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时间截面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61086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变时间截面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可变时间截面控制装置本发明适用于内燃机流体节流控制领域,主要涉及可变时间截面控制装置(本发明中所指的时间截面定义为=/ fdt,f为流体通道截面积,dt为时间微分元),对内燃机的气门有效相位、工作时间及有效升程进行状态控制,明显解决低温起动性能存在的技术瓶颈,据此改善,通过优化结构及燃烧等技术参数,能使内燃机获得优良经济性、动力性、排放性能等指标。目前,内燃机气门控制机构中大多采用固定的气门定时、相位和升程,相应的凸轮型线参数的确定通常采用折中设计方案。它仅代表了某些特定的有限的工况点上的优化方案,而大多数内燃机均必须在速度与负荷宽广的范围内工作,因而其不可能兼顾全域工况的综合性能指标,导致存在内燃机的经济、动力性能不佳,由于要考虑低温起动性能,通常压缩比要满足低温起动的条件,使压缩终了温度达到及高于燃油的自然温度,而在运行时压缩比就显得过高,导致最高爆压升高,使内燃机的工作粗暴,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如机械负荷加大NOx,噪声增大,有害气体排放浓度增高,可靠性下降等等。 在众多的试验研究工作中除了优化进、排通道及换气机构的几何参数、采用4气门技术、合理布置气门位置,优化燃烧室结构等外,通过可变气门相位、可变工作时间和可变升程来改善性能是一条重要途径。在中外专利文献中,有许多对气门相位、工作时间及升程其中之一或全部加以改变的例子,包括机械驱动方式、电磁驱动方式、液压驱动方式及其它混合方式等。与传统气门定时相比较,可变气门定时(WT)机构明显改善内燃机的动力性能以及燃油经济性具有巨大潜力,经济性能改善16%左右,功率提高20%左右。内燃机工作者已提出并实施了许多方案,旨在优化流动过程,改善流体动态特性,但限于制造成本、运行可靠性、机构的复杂性、系统的适用范围等诸多因素,目前只有少数功能简单的系统应用于内燃机产品中。Hara. S.的美国专利US5452694,“配气相位改变装置”;Haas M.的德国专利DE4404145,“配气相位改变装置”及Spath MJ.的美国专利US5431133,“气门升程改变装置”等的共同特点是在凸轮轴上为驱动每个气门配置了两组或三组凸轮,分别对应于内燃机高、中、低速时的配气要求,在实践中可满足部分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由于调节作用是分段式进行的,因而其适应性受到限制,不可能在全域工况范围内达到最佳、且需要增设相应的机构用于完成从一个凸轮到另一个凸轮的过渡机构及由于运动环节增加而导致间隙变化而增设的间隙补偿器,同时由于输入量的不连续而影响性能输出指标。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第970251号(1997年)论文中,德国Berg M等人设计了“ A控制-机械全柔性气门控制机构”,其通过在气门顶部附加一个三角形凸轮及牵引杆或挺柱机构和锁紧凸轮等,实现对气门升程、开启时间和相位角连续调整。试验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同时,低速下噪声明显降低。但机构及其控制较复杂其三角形凸轮及其驱动控制机构的通用性较差,对确定几何参数的机构其控制模式不可能进行动态调整;且由于附加机构受力大且复杂,导致增设零部件磨损严重;驱动耗功大;明显影响该机构调节效果的因素较多,它包括凸轮轴座和机油温度以及内燃机转速对斜滑阀的调节作用的影响等负面因素。
迈克尔.B.赖利发明的中国专利号94193867.0,“内燃机所用可变阀门的升程装置”,以改变摇臂和指状从动件的枢轴位置来实现。枢轴及摇臂或指状从动件均有与该枢轴匹配的齿牙枢轴滚动跨过一根固定齿条以改变阀门升程与凸轮升程的比率。调整间隙对于枢轴的所有位置均可是恒定的,或可随枢轴的位置而改变。由枢轴支承导板与一个固定的齿条刻划的枢轴运动轨迹,可为一环形或接近此环形的弧形。改变调节间隙与枢轴位置之间的关系产生出受控的相位变化及工作时间变化。该装置附加零部件较多,机构复杂等,存在以下缺陷由于依赖变动摇臂某个支承点的方式实现位移的缩小或放大,因而为克服气门弹簧力摇臂的受力的大小将随支承点的运动而变化,从而导致齿条的磨损不均匀,尤其是在气门最大升程时磨损最为严重;由于摇臂传动比的变化引起阀门间隙随之变化;对于确定的摇臂和驱动凸轮,其摇臂传动比及阀门升程比率受限于零件的几何参数,从而限制其调节作用范围;由于附加零部件受力大、运动阻力大、传动环节多等而影响其动态响应特性。可变气门控制机构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是通过液压系统来寻找最佳气门控制策略,在此方法中,凸轮顶杆使密封的液压油或经过一个固定的小孔、或经过一个受控小孔而流 出。对被动式结构方式而言,其结果是阀门在内燃机低速时打开得不大或时间不长,而在高速时流出的液体又不足以使阀门的运动不同于常规系统。积极的控制方式可使升程和工作时间得到精确控制,其结果是由于单是阀门运动就足可控制进气过程,常规节流将被废弃。此系统在美国汽车工程师学会(SAE)第930820号论文(Urata与其他人等)中描述过。该系统的缺陷包括阀门开启工作可靠性较差,由于油液随温度而粘度变化导致机械运转变动,系统复杂。尽管安装了该系统的内燃机显示出低速时转矩明显改进,安装在汽车上燃料节省1%。然而机械系统对于一系列要求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以上列举的专利及文献所涉及的可变气门定时机构的共同之处是气门的升程是绝对变化值(即是气门实际运动位移);引起最大升程变化的力仍然直接作用在气门杆顶部,受力大、易磨损;由于增加的运动副在调节过程中将引起气门间隙随之变化,从而影响内燃机性能;需要增设间隙补偿器;机构复杂、成本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可变时间截面控制装置,该装置可对内燃机(特别是柴油机)的排气门开闭相位、工作时间、升程进行控制,从而明显改善内燃机的低温起动性能,据此项改进,可对内燃机的燃烧室、技术参数、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可降低燃料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功率、扭矩;降低噪声和振动;使内燃机在全速和全负荷范围内具有优良的性能指标。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在常规内燃机排气门及气门座圈处增设了节流控制阀和相应的控制机构等。节流控制阀与排气门及气门座圈有一公共轴线(注本文中的“公共轴线”等同于“轴线”),排气门可沿公共轴线上下(注本文中定义朝关闭门门方向的运动为“上”;朝开启门门方向的运动为“下”)运动,节流控制阀也可沿公共轴线上下运动,排气门与节流控制阀之间存在各自独立的轴向相对运动,由于其相对位置的特殊性,使之
形成了在内可控的柔性时间截面(对于气门式内燃机而言q=丨片供,f为流体
通道截面积;n为内燃机转速;dt为时间微分元W炉为曲轴转角微分元),即可获得排气有效相位、工作时间、有效升程在其运动过程中可变。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I)节流控制方便,驱动消耗功率小;2)结构简单,成本低廉;3)气门有效升程可分级变化;4)气门开启及关闭时间分级变化;5)据此对内燃机其它参数优化,工艺性好。本发明是通过排气门与节流控制阀之间的独立的相对运动方式改变气门相位、工作时间、有效升程。气门及其驱动机构运动仍保持原方式,增设了节流控制阀和相应的控制机构,其工作原理完全不同于现行的可变气门定时机构的原理,对于气门式内燃机,可在工 况内实施分级控制排气过程,有利于实现内部EGR,本发明具有如下特点I)设计方案可应用于传统挺杆方式、顶置凸轮轴式及其它方式驱动气门式内燃机;2)设计方案可应用于每一气缸单个进气门和/或排气门,或每一气缸多个进气门和/或排气门;3)机械结构简单,增加零件数少;4)节流阀与节流控制阀之间独立的相对运动方式柔性地改变气门有效相位、工作时间、有效升程;5)低温起动性能可得到明显改善,起动耗功大幅度降低;由于低温起动的技术瓶颈被突破,从而其它相关性能得到大幅度的改善;6)噪声和振动可得到明显改善;7)排放指标可得到改善,便于EGR(废气再循环)控制;8)部分负荷工况及额定工况均具有优良的经济性能。以下以气门式内燃机进、排气系统控制为例设计附图图I是现行普遍采用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结构剖视简图;图2是现行普遍采用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M向视简图;图3是现行普遍采用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A-A旋转剖视简图;图4是本发明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B-B工作状态旋转剖视简图;图5是本发明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结构剖视简图;图6是本发明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N向视简图;图7是本发明的内燃机起动过程中B-B旋转剖视进排气门处结构简图;图8是本发明的内燃机减压过程中B-B旋转剖视进排气门处结构简图;图9是本发明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剖视结构简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减压节流控制构件部件结构简图;图11是本发明的节流控制阀部件结构简图;图12是本发明的气门有效升程AH等于气门实际升程Hl时的曲线图;图13是本发明的气门有效升程AH为0时的曲线图;图14是本发明的气门有效升程AH=气门实际升程H I-节流控制阀升程H2时的曲线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I是现行普遍采用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结构剖视简图,图3是现行普遍采用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A-A旋转剖视简图。传统内燃机气缸盖总成主要由气门室盖罩4,摇臂8,摇臂座9,摇臂轴10,气门锁夹11,气门弹簧座12,气门弹簧13,气缸盖构件15、气门导管16,进气门17,排气门18,气缸盖19,气门座20,进气通道14,排气通道21等组成。来自凸轮传递到摇臂8的力作用在进气门17、排气门18顶部,压缩气门弹簧13,开启进气门17、排气门18,由于压差的存在,流体被强制在气缸盖19内的进气通道14、排气通道21内运动,当来自凸轮传递到摇臂8的作用力逐渐减少、撤除后,进气门17、排气门18在气门弹簧13力的作用下分别关闭,完成进气或排气过程,由于各运动机构的几何参数均已经确定,因而进、排气门开启和关闭的定时、相位和升程也已固定,其设计代表了某些特定工况点上兼顾综合指标的折中方案。图I是现行普遍采用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结构剖视简图,图2是现行普遍采用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M向视简图。减压机构由减压螺栓1,减压轴2,减压阀3,气门室盖罩4,减压弹簧5,螺母6,操作手柄7等组成,减压轴2上部有方,操作手柄7通过螺母6连接在一起,减压螺栓I通过螺纹与减压轴2连接在一起,减压轴2下部成凸状,减压阀3下部成凹状,彼此耦合,转动操作手柄7减压螺栓I通过螺纹与减压轴2 —体,在凹状斜边分力作 用下往下运动,推动摇臂8,传递到排气门18下行,排气门18被打开,转动内燃机时,此时无压缩力阻力,便于提高转动速度。图4是本发明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工作状态B-B旋转剖视简图,图5是本发明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结构剖视简图;在主要由气门室盖罩4,摇臂8,摇臂座9,摇臂轴10,气门锁夹11,气门弹簧座12,气门弹簧13,气缸盖构件15,气门导管16,进气门17,排气门18,气缸盖19,气门座20,进气通道14,排气通道21等组成的现行普遍采用的内燃机缸盖总成中增设了气门室盖罩36,节流控制阀22、销23,节流控制阀构件24,锁紧螺母27,节流控制阀构件28,弹簧29,弹簧压紧螺帽30,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等,气门导管16,进气门17,排气门18,节流控制阀22,气门座20等安装在同一轴线(即公共轴线)上;节流控制阀22底部与排气门18的裙部配合,节流控制阀22外圆与排气通道21内壁及气门座20内孔配合;气缸盖19上的气门导管16附近有一平行于气门导管16轴线(公共轴线)的偏心孔38,节流控制阀构件24从偏心孔38中穿过,节流控制阀构件24和节流控制阀构件28通过锁紧螺母27连接在一起,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通过节流控制阀构件24来控制节流控制阀22 ;节流控制阀22受到来自弹簧29力的作用可沿轴线在排气21内壁及气门座20内作上下运动,节流控制阀22也可随来自排气门弹簧25力的作用向上运动;排气门18可在来自摇臂8和排气门弹簧25力的作用下沿气门导管16轴线上下(开闭)运动;排气门18、节流控制阀22相对于气门导管16、排气通道21和气门座20内孔存在独立的相对运动,其相对运动构成有效可变时间截面;排气门18运动过程中,节流控制阀22上下运动可控制气门18开闭的有效相位、工作时间、有效升程,其手动或自动实现方式可以是机械方式、液压或气动控制方式、电力电磁控制方式或其它方式。转动操作手柄7,分为三种位置状态,分别为减压位置、起动位置、工作位置。在运行状态时,转动操作手柄7至工作位置,节流控制阀22、节流控制阀构件24,锁紧螺母27,节流控制阀构件28组成的节流控制阀部件在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上设有的斜面41分力作用下提升至平台42上。
根据内燃机的状态参数(包括转速、负荷、温度及环境参数等)状态,通过节流控制阀构件28手动或自动控制节流控制阀22的运动状态,节流控制阀22上下运动,可控制排气门18开启的有效相位、工作时间、有效升程;当在额定负荷及超负荷运行时,节流控制阀10底部不与气门9裙部接触,不起节流作用;当低于额定负荷下运行时,节流控制阀22可沿轴线上下运动,以控制排气门18开启的有效时间截面,相应控制排气量。负荷大则有效时间截面大,反之则小;对于内燃机在动态负荷运行时,可分级手动控制节流控制阀22的运动位置,或应用其它方式控制节流控制阀22的运动,自动寻求最优工作状态,具有极大灵活性,可实现多模式运行(起动模式、经济模式、低排放模式、超负荷模式等)。对于多进气门、多排气门内燃机,在同一气缸内,可根据不同流体涡流强度及进、排气量的需要来控制各个节流控制阀22的运动。对于多气缸内燃机同样适用上述方案。本发明应用于排气门中,节流控制阀22在排气过程中的位置直 接影响排气阻力,通过控制残余在气缸内的废气量,利用废气改善排气品质,实现缸内直接EGR控制;在低温起动过程中,控制节流控制阀22与排气门18的有效时间截面积,将前一循环中一定量的未燃或已燃混合气强制驻留在气缸内,明显提高下一循环的压缩温度,使之满足连续着火条件,实现起动顺利。图5是本发明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结构剖视简图,图6是本发明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N向视简图,图10是本发明的减压节流控制构件部件结构简图,减压节流控制构件部件由操作手柄7,螺栓31,弹簧32,平垫33,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组成,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安装在气门室盖罩36内孔上,销35限制位置,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上部有方,操作手柄7通过螺栓31,弹簧32,平垫33连接在一起,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中部圆周上设有平台40,斜面41,平台42,扭动操作手柄7转动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提升节流控制阀构件28上平台47控制节流控制阀22运动,节流控制阀构件28运动轴线与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运动轴线平行。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下部圆周上设有减压斜面44,转动操作手柄7,分为三种位置状态,分别为减压位置、起动位置、工作位置。减压位置时,减压斜面44斜边分力作用下往下运动,推动摇臂8,传递到进气门17下行,进气门17被打开,转动内燃机时,此时无压缩力阻力,便于提高起动转速。图7是本发明的内燃机起动过程中B-B旋转剖视进排气门处结构简图,来自摇臂8的力直接作用在进气门17,排气门18顶部,通过气门锁夹11和进气门弹簧座12,气门弹簧座26,压缩进气门弹簧13,排气门弹簧25,进气门17,排气门18分别沿各自轴线向下运动(开启气门);节流控制阀22受到来自弹簧29力的作用可沿轴线在排气21内壁及气门座20内作上下运动,节流控制阀22也可随来自排气门弹簧25力的作用向上运动,节流控制阀22可随排气门18沿公共轴线向上运动,节流控制阀22的位置由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控制,由于气缸内与外界存在气压差,废气流体被强制从气缸经气缸盖19内的流体通道21排出,完成起动时的换气过程;当来自摇臂8力逐渐减少、至撤除后,排气门18在气门弹簧25力的作用下逐渐关闭;关闭过程中节流控制阀22的环形筒底部在排气门18的裙部向上运动力的作用下,复位到原起始位置,节流控制阀22也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控制下复位。转动操作手柄7,分为三种位置状态,分别为减压位置、起动位置、工作位置。在起动状态时,此时,节流控制阀22、节流控制阀构件24,锁紧螺母27,节流控制阀构件28组成的节流控制阀部件在弹簧29力作用下向下运动,通过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中部设定的平台40进行限制其运动行程。排气门18处的节流控制阀22的运动位置尽可能地增大排气阻力,以便将前一循环中一定量的未燃或已燃混合气驻留在气缸内,可改善下一个循环的着火条件环境,直至顺利起动。对于多气缸内燃机同样适用上述方案。本发明在用于改善低温起动时,则可用低成本地实现它。在起动过程中,将排气机构中的节流控制阀22根据环境参数设定在适当位置,控制内部EGR量,以达到最佳效果,使内燃机顺利起动,起动完毕后,将节流控制阀22控制在不起作用状态(复位位置)。本发明由于突破了内燃机低温起动的技术瓶颈,同时对其它性能指标(如燃油消耗率、排放、噪声、振动等)带来明显改善。图8是本发明的内燃机减压过程中B-B旋转剖视进排气门处结构简图,图10是本发明的减压节流控制构件部件结构简图,减压节流控制构件部件由操作手柄7,螺栓31,弹 簧32,平垫33,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组成,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安装在气门室盖罩36内孔上,销35限制位置,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上部有方,操作手柄7通过螺栓31,弹簧32,平垫33连接在一起,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中部圆周上设有平台40,斜面41,平台42,扭动操作手柄7转动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提升节流控制阀构件28上平台47控制节流控制阀22运动,节流控制阀构件28运动轴线与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运动轴线平行。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下部圆周上设有减压斜面44,转动操作手柄7,分为三种位置状态,分别为减压位置、起动位置、工作位置。减压状态时,减压斜面44斜边分力作用下往下运动,推动摇臂8,传递到进气门17下行,进气门17被打开,转动内燃机时,此时无压缩力阻力,便于提高起动转速,此时,节流控制阀22、节流控制阀构件24,锁紧螺母27,节流控制阀构件28组成的节流控制阀部件在弹簧29力作用下向下运动,通过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中部设定的平台40进行限制其运动行程。图9是本发明的内燃机气缸盖总成剖视结构简图,主要由气缸盖构件15,气门导管16,气缸盖19,气门座20,进气通道14,排气通道21等组成,气缸盖19,气缸盖构件15上设有偏心孔38,气门导管16和气门座20过盈配合安装在气缸盖19,气缸盖19上气门座圈20内孔Dl小于气缸盖19上内孔D2 ;气缸盖19,气缸盖构件15可以制成一体,也可以分立。图10是本发明的减压节流控制构件部件结构简图,图8是本发明的内燃机减压过程中B-B旋转剖视进排气门处结构简图,减压节流控制构件部件由操作手柄7,螺栓31,弹簧32,平垫33,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组成,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上部有方,操作手柄7通过螺栓31,弹簧32,平垫33连接在一起,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中部圆周上设有平台40,斜面41,平台42,扭动操作手柄7转动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扭动操作手柄7转动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提升节流控制阀构件28上平台47控制节流控制阀22运动,节流控制阀构件28运动轴线与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运动轴线平行。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中部圆周上设有减压斜面44,平台45。图11是本发明的节流控制阀部件结构简图,图7是本发明的内燃机起动过程中B-B旋转剖视进排气门处结构简图,节流控制阀部件主要由节流控制阀22、销23,节流控制阀构件24,锁紧螺母27,节流控制阀构件28等组成,节流控制阀22成环形圆筒状,其内圆周上内突出一实体部分,用于与节流控制阀构件24连接,节流控制阀构件24为杆状,节流控制阀22与节流控制阀构件24通过销23固定在一起,节流控制阀构件24的一端为螺纹结构,通过锁紧螺母27把节流控制阀构件28和节流控制阀构件24锁紧连接在一起,节流控制阀构件28的一端为螺纹孔,与节流控制阀构件24连接,另一端为沉孔46,弹簧29放置其内,中部设有平台47,弹簧29作用在节流控制阀构件28推动其下行。图12 14所示,是本发明的气门有效升程随曲轴转角变化曲线图,有效相位控制范围为小G (0,0),0为气门开闭角;时间控制范围t G (0,0/6n);有效升程AH =气门实际升程H I-节流控制阀升程H2,有效升程控制范围AH G (0,Hmax),Hmax为排气门18最大实际升程。图12是本发明的气门有效升程AH等于气门实际升程Hl时的曲线图,此时节流控制阀22升程H2为0,可控时间截面区域也为0,内燃机运行在高负荷或超负荷状态。此时节流控制阀22对有效相位、工作时间及有效升程不起控制作用。图13是本发明的气门有效升程AH为0时的曲线图,此时节流控制阀22升程H2 等于排气门18的实际升程H1,整个区间为可控时间截面区域,内燃机运行在低负荷或低温起动状态。此时节流控制阀22对有效相位、工作时间、有效升程起控制作用。图14是本发明的气门有效升程AH=气门实际升程Hl-节流控制阀升程H2时的曲线图,此时AH大于0,9 ! ^ 9 ( 9 2区间内上部面积为有效时间截面,其余为可控时间截面区域,节流控制阀22升程H2受节流控制阀驱动机构I控制,内燃机运行在中、低负荷状态。此时节流控制阀22对有效相位、工作时间、有效升程起控制作用。
权利要求
1.用于内燃机排气流体节流控制的可变时间截面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主要由摇臂8,摇臂座9,摇臂轴10,气门锁夹11,气门弹簧座12,气门弹簧13,气缸盖构件15、气门导管16,进气门17,排气门18,气缸盖19,气门座20,进气通道14,排气通道21等组成的现行内燃机排气系统中主要增设了节流控制阀22、销23,节流控制阀构件24,锁紧螺母27,节流控制阀构件28、弹簧29,弹簧压紧螺帽30等,节流控制阀22安装在气缸盖19内的排气通道21与气门座20和排气门17所形成的空间内,节流控制阀22成环形圆筒状,其运动轴线与气门导管16轴线平行,通过控制排气门18与节流控制阀22之间的相对运动来控制排气流体通道的截面积和排气门周期性开启及关闭的有效相位、工作时间、有效升程;增设了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操作手柄7,扭动操作手柄7 —定角度到相应位置控制节流控制阀22的运动,实现其运动状态的改变;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控制阀22的一部分或全部制成环形圆筒状,节流控制阀22外圆与排气通道21内壁及气门座20内孔39间隙配合,其底部与排气门18的伞状裙部接触(配合);
3.如权利要求I和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控制阀22成环形圆筒形状,其内圆周上内突出一实体部分,用于与节流控制阀构件24连接;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节流控制阀构件24为杆状,节流控制阀22与节流控制阀构件24通过销23固定在一起;节流控制阀22可沿气门导管16轴线的平行轴线上下运动;
5.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节流控制阀构件24的一端为螺纹结构,通过锁紧螺母27把节流控制阀构件28和节流控制阀构件24锁紧连接在一起;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19、气缸盖构件15上的气门导管16附近有一平行于气门导管16轴线的偏心孔38,节流控制阀构件24从偏心孔38中穿过;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盖19上气门座圈20内孔39的Dl小于气缸盖19上内孔D2 ;气门座圈20内孔39的Dl与节流控制阀22外径D3间隙配合;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通过用锁紧螺母27连接的节流控制阀构件28和节流控制阀构件24来控制节流控制阀22,节流控制阀构件28的一端为螺纹孔,与节流控制阀构件24连接,一端为沉孔46,弹簧29放置其内,弹簧29作用在节流控制阀构件28推动其运动。
9.如权利要求I和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安装在气门室盖罩36内孔上,销35限制位置,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下端圆周上设有斜坡44,扭动操作手柄7转动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推动进气门17下行,实现起动时的减压过程;
10.如权利要求I和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中部圆周上设有平台40,平台42,斜面41,扭动操作手柄7转动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提升节流控制阀构件28上平台47控制节流控制阀22运动,节流控制阀构件28运动轴线与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运动轴线平行。减压节流控制构件34中部圆周上设有减压斜面44,平台45。
全文摘要
可变时间截面控制装置能实现内燃机进排气流体节流控制,尤其是在内燃机起动过程中。本发明主要由气门、缸盖及其内部流体通道、节流控制阀部件、相应控制机构等组成。节流控制阀部件安装在排气道内,气门与节流控制阀部件间的相对运动,可实现运动状态下控制节流过程中的开/闭的有效相位、工作时间、有效升程,也可对发动机部分负荷条件下进行控制。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方便,便于实现缸内EGR控制。应用于内燃机进、排气系统中,可明显解决低温起动存在的技术瓶颈,基于此改善,优化发动机的参数,使发动机在全速全负荷工况具有优良的经济、动力性能、低噪声、低排放等指标。
文档编号F02D9/08GK102797532SQ20111013292
公开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23日
发明者邓国峰 申请人:邓国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