管的形状并没有特殊的限制,只需其入口端设于水套内水位以下或与水位相平,而出口端最高处的管腔的最低点满足前述要求即可,但采用“U”形管结构,相对而言可形成较好的液封。
所述溢流管位置最高处的管腔的最低点介于炉体顶盖的外盖与内盖之间间距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处,这样的位置设置,既有利于保证内盖的上面覆盖有充足的液态水,以起到良好的降温保护作用,又给水位以上外盖以下空间内的蒸汽、空气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便其顺畅的流动及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1、因为炉体的圆筒形部分为双层圆筒全钢板结构,炉体顶盖的内外盖也为全钢板,内外两盖之间为水和蒸汽层,炉体的内外层圆筒之间及内外盖夹层一定高度均为软化水。炉体的内腔即为炉膛,全部炉体不需要耐火砖等耐火材料。本实用新型中的炉体,双层圆筒之间为软化水,对内层圆筒始终有降温作用,使内圈圆筒避免了因温度过高而烧毁,夹层里的软化水又能充分吸收炉膛内的热量产生蒸汽供炉膛内煤气气化使用,大大提高了煤气发生炉炉体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2、蒸气系统省去了气包及其附件,再者由于从风机到全水套夹层直至炉膛,整个气体流动是畅通的,全水套主体在生产过程中是常压状态,故相较与现有工业煤气发生炉,整台设备的安全性能提高且制作成本降低。3、水套内的水位可通过外部的溢流管控制,观察直观明确。4、结构更加紧凑,操作简捷,在实际生产中,只须调节鼓风机蝶阀就可以控制所需煤气量的大小。5、经过实际应用,用煤量降低35%以上。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主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炉体(图中含连接在炉体下部的碎渣圈)与蒸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现有煤气发生炉主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现有煤气发生炉炉体与蒸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的一个较佳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其具有炉体1,炉体1上开有煤气出口2,炉体1的顶部装有与加煤机构(图中未示出)相连的煤仓3,底部装有出灰装置4及炉篦5,炉体1的底部还设有向炉体1内炉膛输送空气和水蒸汽的炉底风管6。炉体1的圆筒形部分和顶盖部分均为双层全钢板结构,由此在炉体1的内、外层之间形成了连续的夹层水套7。水套7的下部连接有进水管(图中未示出),顶盖的外盖8上开有蒸汽出口9。炉体1的外侧壁上还开有连通水套7的出水口10,出水口10与“U”形溢流管11连接,且溢流管11位置最高处的管腔的最低点与炉体顶盖的外盖8与内盖12之间的中间位置相平齐,由此而通过该溢流管11可控制水套7内水位位于炉体顶盖的外盖8与内盖12之间的中间位置。外盖8上还开有空气进风口13,该进风口13通过管道与鼓风机14连接,而蒸汽出口9则通过蒸汽管道与炉底风管6连接,由此,水套7内产生的蒸汽即在鼓风机14输入的空气的带动下,源源不断地由蒸汽出口9、管道及炉底风管6而进入炉腔。
权利要求1.一种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其具有炉体,炉体上开有煤气出口,炉体的顶部装有加煤机构,底部装有出灰装置,炉体的底部还设有向炉体内炉膛输送空气和水蒸汽的炉底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圆筒形部分和顶盖部分均为双层全钢板结构,由此在炉体的内、外层之间形成连续的夹层水套,水套的下部连接有进水管,顶盖的外盖上开有蒸汽出口,炉体的外侧壁上还开有连通水套的出水口,出水口与溢流管连接,该溢流管可控制水套内水位位于炉体顶盖的外盖与内盖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上还开有空气进风口,该进风口通过管道与鼓风机连接,而所述的蒸汽出口则通过蒸汽管道与所述炉底风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具有一段“U”形部分,且溢流管位置最高处的管腔的最低点介于炉体顶盖的外盖与内盖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位置最高处的管腔的最低点介于炉体顶盖的外盖与内盖之间间距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水套工业煤气发生炉,其具有炉体,炉体上开有煤气出口,炉体的顶部装有加煤机构,底部装有出灰装置,炉体的底部还设有向炉体内炉膛输送空气和水蒸汽的炉底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炉体的圆筒形部分和顶盖部分均为双层全钢板结构,由此在炉体的内、外层之间形成连续的夹层水套,水套的下部连接有进水管,顶盖的外盖上开有蒸汽出口,炉体的外侧壁上还开有连通水套的出水口,出水口与溢流管连接,该溢流管可控制水套内水位位于炉体顶盖的外盖与内盖之间。整台设备的安全性能大大提高且制作成本降低,结构更加紧凑,操作简捷,在实际生产中,只须调节鼓风机蝶阀就可以控制所需煤气量的大小,且经过实际应用,用煤量降低35%以上。
文档编号C10J3/20GK2808912SQ20052001332
公开日2006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15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15日
发明者陈宗毓 申请人:陈宗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