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及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59977阅读:45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及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调节内燃机中为吸收热膨胀变化而设定的阀间隙的方法及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内燃机、特别是汽车的发动机中,为进行混合气体的进气及排气而设置进排阀,在 进排气时,这些阀打开关闭。该阀的打开关闭通过凸轮轴控制。凸轮轴的凸轮打开进排气阀的方式有凸轮直接按压阀挺杆而对阀进行开闭驱动 的直动式、和凸轮经由被称作摇臂的臂按压阀而对阀进行开闭驱动的摇臂式。进排气阀通过来自燃烧室的热而热膨胀。阀热膨胀时,进排气定时发生变化,因 此,为吸收热膨胀变化,在凸轮未按压阀挺杆及摇臂的凸轮轴抵接部(辊、滑动面)的状态 下,在凸轮和阀挺杆(或摇臂的凸轮轴抵接部)之间设置用于进行调节的间隙(阀间隙)。在组装制造引擎时,通常,在汽缸盖上安装了阀后,通过阀间隙调节装置自动调节 阀间隙,在该调节后,实际测定阀间隙并进行确认。作为阀间隙调节方法,例如列举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该阀间隙调节方法中, 使摇臂的调节螺丝(调节螺钉)正转,通过摇臂以越过阀间隙的位移量按压阀后,使调节螺 丝反转,使阀返回原来的定位置,通过位移停止检测装置检测返回定位置并停止位移的时 刻,将此时的摇臂的位置识别为间隙零的零点位置。之后,使调节螺丝向相同的反转方向旋 转规定的角度,设定阀间隙,通过锁紧螺母以调节螺丝不能旋转的方式进行锁定。在此所说 的阀间隙是指通过桥部件将左右一对各阀的阀座圈连结,该桥部件的顶部和摇臂的阀侧端 部之间的间隙。另外,作为阀间隙调节装置,例如列举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该阀间隙调节装 置中,在安装了汽缸盖和汽缸体的实机状态下,进行调节螺钉和阀之间的阀间隙设定。另 外,用于进行阀间隙调节的调节头沿导轨在上下方向可移动地设置,通过汽缸等升降用驱 动器以规定行程进行升降驱动。另外,在辊摇臂上,例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有不具有摇臂轴的辊摇臂(支点调节 式的摇臂)。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245111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许观30715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平5-65810号公报发明的公开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使调节螺钉旋转以调节阀间隙时,在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支点调节式 的摇臂中,通过凸轮轴和辊摇臂是否抵接,支点位置(旋转位置)发生变化。伴随该支点位 置的变化,调节螺钉的旋转角度和阀间隙变化量的关系变得复杂,难以高精度地调节要求 μ m级的精度的阀间隙。另外,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任一发明中,首先,找出阀间隙为0的零点,以该零点为基准对任意的阀间隙值进行调节。但是,由于零点其本身不准确,所以基于该不准确的零 点调节的阀间隙在精度方面存在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的情况而创立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及调节 装置,在使用了支点调节式的摇臂的汽缸盖上,可以高精度地调节阀间隙。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为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案提供一种阀间隙的调节方法,调节汽缸盖的阀 间隙,该汽缸盖具备装入汽缸盖主体的阀;一端与阀前端连接的摇臂;螺合自如地连接于 摇臂的另一端,且其下端部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汽缸盖主体的调节螺钉;以及与摇臂的圆弧 面状的凸轮轴抵接部抵接,且使阀开闭的旋转自如的凸轮轴,该阀间隙的调节方法的特征 在于,使调节螺钉向一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拧入至阀以任意的阀打开量开放的状态 后,使调节螺钉向反方向以任意的旋转角度旋转,将调节螺钉从阀以任意的阀打开量开放 的位置松开至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以所希望的阀间隙值分开的位置时,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抵接时,摇臂以凸轮轴抵接部的圆弧面中心及摇臂的另一 端侧为支点转动,基于该转动时的调节螺钉旋转角度和阀打开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第一旋 转角度,所述第一旋转角度为从阀以任意的阀打开量开放的位置到达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 部抵接的位置为止所需要的调节螺钉的旋转角度,在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分开时,摇臂以摇臂的一端侧为支点转动,基于该转动 时的调节螺钉旋转角度和阀间隙值之间的关系,决定第二旋转角度,所述第二旋转角度为 从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位置到达得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的位置为止所需要的调 节螺钉的旋转角度,以第一旋转角度和第二旋转角度之和为任意的旋转角度,使调节螺钉向反方向旋 转。本发明第二方案提供一种阀间隙的调节方法,调节汽缸盖的阀间隙,该汽缸盖具 备装入汽缸盖主体的阀;一端与阀前端连接的摇臂;螺合自如地连接于摇臂的另一端且 其下端部摆动自如地支持于汽缸盖主体的调节螺钉;以及与摇臂的圆弧面状的凸轮轴抵接 部抵接,且使阀开闭的旋转自如的凸轮轴,该阀间隙的调节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使调节螺钉向一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从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分开的状态,经 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阀打开量零的状态,拧入至阀以任意的阀打开量开放的状 态,使阀提升的拧入步骤;在打开阀的期间,通过测定装置实时测定阀的打开量的阀打开量测定步骤;使调节螺钉向反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松开至阀的开放状态和阀打开量零的状态 之间的任意的消除松动位置的消除松动步骤;以及使调节螺钉经阀打开量零的状态进一步向反方向旋转至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 分开且达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的间隙调节步骤;在间隙调节步骤中,使调节螺钉以任意的旋转角度向反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从 消除松动位置松开至得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的位置时,7
在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抵接时,摇臂以凸轮轴抵接部的圆弧面中心及摇臂的另 一端侧为支点转动,基于该转动时的调节螺钉旋转角度和阀打开量之间的关系,决定第一 旋转角度,所述第一旋转角度为从消除松动位置至到达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位置 为止所需要的调节螺钉的旋转角度,在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分开时,摇臂以摇臂的一端侧为支点转动,基于该转动 时的调节螺钉旋转角度和阀间隙值之间的关系,决定第二旋转角度,所述第二旋转角度为 从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位置至到达得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的位置为止所需要的 调节螺钉的旋转角度,以第一旋转角度和第二旋转角度之和为任意的旋转角度,使调节螺钉向反方向旋 转。根据以上的方法,通过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是否抵接,在使用了表示不同的举 动的支点调节式的摇臂的汽缸盖上,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抵接时、和分开时,通过改变调 节螺钉的旋转角度的调节,可以高精度地调节阀间隙。第三方案是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作为拧入步骤的前段步骤,具备下述的配合动作步骤使调节螺钉向一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从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分开的任意的初 期状态拧入至阀以任意的阀打开量开放的状态,之后,在任意的阀开放状态下,以任意的第一稳定时间保持,之后,使调节螺钉向反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从任意的阀开放状态松开至任意的 初期状态。第四方案是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在使调节螺钉向拧入的方向旋转时,基于测定阀的打开量的阀打开量测定单元的 测定值求出阀移动量,基于该阀移动量停止调节螺钉的旋转,在使调节螺钉向松开的方向旋转时,基于使调节螺钉旋转的伺服电动机的旋转值 求出调节螺钉移动量,且基于该调节螺钉移动量停止调节螺钉的旋转。第五方案是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在进行消除松动步骤时, 使调节螺钉向反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松开至阀的开放状态和阀打开量零的状态之间的任 意的消除松动位置,进行消除松动,并且比较控制调节螺钉旋转的伺服电动机的计算上的 阀移动量、和测定装置的实测阀打开量,将它们的差反馈给伺服电动机,进行旋转控制的修 正。第六方案是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还具备在阀打开量测定步骤和消除松动步骤之间以任意的第二稳定时间保持的第一稳 定步骤;在消除松动步骤和间隙调节步骤之间以任意的第三稳定时间保持的第二稳定步马聚ο本发明第七方案提供一种阀间隙的调节装置,调节汽缸盖的阀间隙,该汽缸盖具 备装入汽缸盖主体的至少一个阀;一端连接于阀前端的摇臂;螺合自如地连接于摇臂的 另一端,且其下端部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汽缸盖主体的调节螺钉;以及与摇臂的凸轮轴抵接 部抵接,且使阀进行开闭的旋转自如的凸轮轴,该阀间隙的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输送装置,将载置于托板的汽缸盖向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升降单元,设于输送装置的中途,使汽缸盖根据输送高度相对升降,对汽缸盖进行 定位;凸轮轴旋转单元,相对于被定位的汽缸盖的凸轮轴接近、分开自如地设置,并且具 有可与凸轮轴连结的旋转连结部;阀间隙调节单元,相对于被定位的汽缸盖的调节螺钉接近、分开自如地设置,使调 节螺钉转动;以及阀打开量测定单元,设于被定位的汽缸盖的下方,测定所述阀的打开量。根据以上的构成,通过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是否抵接,可将在使用了表示不同 的举动的支点调节式的摇臂的汽缸盖载置于托板上输送并进行定位。而且,使该定位的汽 缸盖的凸轮轴旋转,使凸轮相位对位,使各阀的调节螺钉转动,由此可调节阀间隙。第八方案是在第七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阀间隙调节单元具有螺 母扳手部,具有至少一个使调节螺钉转动的螺母扳手;以及第一升降部,与该螺母扳手部连 接,使螺母扳手部相对于调节螺钉升降。第九方案是在第八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阀间隙调节单元还具有使 螺母扳手部的螺母扳手个别地沿水平方向滑动移动的滑动单元。第十方案是在第九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滑动单元由固定设置于第 一升降部的滑动单元主体部、和固定设置于该主体部且与螺母扳手连接的驱动器构成。第十一方案是在第十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螺母扳手部具有多个螺 母扳手,将驱动器与这些螺母扳手设为相同数量,使各驱动器独立驱动,使各螺母扳手独立 地沿水平方向滑动移动。第十二方案是在第八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阀间隙调节单元还具有 使螺母扳手部及第一升降部绕输送方向的轴转动摆动的第一倾斜机构部。第十三方案是在第七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还具备相对于被定位的 汽缸盖接近分开自如地设置且压住汽缸盖及摇臂的按压单元。第十四方案是在第十三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按压单元具有按压 单元主体部,具备压住汽缸盖的汽缸盖按压部及压住摇臂的摇臂按压部;以及第二升降部, 使按压单元主体部相对于被定位的汽缸盖升降。第十五方案是在第十四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按压单元主体部由U 字形的框体、垂设于该框体的下表面的汽缸盖按压部、跨设于框体的两前端部且沿框体在 水平方向滑动自如的摇臂按压部构成。第十六方案是在第七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凸轮轴旋转单元具有可 与凸轮轴连结的旋转连结部、驱动该旋转连结部旋转的驱动部、使该驱动部及旋转连结部 升降的第三升降部、以及使驱动部及旋转连结部沿水平方向滑动移动的滑动部。第十七方案是在第七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托板在中央具有开口部,升降单元具有进行所输送的托板的定位的托板定位装置、使输送装置与托板一同 下降的第四升降部、以及位于开口部的下方设置且进行汽缸盖的定位的汽缸盖定位部。第十八方案是在第七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
托板在中央具有开口部,升降单元具有进行所输送的托板的定位的托板定位装置、位于开口部的下方设置 且进行汽缸盖的定位的汽缸盖定位部、以及使该定位部升降的第四升降部。第十九方案是在第十七或十八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升降单元还具 有使输送装置及托板绕输送方向的轴转动摆动的倾斜机构部。第二十方案是在第七方案的基础上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还具备控制阀间隙调节 单元进行的调节螺钉的转动的控制装置。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在使用了支点调节式的摇臂的汽缸盖上,通过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 部是否抵接,改变调节螺钉的调节,由此,发挥可以高精度地调节阀间隙的优异的效果。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方式的阀间隙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从输送方向上游侧看到的托板及汽缸盖的俯视图;图3是图1的主视图;图4是图3的箭头4方向的向视侧视图;图5是图3的箭头5方向的向视侧视图;图6是输送装置、升降单元、及托板的立体图;图7是凸轮轴旋转单元的立体图;图8是按压单元、阀打开量测定单元、输送装置、升降单元、及托板的主视图;图9是按压单元及阀打开量测定单元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箭头10方向的向视侧视图;图11是阀间隙调节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图11的螺母扳手部的主视图;图13是说明升降单元进行的输送装置、升降单元、及托板的升降的图,图13(a)表 示升降前、图13(b)表示升降后;图14是表示图13的变形例的图,图14(a)表示升降前、图14(b)表示升降后;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方式的阀间隙调节方法的汽缸盖上部及螺 母扳手部的示意图;图16是表示调节螺钉的移动量及阀的移动量和时间之间的关系的图;图17是用于说明图16的调节螺钉的旋转状态的图;图18是用于说明凸轮轴和辊抵接时的调节螺钉的旋转角度和调节螺钉及阀的移 动量的关系的示意图;图19是用于说明凸轮轴和辊分开时的调节螺钉的旋转角度和调节螺钉的移动量 的关系的示意图。标记说明10阀间隙调节装置21 托板22汽缸盖
30输送装置60升降单元70凸轮轴旋转单元71旋转连结部80阀打开量测定单元110阀间隙调节单元221汽缸盖主体222阀223摇臂224辊(凸轮轴抵接部)225调节螺钉227凸轮轴Cl圆弧面中心θ任意的旋转角度θ 1第一旋转角度θ 2第二旋转角度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表示本发明的优选的一实施方式的阀间隙调节装置的外观立体图,图2表示 图1中被输送的托板及汽缸盖的侧视图。另外,图3表示图1的主视图,图4表示图3的4 方向向视图(右侧视图),图5表示图3的5方向向视图(左视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阀间隙调节装置10的主体部由设于架台11上的基体 部件12上的各种单元构成。基体部件12立设于架台11上,由具有规定高度的侧壁面板 121、和覆盖由该侧壁面板121包围的空间Sl的上面面板122构成。在空间Sl配设后述的 阀打开量测定单元80等,使阀打开量测定单元80穿过形成于上面面板122的开口部(未 图示)及后述的工作台部92的开口 921而部分突出。在上面面板122上设置按压单元90 (参照图幻、凸轮轴旋转单元70 (参照图3、图 4)、阀间隙调节单元110 (参照图3、图5)。具体而言,按压单元90按压载置于托板21上的汽缸盖22 (参照图2、,在该按压 单元90上设置升降单元60,由该升降单元60支承输送装置30。由输送装置30将托板21 沿输送方向(图1中X轴方向)输送。另外,阀间隙调节单元110使调节螺钉(后述)转 动,被设于按压单元90的后方位置(图1中右上位置)。另外,凸轮轴旋转单元70使汽缸 盖22的凸轮轴23 (参照图2参照)旋转,被面临输送装置30的输送方向(图1中箭头Al 方向)上游部分设置。在架台11上,除基体部件12外,还配设控制主体部的控制装置300及电源单元 (未图示)等。控制装置300也可以具备电源单元。也可以绕基体部件12以覆盖主体部的 方式设置安全护栏(未图示)。(输送装置)
如图6所示,输送装置30由两个轨道部件31、31、水平、平行地支承轨道部件31、 31的工作台主体部32、设于一轨道部件31上的输送机驱动电动机33构成,由后述的升降 单元60从下方支承。跨该轨道部件31、31载置、输送托板21。托板21在中央具有开口部 对,工作台主体部32的上面的局部从该开口部M露出。在轨道部件31、31的两端分别连 接未图示的上游侧输送线路及下游侧输送线路。轨道部件31、31上的托板21由输送机驱 动电动机33的驱动输送、停止。输送装置30如果是已有的输送用输送机则可以完全应用,例如举出单轮驱动型 的自由流动输送机。作为自由流动输送机,也可以是链式、辊式的任一种。(升降单元)如图6所示,在基体部件12上设置主体部64。在该主体部64上,为使输送装置 30按每个托板21沿箭头A6的方向升降而设置第四升降部62。通过该第四升降部62从下 方支承工作台主体部32。在主体部64的输送方向下游侧,为进行由输送装置30输送的托 板21的输送定位而设置挡块61 (托板定位装置)。另外,在主体部64的上面的面临托板 21的开口部M的位置垂设对汽缸盖22进行定位的汽缸盖定位部63 (托板定位装置)。汽 缸盖定位部63其前端(上端)形成为从工作台主体部32突出的长度。如图13(a)所示, 在使处于输送面高度H的汽缸盖22如图13(b)所示下降时,通过将汽缸盖定位部63的前 端嵌入预先设于汽缸盖下面的凹部(未图示),进行汽缸盖22的定位。在此,通过升降单元60使托板21与输送装置30—同下降,对汽缸盖22进行定位, 取而代之的是,如图14(a)、图14(b)所示,也可以使输送装置30及托板21不进行升降,而 通过升降单元60仅使汽缸盖22上升,进行定位。例如,升降单元60也可以由进行所输送 的托板21的定位的挡块61、在工作台主体部32的下面且开口部M的下方位置设置的汽缸 盖定位部63、使该汽缸盖定位部63升降的第四升降部62构成。另外,也可以在升降单元60设置第二倾斜机构部(未图示),使输送装置30及托 板21如图2中箭头A2所示绕X轴(绕输送方向的轴)摆动。第二倾斜机构部也可以进行 使升降单元60整体摆动、使第四升降部62及汽缸盖定位部63不摆动而仅使输送装置30 及托板21摆动的任一动作。由此,对于本实施方式的阀间隙调节装置10,不仅使其与直列 型发动机,而且还可以使其与V型发动机对应。(凸轮轴旋转单元)如图1所示,与输送装置30邻接,在基体部件12上立设凸轮轴旋转单元70 (主体 部7幻。如图7所示,在主体部72的输送装置侧(图中左下侧)设置沿Z-X平面上延伸的 第一安装板731。在该第一安装板731的输送装置侧设置至少一个(图中图示两个)沿Z 轴方向延伸的导轨732。另外,在主体部72上固定,与导轨732平行地设置第三升降部驱动 器(气缸)75。气缸75的前端经由插通形成于第一安装板731的开口部(未图示)设置的 连结部件被固定于在Z-X平面上延伸的第二安装板741(第三升降部)上。通过该气缸75 的驱动,沿导轨732使第二安装板741在Z轴方向(箭头A73的方向)滑动。在第二安装板741的一个面上设置与上述的导轨732卡合的直动导向件742。在 第二安装板741的另一面上设置至少一个(图中图示两个)沿X轴方向延伸的导轨743。 另外,在第二安装板741的另一面固定,与导轨743平行地设置滑动部驱动器(气缸)77。12气缸77的前端被固定于在Z-X平面上延伸的第三安装板761(滑动部)上。通过该气缸77 的驱动,沿导轨743使第三安装板761在X轴方向(箭头A72的方向)滑动。在第三安装板761的一个面上设置与上述的导轨743卡合的直动导向件762。在 第三安装板761的另一面上安装绕X轴旋转的驱动部电动机78 (驱动部)。驱动部电动机 78经由滑轮781与旋转连结部71连接。通过驱动部电动机78的旋转使旋转连结部71绕 X轴旋转,使凸轮轴23 (参照图幻旋转。(按压单元)如图9所示,在基体部件12上载置按压单元90 (工作台部92)。在Y-X平面上延 伸的工作台部92的中央形成开口 921。阀打开量测定单元80从该开口 921突出。在工作台部92上的Y轴方向一端侧(图9中右上侧)立设下垂直框架93。在下 垂直框架93的面向开口 921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图中图示两个)沿Z轴方向延伸的直 动导向件94。与该下垂直框架93卡合并设置上垂直框架95。上垂直框架95具有与直动 导向件94卡合的导轨96。在工作台部92的下面固定,与导轨96平行地设置第二升降部驱 动器(气缸)98。气缸98的前端被固定于上垂直框架95上。通过该气缸98的驱动,沿直 动导向件94使上垂直框架95在Z轴方向(箭头A91的方向)滑动。在上垂直框架95的上部设置U字形的顶部框架97。顶部框架97的连结侧固定于 上垂直框架95,以开口侧为前端。在顶部框架97的下表面垂设杆状的汽缸盖按压部101(第 一按压部)。另外,跨顶部框架97的两前端部设置摇臂按压部102(第二按压部)。摇臂按 压部102如图10所示,沿其长度方向(箭头A92的方向)伸缩自如。如图10所示,摇臂按压部102具备跨设于顶部框架97的两前端部的安装主体部 103、在该安装主体部103上沿输送方向(图中X轴方向)设置多个(图中图示8个)的按 压部件104、设于顶部框架97的上面且卡合安装主体部103的导轨105。由汽缸盖按压部101、摇臂按压部102、及顶部框架97构成按压单元主体部。另 外,由工作台部92、下垂直框架93、直动导向件94、上垂直框架95、导轨96、及气缸98构成 第二升降部。由汽缸盖按压部101按压汽缸盖22的上面,由摇臂按压部102按压后述的摇 臂223的上面。(阀打开量测定单元)如图8所示,阀打开量测定单元80由多个(图中图示八个)线性量规81构成。 各线性量规81沿输送方向(图中X轴方向)被配设于吊设在工作台部92的下面的U字型 的量规支持框架91内。如图10所示,线性量规81由前端侧(图中上端侧)的主体部82、 和基部侧(图中下端侧)的升降部(气缸)83构成。通过该气缸83使主体部82的前端在 上下方向(图中Z轴方向)对位。主体部82的大部分从工作台部92的开口 921向上方突 出。各线性量规81的前端与后述的阀222抵接(参照图15)。(阀间隙调节单元)图11表示阀间隙调节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2表示图11的螺母扳手(t 7卜, )部的放大主视图。如图11所示,阀间隙调节单元110具有具有至少一个使调节螺钉转动的螺母扳 手121的螺母扳手部120、连接于该螺母扳手部120且使螺母扳手部120相对于调节螺钉升 降的第一升降部130、固定设于第一升降部130上且使螺母扳手121单独地沿水平方向滑动移动的滑动单元140。如图1所示,第一升降部130设于基体部件12上。如图11所示,在基体部件12 上安装底板131,且在该底板131上垂设侧板132、132。两侧板132的上面向螺母扳手部安 装侧的相反侧(图11中右上侧)的方向倾斜。跨两侧板132载置支承板133。支承板133 的上面沿两侧板132的倾斜而倾斜。在支承板133的上面垂设纵框架134、134。在两纵框架134的前面(图11中左 下侧面)沿框架延长方向安装至少一个(图中图示两个)导轨135、135。另外,与两导轨 135平行地设置第一升降机构(滚珠丝杠)135。滚珠丝杠135由转动自如地支承的丝杆部 件1351、驱动丝杆部件1351旋转的伺服电动机1352、与丝杆部件1351螺合并升降自如地 设置的螺母部件1353。在上述的两导轨135上卡合滑动单元安装板136。更详细而言,在滑动单元安装板 136的一面设置直动导向件1361、1361,将两直动导向件1361分别卡合于导轨135。另外, 滑动单元安装板136的一面被连结固定于上述的螺母部件1353。在滑动单元安装板136的 另一面固定滑动单元140。滑动单元140由一面安装于滑动单元安装板136的滑动单元主体部141、和在滑动 单元主体部141的另一面沿输送方向(图11中X轴方向)滑动自如地设置的滑动部142A 142C构成。在滑动单元主体部141的另一面上,沿输送方向安装至少一个(图中图示两个) 导轨143、143。在两导轨143上卡合滑动部142A 142C的直动导向件(未图示)。夹持 滑动部142B而排列滑动部142A、142C。另外,在滑动单元主体部141的另一面上固定设置 驱动器(例如气缸)144A,该驱动器144A的前端与滑动部142B连结。在滑动部142C (或滑 动部142A)上固定设置驱动器144B,该驱动器144B的前端与滑动部142A (或滑动部142C) 连结。在滑动部142A 142C上固定螺母扳手部120。螺母扳手部120由三个单元120A 120C构成。单元120A、120C分别具备一组螺 母扳手121,其被安装于滑动部142A、142C。单元120B具备两组螺母扳手121,被安装于滑 动部142B。单元120B的两组螺母扳手121被一体固定。另外,各螺母扳手121沿X轴方向 排列成一列。而且,在各螺母扳手121上连接驱动螺母扳手121旋转的螺母扳手用伺服电 动机122。如图15所示,螺母扳手121为二重构造,在中央配置与调节螺钉225嵌合的钻头 扳手(Hl卜,) 151,且以包围该钻头扳手151的方式配置与螺母2 嵌合的管状的 螺母扳手主体152。将螺母扳手主体152与上述的螺母扳手用伺服电动机122连接,且钻头 扳手151经由减速器153与钻头用伺服电动机123连接。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滑动单元的滑动部142A 142C的驱动机构,以气缸 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对此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代替气缸也可以采用线性电动机、滚珠丝 杠。通过采用线性电动机、滚珠丝杠作为滑动部142A 142C的驱动机构,可以使滑动部 142A 142C在X轴方向的任意的位置多点停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通过驱动器144B的驱动一起驱动滑动部142A、142C 的例子而进行了说明,但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相对于滑动部142A 142C分别设置 驱动器,对各滑动部完独立地驱动。另外,螺母扳手部120的单元数及各单元120A 120C所具备螺母扳手121的数 量是任意的。相比阀222的数量即使螺母扳手121的数量减少,也可以通过滑动单元140使各单元120A 120C依次滑动,因此,可以使各螺母扳手121对应全部的阀222。由此,可 以与发动机的汽缸数、阀数无关地对所有的阀222调节阀间隙。另外,也可以在阀间隙调节单元110的第一升降部130设置第一倾斜机构部(未 图示),且使螺母扳手部120如图11中箭头A114所示绕X轴(绕输送方向的轴)摆动。第 一倾斜机构部也可以使阀间隙调节单元110整体摆动、或者使第一升降部130不摆动而仅 使滑动单元140及螺母扳手部120摆动。由此,使本实施方式的阀间隙调节装置10不仅能 够与直列型发动机对应,而且还能够与V型发动机对应。其次,对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方式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将载置于托板21上的汽缸盖22通过输送装置30搬入阀间隙调节装置10。 托板21通过挡块61在按压单元90的正下位置输送定位。该定位的托板21通过升降单元 60与输送装置30 —同下降,通过汽缸盖定位部63定位汽缸盖22。其次,使按压单元90的上垂直框架95、和凸轮轴旋转单元70的第二安装板 741 (第三升降部)同时下降。通过上垂直框架95的下降,由汽缸盖按压部101压住汽缸盖 22的上面。之后,第三安装板761(滑动部)朝向汽缸盖22的凸轮轴23侧滑动,将旋转连 结部71嵌合于凸轮轴23。其次,经由旋转连结部71使凸轮轴23旋转,在凸轮山(力△山)不与调节螺钉 225发生干涉的位置调节凸轮相位。之后,使摇臂按压部102朝向摇臂223伸长,通过按压 部件104压住摇臂223的上面,将调节螺钉225保持在规定的姿势(立起状态)。与此同 时,使阀间隙调节单元110的第一升降部130下降,使汽缸盖22接近螺母扳手部120。由 此,使各螺母扳手121的螺母扳手主体152嵌合于螺母226,使钻头扳手151嵌合于调节螺 钉225。之后,使摇臂按压部102向从摇臂223离开的方向收缩,解除按压部件104对摇臂 223的压住。其次,对各阀222进行阀间隙的调节、即摇臂223的辊2 和凸轮轴227的间隙调 节。阀间隙调节的详细情况在后面叙述。在进行了该阀间隙的调节后,使第一升降部130 上升,使螺母扳手部120从汽缸盖22分开。在此,对于未调节阀间隙的阀222,通过阀间隙调节单元110的滑动单元140使各 单元120A 120C滑动,由此可以使各螺母扳手121移动到所希望的阀222的与调节螺钉 225相对应的位置。而且,关于阀间隙未调节的阀222,依次重复上述的凸轮相位的调节工 序 螺母扳手部的分开工序,对全阀122进行阀间隙的调节。其次,旋转连结部71使第三安装板761沿从凸轮轴23离开的方向滑动。之后,使 按压单元90的上垂直框架95、和凸轮轴旋转单元70的第二安装板741 (第三升降部)同时 上升,解除汽缸盖按压部101对汽缸盖22的压住。最后,通过升降单元60使输送装置30上升后,解除挡块61进行的托板21的定位。 之后,驱动输送装置30,将载置有阀间隙调节完成的汽缸盖22的托板21从阀间隙调节装 置10输送到下一工序,同时,将载置有阀间隙未调节的汽缸盖22的托板21重新搬入阀间 隙调节装置10。其次,对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方式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进行说明。图15表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优选一实施方式的阀间隙调节方法的汽缸盖上部及 螺母扳手部的示意图,图16表示阀间隙值及阀的打开量和时间的关系。
如图15所示,将阀222组装入本实施方式的阀间隙调节方法中使用的汽缸盖22 的汽缸盖主体221上。在阀222的前端(图中上端)连接摇臂(辊摇臂)223的一端(图 中为左端)。在该摇臂223的另一端(图中右端)螺合自如地连接调节螺钉225。调节螺 钉225的下端部被摆动自如地固定于汽缸盖主体221上。面临摇臂223的圆弧面状的凸轮 轴抵接部(辊)2 设置开闭阀222的旋转自如的凸轮轴227。该摇臂223为通过摇臂轴等 未固定旋转中心,而处于将其两端连接于阀222及调节螺钉225的自由状态。另外,调节螺 钉225的下端部经由固定于汽缸盖主体221的枢轴轴承2 摆动自如地支承。在此所说的“阀间除”表示凸轮轴227和辊2 之间的间隙。<配合(& I; t姑)动作步骤>首先,对于图17(a)所示的处于初期状态的调节螺钉225及螺母2 进行初期松 动(图17(b))。接着,如图17(c)所示,使调节螺钉225向一方向旋转(右旋转),如图16 所示,将调节螺钉225从凸轮轴227和辊224以任意的阀间隙值Ll分开的初期状态(位置 a),经阀间隙零的状态(阀打开量零的状态;位置b)拧入至阀222以任意的阀打开量L2开 放的状态(位置c)(图16中区间a-c)。之后,在任意的阀开放状态下,通过任意的第一稳 定时间tl保持(区间c-d)。之后,如图17(d)所示,使调节螺钉225向反方向旋转(左旋 转),将调节螺钉225从任意的阀开放状态(位置d)经阀间隙零(位置e)松开至以任意的 阀间隙值L3分开的状态(位置f)(图16中区间d-f)。之后,由任意的时间t2保持(图 16中区间f-g)。此时,使调节螺钉225向拧入的方向旋转时,基于测定阀222的打开量的阀打开量 测定单元80的测定值停止调节螺钉225的旋转。另一方面,在将调节螺钉225向松开方向 旋转时,基于使调节螺钉225旋转的伺服电动机151(参照图1 的旋转值停止调节螺钉 225的旋转。另外,当拧入调节螺钉225时,阀间隙逐渐减小,在阀打开量零的状态之后,阀22 逐渐开放。另一方面,当松开调节螺钉225时,阀打开量逐渐减小,在阀打开量零的状态之 后,阀间隙逐渐变大。〈拧入步骤〉其次,如图17(e)所示,使调节螺钉225向一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225从凸轮轴 227和辊2 分开的任意的状态(位置g)经凸轮轴227和辊2 抵接的阀打开量零的状 态(位置h)再次拧入至阀222以任意的阀打开量L4开放的状态(位置i)(图16中区间 g-i)。之后,如图17(f)所示,以任意的第二稳定时间t3保持(图16中区间i-j ;第一稳 定步骤)。<消除松动(力'夕取>9 )步骤〉其次,如图17(g)所示,以阀222的打开量减小任意的量的方式使调节螺钉225向 反方向旋转。具体而言,使阀222按移动量L5上升,将调节螺钉225松开至阀222的开放 状态(位置j)和阀打开量零的状态(位置m)之间的任意的阀打开量L6( = L4-L5)的消 除松动位置(位置k)(图16中区间j-k)。之后,如图17(h)所示,以任意的第三稳定时间 t4保持(图16中区间k-Ι ;第二稳定步骤)。在此,在阀222打开(提升)的期间、即区间h-Ι,阀222的打开量由线性量规 81 (阀打开量测定单元)实时测定(阀打开量测定步骤)。16
在拧入步骤和间隙调节步骤(后述)之间,导入与拧入步骤反旋转的消除松动步 骤,由此,消除调节螺钉225、摇臂223等的机械松动(侧隙()”々,7〉))。该消除松 动步骤及间隙调节步骤为向同一方向的旋转,但消除松动步骤的旋转角度比间隙调节步骤 的旋转角度小很多。〈间隙调节步骤〉之后,如图17(i)所示,使调节螺钉225进一步从任意的阀打开量L6的消除松动 位置(位置1)经阀打开量零的状态(位置m)向反方向旋转至凸轮轴227和辊2M分开且 达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L7(位置η)(图16中区间1-n)。之后,以任意的时间t5保持(区 间n-o)。最后,如图17 (j)所示,拧入螺母226,结束阀间隙的调节。现有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的间隙调节步骤也可以如下进行,首先,使调节螺钉从 消除松动位置(位置1)向反方向旋转,同时,找出阀间隙为零的零点(位置m)。在旋转的 状态下以零点为基准,以得到所期望的阀间隙值的方式使调节螺钉以所希望的角度旋转。但是,该零点是指,由于通过确认阀的上升停止而开始找出,所以严格地说,零点 是指阀间隙值不为0(阀间隙值> 0)。因此,以不能准确地反应阀间隙值0的零点为基准调 节所希望的阀间隙值时,得到的阀间隙值当然不准确。本实施方式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在间隙调节步骤的调节过程方面存在特点。具体 而言,在通过控制装置300控制、调节钻头用伺服电动机123的旋转驱动的间隙调节步骤 中,使调节螺钉225以任意的旋转角度θ向反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225从消除松动位置 (位置1)松开至得到规定的阀间隙值L7的位置(位置η)。该任意的旋转角度θ如下求得。在此,图15所示的摇臂223的辊2Μ通过摇臂轴等不固定(移动)旋转中心,另 外,以凸轮轴227和辊2Μ是否抵接来改变旋转中心,因此,难以求出准确的任意的旋转角 度θ。本发明者以凸轮轴227和辊2 是否抵接进行情况区分,使用凸轮轴227和辊224 抵接时的模型图、和凸轮轴227和辊2M分开时的模型图,找出调节螺钉225的旋转角度 和、阀间隙值及阀打开量之间的关系。在此所说的“凸轮轴227和辊2M抵接时”是指阀打 开量为0以上(包含0)时,“凸轮轴227和辊2M分开时”是指阀间隙值大于0(不包含0) 时。S卩,在凸轮轴227和辊2M抵接时(图16中区间l_m),如图18所示,伴随调节螺 钉225的旋转,以辊224的圆弧面中心Cl及摇臂223的另一端侧(图18中右端侧)为支 点使摇臂223(图中绕顺时针)旋转。此时,在摇臂223旋转的同时,圆弧面中心Cl沿凸轮 轴227的凸轮面、即圆弧180移动。另外,伴随圆弧面中心Cl的移动,调节螺钉225的轴线 方向Dl的角度改变。同样,伴随圆弧面中心Cl的移动,摇臂223和调节螺钉225的接触点 229的位置改变,接触点2 和枢轴轴承228的距离变短。将该区间1-m的调节螺钉225的旋转角度和摇臂223的一端侧的压起量、即与阀 222的移动量(阀打开量)的关系模式化,通过计算式求出。即在区间1-m,如果调节螺钉 225旋转几度,则,通过计算式求出阀222上升多少(阀打开量减小)。而且,预先求出此时 的调节螺钉225的旋转角度和阀打开量的关系。而且,基于该关系,如果明了从消除松动位 置(位置1)至到达凸轮轴227和辊2M抵接的位置(位置m)所需的阀222的移动量(图 16中L6),则可以根本地决定调节螺钉225的旋转角度即第一旋转角度θ 1。在位置1的阀打开量如上所述通过线性量规81 (阀打开量测定单元)实时测定,因此,如果决定了阀打开 量,则必然能够容易地求出阀222的移动量L6,可以根本地确定第一旋转角度θ 1。另一方面,在凸轮轴227和辊2 分开时(图16中区间m-n),如图19所示,伴随 调节螺钉225的旋转,以摇臂223的一端侧(图19中左端侧)为支点使摇臂223旋转(图 中绕顺时针)。此时,摇臂223的一端和阀222的接触点230沿阀22的上端高度、即线190 向凸轮轴227侧(图中右侧)移动,接触点230的高度不发生变化。而且,在摇臂223旋转 的同时,圆弧面中心Cl向从凸轮轴227的凸轮面离开的方向移动。另外,伴随圆弧面中心 Cl的移动,调节螺钉225的轴线方向D2的角度发生变化,接触点2 和枢轴轴承228的距 离缩短。将在该区间m-n的调节螺钉225的旋转角度、和距接触点229的枢轴轴承228的 距离、即调节螺钉225的移动量的关系模式化,通过计算式求出。即,在区间m-n,如果使调 节螺钉225旋转几度,则通过计算式求出调节螺钉225松开多少。而且,预先求出此时调节 螺钉225的旋转角度和调节螺钉225的移动量的关系。而且,如果基于该关系明了从凸轮 轴227和辊2M抵接的位置(位置m)至到达得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L7的位置(位置η) 所需的调节螺钉225的移动量,则可以根本地决定调节螺钉225的旋转角度即第二旋转角 度θ 2。如果决定所希望的阀间隙值L7,则必然能够容易求出调节螺钉225的移动量,能够 根本地决定第二旋转角度θ 2。将得到的第一旋转角度θ 1和第二旋转角度θ 2之和设为任意的旋转角度θ (= θ 1+θ 2),在区间1使调节螺钉225以任意的旋转角度θ向反方向一直旋转。其结果得到 所希望的阀间隙值L7 (区间η)。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在区间1-η,以实测数据(线性量规 81得到的实时数据)为基准进行阀间隙值的调节。而且,在调节该阀间隙值的阀间隙调节 步骤中,以两个区间(1-m,m-n)表示摇臂223不同的举动,因此,使用在各区间不同的计算 式决定调节螺钉225的任意的旋转角度θ。因此,在使用通过凸轮轴227和辊2Μ是否抵接而表示不同的举动的支点调节式 的摇臂223的汽缸盖22上,可以高精度地调节阀间隙。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凸轮轴抵接部为辊的摇臂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实施方式 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不限于具有该类型的摇臂的汽缸盖的阀间隙调节,当然也可以适用于 具有凸轮轴抵接部为滑动面的摇臂的汽缸盖的阀间隙调节。其次,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前实施方式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中,消除松动步骤纯粹是进行机械的消除松动。与之相对,本实施方式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在该消除松动步骤时,在消除松动的 同时进行旋转控制的修正方面不同。除了这一点以外,与前实施方式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 相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不同点进行说明。在消除松动步骤时,使调节螺钉225反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225松动至阀22的 开放状态(区间j)和阀打开量零的状态(区间m)之间的任意的消除松动位置(区间k), 进行消除松动。此时,进行旋转控制调节螺钉225的钻头用伺服电动机123的计算上的阀移动量L5、和线性量规81的实测的阀打开量L6的比较(比较步骤)。计算上的阀打开量L6通过 L4-L5求出。而且,通过比较计算上的阀打开量L6和实测的阀打开量L6,求出计算值和实 测值之差。将这些差分反馈给钻头用伺服电动机123进行修正,由此,之后的间隙调节步骤 的旋转控制,按照实测值而准确。 综上所述,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也可以假设其他各种情形。
权利要求
1.一种阀间隙的调节方法,调节汽缸盖的阀间隙,所述汽缸盖具备装入汽缸盖主体 的阀;一端与所述阀前端连接的摇臂;螺合自如地连接于所述摇臂的另一端,且其下端部 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汽缸盖主体的调节螺钉;以及与所述摇臂的圆弧面状的凸轮轴抵接 部抵接,且使所述阀开闭的旋转自如的凸轮轴,该阀间隙的调节方法的特征在于,使所述调节螺钉向一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拧入至所述阀以任意的阀打开量开放的状 态后,使所述调节螺钉向反方向以任意的旋转角度旋转,将调节螺钉从所述阀以任意的阀 打开量开放的位置松开至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以所希望的阀间隙值分开的位 置时,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抵接时,摇臂以所述凸轮轴抵接部的圆弧面中心及 所述摇臂的另一端侧为支点转动,基于该转动时的调节螺钉旋转角度和阀打开量之间的关 系,决定第一旋转角度,所述第一旋转角度为从所述阀以任意的阀打开量开放的位置到达 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位置为止所需要的调节螺钉的旋转角度,在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分开时,摇臂以所述摇臂的一端侧为支点转动,基 于该转动时的调节螺钉旋转角度和阀间隙值之间的关系,决定第二旋转角度,所述第二旋 转角度为从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位置到达得到所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 的位置为止所需要的调节螺钉的旋转角度,以所述第一旋转角度和所述第二旋转角度之和为所述任意的旋转角度,使所述调节螺 钉向反方向旋转。
2.一种阀间隙的调节方法,调节汽缸盖的阀间隙,所述汽缸盖具备装入汽缸盖主体 的阀;一端与所述阀前端连接的摇臂;螺合自如地连接于所述摇臂的另一端,且其下端部 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汽缸盖主体的调节螺钉;以及与所述摇臂的圆弧面状的凸轮轴抵接 部抵接,且使所述阀开闭的旋转自如的凸轮轴,该阀间隙的调节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使所述调节螺钉向一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从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分开的 状态,经过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阀打开量零的状态,拧入至所述阀以任 意的阀打开量开放的状态,使阀提升的拧入步骤;在打开所述阀的期间,通过测定装置实时测定阀的打开量的阀打开量测定步骤; 使所述调节螺钉向反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松开至所述阀的开放状态和所述阀打开量 零的状态之间的任意的消除松动位置的消除松动步骤;以及使所述调节螺钉经所述阀打开量零的状态进一步向反方向旋转至所述凸轮轴和所述 凸轮轴抵接部分开且达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的间隙调节步骤;在所述间隙调节步骤中,使所述调节螺钉以任意的旋转角度向反方向旋转,将调节螺 钉从所述消除松动位置松开至得到所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的位置时,在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抵接时,摇臂以所述凸轮轴抵接部的圆弧面中心及 所述摇臂的另一端侧为支点转动,基于该转动时的调节螺钉旋转角度和阀打开量之间的关 系,决定第一旋转角度,所述第一旋转角度为从所述消除松动位置至到达所述凸轮轴和所 述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位置为止所需要的调节螺钉的旋转角度,在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分开时,摇臂以所述摇臂的一端侧为支点转动,基 于该转动时的调节螺钉旋转角度和阀间隙值之间的关系,决定第二旋转角度,所述第二旋 转角度为从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位置至到达得到所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的位置为止所需要的调节螺钉的旋转角度,以所述第一旋转角度和所述第二旋转角度之和为所述任意的旋转角度,使所述调节螺 钉向反方向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拧入步骤的前段步骤,具备下述的配合动作步骤使所述调节螺钉向一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从所述凸轮轴和所述凸轮轴抵接部分开的 任意的初期状态拧入至所述阀以任意的阀打开量开放的状态,之后,在所述任意的阀开放状态下,以任意的第一稳定时间保持, 之后,使所述调节螺钉向反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从所述任意的阀开放状态松开至所 述任意的初期状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使所述调节螺钉向拧入的方向旋转时,基于测定所述阀的打开量的阀打开量测定单 元的测定值求出阀移动量,基于该阀移动量停止调节螺钉的旋转,在使所述调节螺钉向松开的方向旋转时,基于使所述调节螺钉旋转的伺服电动机的旋 转值求出调节螺钉移动量,基于该调节螺钉移动量停止调节螺钉的旋转。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消除松动步骤时,使调节螺钉向反方向旋转,将调节螺钉松开至所述阀的开放 状态和所述阀打开量零的状态之间的任意的消除松动位置,进行消除松动,并且比较旋转 控制所述调节螺钉的伺服电动机的计算上的阀移动量、和所述测定装置的实测阀打开量, 将它们的差反馈给所述伺服电动机,进行旋转控制的修正。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在所述阀打开量测定步骤和所述消除松动步骤之间以任意的第二稳定时间保持的第 一稳定步骤;以及在所述消除松动步骤和所述间隙调节步骤之间以任意的第三稳定时间保持的第二稳定步骤。
7.一种阀间隙的调节装置,调节汽缸盖的阀间隙,所述汽缸盖具备装入汽缸盖主体 的至少一个阀;一端与所述阀前端连接的摇臂;螺合自如地连接于所述摇臂的另一端,且 其下端部摆动自如地支承于所述汽缸盖主体的调节螺钉;以及与摇臂的凸轮轴抵接部抵 接,且使所述阀开闭的旋转自如的凸轮轴,该阀间隙的调节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输送装置,将载置于托板的所述汽缸盖向规定的输送方向输送; 升降单元,设于所述输送装置的中途,使所述汽缸盖根据输送高度相对升降,对所述汽 缸盖进行定位;凸轮轴旋转单元,相对于被定位的所述汽缸盖的所述凸轮轴接近、分开自如地设置,并 且具有可与凸轮轴连结的旋转连结部;阀间隙调节单元,相对于被定位的所述汽缸盖的所述调节螺钉接近、分开自如地设置, 使调节螺钉转动;以及阀打开量测定单元,设于被定位的所述汽缸盖的下方,测定所述阀的打开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间隙调节单元具有螺母扳手部,具有至少一个使调节螺钉转动的螺母扳手;以及第一升降部,与该螺母扳手部连接,使螺母扳手部相对于所述调节螺钉升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间隙调节单元还具有使所述螺母扳手部的螺母扳手一个一个地沿水平方向滑 动移动的滑动单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单元由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升降部的滑动单元主体部、和固定设置于该主体 部且与所述螺母扳手连接的驱动器构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扳手部具有多个螺母扳手,将所述驱动器与这些螺母扳手设置相同数量,使 各驱动器独立驱动,使各螺母扳手独立地沿水平方向滑动移动。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间隙调节单元还具有使所述螺母扳手部及所述第一升降部绕输送方向的轴转 动摆动的第一倾斜机构部。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相对于被定位的所述汽缸盖接近、分开自如地设置,且压住汽缸盖及所述摇臂 的按压单元。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单元具有按压单元主体部,具备压住所述汽缸盖的汽缸盖按压部及压住所 述摇臂的摇臂按压部;以及第二升降部,使所述按压单元主体部相对于被定位的所述汽缸盖升降。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单元主体部由U字形的框体、垂设于该框体的下表面的所述汽缸盖按压部、 以及跨设于所述框体的两前端部且沿框体在水平方向滑动自如的所述摇臂按压部构成。
16.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轮轴旋转单元具有可与所述凸轮轴连结的旋转连结部、驱动该旋转连结部旋转 的驱动部、使该驱动部及所述旋转连结部升降的第三升降部、以及使所述驱动部及所述旋 转连结部沿水平方向滑动移动的滑动部。
17.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在中央具有开口部,所述升降单元具有进行所输送的所述托板的定位的托板定位装置、使所述输送装置与 托板一同下降的第四升降部、以及位于所述开口部的下方设置且进行汽缸盖的定位的汽缸 盖定位部。
1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板在中央具有开口部,所述升降单元具有进行所输送的所述托板的定位的托板定位装置、位于所述开口部的 下方设置且进行汽缸盖的定位的汽缸盖定位部、以及使该定位部升降的第四升降部。
19.如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还具有使所述输送装置及所述托板绕输送方向的轴转动摆动的倾斜机 构部。
2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阀间隙的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控制所述阀间隙调节单元进行的所述调节螺钉的转动的控制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阀间隙的调节方法及调节装置,是使用了支点调节式的摇臂的汽缸盖的阀间隙调节方法,使调节螺钉向一方向旋转,经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阀打开量零的状态,拧入至阀以任意的阀打开量开放的状态后,使调节螺钉向反方向以任意的旋转角度旋转,在松开至得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时,决定从阀以任意的阀打开量开放的位置至到达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位置为止所需要的调节螺钉的第一旋转角度,且决定从凸轮轴和凸轮轴抵接部抵接的位置至到达得到所希望的阀间隙值的位置所需要的调节螺钉的第二旋转角度,以第一旋转角度和第二旋转角度之和为任意的旋转角度,使调节螺钉向反方向旋转。
文档编号F01L3/24GK102057136SQ20088012966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6日
发明者乙村立三, 守濑泰夫, 宫内康好, 末冈久幸 申请人:平田机工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