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68783阅读: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其中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与 发动机一起容纳在箱体中,并且该发动机经由安装件由下罩固定支撑。
背景技术
公知小型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其包括用于驱动发电机的发动 机以及与发动机的驱动轴相连的冷却风扇,并且发动机和冷却风扇容纳
在箱体中,该箱体具有外部空气入口和冷却空气出口 。在JP Hll-200861A 中公开了这种小型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
对于在JPH11-200861A中公开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冷却风 扇的操作可通过外部空气入口将外部空气引入箱体中,从而可将引入的 外部空气作为冷却空气导向发动机的罩盖中以冷却发动机。然后,冷却 过发动机的冷却空气从罩盖送向冷却空气出口 ,通过冷却空气出口排放 到箱体外。
此外,随着发动机排量的增大,空气抽吸排放声音(或噪音)增大。 因而,若发电机装置的发动机是大排量发动机,则有必要在箱体的内表 面上设置吸音材料,从而抑制发动机的空气抽吸排放声音。
然而,在箱体的内表面上设置吸音材料会增加必要构成部件的数量, 从而增大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的重量。而且,由于在箱体的内表面上设 置吸音材料需要箱体内的专用额外空间,因而会增大发动机驱动式发电 机装置的尺寸。因此,迄今仍难以减小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重量 和尺寸。此外,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增大的重量和尺寸会削弱发 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可移动性和便携性。
此外,JPH11-200861A中公开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构造成将 引入箱体内的外部空气作为冷却空气导向发动机以冷却发动机,对于这种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来说,难以通过沿箱体的内表面流动的冷却 空气降低箱体的温度。
此外,在JPH11-200861A中公开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中,包 括其底部在内的整个发动机被罩盖包围,从而可经由罩盖有效地将冷却 空气导向发动机的底部,并沿着发动机的底部引导冷却空气。因而,冷 却空气可冷却发动机的底部从而有效地冷却发动机。
然而,为了将冷却空气导向发动机的底部并沿着发动机的底部引导 冷却空气,JP H11-200861A中公开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必须设置 包围整个发动机的罩盖。因此,罩盖必须具有大的尺寸,这会增大发电 机装置的重量。而且,所公开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要求用于罩盖 的大安装空间,这会增大发电机装置的尺寸。由于增大的重量和尺寸, 所公开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可移动性和便携性会被削弱。
例如,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公报No.2000-328957 (JP 2000-328957 A) 中公开了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另一实施例,其中冷却风扇和发电 机连接至发动机的驱动轴,并覆盖有经由安装件由下罩固定支撑的金属 冷却风扇罩。JP2000-328957 A中公开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可借助 于冷却风扇罩有效地将从冷却风扇送来的冷却空气导向发动机,并通过
这样引导的冷却空气冷却发动机。
然而,在JP 2000-328957 A中公开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中, 冷却风扇罩经由安装件由下罩固定支撑,在这种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 置中,必须由冷却风扇罩支撑发动机和发电机的重量。因而,冷却风扇 罩必须具有高刚性,因此冷却风扇罩由金属制成。但是由于金属冷却风 扇罩的重量相对较重,迄今仍难以减小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重量。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发动机 驱动式发电机装置,该发电机装置可在不削弱其可移动性和便携性的情 况下有效地抑制发动机的空气抽吸排放声音并降低箱体的温度。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该发电机装置可在不削弱其可移动性和便携性的情况下以提高的冷却效率 冷却发动机。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其 不仅能以提高的效率冷却发动机,而且可减小重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改进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
置,其包括发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发电机的发动机;连接至所述发动 机的驱动轴的冷却风扇;支撑所述发动机的下罩;布置在所述下罩上方 的箱体,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冷却风扇容纳在该箱体内;第一冷却结构, 其用于将通过所述冷却风扇的操作引入所述箱体中的冷却空气导向所述 发动机的气缸体以冷却所述气缸体,然后沿着曲折的流道将冷却过所述 气缸体的冷却空气排放到所述箱体外;以及第二冷却结构,其用于沿着 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引导通过所述冷却风扇的操作引入所述箱体中的冷却 空气以冷却该箱体。
由于第一冷却结构构造成沿着曲折的流道将冷却过气缸体的冷却空 气排放到箱体外,因而本发明可防止发动机的空气抽吸排放声音(或噪 音)与冷却空气一起容易地泄漏出出口,从而不用在箱体的内表面上设 置专用的吸音部件就可有效地减小不期望的空气抽吸排放声音。因而, 无需确保用于设置吸音材料的空间,从而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 装置可构造成紧凑或减小的尺寸。因此,可在不削弱发电机装置的可移 动性和便携性的情况下,减小发动机的抽吸排放声音。
而且,由于第二冷却结构构造成沿着箱体的内表面引导被引入箱体 中的冷却空气,因而允许冷却空气沿着箱体的内表面顺畅流动。因此, 本发明能可靠地防止发动机的热不期望地停留在箱体的内表面附近,从 而可有效地降低箱体的温度。
优选的是,所述箱体通过其左侧壁部、右侧壁部、前壁部和后壁部 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且所述冷却风扇与所述左侧壁部和所述右侧 壁部其中之一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冷却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前壁部和 所述后壁部其中之一中的第一入口,用于通过该第一入口将冷却空气引 入所述箱体中;用于通过引入的冷却空气冷却所述气缸体的第一冷却流道部分;以及设置在所述前壁部和所述后壁部中的另一个中的出口,用 于通过该出口排放冷却过所述气缸体的冷却空气。所述第二冷却结构包 括设置在所述下罩中的第二入口,用于通过该第二入口沿着所述箱体 的内表面将冷却空气引入该箱体中;以及第二冷却流道部分,该第二冷 却流道部分用于利用通过所述第二入口引入的冷却空气冷却所述箱体并 通过所述出口排放冷却过所述箱体的冷却空气。
冷却风扇与所述左侧壁部和所述右侧壁部其中之一相对布置,并且 所述第一入口设置在所述后壁部和所述前壁部其中之一中。也就是说, 第一入口布置在所述冷却风扇的一侧附近,出口设置在所述后壁部和所
述前壁部中的另一个中。
通过第一入口吸入的冷却空气曲折地或弯曲地朝冷却风扇的前表面 引导,从而使这样引导的冷却空气冷却发动机。冷却过发动机的冷却空 气经由另一侧壁部导向出口。因而,冷却过发动机的冷却空气曲折地导 向出口以通过出口排放。由于冷却空气在以上述方式曲折地流过箱体之 后排放,因此本发明可防止发动机的空气抽吸排放声音(或噪音)与冷 却空气一起容易地泄漏出出口,从而可有效地减小空气抽吸排放声音。 此外,通过在下罩中设置第二冷却结构的第二入口以通过该第二入口沿 着箱体的内表面将冷却空气引入箱体中,允许冷却空气沿着箱体的内表 面顺畅地流动,这可防止发动机的热不期望地停留在箱体的内表面附近, 从而可有效地降低箱体的温度。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冷却结构包括由设置在所述气缸体上的发动机 罩盖限定的气缸冷却流道,用于将冷却空气导向所述气缸体;并且所述 第二冷却结构包括由距所述箱体的内表面预定间隔设置的箱体罩盖限定
的箱体冷却流道,用于沿所述箱体的内表面引导冷却空气。通过所述箱 体冷却流道,冷却流体可以沿箱体的内表面可靠而顺畅地流动,从而可 有效地降低箱体的温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还包括以竖直取 向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曲轴箱的与所述冷却风扇相对的壁部上的散热 片;以及由所述下罩和所述曲轴箱限定的另一冷却流道,其用于将冷却空气导向所述散热片,从而使冷却空气沿着所述散热片向上流动,然后 通过所述出口排放。
曲轴箱的底部可被经由所述另一冷却流道导向该底部的冷却空气有 效地冷却。此外,通过以竖直取向在曲轴箱上设置散热片,经由所述另 一冷却流道导向散热片的冷却空气可沿着散热片顺畅地向上流动,从而 冷却曲轴箱的壁部,这之后冷却空气可通过所述出口有效地排放。因而, 通过导向所述另一冷却流道从而有效地冷却曲轴箱的底部的冷却空气, 并通过导向散热片从而有效地冷却曲轴箱的壁部的冷却空气,能以提高 的效率冷却发动机。
此外,通过由下罩和曲轴箱限定的所述另一冷却流道,下罩还可用 作该另一冷却流道的一部分,因而本发明可消除对大尺寸罩盖的需求, 并因此可省去在现有技术的对应部件中所需的用于大型罩盖的大安装空 间。因此,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在重量和尺寸方面可显著 减小,并可提供增强的可移动性和便携性。
优选的是,所述另一冷却流道包括竖直伸出的引导部分,用于沿着 所述曲轴箱将冷却空气向上导向所述散热片。因而,所述竖直伸出的引 导部分可沿着曲轴箱有效地引导冷却空气,从而以进一步提高的效率冷 却发动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发动机经由安装件由所述下罩固定支撑, 并且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还包括覆盖所述冷却风扇并经 由所述安装件由所述下罩支撑的金属风扇罩;设置在所述风扇罩上并从 该风扇罩向所述发动机延伸的多个支撑腿部;以及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 该罩引导件与所述多个支撑腿部一起紧固至所述发动机,并插设在所述 风扇罩与所述发动机之间,该罩引导件朝所述发动机引导从所述冷却风 扇送来的冷却空气。
通过使冷却风扇覆盖有金属风扇罩,并将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与所 述多个支撑腿部一起紧固至发动机并插设在风扇罩与发动机之间,从冷 却风扇送来的冷却空气可经由风扇罩和罩引导件而有效地导向发动机, 从而以进一步提高的效率冷却发动机。此外,通过使金属风扇罩经由支撑件由下罩支撑,发动机和发电机 的重量可由支撑腿部和金属风扇罩支撑而不是由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支 撑。因为不必由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支撑发动机和发电机的重量,因而 可使罩引导件即使由树脂形成也具有足够的刚性。通过将树脂制成的罩 引导件插设在金属风扇罩与发动机之间,可减小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式 发电机装置的重量。
优选的是,本发明的该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还包括沿着所述树 脂制成的罩引导件的外周设置在其上的弹性密封件,该弹性密封件用于 防止从所述罩引导件导向所述发动机的冷却空气从所述发动机朝所述罩 引导件回流。因而,从冷却风扇送来的冷却空气可更加有效地导向发动 机,从而以进一步提高的效率冷却发动机。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述 实施方式,在不背离基本原理的情况下可对本发明进行各种修改。因此, 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权利要求确定。


以下参照附图仅以实施例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某些优选实施方 式,在附图中-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实施方式的立体
图2是该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剖视图3是表示在移除了箱体的情况下图1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 的立体图4是图3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5是沿图1的线5-5剖取的剖视图6是表示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7是表示安装至下罩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立体图8是表示从下罩拆下的图7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分解图9是表示从下罩拆下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分解立体图11是用于抑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振动的振动抑制部分的立体
图12是图11的振动抑制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沿图11的线13-13剖取的剖视图; 图14是沿图11的线14-14剖取的剖视图15是表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下中央凸起止动件的侧视图; 图16是表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下前凸起止动件和下后凸起止动 件的侧视图17A和17B是说明通过上振动抑制部分抑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 振动的示例方式的图;以及
图18A和18B是说明通过下振动抑制部分抑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的 振动的示例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在以下描述中,术语"向前"和"前"是指操作人员经由拉动手柄 125拉动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的方向。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的实施方式的立体 图,图2是本发明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的剖视图。发动机驱动式 发电机装置10包括框架单元ll,其形成发电机装置10的主体;发动 机/发电机单元12,其包括发动机21和可由发动机21驱动的发电机22; 用于控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输出的电子器件部分13;用于将燃料 供应至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进气/燃料供应机构14 (参见图5);用于
将冷却空气导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冷却结构15;用于承载发动机
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的承载结构16;覆盖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和电子 器件部分13的箱体17;分隔箱体17中的容纳空间20的隔热件18;设 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上的消音器23 (参见图5);以及 用于抑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振动的振动抑制部分28 (参见图9和 11)。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还包括设在框架单元11的下罩25的前 端(一端)区25a上的左右腿部29以及设在下罩25的后端区25b上的 左轮31和右轮32。左右腿部29由橡胶形成。通过使左右腿部29以及左 轮31和右轮32与地面接触,可将下罩25保持在大致水平方位。
而且,在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中,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经 由四个安装件33固定安装至框架单元11的下罩25,或由其支撑。发电 机22连接至发动机21的驱动轴(曲轴)34 (参见图5)。
发动机21具有绕驱动轴(曲轴)34的轴线朝支撑左轮31和右轮32 的轴113 (图2)向下倾斜角度e的气缸体35。附图标记36表示气缸体 35的中心线。
通过使气缸体35如以上所述向下倾斜角度e,发动机21具有减小的
高度m,这可减小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io的整体高度和尺寸。而
且,通过使气缸体35向下倾斜角度e,确保气缸体35下方的轮容纳空间 38,从而可将左轮31和右轮32布置在容纳空间38中。通过将左轮31 和右轮32布置在容纳空间38中,能更进一步减小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 装置10的尺寸。
图3是表示在移除了箱体17的情况下,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 10的立体图,图4是图3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
框架单元11包括支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下罩25、从下罩25 的前端(或一端)区25a附近向上延伸的竖直框架件26、以及横跨竖直 框架件26的上中部26a与下罩25的后端(或另一端)中部25e固定的 中央框架件27。中央框架件27位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中央部24 (图5)上方。
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供应燃料(g卩,空气-燃料混合 物)的进气/燃料供应机构14包括布置在发电机22上方的燃料箱41以及 设置在气缸体35上的化油器101,该化油器用于混合从燃料箱41供应的 燃料和从空气净化器(未示出)供应的空气,从而将合成的空气-燃料混 合物供应至发动机21。
承载结构16包括左轮31和右轮32、前固定手柄119和后固定手柄118 (参见图1和图2)、以及拉动手柄125。如图2中所示,前固定手柄 119设置成覆盖拉动手柄125的支撑轴131。
操作人员可通过使拉动手柄125绕支撑轴131向上枢转至拉动位置 (即,图中所示的位置),然后抓握并拉动拉动手柄125的把手132而向 前拉动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也就是说,操作人员通过抓握并抬 起把手132而将左右腿部29抬离地面(路面)。接着,在操作人员拉动 把手132时,左轮31和右轮32旋转,从而操作人员可使发动机驱动式 发电机装置IO运动或运送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
此外,操作人员可通过绕支撑轴131向下枢转拉动手柄125而将拉 动手柄125固定至前箱体部分(或前壁部)46 (图1)。在这种状态下, 操作人员可通过抓握前固定手柄119和后固定手柄118而搬起(或抬起) 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IO将其运送至期望位置。
图5是沿图1的线5-5剖取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发动机驱动式发 电机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固定安装至下罩25 (或由其支撑),发动机 21的驱动轴34沿左右水平方向取向。冷却风扇85连接至驱动轴34。更 具体地说,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中,曲轴箱56的底部 56a经由安装件33 (参见图2)由下罩25支撑。
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中,驱动轴34被发动机21驱动而旋转, 驱动轴34的旋转传递至冷却风扇85,从而使冷却风扇85旋转。通过冷 却风扇85的旋转,发电机22的转子22a绕定子22b的外周旋转,并且 转子22a这样旋转而产生电能。
框架单元11的中央框架件27布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上方, 在中央框架件27上设有隔热件18。隔热件18将单元容纳区51分隔成发 发动机21所在的热区54和发电机22所在的冷区53。
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中,在发动机21与发电机23之间的边界 部分24的整个外周上设置弹性密封件215 (还参见图2和图7)。弹性密 封件215使热区54和冷区53相互分开。
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发动机21上方设置消音器23。消音器23通过排放口 39 (还参见图1)排放从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 (图2)放 出的排气。
而且,进气/燃料供应机构14的燃料箱41布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 12上方,电子器件部分13布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前方。发动机/ 发电机单元12、消音器23、燃料箱41及电子器件部分13容纳在箱体17 内,该箱体形成为大致倒U形截面形状。
控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输出的电子器件部分13包括设在其上 半部中的操作面板79以及设置在其下半部中的换向器单元78。操作面板 79包括发动机起动开关、用于输出产生的电能等的AC和DC端子等等, 这些器件通过前箱体部分46的开口 48暴露于外。换向器单元78控制发 电机22的输出频率。
箱体17由树脂(例如聚丙烯)形成,并包括箱体主体45、前箱体 部分46和后箱体部分(或后壁部)47。由下罩25及设置在下罩25上方 的箱体17限定容纳空间20。
容纳空间20被分成单元容纳区51和电子器件容纳区52 (图2),单 元容纳区51被分成冷区53和热区54。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容纳在单元容纳区51中,电子器件部分13 容纳在电子器件容纳区52中。而且,发动机21和消音器23容纳在位于 中央框架件27左侧的热区54中,发电机22、燃料箱41、化油器IOI、 反冲起动器111和冷却风扇85容纳在位于中央框架件27 (隔热件18) 右侧的冷区53中。隔热件18还起到用于将已送至气缸体35的外部空气 (冷却空气)导向冷却空气排放百叶部(出口) 89 (图l)的罩盖作用。
如图4和图6中所见,承载结构16的拉动手柄125在其相对两端连 接至框架单元11的竖直框架件26。更具体地说,拉动手柄125经由手柄 支撑部128可竖直枢转地连接至竖直框架件26的上中部26a。手柄支撑 部128通过螺栓129与中央框架件27 —起固定至竖直框架件26的上中 部26a。
如图5中所见,冷却结构15通过冷却风扇85的旋转将外部空气(冷 却空气)导向冷却风扇85,然后经由风扇罩391和罩引导件392将冷却空气导向发动机21,如白箭头134所示;然后如白箭头135所示经由发 动机罩盖98和下罩25将导向发动机21的冷却空气送至气缸体35,从而 冷却发动机21和消音器23。
箱体主体45是覆盖单元容纳区51的左右侧区以及上区的部件。箱 体主体45包括覆盖热区54的左侧箱体部分61、设置在左侧箱体部分61 下部的左装饰罩62、覆盖冷区53的右侧箱体部分63以及设在右侧箱体 部分63下部的右装饰罩64。
左侧箱体部分61具有固定至下罩25的左侧部25c的下端部61a以 及固定至框架单元ll (中央框架件27)的上端部27a的上端部61b。左 侧箱体部分61形成具有左侧壁部66和左上壁部67的大致L形截面形状。
右侧箱体部分63具有固定至下罩25的右侧部25d的下端部63a以 及固定至框架单元ll (中央框架件27)的上端部27a的上端部63b。右 侧箱体部分63形成具有右侧壁部68和右上壁部69的大致L形截面形状。
左侧箱体部分61的左上壁部67和右侧箱体部分63的右上壁部69 一起构成箱体17的上壁部。
前箱体部分46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盖,其固定安装至框架单元11 的下罩25、竖直框架件26等上而构成箱体17的前壁部。电子器件容纳 区52的前区由前箱体部分46覆盖。
后箱体部分47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盖,其固定安装至框架单元ll 的下罩25、中央框架件27等上而构成箱体17的后壁部。单元容纳区51 的后区由后箱体部分47覆盖。
在后箱体部分47的左半部分上设有左罩部74,在后箱体部分47的 右半部分上设有右罩部75。
此外,在箱体17中, 一对相对的左、右侧壁部66和68以预定间隔 相互隔开,前箱体部分(前壁部)46安装至左、右侧壁部66和68的相 应前端,后箱体部分(后壁部)47安装至左、右侧壁部66和68的相应 后端。箱体17通过左、右侧壁部66和68以及前、后壁部46和47形成 为大致长方体形状。
冷却风扇85与右侧壁部68相对布置,反冲起动器11插设在右侧壁部68与冷却风扇85之间,并且发动机21的盖件57与左侧壁部66相对
冷却结构15包括电子器件部分13的换向器单元78、用于冷却发动 机21和消音器23的发动机冷却结构81以及用于冷却箱体17的箱体冷 却结构(或者第二冷却结构)82。
第一发动机冷却结^ (或者第一冷却结构)81A以及;于冷却发动机21 的下部以及消音器23的第二发动机冷却结构81B。
第一发动机冷却结构81A包括:设置在前箱体部分46的下半部分中 的外部空气引入百叶部(或第一入口) 84;具有弯曲形状的第一冷却流 道86,其用于将经由百叶部84引入的外部空气(或冷却空气)经过换向 器单元78导向冷却风扇85;第二冷却流道(或筒状冷却流道)87 (还参 见图2),其用于将导向冷却风扇85的冷却空气导向发动机21的气缸体 35;以及第三冷却流道88,其用于将已经过气缸体35的冷却空气导向冷 却空气排放百叶部(或出口) 89,该冷却空气排放百叶部用于将经由第 三冷却流道88导入的冷却空气排放到箱体17夕卜。注意,第一冷却流道 86、第二冷却流道87以及第三冷却流道88 —起构成第一冷却流道装置 或第一冷却流道部分,并且为方便起见在图6等中用白箭头表示。
冷却空气排放百叶部(出口 )89设置在左罩部74的上半部分74a(即, 箱体17的上部分)中。第二冷却流道87由设置在气缸体35上方的发动 机罩盖98限定。
冷却风扇85与右侧壁部68相对布置,第一发动机冷却结构81A的 外部空气引入百叶部84设置在前箱体部分46中,如以上所述。也就是 说,外部空气引入百叶部84设置在冷却风扇85的一侧附近,而冷却空 气排放百叶部89设置在后箱体部分47中。
通过外部空气引入百叶部84吸入的冷却空气经由第一冷却流道86 被曲折地或弯曲地朝向冷却风扇85的前表面85a引导,从而冷却发动机 21。
冷却过发动机21的冷却空气经由第二冷却流道87被朝向左侧壁部66引导(更具体地说是导向箱体盖罩97),然后经由侧壁部66 (更具体 地说是经由箱体盖罩97)朝向冷却空气排放百叶部89引导。因而,在当 前实施方式中,冷却过发动机21的冷却空气可曲折地或弯曲地导向排放 百叶部89以通过其排放。箱体盖罩97布置成与左侧箱体部分61的内表 面相距预定距离或间隔。
由于冷却空气在以上述方式曲折地或弯曲地流过箱体17之后排放, 因而当前实施方式可防止发动机21的空气抽吸排放声音(或噪音)与冷 却空气一起容易地泄漏出冷却空气排放百叶部89,从而可有效地降低空 气抽吸排放声音。
也就是说,通过以上述方式构造第一发动机冷却结构81A,通过引 入百叶部84引入箱体17中的外部空气(冷却空气)可沿换向器单元78、 发动机21的上部(主要是气缸体35)以及消音器23流动。因而,换向 器单元78、发动机21的上部(主要是气缸体35)以及消音器23可被冷 却空气有效地冷却。接着,冷却过换向器单元78、发动机21的上部(主 要是气缸体35)以及消音器23的冷却空气可通过冷却空气排放百叶部(出 口) 89排放到箱体17夕卜。稍后将参照图8更详细地描述第一发动机冷却 结构81A。
如图5和图6所示,箱体冷却结构82包括设置在下罩25的左侧 部25c中的外部空气引入狭缝部(第二入口) 91;第四冷却流道(箱体 冷却流道)92,其用于沿着左侧箱体部61将通过引入狭缝部91引入的 外部空气导向消音器23的上方区域;第五冷却流道(箱体冷却流道)94, 其用于通过引导孔93将外部空气从第四流道92导向燃料箱41的上方区 域;以及第六冷却流道(箱体冷却流道)95,其用于沿右侧箱体部分63 将安排至燃料箱41上方区域的外部空气导向冷却风扇85。注意,第四冷 却流道92、第五冷却流道94以及第六冷却流道95 —起构成第二冷却流 道装置或第二冷却流道部分,并且为方便起见在附图中用白箭头表示。
在箱体冷却结构82中,引入狭缝部(第二入口) 91沿着左侧箱体 部分61形成,用于通过其将外部空气或冷却空气引入。引入狭缝部91 呈在下罩25的左侧部25c中形成的多个缝隙的形式,并在装置的前后方向上具有预定长度。这些缝隙以预定间隔沿左侧部25c形成。因此,允 许冷却空气沿着左侧箱体部分61顺畅流动,这可有效地防止发动机21 的热不期望地停留在箱体17的内表面附近,从而可降低箱体17的温度。 第四冷却流道92限定在左侧箱体部分61与距左侧箱体部分61预定 距离的箱体盖罩97之间。因而,通过该第四冷却流道92,冷却空气可沿 着左侧箱体部分61的内表面可靠而顺畅地流动,从而可有效地降低箱体 17的温度。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造箱体冷却结构82,允许通过狭缝部91引入箱 体17中的外部空气(冷却空气)沿着左侧箱体部分61和右侧箱体部分 63的内表面顺畅流动,从而有效地冷却左侧箱体部分61和右侧箱体部分 63。
此外,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发动机冷却机构81B包括从第一 发动机冷却结构81A的第一冷却流道86分支的第七冷却流道134,其用 于将冷却空气引入发电机22的下方区域;第八冷却流道135,其用于将 冷却空气从第七冷却流道134导向散热片58,散热片58将冷却空气从第 八冷却流道135向上导向曲轴箱56的上方区域;以及上述排放百叶部89, 其用于将沿着散热片58上升至曲轴箱56上方的区域的冷却空气排放出 箱体17外。注意,为方便起见,第七冷却流道134和第八冷却流道135 用白箭头表示。
第二发动机冷却结构81B和第一发动机冷却结构81A共享同一排放 百叶部89。第七冷却流道134致使冷却空气从第一发动机冷却结构81A 的第一冷却流道86分支出来,并通过冷却风扇85将分支出来的冷却空 气导向发电机22的下方区域。第八冷却流道135由下罩25及曲轴箱56 的底部56a限定,并将冷却空气导向散热片58。
通过以上述方式构造第二发动机冷却结构81B,通过引入百叶部84 引入箱体17中的外部空气(冷却空气)可分支至第七冷却流道134,从 而将外部空气导向发电机22的下方区域以冷却发电机22的下部。此夕卜, 导向发电机22的下方区域的冷却空气可经由第八冷却流道135被进一步 导向曲轴箱56的底部56a,从而冷却该底部56a。此外,经由第八冷却流道135导向散热片58的冷却空气可如向上箭 头所示被沿着散热片58向上引导,从而冷却散热片58。接着,冷却过散 热片58的冷却空气可通过排放百叶部89排出箱体17外。稍后将参照图 8更详细地描述第二发动机冷却结构81B。
图7是表示附连至下罩25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立体图,图8 是表示从下罩25拆下的图7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分解图。
发动机盖罩98以预定间隙固定至曲轴箱56和气缸体35的上侧。由 曲轴箱56的上侧和发动机盖罩98的前半部98a限定前半空间87a,由曲 轴箱56的上侧35a和发动机盖罩98的后半部98b限定后半空间87b。
前半空间87a和后半空间87b —起构成第一发动机冷却结构81A的 第二冷却流道87。经由第一发动机冷却结构81A,冷却空气能被可靠地 导向气缸体35,以有效地冷却气缸体35。
以下更详细地描述第二发动机冷却结构81B。曲轴箱56的开口由附 连至发动机21的曲轴箱56左侧的盖件57封闭。散热片58以竖直取向 固定至盖件57的侧壁部57a。侧壁部57a构成曲轴箱56的与冷却风扇 85相对的壁部。
通过经由安装件33 (参见图2)将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固定安装 至下罩25,曲轴箱56的底部56a沿着下罩25的引导部分221延伸。更 具体地说,曲轴箱56的底部56a布置成与引导部分221的上表面相距预 定距离。
引导部分221具有在下罩25的中央附近形成的倾斜部221a、在倾斜 部221a的横向外侧形成的水平部221b以及沿着引导部分221的外缘形 成的安装槽部223。
倾斜部221a从下罩25的中央附近向外向上倾斜,水平部221b位于 向上的倾斜部221a的上端,并位于曲轴箱56的底部56a的下方,在水 平部221b与底部56a之间留有预定间隔。水平部221b与曲轴箱56的底 部56a基本平行地延伸。
安装槽部223沿布置在其上方的曲轴箱56的底部56a的外周延伸。 竖直伸出的引导部225固定安装在安装槽部223中。伸出的引导部225具有沿底部56a的前外周向上伸出的前突部225a、 沿底部56a的左侧外周56c向上伸出的中突部225b以及沿底部56a的后 外周向上伸出的后突部225c。中突部225b与底部56a的左侧外周56c水 平隔开间隙S(参见图5)
曲轴箱56的底部56a与下罩25的引导部分221限定空间227。空间 227的前部由前突部225a封闭,后部由后突部225c封闭。此外,中突部 225b位于空间227的左侧。
曲轴箱56的底部56a、下罩25的引导部分221以及伸出的引导部 225 —起构成第二发动机冷却结构81B的第八冷却流道135。
通过第二发动机冷却结构81B的第八冷却流道135,导向发电机22 的下方区域的冷却空气可经由突部225a和225c而有效地导向散热片58, 从而可冷却曲轴箱56的底部56a。此外,通过第八冷却流道135,冷却 空气可被中突部225b有效地向上偏转。
散热器58以竖直取向布置在中突部225b上方,从而被中突部225b 向上偏转的冷却空气可如白箭头所示有效地沿散热片58引导。也就是说, 通过设置伸出的引导部225,第八冷却流道135可将冷却空气有效地导向 散热片58。
回来参照图6,以下将描述第一发动机冷却结构81A冷却换向器单 元78、发动机21、消音器23等的示例性具体方式。通过冷却风扇85 (图 5)的操作,外部空气(冷却空气)通过引入百叶部84引入箱体17中。 这样引入的冷却空气经由第一冷却流道86弯曲地导向散热片58。
换向器单元78被沿着第一冷却流道86流动的冷却空气冷却。接着, 从冷却风扇85放出的冷却空气被导向第二冷却流道87,从而曲轴箱56 的上部56b及气缸体35的上部35a (参见图8)被沿着第二冷却流道87 流动的冷却空气冷却。
接着,冷却过曲轴箱56的上部56b及气缸体35的上部35a的冷却 空气被左侧壁部66 (更具体地说是被箱体盖罩97的内表面)引导而被弯 曲地导向消音器23。
消音器23被沿着第二冷却流道87流动的冷却空气冷却。冷却过消音器23的冷却空气被导向第三空气流道88,之后通过排放百叶部89排 出箱体17外。
如以上所述,通过引入百叶部84引入箱体17中的冷却空气经由第 一冷却流道86然后经由第三冷却流道88被弯曲地引导。因而,冷却过 曲轴箱56的上部56b及气缸体35的上部35a的冷却空气可在箱体17内 曲折地流动后通过排放百叶部89排放。
也就是说,由于冷却空气在沿着第一冷却流道86和第二^^却流道 87曲折地流动之后被排放,因而当前实施方式可使发动机21的空气抽吸 排放声音(或噪音)难以与冷却空气一起泄漏出冷却空气排放百叶部89 外,从而可不用在箱体17的内表面上设置特定吸音材料而有效地降低空 气抽吸排放声音。
由于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的当前实施方式可消除在箱体17 的内表面上设置吸音材料的需求,因此无需确保用于设置吸音材料的空 间,从而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IO可构造成减小的尺寸。因此,能够 不削弱发电机装置10的可移动性和便携性而减小发动机的抽吸排放声

接下来,向后参照图6和图8,以下将描述第二发动机冷却结构81B 冷却曲轴箱56的底部56a、曲轴箱56的盖件57等的示例性方式。通过 冷却风扇85 (图5)的操作,通过引入百叶部84引入到箱体17中的外 部空气(冷却空气)被分支至第七冷却流道134,从而将冷却空气导向发 电机22的下方区域,因而发电机22的下部被沿着第七冷却流道134流 动的冷却空气冷却。
冷却过发电机22的下部的冷却空气接着被导向第八冷却流道135, 从而冷却空气沿曲轴箱56的底部56a流动,借此冷却底部56a。
经过曲轴箱56的底部56a的冷却空气通过伸出的引导部225的中突 部225b被向上偏转,接着沿散热片58上升。曲轴箱56的盖件57 (散热 片58)被沿着散热片58流动的冷却空气冷却,接着冷却过盖件57 (散 热片58)的冷却空气通过排放百叶部89排出箱体17外。
也就是说,第八冷却流道135由下罩25的引导部分221和曲轴箱
2156的底部56a限定,从而将冷却空气导向散热片58。通过设置伸出的引 导部225 (更具体地说是中突部225b),第八冷却流道135能以进一步提 高的效率沿着曲轴箱56的底部56a引导冷却空气,从而能以进一步提高 的效率通过经由第八冷却流道135引导的冷却空气冷却曲轴箱56的底部 56a。
此外,散热片58以竖直取向固定至盖件57的侧壁部57a,从而经由 第八冷却流道135导向散热片58的冷却空气可沿着竖直取向的散热片58 顺畅地向上引导,从而以进一步提高的效率冷却侧壁部57a。
此外,通过在左罩部74的上半部分74a中设置冷却空气排^(百叶部 89 (参见图6),沿着散热片58上升的冷却空气可通过排放百叶部89有 效地排放到箱体17外。
由于曲轴箱56的底部56a可被导向第八冷却流道135的冷却空气有 效地冷却,侧壁部57a可被供应至散热片58的冷却空气冷却,因而当前 实施方式能以提高的效率冷却发动机21。
此外,由于第八冷却流道135由下罩25的引导部分221和曲轴箱 56的底部56a限定,因此下罩25也可用作第八冷却流道135的一部分。
因此,当前实施方式可省去现有技术的对应部件中所需的大型罩盖, 从而消除对设置该大型罩盖所用的空间的需求。因此,所述发动机驱动 式发电机装置IO在重量和尺寸方面都可显著减小,因而可以实I见增强发 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的可移动性和便携性。
返回去参照图5,以下描述箱体冷却结构82对箱体17进行冷却的 示例性方式。通过冷却风扇85的操作,外部空气(冷却空气)通过引入 狭缝部91引入箱体17中。引入箱体17中的冷却空气被导向第四冷却流 道92并沿着右侧箱体部分63的内表面顺畅地流动,同时冷却右侧箱体 部分63。接着,冷却过右侧箱体部分63的冷却空气被导向第六7令却流道 95,并流入冷却风扇85。
也就是说,通过引入狭缝部91引入箱体17中的外部空气(冷却空 气)可沿着左侧箱体部分61和右侧箱体部分63的内表面顺畅地流动。 因此,能防止发动机21的热停留在箱体17的内表面附近,从而可有效地降低箱体17的温度。
冷却过左侧箱体部分61并被导向第五冷却流道94的部分冷却空气 沿着燃料箱41和隔热件18之间的冷却流道96流动。接着,流过冷却流 道96的冷却空气流入第六冷却流道95中,然后被导向冷却风扇85中。 由于如以上所述致使这部分冷却空气流过冷却流道96,因而能以进一步 提高的效率对冷区53进行冷却。
箱体17、下罩25、前箱体部分46、后箱体部分47、曲轴箱56、散 热片58、冷却空气排放百叶部89、外部空气引入狭缝部91、箱体盖罩 97、发动机盖罩98、伸出的引导部225等的形状和构造不局限于这里例 示性示出并描述的形状和构造,而是可按需要修改。
图9是表示从下罩25拆下的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分解立体图。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包括由金属制成并覆盖冷却风扇85的风扇 罩391;设置在风扇罩391上并延伸至发动机21的支撑部分394;由树 脂制成并与支撑部分394 —起紧固至发动机21的罩引导件392;以及沿 着罩引导件392的外周设置在该罩引导件392上的弹性密封件215。
金属风扇罩391是铝罩,其具有形成为沿冷却风扇85的外周延伸 的外周壁396;由外周壁396的内缘部396a限定的内开口 397(参见图5); 与外周壁396的外缘部396b相邻的外壁398;以及在外壁398中形成的 外开口 399。
金属风扇罩391具有后下端部391a和前下端部(未示出),安装件 33借助螺栓401 (仅示出了其中一个螺栓401)紧固至该后下端部和前下 端部。后下端部391a和前下端部以前后对称的方式设置。也就是说,金 属风扇罩33经由紧固至其后下端部391a和前下端部的安装件33固定安 装至下罩25或由下罩25支撑。
更具体地说,紧固至后下端部391a的安装件33还借助螺栓402紧 固至右加强肋149的后端部149a,右加强肋149在下罩25的右侧附近设 置在下罩25上。紧固至前下端部的安装件33还借助螺栓402紧固至右 加强肋149的前端部149b。其它两个安装件33借助螺栓401紧固至曲轴箱56的底部56a的前 安装部414和后安装部415 (图16)。
紧固至后安装部415的安装件33还借助螺栓402紧固至左加强肋 148的后端部(图16),左加强肋148在下罩25的左侧附近设置在下罩 25上。紧固至前安装部414的安装件33还借助螺栓402紧固至左加强肋 148的前端部(图16)。
如图9和图10中进一步所示,反冲起动器罩404固定安装至风扇罩 391的外壁398,反冲起动器lll (图5)安装至反冲起动器罩404。
支撑部394具有待安装至发动机21和风扇罩391的第一至第三支撑 腿部406至408。第一支撑腿部406的近端部406a设置在风扇罩391的 内缘部396a的上区396c上,其远端部406b螺栓联接至曲轴箱56的上 安装部411。更具体地说,第一支撑腿部406的远端部406b借助螺栓412 与罩引导件392的上中部417a —起紧固至曲轴箱56的上安装部411 。
第二支撑腿部407的近端部407a设置在风扇罩391的内缘部396a 的后下区396d上,其远端部407b螺栓联接至发动机21的曲轴箱56的 底部56a的后安装部413。更具体地说,第二支撑腿部407的远端部407b 借助螺栓412与罩引导件392的后下部417b —起紧固至曲轴箱56的后 安装部413。
第三支撑腿部408与第二支撑腿部407前后对称地设置,第三支撑 腿部408的近端部设置在风扇罩391的内缘部396a的前下区上,第三支 撑腿部408的远端部408b螺栓联接至发动机21的曲轴箱56的底部56a 的前安装部(未示出)。更具体地说,第三支撑腿部408的远端部408b 借助螺栓412与罩引导件392的前下部417c —起紧固至曲轴箱56的前 下部。曲轴箱56的前安装部设置成与曲轴箱56的后安装部413前后对 称。
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392具有形成为沿发电机22的外周延伸的外周 壁416、从外周壁416的内缘部416a的上区、前区和后区大致径向向外 伸出的外周伸出部417、以及用于将弹性密封件215附连至外周伸出部 417的密封件附连部418。在罩引导件392中,外周壁416的外缘部416b形成为抵靠风扇罩 391的外周壁396的内缘部396a (还参见图3)。外周伸出部417从内缘 部416a的上区、前区和后区大致径向向外伸出。
密封件附连部418沿着外周部417的外周缘设于其上,并设置在内 缘部416a的下区上。弹性密封件215沿着密封件附连部418安装于其上 (还参见图5)。
伸出部417的上中部417a通过螺栓412与第一支撑腿部406的远端 部406b紧固在一起。伸出部417的后下部417b通过螺栓412与第二支 撑腿部407的远端部407b紧固在一起。此外,伸出部417的前下部417c 通过螺栓412与第三支撑腿部408的远端部408b紧固在一起。
在上述状态下,罩引导件392被插设在风扇罩391和发动机21之间, 外周壁416的外缘部416b抵靠风扇罩391 (外周壁396)的内缘部396a 而与内缘部396a重叠。
通过上述布置,从冷却风扇85送来的冷却空气可经由风扇罩391和 罩引导件392如图5中的箭头134所示导向发动机21。
如以上关于图9和图IO所述,冷却风扇85覆盖有金属风扇罩391, 风扇罩391具有延伸至发动机21的第一至第三支撑腿部406至408。此 外,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392与第一至第三支撑腿部406至408 —起紧 固至发动机21,并且下罩25经由安装件33由金属风扇罩391支撑。
因而,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量(即,发动机21和发电机22 的重量)可由第一至第三支撑腿部406至408以及风扇罩391支撑,而 不是由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392支撑。因为不必由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 392支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量,因而可使罩引导件392即使由树 脂形成也具有足够的刚性。
也就是说,通过使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392插设在金属风扇罩391 与发动机21之间,可减小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的重量。而且, 从冷却风扇85送来的冷却空气可经由风扇罩391和罩引导件392有效地 导向发动机21,从而以提高的效率冷却发动机21。
如图9和图10中所示,弹性密封件215例如是由三元乙丙橡胶(EPDM)形成为大致五边形框架形状的可弹性变形的密封件。弹性密封 件215沿其内周具有接合部215a而沿其外周具有唇(舌)部215b。
此外,弹性密封件215在接合部215a处附连至密封件附连部418; 即,弹性密封件215安装在罩引导件392的外周上。此外,弹性密封件 215在唇部215b弹性变形的情况下抵靠中央框架件27的内表面30以及 下罩25和竖直框架件26的内表面(参见图2和图5)。
因而,弹性密封件215可防止从罩引导件392导向发动机21的冷却 空气从发动机21朝罩引导件392回流。因此,从冷却风扇85送来的冷 却空气可有效地导向发动机21,从而可通过被引导的冷却空气有效地冷 却发动机21。
此外,如图6中所示,弹性密封件215具有设在接合部215a的后端 区215d上的线束夹409。线束夹409从后端区215d朝热区54伸出。高 压线(塞绳)410与线束夹409接合,并且其上端连接有点火塞(火花塞) 419 (图11),其下端连接有点火线圈420。由于线束夹409 —体设置在 弹性密封件215上,因此能减少必要构成部件的数量。
此外,如图5所示,弹性密封件215设置在中央框架件27与发动机 /发电机单元12之间,并将单元容纳区51分隔成发动机21所在的热区 54和发电机22所在的冷却53。
图11是用于抑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振动的振动抑制部分28 的立体图,图12是振动抑制部分28的放大立体图。振动抑制部分28包
动机/发电机单元12下方的下振动抑制部分422 (图9)。在图11和图12 中,仅示出用于支撑隔热件18的支撑面板18a,为了易于理解上振动抑 制部分421而省略了隔热材料18b的图示。
以下描述上振动抑制部分421。上振动抑制部分421包括与弹性密 封件215形成一体的上中央凸起止动件424、可供中央凸起止动件424抵 靠的上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25、以及设置在中央框架件27上的消音器凸 起止动件426。
更具体地说,中央凸起止动件424是与弹性密封件215的接合部215a的上中部区215c形成一体并从上中部区215c朝热区54伸出的突起。中 央凸起止动件424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并具有平坦远端面424a。
由于中央凸起止动件424与弹性密封件215形成一体,因而能减少 必要部件的数量,从而减少制造中央凸起止动件424的必要步骤的数量。 因此,当前实施方式可实现提高的产率。
此外,弹性密封件215设在中央框架件27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 之间(还参见图5),并且中央框架件27布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 中央部24的上方。因而,通过使中央凸起止动件424与弹性密封件215 的上中部区215c形成一体,可使中央凸起止动件424位于发动机/发电机 单元12的中央部24的上方。
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心G大致位于其中央,如图2和图5中 所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以重心G为中心振动,因而能抑制靠近重 心G设置的中央凸起止动件424的振动量。因而,能减少因中央凸起止 动件424的振动而施加在该止动件424上的载荷。因此,当前实施方式 可有效地抑制中央凸起止动件424的振动,同时可减小中央凸起止动件 424的尺寸,借此减小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的尺寸。
图13是沿图11的13-13剖取的剖视图。上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25 例如为大致矩形形状的平板弯折而成的部件。更具体地说,上中央凸起 接收部分425具有借助铆钉之类的紧固件28紧固至中央框架件27的下 中部30a的上半部425a、从上半部425a的下端朝热区54弯折而成的竖 直中部425b、从中部425b的下端向下弯折而成的下半部425c、以及沿 着凸起接收部分425的外周缘形成的加强肋427 (还参见图12)。
由于需要防止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25的上半部425a与隔热件支撑面 板18a干涉,因而支撑面板18a具有朝热区54伸出的下中部18c (参见 图11和图12),并且在与上半部425a相对的位置形成中空部431。上中 央凸起接收部分425的上半部425a容纳在中空部431中,从而可防止中 央凸起接收部分425与隔热件支撑面板18a干涉。
下半部425c与中央凸起止动件424的远端面424a相对,且距离该 远端面424a预定间隔L1。该预定间隔L1设定成使得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振动时中央凸起止动件424可抵靠下半部425c,更具体地说使得发 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水平振动分量允许中央凸起止动件424抵靠下半部 425c。注意,可通过改变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25的中部425b的弯折状态 而调节预定间隔L1。
返回去参照图12,消音器凸起止动件426具有从中央凸起接收部分 425的后区(中央框架件27的下中部30a)伸入热区54的止动件主体426a、 以及设置在止动件主体426a的近端部处的夹持部426b。止动件主体426a 是由可弹性变形的橡胶形成为大致圆形截面形状并具有平坦远端面426c 的突起。
由于需要防止消音器凸起止动件426的止动件主体426a与隔热件支 撑面板18a干涉,支撑面板18a具有弓形弯曲或向上伸出的下中部18d (参见图ll)以在与止动件主体426a相对的位置提供中空部432。止动 件主体426a容纳在中空部432中,从而可防止止动件主体426a与隔热 件支撑面板18a干涉。
图14是沿图11的线14-14剖取的剖视图。消音器凸起止动件426 的夹持部426b是用于将消音器凸起止动件426紧固到中央框架件27的 紧固部。也就是说,通过将夹持部426b插入穿过锁定孔30b从而使夹持 部426b的接合凸部426d与锁定孔30b的外周缘接合而将消音器凸起止 动件426紧固至中央框架件27的下中部30a。
按照上述方式,将消音器凸起止动件426定位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 12的中央部24上方,如图11和图12中所见。
止动件主体426a以预定间隔L2与消音器23的内侧壁23a相对。该 预定间隔L2设定成使得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振动时消音器23的内 侧壁23a可抵靠消音器凸起止动件426 (止动件主体426a的平坦远端面 426c),更具体地说使得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水平振动分量允许消音 器凸起止动件426的内侧壁23a抵靠止动件主体426a的平坦远端面426c。
由于消音器凸起止动件426布置在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中央部 24的上方,因而其可靠近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重心G (参见图2和 图5)。因此,与上中央凸起止动件424类似,可使消音器凸起止动件426的振动量保持较小。因而,能够减小由于消音器凸起止动件426的振动 而施加在该止动件426上的载荷。因此,当前实施方式可有效地抑制消 音器凸起止动件426的振动,同时允许减小止动件426的尺寸,从而减 小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的尺寸。
以下描述下振动抑制部分422。返回去参照图9,下振动抑制部分 422包括设置在下罩25的右加强肋149上的下中央凸起止动件435、可 供中央凸起止动件435抵靠的下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36 (参见图15)(或 者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底部)、以及设置在下罩25的左加强肋148 上的下前凸起止动件437和下后凸起止动件438。
更具体地说,下中央凸起止动件435具有设置在右加强肋149的大 致中间区域的止动件支撑部441、以及设置在止动件支撑部441上的止动 件主体442。止动件主体442是由可弹性变形的橡胶形成为大致椭圆截面 形状并从止动件支撑部441向上伸出的突起。止动件主体442具有平坦 上端面442a。
图15是表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下中央凸起止动件435的侧视 图。下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36设置在风扇罩391的外壁398的下部398a 上。下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36具有以预定间隔彼此相对的前壁部436a和 后壁部436b、以及使前壁部436a和后壁部436b的相应下端互连的底壁 部436c;即,下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36通过壁部436a、 436b和436c形 成为大致U形截面形状。
下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36的底壁部436c以预定间隔L3与平坦上端 面442a相对。该预定间隔L3设定成使得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振动时 下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36的底壁部436c可抵靠下中央凸起止动件435, 更具体地说使得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竖直振动分量允许底壁部436c 抵靠下中央凸起止动件435。
由于下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36的底壁部436c设置在风扇罩391的外 壁398上,并且外壁398位于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右侧,因而底壁部 436c距重心G (图2和图5)的距离相对较远。因此,下中央凸起接收 部分436的底壁部436c的振动量会变大。然而,在当前实施方式中,在能有效地抑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 的振动的情况下,能抑制底壁部436c的振动量。因而,即使减小下中央 凸起止动件435的尺寸,当前实施方式也能充分抑制下中央凸起接收部 分436的底壁部436c的振动。
图16是表示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下前凸起止动件437和下后凸 起止动件438的侧视图。下前凸起止动件437具有在左加强肋148的前 端附近设置在该肋148上的前止动件支撑部444、以及前止动件主体445, 该前止动件主体445为设置在前止动件支撑部444上并从该止动件支撑 部444向上伸出的突起。
例如,前止动件主体445由可弹性变形的橡胶与伸出的引导部225 形成一体。伸出的引导部225如图9中的白箭头135所示引导从冷却风 扇85 (图5)送来的冷却空气,从而可沿着下罩25将冷却空气导向气缸 体35。
前止动件主体445与螺栓401的头部401a(或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 的底部)相对。螺栓401是用于将安装件33紧固至曲轴箱56的底部56a 上的前安装部414上的部件。
前止动件主体445具有与螺栓401的头部401a相距预定间隔L4的 平坦上端面445a。该预定间隔L4设定成使得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振 动时螺栓头部401a可抵靠下前凸起止动件437,更具体地说使得发动机/ 发电机单元12的竖直振动分量允许螺栓头部401a抵靠下前凸起止动件 437。
插入穿过前安装部414的螺栓401的头部401a位于曲轴箱56的底 部56a的外表面上,并且曲轴箱56的底部56a的外表面位于发动机/发电 机单元12的左侧。因而,螺栓头部401a位于距重心G (图2和图5)相 对较远的距离处。因此,插入穿过前安装部414的螺栓头部401a的振动 量会变大。
然而,在当前实施方式中,在能通过上振动抑制部分421有效地抑 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振动的情况下,能抑制螺栓401 (头部401a) 的振动量。因而,即使减小下前凸起止动件437的尺寸,当前实施方式也能充分抑制螺栓401 (头部401a)的振动。
此外,下后凸起止动件438与下前凸起止动件437前后对称地设置。 也就是说,下后凸起止动件438具有在左加强肋148的后端附近设置在 该肋148上的后止动件支撑部446、以及设置在后止动件支撑部446上的 后止动件主体447。
后止动件主体447是从后止动件支撑部446向上伸出并具有平坦上 端面447a的突起。例如,后止动件主体447由可弹性变形的橡胶与伸出 的引导部225形成一体。后止动件主体447与螺栓401的头部401a (或 者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底部)相对。螺栓401是用于将安装件33紧 固至曲轴箱56的底部56a上的后安装部415上的部件。
止动件主体447的平坦上端面447a距螺栓401的头部401a预定间 隔L4。该预定间隔L4设定成使得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振动时螺栓头 部410a可抵靠下后凸起止动件438,更具体地说使得发动机/发电机单元 12的竖直振动分量允许螺栓头部401a抵靠后凸起止动件438。
插入穿过后安装部415的螺栓401的头部401a位于曲轴箱56的底 部56a的外表面上,并且曲轴箱56的底部56a的外表面位于发动机/发电 机单元12的左侧。因而,螺栓头部401a位于距重心G (图2和图5)相 对较远的距离处。因此,插入穿过后安装部415的螺栓头部401a的振动 量会变大。
然而,在当前实施方式中,在能通过上振动抑制部分421有效地抑 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振动的情况下,能抑制螺栓401 (头部401a) 的振动量。因而,即使减小下后凸起止动件438的尺寸,当前实施方式 也能充分抑制螺栓401 (头部401a)的振动。
参照图17A至图18B,以下描述在当前实施方式中振动抑制部分28 如何抑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振动。
图17A和图17B是说明通过上振动抑制部分421抑制发动机/发电机 单元12的振动的示例方式的图。如图17A中所示,当发动机/发电机单 元12以重心G为中心振动时,上中央凸起止动件442以重心G为中心 振动。在此期间,水平振动分量(即,由水平双箭头表示的分量)致使上中央凸起止动件424沿箭头方向(即,沿水平方向)振动。因而,该 水平振动分量致使上中央凸起止动件424抵靠上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25 的下半部425c。因而,水平振动分量得以抑制,这抑制了发动机/发电机 单元12的振动。
此外,如图17B所示,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以重心G为中心振 动时,消音器23以重心G为中心振动,在此期间水平振动分量(即,由 水平双箭头表示的分量)致使消音器23沿箭头方向(即,沿水平方向) 振动。因而,该水平振动分量致使消音器23的内侧壁23a抵靠止动件主 体426a的远端面426c。因而,水平振动分量得以抑制,这抑制了发动机 /发电机单元12的振动。
图18A和图18B是说明通过下振动抑制部分422抑制发动机/发电机 单元12的振动的示例方式的图。如图18A所示,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 12以重心G为中心振动时,下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36与风扇罩391 —起 以重心G为中心振动。在此期间,竖直振动分量(即,由竖直双箭头表 示的分量)致使下中央凸起接收部分436与风扇罩391 —起沿箭头方向 (即,沿竖直方向)振动。因而,该竖直振动分量致使下中央凸起接收 部分436的底壁部436c抵靠下中央凸起止动件435的上端面442a。因而, 竖直振动分量得以抑制,这抑制了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的振动。
如图18B所示,当发动机/发电机单元12以重心G为中心振动时, 曲轴箱56的底部56a以重心G为中心振动。在此期间,竖直振动分量(即, 由竖直双箭头表示的分量)致使螺栓头部401a与底部56a的前安装部414 一起沿竖直的双箭头方向振动。
因而,该竖直振动分量致使螺栓头部401a抵靠下前凸起止动件437 的上前端面445a。因而,竖直振动分量得以抑制,这抑制了发动机/发电 机单元12的振动。
下后凸起止动件438与下前凸起止动件437前后对称地设置,并能 以与下前凸起止动件437类似的方式抑制振动。
此外,由于如图2所示,弹性密封件215在唇部215b弹性变形的情 况下抵靠中央框架件27的内表面30以及下罩25和竖直框架件26的内表面,因而可通过弹性密封件215的上部和下部抑制发动机/发电机单元 12的竖直振动,同时可通过弹性密封件215的前部和后部抑制发动机/ 发电机单元12的水平振动。也就是说,弹性密封件215用作振动缓冲件。 尽管关于左轮31和右轮32设置在下罩25的后端区25b上并且左右 腿部29设置在下罩25的前端区25a上的情况描述了优选实施方式,然 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例如,可取代腿部29在下罩25的前端区25a上 设置轮。
此外,尽管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为包括第一至第三支撑腿部406至 408,然而本发明不局限于此,而是可包括多于或少于三个的支撑腿部, 例如四个支撑腿部。
此外,尽管关于金属风扇罩391由铝形成的情况描述了优选实施方 式,然而金属风扇罩391可由任何其它合适材料形成。
而且,安装件33、弹性密封件215、风扇罩391、罩引导件392、第 一至第三支撑腿部406至408等的形状和构造不局限于这里例示性示出 并描述的形状和构造,而是可按需要修改。
本发明非常适于应用于这样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其中发动 机驱动式发电机与发动机一起容纳在箱体中,并且发动机经由安装件由 下罩固定支撑。
权利要求
1、一种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10),该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包括发电机(22);用于驱动所述发电机(22)的发动机(21);连接至所述发动机(21)的驱动轴(34)的冷却风扇(85);支撑所述发动机的下罩(25);布置在所述下罩上方的箱体(17),所述发动机(21)和所述冷却风扇(85)容纳在该箱体内;第一冷却结构(81A),其用于将通过所述冷却风扇(85)的操作引入所述箱体(17)中的冷却空气导向所述发动机的气缸体(35)以冷却所述气缸体,然后沿着曲折的流道(86,87,88)将冷却过所述气缸体的冷却空气排放到所述箱体(17)外;以及第二冷却结构(82),其用于沿着所述箱体(17)的内表面引导通过所述冷却风扇(85)的操作引入所述箱体(17)中的冷却空气以冷却该箱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其中所述箱体 (17)通过其左侧壁部(66)、右侧壁部(68)、前壁部(46)和后壁部 (47)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所述冷却风扇(85)与所述左侧壁部和所述右侧壁部其中之一相对 布置;所述第一冷却结构(81A)包括设置在所述前壁部(46)和所述后 壁部(47)其中之一中的第一入口 (84),用于通过该第一入口将冷却空 气引入所述箱体中;用于利用通过所述第一入口引入的冷却空气冷却所 述气缸体的第一冷却流道装置(86, 87, 88);以及设置在所述前壁部(46) 和所述后壁部(47)中的另一个中的出口 (89),用于通过该出口排放冷 却过所述气缸体(35)的冷却空气;并且所述第二冷却结构(82)包括设置在所述下罩(25)中的第二入口 (91),用于通过该第二入口沿着所述箱体(17)的内表面将冷却空气 引入该箱体中;以及第二冷却流道装置(92, 94, 95),该第二冷却流道 装置用于利用通过所述第二入口 (91)引入的冷却空气冷却所述箱体(17) 并通过所述出口 (89)排放冷却过所述箱体的冷却空气。
3、 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其中所述 第一冷却结构(81A)包括由设置在所述气缸体(35)上的发动机罩盖(98) 限定的气缸冷却流道(87),用于将冷却空气导向所述气缸体;并且所述第二冷却结构(82)包括由距所述箱体(17)的内表面预定间 隔设置的箱体罩盖(97)限定的箱体冷却流道(95),用于沿所述箱体的 内表面引导冷却空气。
4、 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 该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还包括以竖直取向设置在所述发动机(21)的曲轴箱(56)的与所述冷却 风扇(85)相对的壁部(57a)上的散热片(58);以及由所述下罩(25)和所述曲轴箱(56)限定的另一冷却流道(135), 其用于将冷却空气导向所述散热片(58),从而使冷却空气沿着所述散热 片向上流动,然后通过所述出口 (89)排放。
5、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其中所述另一 冷却流道(135)包括竖直伸出的引导部分(225),用于沿着所述曲轴箱(56)将冷却空气向上导向所述散热片(58)。
6、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 其中所述发动机(21)经由安装件(33)由所述下罩(25)支撑,并且 该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还包括覆盖所述冷却风扇(85)并经由所述安装件(33)由所述下罩(25) 支撑的金属风扇罩(391);设置在所述风扇罩(391)上并从该风扇罩向所述发动机延伸的多个 支撑腿部(406-408);以及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392),该罩引导件与所述多个支撑腿部 (406-408) —起紧固至所述发动机,并插设在所述风扇罩(391)与所述发动机(21)之间,该罩引导件(392)朝所述发动机引导从所述冷却风 扇送来的冷却空气。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 该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还包括沿着所述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392) 的外周设置在其上的弹性密封件(215),该弹性密封件用于防止从所述 罩引导件导向所述发动机的冷却空气从所述发动机朝所述罩引导件回 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驱动式发电机装置。发动机冷却结构(81A)将通过扇(85)的操作引入箱体(17)中的冷却空气导向发动机(21)的气缸体(35),然后沿着曲折的冷却流道(86,87,88)通过出口(89)将冷却空气排放到箱体外。箱体冷却结构(82)沿着箱体的内表面引导冷却空气。另一冷却流道(135)将空气导向竖直取向的散热片(58),使得冷却空气沿着散热片向上流动,然后通过所述出口(89)排放。金属冷却风扇罩(391)经由安装件(33)由下罩(25)支撑,并且树脂制成的罩引导件(392)与支撑部(406-408)一起紧固至发动机,并插设在风扇罩与发动机之间。
文档编号F01P5/02GK101614149SQ20091014918
公开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7日
发明者内海诚, 广濑忠文, 柴田良辅, 甲斐大志, 结城仁, 青木贵孝, 饭仓裕树 申请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