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81931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泵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泵设备,具体涉及布置在车辆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中的具有水泵功能的 泵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在车辆内燃机(以下简称为“发动机”)的冷却系统中,通过水泵来循环发 动机的冷却水(主要成份是水的冷却液体),并且当冷却水温较高时,通过散热器来对冷却 水进行冷却,并且当冷却水温较低时,通过温度调节装置(thermostat)来限制通过散热器 的冷却水的流量。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通常设置有泵设备,其中布置在水泵附近的温度调 节装置被结合在水泵的主构件中。在此情况下,温度调节装置例如被结合在水泵的泵壳体 内,并通过将泵壳体紧固至发动机缸体来将温度调节装置固定在预定位置,或者,温度调节 装置被结合在圆筒形水入口构件(圆筒形水入口构件形成了通往水泵的冷却水吸入通路) 中,并通过将水入口构件紧固至与传动链罩(传动链箱)集成的水泵壳体而固定在预定位 置。公知的此类泵设备例如是下述各种泵设备,其中集成有泵壳体及传动链箱、并且 在传动链箱中形成有冷却水的入口通路和出口通路、叶片轮室以及温度调节装置的温度 感应部分容纳孔(例如参见日本实用新型申请公开号01-85419(JP-U-01-85419))的泵设 备,以及其中入口管路、温度调节装置容纳部分、推进器室以及涡流室与泵壳体集成在一起 的泵设备(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09-13966 (JP-A-09-13966))。此外,其中吸入 通路、温度调节装置容纳部分以及泵容纳部分被形成在泵壳体中的泵设备被固定至发动机 气缸盖,并且温度调节装置入口侧罩与泵罩集成为一体(例如参见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 04-284122(JP-A-04-284122))。但是,在上述泵设备中,容纳诸如离心泵叶轮之类的泵转子并界定了涡流室的凹 部形成在水泵壳体内,由此与泵壳体相分立地,需要设置覆盖凹部的开口并具有用于泵转 子的轴承孔的罩,以及在凹部底侧形成冷却水吸入通路的入口构件。因此,现有技术的水泵 壳体具有其主要构件被划分为三部分的三分体结构。因此,需要在壳体的上述主要构件之间的连接部分中设置多个较大的垫圈密封 件,由此增加了泵设备的制成成本。此外,即使进行将诸如温度调节装置装入之类的子组 装,也需要执行安装多个较大垫圈密封件的操作,由此不易于减少用于组装发动机的工时 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成本泵设备,其能够通过简化泵设备的壳体的主要部件的分 体结构,来减少装配发动机所需工时。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一种泵设备,其安装在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中,所述冷却系 统使冷却水进行循环。所述泵设备包括第一壳体构件,其具有大致圆形的凹部;泵转子,其被布置在所述凹部内,并以可旋转的方式由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支撑;以及第二壳体构件, 其被固定至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凹部的开口端一侧,由此与所述第一壳体构件一起界 定与所述凹部对应的泵工作室。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包括壳体主体部分和排出侧圆筒形部 分,在所述壳体主体部分中形成有所述凹部,所述排出侧圆筒形部分与所述壳体主体部分 形成为一体,由此界定所述冷却水从所述泵工作室的排出通路。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包括罩 部分和吸入侧圆筒形部分,所述罩部分覆盖所述凹部的所述开口端一侧,所述吸入侧圆筒 形部分与所述罩部分形成为一体,由此界定所述冷却水的吸入通路。。得益于该结构,排出通路被完全结合在第一壳体构件中,而界定吸入通路的第二 壳体构件与泵工作室的吸入通路侧室壁一体地形成。因此,泵设备的壳体的结构被简化为 主要组件划分为两个部分的两分体结构。因此,冷却水的吸入通路以及冷却水的排出通路 划分出去。因此,无需如现有技术使用多个较大垫圈密封件,由此能够降低泵设备的成本以 及组装所需的工时。在上述泵设备中,所述冷却系统可以包括位于所述吸入通路中的中途位置处的温 度调节装置,所述温度调节装置能够对从上游侧向泵工作室一侧吸入的所述冷却水的流量 进行限制;并且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由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的所述吸入侧圆筒形部分支撑,由 此被布置在所述吸入通路中的中途位置处。得益于该结构,能够预先将温度调节装置结合在泵设备的第二壳体构件内,由此 减少组装所需的工时。此外,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对所述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并且所述温度调节 装置可以根据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对通过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冷却水的流量与离开所述内燃 机的所述冷却水的流量的比率进行调节。得益于该结构,通过将冷却水的温度调节到适当的范围内,能够缩短内燃机的暖 机时间并将发动机的运转温度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在上述泵设备中,已经通过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冷却水可以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 上游侧被吸入所述吸入通路,并且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可以具有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将 另一通路和所述吸入通路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下游侧连接,使得将已经绕过所述散热器 的所述冷却水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的下游侧被引入所述吸入通路。得益于该结构,如果根据温度调节装置的安装方式以及连接端口的构造来制造泵 设备的壳体的主要构件中的第二壳体构件,则泵设备能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内燃机。在上述泵设备中,所述泵转子可以被构造为通过所述泵转子的旋转,来沿离心方 向对所述冷却水施力,并且所述排出通路可以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形成所述凹部的内周 壁表面中具有开口。得益于该结构,吸入通路在紧接着泵工作室的上游位置处的方向接近于泵转子轴 线的方向,由此可通过第二壳体构件方便地形成涡流室。在泵设备中,所述第二壳体构件可以被形成为使得所述吸入通路的位于所述温度 调节装置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吸入通路的位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上 游侧的上游侧通路部分的直径,所述下游侧通路部分具有朝向下游侧直径变大的锥台形部 分,并且封闭所述凹部的所述第二壳体构件的下游侧端部可以与所述下游侧通路部分的所 述锥台形部分相对应地朝向下游侧直径逐渐增大。
得益于该结构,可以方便地设计在温度调节装置的下游侧将另一管路通路连接至 吸入通路的连接端口,并且通过将温度调节装置从吸入通路的下游端一侧插入,能够方便 地将温度调节装置安装在第二壳体内。根据本发明,因为通过其中由第二壳体构件形成泵工作室的吸入通路侧室壁的结 构而简化了将泵设备的壳体划分为各主要构件的分体结构,故无需划分出冷却水的吸入通 路或冷却水的排出通路,由此避免了需要设置多个较大垫圈密封件的情况。因此,可以降低 泵设备的成本及组装所需的工时。因此,能够提供可降低装配发动机所需工时的低成本泵 设备。


将参考附图,在以下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描述本发明的特征、 优点、以及技术及产业意义,其中类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类似的元件,其中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泵设备的剖视图;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泵设备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泵设备的第一壳体构件的总体构造以及冷却 水的流动方向的立体图;图4以沿与图3中所示的立体图的方向不同的方向所取的立体图示出了根据本发 明的实施例的泵设备的第一壳体构件的总体构造以及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并且图5是配备有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泵设备的内燃机的冷却系统的示意性结构 示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图1至图4所示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泵设备被布置在其总体结构如图5所示 的发动机冷却系统10 (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中。该发动机冷却系统10与图5所示的发动 机1一起被安装在车辆(未示出)中。如图5所示,发动机冷却系统10包括向作为内燃机的发动机1的内部泵送冷却水 并使冷却水在循环路径(如下所述)中进行循环的水泵11 ;来自发动机1的冷却水可以通 过的散热器12 ;以及能够响应于通过第二循环通路W2(第二循环通路W2绕过散热器12)的 冷却水的温度来对通过第一循环通路Wl (第一循环通路Wl通过散热器12)的冷却水的流 量进行限制的温度调节装置15。此外,在此发动机冷却系统10中,车厢侧加热器(加热换 热器)16也连接至管道。车厢侧加热器16能够在来自发动机1的冷却水通过车厢侧加热 器16时对要被引入车厢的空气进行加热。当水泵11(下文详述)被来自发动机1的动力驱动时,水泵11吸入在散热器12 中已经经过热交换的冷却水及/或已经绕过散热器12的冷却水,并将该冷却水泵送入发动 机1。散热器12是通过与作为冷却风供应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来对已经通过水套Iw(未 详细示出)(水套Iw是设置在发动机1中的冷却通路)的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换热器。尽管未详细示出,但第一循环通路Wl是提供了发动机1中的冷却通路与散热器12 中的热交换通路之间的连通的管道通路(未详细示出)。第二循环通路W2具有绕过散热器12的管道通路。温度调节装置15被布置在水泵11的吸入侧,由此可对通过第二循环通路W2的冷 却水的温度进行感应并做出响应,并能够根据冷却水温来调节通过散热器12的冷却水的流量。温度调节装置15例如具有图1所示的结构,该结构包括凸缘框架15a,其外周部 分被支撑在水泵11的吸入侧并且其内周部分具有环形阀座(未以标记标识);静止杆15b, 其固定至凸缘框架1 的在轴向上的端部并向中心侧突伸;热响应部分15c,其中插入有静 止杆15b并容纳有热媒管(thermo-wax)(未示出);安装至热响应部分15c的外周侧的阀 部分15d ;以及沿阀关闭方向对热响应部分15c及阀部分15d施力的压缩盘簧15e。换言之,温度调节装置15被构造为阀,并随着热媒管响应于热量发生体积变化时 打开、关闭和改变开度。根据热响应部分15c中热媒管的体积变化,热响应部分15c相对于 静止杆1 沿轴向发生位移以打开或关闭阀部分15d。因为该结构,发动机冷却系统10能够通过利用水泵11来对发动机1的冷却水进 行循环,并在冷却水的温度上升至热媒管的体积开始扩大的情况下的温度时,通过散热器 12来对冷却水进行冷却。本实施例中布置在发动机冷却系统10中的泵设备具有图1所示的结构,其中温度 调节装置15被结合在水泵11的吸入侧。具体而言,水泵11包括第一壳体构件21,其设置有大致圆形的凹部21c ;泵转子 23,其容纳在凹部21c中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第一壳体构件21经由主轴轴承22支撑;以及 第二壳体构件25,其固定至第一壳体构件21的凹部21c的开口端一侧,使得第二壳体构件 25与第一壳体构件21 —起界定了与凹部21c对应的泵工作室24。泵转子23的轴线与温 度调节装置15的轴线彼此大致重合。如图1、图3及图4所示,第一壳体构件21包括壳体主体部分21a和排出侧圆筒形 部分21b,在壳体主体部分21a中形成有凹部21c,排出侧圆筒形部分21b与壳体主体部分 21a形成为一体,由此界定了冷却水从泵工作室M导出的排出通路26。第一壳体构件21 是水泵11的主壳体构件。壳体主体部分21a的外周部分具有多个(例如,四个)突起,突 起沿径向突伸以用于将水泵11紧固并固定至发动机1的发动机缸体的一部分。每个突起 均具有螺栓孔2 Ih。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壳体构件25包括罩部分2 和吸入侧圆筒形部分25b,罩 部分2 覆盖第一壳体构件21的凹部21c的开口端一侧,吸入侧圆筒形部分2 与罩部分 25a形成为一体,由此界定冷却水的吸入侧通路27。如下所述,第二壳体构件25是其中布 置有温度调节装置15的水入口构件。泵转子23包括在转动时沿离心方向推动冷却水的泵叶轮部分23a,以及经由图2 所示的带轮四通过来自发动机1的动力而旋转并被驱动的转子轴部分2 (参见图1)。当 发动机1运转时,泵转子23以相对于发动机转速[rpm]的恒定转速比被驱动。如图1、图3及图4所示,排出通路沈的内端部^a的开口形成在第一壳体构件 21的凹部21c的内周壁表面21i中,使得在泵转子23的转角的特定范围内,从泵转子23排 出的冷却水被弓I入排出通路沈。内端部26a的开口具有比排出通路沈的通路宽度hw更大 的开口宽度(参见图3)。此外,排出通路沈从其内端部26a大致沿与泵转子23的外周相切的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排出通路沈的位于排出侧圆筒形部分21b的外端侧的位置处 的外端部26b具有大致矩形形状(其也可呈大致卵形或椭圆形)。第二壳体构件25被形成为大致呈裙状,其中吸入侧通路27的位于温度调节装置 15下游侧的下游侧通路部分27b的直径大于吸入侧通路27的位于温度调节装置15上游侧 的上游侧通路部分27a的直径。下游侧通路部分27b具有锥台形部分27e,其直径朝向下游 侧逐渐变大。此外,与下游侧通路部分27b的锥台形部分27e对应,使第二壳体构件25的 下游侧端部2 在直径方面朝向下游侧逐渐变大(其直径逐渐变大),呈喇叭状。此外,第二壳体构件25具有连接端口 25j,连接端口 25j将另一管道通路观与吸 入侧通路27的下游侧通路部分27b在温度调节装置15的下游侧连接,使得在已经通过散 热器12的冷却水被吸入吸入侧通路27的上游侧通路部分27a的情况下,经由连接端口 25 j 将已经绕过散热器12的冷却水引入吸入侧通路27的下游侧通路部分27b。另一管道通路 观例如是作为第二循环通路W2的一部分因而绕过散热器12的旁路通路。温度调节装置15被支撑在第二壳体构件25的吸入侧圆筒形部分2 中的内部位 置处,由此被布置在吸入侧通路27的中途部分中。具体而言,位于吸入侧通路27的中途部 分中的固定位置处的温度调节装置15对从散热器12 —侧(上游侧)向泵工作室M —侧 吸入的冷却水的流量进行限制。换言之,温度调节装置15能够根据热响应部分15c —侧的 冷却水温度来对通过散热器12的冷却水的流量与离开发动机1的冷却水的流量的比率进 行调节。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预先分别模制形成水泵11的涡流腔的室壁部分的罩部分 25a、以及作为水入口构件的吸入侧圆筒形部分25b,并且,当罩部分25a的上游侧端部与吸 入侧圆筒形部分2 的下游侧端部彼此咬边固定成为一体时,温度调节装置15被布置并固 定在第二壳体构件25内的内部的吸入侧通路27中的中途位置(位置)处。但是,也允许 采用其他方法。例如,第二壳体构件25的罩部分2 与吸入侧圆筒形部分2 可预先一体 地模制,并且温度调节装置15可从锥台形部分27e —侧(即,从吸入侧通路27的下游端) 被插入第二壳体构件25,并且温度调节装置15的外周凸缘部分15f可嵌合装配至第二壳体 构件25的内壁,换言之,温度调节装置15的外周凸缘部分15f以及第二壳体构件25的内 壁可设置有用于彼此嵌合装配的合适的凹部以及突起或者可弹性变形部分。此外,第一壳体构件21及第二壳体构件25可由各种不同材料模制而成,例如,树 脂、以及诸如铝铸模合金及铝铸造合金等的铸模合金。用于将第一壳体构件21与第二壳体 构件25接合的方法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采用焊接或嵌合作为接合方法,也可采用经由 垫圈密封件的螺栓紧固法。尽管图中未详细示出,但第二壳体构件25具有环形固定区域,该环形固定区域咬 边、焊接或粘附至第一壳体构件21的与第一壳体构件21的凹部21c的开口端边缘相邻的 部分,或者,第二壳体构件25具有通过螺栓B (参见图1)紧固的紧固区域及环形咬边区域, 以通过密封环或垫圈密封件被咬边固定至第一壳体构件21。此外,第二壳体构件25例如可通过承接式接头结构被装配至第一壳体构件21的 凹部21c的开口端部,然后可在第一壳体构件21与第二壳体构件25的沿轴向彼此面对的 一对环形表面部分之间及/或这两个构件的沿径向彼此面对的一对圆筒形表面之间完成 稳定的紧固或密封。7
在图3及图4中,从第一壳体构件21外部向凹部21c内延伸的箭头Al示出了冷 却水被吸入泵工作室M的大致方向,而从凹部21c的中心部分向内端部26a—侧延伸的箭 头A2示出了冷却水被泵转子23推动的方向,而通过排出通路沈的箭头A3示出了通过排 出通路沈从泵工作室M排出冷却水的排出方向。下面,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工作情况。在本实施例中,布置在水泵11附近的温度调节装置15预先被结合在第二壳体构 件25内,第二壳体构件25对应于水泵11的水入口构件。通过将第二壳体构件25接合至 其中布置有泵转子23的第一壳体构件21来完成对泵设备的组装。在此情况下,在界定了吸入侧通路27的第二壳体构件25与起泵工作室M的吸入 侧通路27 —侧室壁作用的罩部分2 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通过与第一壳体构件21 —体 地形成排出侧圆筒形部分21b,排出通路沈被完全结合到第一壳体构件21中。因此,泵设 备的壳体的结构被简化为其主要构件被划分为第一壳体构件21及第二壳体构件25的两分 体结构。此外,冷却水的吸入侧通路27以及冷却水的排出通路沈均未被划分出去。因此, 无需如现有技术那样使用多个较大垫圈密封件,由此能够降低泵设备的成本并减少进行组 装所需工时。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温度调节装置15被第二壳体构件25的吸入侧圆筒形部 分2 支撑,由此被定位在吸入侧通路27的中途部分中,故能够预先将温度调节装置15结 合在泵设备的第二壳体构件25中,由此可减少组装所需工时。此外,因为温度调节装置15根据冷却水的温度来对通过散热器12的冷却水的流 量与来自发动机1流出的冷却水的流量的比例进行调节,故能够通过将冷却水的温度调节 至合适的范围,来缩短发动机1的暖机时间,并将发动机1的运转温度保持在合适的范围 内。此外,因为第二壳体构件25具有在温度调节装置15的下游侧将另一管道通路观 连接至吸入侧通路27的连接端口 25 j,故通过根据温度调节装置15的安装方式以及连接端 口的构造来制造泵设备的壳体的两个主要构件中的第二壳体构件25,本实施例的泵设备能 够适于各种类型的发动机1。此外,因为通过泵转子23的转动沿离心方向推动冷却水,并且因为排出通路沈在 第一壳体构件21的界定了凹部21c的内周壁表面21i中具有开口,故吸入侧通路27在紧 邻泵工作室M上游的位置处的方向接近泵转子23的轴线的方向,由此可通过第二壳体构 件25方便地界定或形成涡流室等。此外,吸入侧通路27的下游侧通路部分27b具有锥台形部分27e,锥台形部分27e 的直径朝向下游侧逐渐变大,并且,与吸入侧通路27的锥台形部分27e相对应地,第二壳体 构件25的下游侧端部25e的直径朝向下游侧逐渐变大。因此,可以方便地设计用于在温度 调节装置15的下游侧将另一管道通路观连接至吸入侧通路27的连接端口 25j,并且可以 通过将温度调节装置15从吸入侧通路27的下游端一侧插入,温度调节装置15可被方便地 安装至第二壳体构件25的内壁部分。在完成了对泵设备的组装以及将泵设备安装至发动机1之后,在发动机1运转过 程中水泵11被驱动,由此冷却水在第一循环通路Wl及第二循环通路W2中的至少一者中循 环。然后例如在冷却水温度较高时,通过第一循环通路Wl的冷却水被散热器12冷却。当冷却水温度较低时,通过散热器12的冷却水的流量受到温度调节装置15的限制,由此使通 过第一循环通路Wl的冷却水的温度迅速升高,由此使发动机1迅速暖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因为通过其中由第二壳体构件25形成泵工作室M的位于 吸入侧通路27 —侧的室壁的结构而简化了被划分为两个主要构件的泵设备的壳体划分结 构,故无需将冷却水的吸入侧通路27或冷却水的排出通路沈划分出去,由此解决了需要为 分体结构设置多个较大垫圈密封件的问题。因此,可降低泵设备的成本并减少组装所需工 时。因此,能够设置低成本泵设备,其能够减少组装发动机1所需工时。此外,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温度调节装置15使用了热媒管(wax),但应当理解,在 本发明中,可以使用对冷却水温度做出响应的任何开闭装置。此外,泵转子23可具有任意 叶片构造。此外,本发明并不限于其中与水入口构件形成为一体的第二壳体构件25的构造 是图1所示的钟底构造的结构。还可采用如下结构吸入侧通路27在吸入侧通路27的位 于温度调节装置15的外周凸缘部分15f下游侧的任意中途位置处的直径较大,并且另一管 道通路观连接至第二壳体构件25的对吸入侧通路27的径向膨大部分进行围绕的一部分 的结构。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的泵设备中,通过其中泵工作室的吸入通路侧室壁由第二 壳体构件形成的结构来简化了其中主要构件被划分的泵设备的壳体划分结构,并且无需划 分出冷却水的吸入通路以及冷却水的排出通路,由此解决了需要为划分结构设置多个较大 垫圈密封件的问题。此外,可以减少泵设备的成本及组装所需工时。因此,可以提供能够减 少组装发动机所需工时的低成本泵设备。此外,本发明可用于泵设备,具体可应用于任何具 有水泵功能并被安装在用于车辆的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中的泵设备。
权利要求
1.一种泵设备,其安装在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中,所述冷却系统使所述内燃机的冷却水 进行循环,并根据所述冷却水的温度来对所述冷却水进行冷却,所述泵设备的特征在于包 括第一壳体构件(21),其具有大致圆形的凹部;泵转子(23),其被布置在所述凹部内,并以可旋转的方式由所述第一壳体构件支 撑;以及第二壳体构件(25),其被固定至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所述凹部的开口端一侧,由此与 所述第一壳体构件—起界定与所述凹部对应的泵工作室04),其中,所述第一壳体构件包括壳体主体部分(21a)和排出侧圆筒形部分Olb),在 所述壳体主体部分中形成有所述凹部,所述排出侧圆筒形部分与所述壳体主体部分形成为 一体,由此界定所述冷却水从所述泵工作室04)的排出通路,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构件05)包括罩部分(25a)和吸入侧圆筒形部分0 ),所述罩部 分覆盖所述凹部的所述开口端一侧,所述吸入侧圆筒形部分与所述罩部分形成为一体,由 此界定所述冷却水的吸入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泵设备,其中所述冷却系统包括位于所述吸入通路中的中途位置处的温度调节装置(15),所述温度 调节装置能够对从上游侧向泵工作室04) —侧吸入的所述冷却水的流量进行限制;并且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 由所述第二壳体构件0 的所述吸入侧圆筒形部分支撑,由 此被布置在所述吸入通路中的中途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泵设备,其中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对所述冷却水进行冷却的散热器(1 ;并且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 根据所述冷却水的温度,对通过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冷却水的 流量与离开所述内燃机的所述冷却水的流量的比率进行调节。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泵设备,其中已经通过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冷却水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巧)的上游侧被吸入所述吸 入通路,并且所述第二壳体构件0 具有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将另一通路和所述吸入 通路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 的下游侧连接,使得将已经绕过所述散热器的所述冷却水 在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 的下游侧被引入所述吸入通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泵设备,其中通过所述泵转子的旋转,所述泵转子沿离心方向对所述冷却水施力,并且所 述排出通路在所述第一壳体构件的形成所述凹部的内周壁表面中具有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泵设备,其中所述第二壳体构件0 被形成为使得所述吸入通路的位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5)下 游侧的下游侧通路部分的直径大于所述吸入通路的位于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 上游侧的 上游侧通路部分的直径,所述下游侧通路部分具有朝向下游侧直径变大的锥台形部分,并 且封闭所述凹部的所述第二壳体构件0 的下游侧端部与所述下游侧通路部分的所述锥 台形部分相对应地朝向下游侧直径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泵设备,其中所述温度调节装置(1 的轴线与所述泵转子的轴线彼此大致一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泵设备,其安装在内燃机的冷却系统中,并包括第一壳体构件(21),其具有大致圆形的凹部(21c);泵转子(23),其被布置在凹部(21c)内;以及第二壳体构件(25),其被固定至第一壳体构件(21),由此界定与凹部(21c)对应的泵工作室(24)。第一壳体构件(21)包括壳体主体部分和排出侧圆筒形部分(21b),在壳体主体部分中形成有所述凹部(21c),排出侧圆筒形部分与壳体主体部分(21a)形成为一体,由此界定冷却水的排出通路(26)。第二壳体构件(25)包括罩部分(25a)和吸入侧圆筒形部分(25b),罩部分覆盖凹部(21c)的开口端一侧,吸入侧圆筒形部分与罩部分(25a)形成为一体,由此界定冷却水的吸入通路(27)。
文档编号F01P7/16GK102042071SQ201010522088
公开日2011年5月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0月20日
发明者山形光正 申请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