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擎熄火启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191243阅读:16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引擎熄火启动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熄火启动机构,尤指一种适用于机车引擎的熄火启动机构。
背景技术
汽机车所排放的废气是造成空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机车在怠速中(如十字路口红灯暂停)所排放的废气浓度是正常行驶中的好几倍,因此若要有效防止机车在怠速中排放废气,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引擎熄火。此外,碍于环保法规日益严苛要求下,各国环保相关单位逐渐要求汽、机车于等待红绿灯、塞车、及路边暂停等情况下,亦即怠速超过一定时间(如3分钟)时,必须强制引擎熄火。因此如何控制引擎于怠速下熄火,俾抑制汽、机车之气体排放量、及减少汽油燃料之消耗量,实为各车辆生产厂商所急欲解决的问题。一般机车熄火方式大多利用钥匙转动机车锁头使引擎熄火,若要重新启动引擎时,则必须先以钥匙反方向转动机车锁头,再按压引擎启动开关才能启动引擎,对机车骑乘者而言,在引擎熄火与启动过程中,右手必须在机车把手与锁头间来回程动,操作上十分繁琐不便,并非十分理想。有些近几年才上市贩卖的机车,则利用喷射引擎的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 Control Unit :ECU)与侦测机车把手是否被握持的握把感知器及量测机车引擎油门开度的油门感知器电连接,当机车引擎处于熄火状态时,而握把感知器侦测到把手被握持及油门感知器量测机车引擎的油门开度非为零时,控制单元则输出一讯号以控制启动马达运转, 并使其转速达到可启动引擎的门槛转速,用以发动机车引擎。亦即,当机车于怠速且引擎熄火的状态下,可运用握把感知器与油门感知器的侦测讯号而控制启动马达运转、进而发动引擎。此种方式虽可较精确判断并帮助驾驶者完成熄火动作,但需装设许多感知器来量测多种不同且又必需判读的讯息,使得零组件数量增加,整体机车的成本上升,且对驾驶者而言,电子控制单元将引擎熄火是突如其来的动作,并不符合驾驶者直觉意志,并非十分理
想;此外,请参阅图1及图2,其分别为习知机车油门把手的立体图及移除外套的分解图,其油门把手的外套90内套设有一具有卡合部95的套管91,油门线94的一端则卡合于卡合部95上,并藉由上半壳体92与下半壳体93将卡合部95与部分油门线94包覆于内。 有机车业者利用上述习知油门把手结构,在机车左侧的煞车把手上设置有一与机车控制单元联机的触控开关,当机车于怠速中,骑乘者可按压该触控开关,控制单元会输出讯号而使引擎熄火,以防止机车于怠速时排放废气,当欲重新启动时,骑乘者可连续按压该触控开关二次,控制单元则会输出讯号驱动启动马达,而再次启动引擎。惟,此种启动方式,若骑乘者右手正好转动机车把手,易于再次启动时发生爆冲现象,亦非十分理想,尚有改善的空间。发明人缘因于此,本于积极发明的精神,亟思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引擎熄火启动机构,几经研究实验终至完成本实用新型。
图1是习知机车油门把手的立体图。图2是习知机车油门把手移除外套的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机车上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机车把手的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机车把手的壳体分解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外套管与启动线作动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套管与油门线作动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把手10外套管11反向棘轮 12顶掣部20内套管 21正向棘轮22卡合部 30壳体31环凹槽 32第一半壳体34第二半壳体38锁固件40油门线 41卡合块50启动线 51作用部55启动装置 60机车90外套91套管92上半壳体93下半壳体94油门线 95卡合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引擎熄火启动机构,以能解决机车引擎于熄 火后再次启动时,易于发生爆冲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在提供ー种引擎熄火启动机构,以能不需骑乘者手握煞 车把手,亦能单手启动引擎。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引擎熄火启动机构是组设于ー机车把手上,包括 有一外套管、ー内套管、ー壳体、一油门线及ー启动线。其中,外套管固设有ー顶掣部及一 反向棘轮;内套管套设于外套管内,并固设有一与外套管的反向棘轮相互对应的正向棘轮 及一卡合部;壳体包括有一第一半壳体及一第二半壳体,壳体包覆反向棘轮与正向棘轮; 油门线的一端卡合于内套管的卡合部上;而启动线的一端固设于壳体内。当该外套管往上 旋转ー预定角度吋,外套管的顶掣部顶掣启动线的端缘,另当该外套管往下旋转时,则带动 内套管一同往下旋转,进而带动油门线滑移。上述油门线可穿设于第一半壳体,或是穿设于第二半壳体;启动线也是同样地可 穿设于第一半壳体,或是穿设于第二半壳体。上述壳体内可具有ニ环凹槽,ニ环凹槽可分别容纳正向棘轮与反向棘轮,以可方便外套管、内套管、及壳体的相互固定。上述第一半壳体及第二半壳体可藉由数个锁固件相互锁合固定,进而固定外套管与内套管,以可方便固定定位。又,外套管与内套管可同向凸伸出壳体外。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在启动引擎时,因外套管往上旋转,此时外套管不会往下旋转而带动油门线,故可解决机车引擎于熄火后再次启动时,易发生爆冲的问题;且骑乘者也不需手握煞车把手,亦能单手启动引擎。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4及图5,其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机车上视图、机车把手的分解图及壳体分解图。本实施例的引擎熄火启动机构是组设于一机车60的把手1上, 包括有一外套管10、一内套管20、一壳体30、一油门线40及一启动线50。如图所示,外套管10固设有一顶掣部12及一反向棘轮11 ;内套管20套设于外套管10内,内套管20固设有一与外套管10的反向棘轮11相对应的正向棘轮21及数个卡合部22 (绘于图7);壳体30由一第一半壳体32及一第二半壳体34所组成,壳体30可包覆外套管10的反向棘轮11与内套管20的正向棘轮21 ;油门线的一端则卡合于内套管20的数个卡合部22其中之一;而启动线50的一端固设于壳体30内,启动线50的另一端则连接至启动装置阳。在本实施例中,该油门线40及启动线50皆穿设于第一半壳体32。此外,壳体30内包括有二环凹槽31,分别容纳内套管20的正向棘轮21与外套管 10的反向棘轮11,且外套管10与内套管20同向凸伸出壳体30外,可方便于外套管10、内套管20、及壳体30的相互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半壳体32及第二半壳体34是呈半球状并藉由数个锁固件38 相互锁合固定成一壳体30,该壳体30进而固定外套管10与内套管20。请参阅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外套管与启动线作动示意图,并请一并参阅图4。当外套管10往上旋转一预定角度,外套管10的顶掣部12会顶掣启动线50端缘的作用部51。换言之,本实施例于引擎熄火状态时,骑乘者可旋转外套管10往上一预定角度,促使外套管10的顶掣部12顶掣启动线50端缘的作用部51,启动线50进而输出一讯号控制启动装置阳启动引擎。藉此,本实施例于启动引擎时,因外套管10是往上旋转,此时外套管10不会往下旋转而带动油门线40,故可解决机车引擎于熄火后再次启动时,易发生爆冲的问题;且骑乘者也不需手握煞车把手,亦能单手启动引擎。请再参阅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内套管与油门线作动示意图,并请一并参阅图4。当外套管10往下旋转,则外套管10利用其反向棘轮11与内套管20的正向棘轮21相互啮合,故外套管10可带动内套管20 —同往下旋转,而油门线40端缘的卡合块 41是卡合于内套管20的卡合部22,故内套管20往下旋转时,可进而带动油门线40滑移, 进而可控制油门大小,此即为习知的油门结构作动方式,不再赘述。
权利要求1.一种引擎熄火启动机构,是组设于一机车把手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外套管,固设有一顶掣部及一反向棘轮;一内套管,套设于该外套管内,固设有一与该反向棘轮相对应的正向棘轮及一卡合部;一壳体,包括有一第一半壳体及一第二半壳体,该壳体包覆该反向棘轮与该正向棘轮;一油门线,其一端卡合于该卡合部;以及一启动线,其一端固设于该壳体内;其中,当该外套管往上旋转一预定角度,该顶掣部顶掣该启动线的端缘,当该外套管往下旋转,则带动该内套管一同往下旋转,进而带动该油门线滑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熄火启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油门线穿设于该第一半壳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熄火启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启动线穿设于该第一半壳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熄火启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壳体内包括有二环凹槽,分别容纳该正向棘轮与该反向棘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引擎熄火启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半壳体及该第二半壳体是由数个锁固件相互锁合固定,进而固定该外套管与该内套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擎熄火启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该外套管与该内套管同向凸伸出该壳体外。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擎熄火启动机构,包括有一外套管、一内套管、一壳体、一油门线及一启动线。其中,外套管固设有一顶掣部及一反向棘轮;内套管套设于外套管内,并固设有一与反向棘轮相互对应的正向棘轮及一卡合部;壳体包覆反向棘轮与正向棘轮;油门线的一端卡合于卡合部上;而启动线的一端固设于壳体内。当该外套管往上旋转一预定角度时,外套管的顶掣部顶掣启动线的端缘,另当该外套管往下旋转时,则带动内套管一同旋转,进而带动油门线滑移。本实用新型能解决引擎熄火后再次启动时,易于发生爆冲的问题。
文档编号F02D11/02GK202081985SQ20112018717
公开日2011年12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3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3日
发明者吴欣忠, 王玮忆, 黄荣淇 申请人: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