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机油集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244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机油集滤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机油集滤器,该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包括集滤器主体和滤油器,在该集滤器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机油流路,该滤油器配置在所述机油流路内,并将该机油流路隔成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包括集滤器主体和滤油器 ,在该集滤器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机油流路,该滤油器配置在所述机油流路内,并将该机油流路隔成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所述集滤器主体具有吸入口和送出口,该吸入口配置为靠近油底壳的底板,并从该油底壳中吸入油,该送出口对油进行引导并朝向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各个部分排出。在所述集滤器主体的吸入口附近朝外突出设置有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的吸入口侧安装部,在该吸入口侧安装部的突出端附近形成有螺栓插入孔,用于紧固的螺栓插入该螺栓插入孔内。另一方面,在所述集滤器主体的送出口附近设置有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的送出口侧安装部。专利文献I :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7 - 1701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一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然而,根据上述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在对机油集滤器各个部分所设定的某些刚性下,有可能出现下述问题,即当油底壳由于路面的凹凸而从下方被碰撞时,集滤器主体会由于来自下方的撞击力而破裂,发动机就会由于油的润滑不足而造成烧伤。而且,一般而言,需要防止吸入口侧安装部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而破损。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防止集滤器主体产生会诱发发动机烧伤的、由于油底壳从下方被碰撞而产生的破裂,并防止吸入口侧安装部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而破损。—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一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对螺栓插入孔附近的结构进行了改良。具体而言,本发明以下述车辆用机油集滤器作为对象,该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包括集滤器主体和滤油器,在该集滤器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机油流路,该滤油器配置在所述机油流路内,并将该机油流路隔成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所述集滤器主体具有吸入口和送出口,该吸入口配置为靠近油底壳的底板,并从该油底壳中吸入油,该送出口对油进行引导并朝向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各个部分排出,在所述集滤器主体的吸入口附近朝外突出设置有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的吸入口侧安装部,另一方面,在所述集滤器主体的送出口附近设置有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的送出口侧安装部。本发明采用了下述解决方案。也就是说,第一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口侧安装部包括第一板部,该第一板部以让该第一板部的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突出,在该第一板部的两侧端缘设置有一对第二板部,该一对第二板部的突出端一侧从所述第一板部的突出端一侧的两侧端缘向至少下方延伸,该一对第二板部与该第一板部共同形成剖面呈近似“ ^ ”字形或剖面呈近似“H”字形的形状,在所述第一板部的突出端附近朝向至少下侧突出设置有凸柱(boss)部,在该凸柱部形成有螺栓插入孔,用于紧固的螺栓插入该螺栓插入孔内,并且在所述第一板部的凸柱部的集滤器主体一侧形成有大致沿所述凸柱部的外周缘形成的第三板部,该第三板部将所述一对第二板部彼此连结起来,在该第三板部和所述凸柱部之间形成有与该第三板部和该凸柱部相连的槽部。第二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机油集滤器中,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自该第一板部的突出端一侧依次具有上段板部和下段板部,在该上段板部突出设置有所述凸柱部,该下段板部位于比该上段板部还靠近下侧的位置上,在所述上段板部的与突出端相反一侧的端缘和下段板部的突出端一侧的端缘之间形成有纵壁部,该纵壁部将所述上段板部的与突出端相反一侧的端缘和所述下段板部的突出端一侧的端缘彼此连结起来,该纵壁部形成为将所述一对第二板部彼此连结起来,构成所述第三板部。·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机油集滤器中,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从该第一板部的突出端一侧依次具有上段板部、中段板部和下段板部,在该上段板部突出设置有所述凸柱部,该中段板部位于比该上段板部还靠近下侧的位置上,该下段板部位于比该中段板部还靠近下侧的位置上,在所述上段板部的与突出端相反一侧的端缘和中段板部的突出端一侧的端缘之间形成有倾斜壁部,该倾斜壁部将所述上段板部的与突出端相反一侧的端缘和所述中段板部的突出端一侧的端缘彼此连结起来,该倾斜壁部形成为将所述一对第二板部彼此连结起来,构成所述第三板部的至少一部分。第四方面的发明,是在第三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车辆用机油集滤器中,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壁部形成为直线状,从一个第二板部朝向另一个第二板部远离凸柱部地倾斜,在所述上段板部朝下突出设置有连结壁部,该连结壁部连结所述另一个第二板部和所述倾斜壁部的中途部位,由该连结壁部和从该连结壁部到所述一个第二板部为止的倾斜壁部构成所述第三板部。—发明的效果一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若在吸入口侧安装部已安装于发动机上的状态下,油底壳的来自下方的撞击力朝上施加在吸入口附近,则吸入口侧安装部的基端部就被顶起来,但是因为吸入口侧安装部的突出端一侧的凸柱部由用于紧固的螺栓紧固在发动机上,所以该凸柱部不会活动。因此,其应力会集中在位于要向上方移动的基端侧的第一板部、第三板部及第二板部与不会活动的凸柱部之间的交界处的槽部的底板上,即对应于槽部的第一板部,因而对应于该槽部的第一板部易于被破坏。由此,施加在集滤器主体上的力会减小,能够防止集滤器主体破损。因为螺栓插入孔附近的第一板部由第三板部和凸柱部加强,所以能够防止螺栓插入孔附近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而破损。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若在下段板部上不配置机油集滤器的一部分,则因为下段板部位于比上段板部还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对应于此能够将发动机中与下段板部相向的部分配置在比所述螺栓的紧固部位还靠近下方的位置上,所以发动机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若在中段板部上和下段板部上不配置机油集滤器的一部分,则因为中段板部和下段板部位于比上段板部还靠近下方的位置上,对应于此能够将发动机中与中段板部和下段板部相向的部分配置在比所述螺栓的紧固部位还靠近下方的位置上,所以发动机的设计自由度提高。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虽然另一个第二板部一侧的倾斜壁部大大远离凸柱部,但是因为在该倾斜壁部和凸柱部之间突出设置有连结壁部,所以当油底壳从下方被碰撞时能够使应力集中在连结壁部(第三板部)和凸柱部之间的部分,并能够加强螺栓插入孔附近。


图I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油集滤器的一部分切开而示出的立体图。 图2是图I中的A部的放大图。图3是从下往上看到的图I中的A部的图。图4是沿图2中的B — B线的剖视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图6是从下往上看到的图5中的C部的图。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6的图。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5的图。图1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6的图。—符号说明一I —机油集滤器;3 —集滤器主体;5 —滤油器;15 —吸入口 ;19—送出口 ;23—凸缘(送出口侧安装部);29 一吸入口侧安装部;31 —第一板部;33 —上段板部;34 —中段板部;35 —下段板部;37 —凸柱部;37a —螺栓插入孔;41a、41b —第二板部;43 —第三板部;45 一槽部;47 —纵壁部;52 —倾斜壁部;52a —倾斜壁部;53 —连结壁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加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I所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油集滤器I包括集滤器主体3和滤油器5,并安装在未图示的发动机上,该集滤器主体3呈近似筒状,在该集滤器主体3的内部形成有未图示的机油流路,该滤油器5配置在所述机油流路内,并将该机油流路隔成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所述集滤器主体3由下壳7和上壳11构成,该下壳7由树脂制成,并具有呈近似细长矩形的浅碟状下壳主体9 ;该上壳11由树脂制成,并具有呈近似细长矩形的浅碟状上壳主体13。如图3所示,在所述下壳主体9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附近形成有吸入口 15,该吸入口 15配置为靠近未图示的油底壳的底板,并从该油底壳中吸入油。如图2也显示的那样,在该吸入口 15的周缘朝下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筒状吸入管部17。另一方面,在所述上壳主体13的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附近形成有送出口 19,该送出口 19对油进行引导并朝向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各个部分排出,在该送出口 19的周缘一体地突出设置有筒状送出管部21。在该送出管部21的外周面上(送出口 19附近)一体地朝外延伸形成有作为送出口侧安装部的凸缘23,该凸缘23呈板厚较厚且在俯视图中呈近似菱形的板状。在该凸缘23的上表面23a上形成有一对螺栓插入孔25a,用来紧固在发动机上的螺栓(未图不)插入该一对螺栓插入孔25a内。并且,在该凸缘23的上表面23a上形成有包围所述送出管部21的突出端侧开口的槽25b,作为密封部件的O型环(未图示)嵌入该槽25b内。在所述两个螺栓插入孔25a内安装有由金属制成的环(collar) 27。在所述上壳主体13的长边方向吸入管部17 —侧的端部附近突出设置有吸入口侧安装部29,该吸入口侧安装部29在俯视图中呈越靠近顶端就越细的形状,该吸入口侧安装部29朝向长边方向的与送出管部21相反的那一侧倾斜地朝外突出。所述吸入口侧安装部29包括第一板部31,该第一板部31以让该第一板部31的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从所述上壳主体13向大致水平的方向突出。如图4也所示的那样,该第一板部31从该第一板部31的突出端一侧依次具有大致水平的上段板部33和大致水 平的下段板部35,该下段板部35位于比该上段板部33还靠近下侧的位置上。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突出端附近即上段板部33的上侧和下侧突出设置有在俯视图中呈圆形的凸柱部37,在该凸柱部37形成有螺栓插入孔37a,用于紧固的螺栓插入该螺栓插入孔37a内。在该螺栓插入孔37a内嵌合有由金属制成的环39。第一板部31的突出端缘呈沿凸柱部37的外周缘形成的圆弧状。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两侧端缘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有一对第二板部41a、41b,该一对第二板部41a、41b与该第一板部31共同形成剖面呈近似“ ^ ”字形的形状。所述第二板部41a、41b的突出端一侧设置为从所述第一板部31的突出端一侧的两侧端缘(上段板部33的两侧端缘)向下方延伸,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板部41a、41b的基端一侧设置为从所述第一板部31的基端一侧的两侧端缘(下段板部35的两侧端缘)向上方延伸。两个第二板部41a、41b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突出端一侧彼此连结在一起,并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基端一侧与所述上壳主体13连结。两个第二板部41a、41b的延伸尺寸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两侧端缘的所有位置上都大致相等,两个第二板部41a、41b的上下端缘为大致水平。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凸柱部37的上壳主体13 (集滤器主体3) —侧形成有第三板部43,该第三板部43呈大致沿所述凸柱部37的外周缘形成的圆弧状,该第三板部43将所述第二板部41a、41b在从其上端到下端的所有高度位置上彼此连结在一起。在该第三板部43和所述凸柱部37之间形成有与该第三板部43和该凸柱部37相连的槽部45。所述第三板部43的整体位于所述上段板部33的与突出端相反一侧(集滤器主体3 —侧)的端缘和下段板部35的突出端一侧(与集滤器主体3相反的一侧)的端缘之间,将所述两个端缘彼此连结在一起。所述第三板部43的整体构成纵壁部47。在所述下段板部35突出设置有板状肋48,该板状肋48在所述两个第二板部41a、41b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上将所述第三板部43和上壳主体13彼此连结在一起。所述滤油器5由树脂制成,由环状框部5a和网部5b构成,该环状框部5a呈近似细长矩形,该网部5b形成在该环状框部5a的内侧,与该环状框部5a形成为一体。机油集滤器I组装成下述状态,即所述下壳主体9的开放一侧和所述上壳主体13的开放一侧彼此相向,使得在该两个主体9、13的内部形成机油流路,所述下壳主体9的开放端缘部分和上壳主体13的开放端缘部分夹住并支承所述滤油器5的环状框部5a。如上所述构成的机油集滤器I收纳在油底壳内,在已将环27安装在所述凸缘23的两个螺栓插入孔25a内的状态下将螺栓插入,来将机油集滤器I紧固在发动机一侧,并且在已将环39安装在所述吸入口侧安装部29的螺栓插入孔37a内的状态下将螺栓插入,来将机油集滤器I紧固在发动机一侧,这么一来,机油集滤器I便被安装在发动机上了。若在该状态下驱动发动机,油底壳内的油就经吸入管部17从吸入口 15被吸入机油集滤器I内,通过滤油器5的网部5b被 过滤,再从送出口 19经送出管部21流出,然后经油泵供向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各个部分。因此,根据本第一实施方式,如果油底壳由于路面的凹凸而从下方遭受碰撞,油底壳的底板变形而碰撞下壳7的吸入管部17 (吸入口 15附近),其撞击力朝上施加在吸入口15附近,则吸入口侧安装部29的基端部(吸入口 15 —侧)就从下方被碰撞,但是因为吸入口侧安装部29的突出端一侧的凸柱部37通过用于紧固的螺栓紧固在发动机上,所以该凸柱部37不会活动。因此,其应力会集中在位于要向上方移动的下段板部35、第三板部43及第二板部41a、41b和不会活动的凸柱部37之间的交界处的槽部45的底板45a上,即应力会集中在对应于槽部45的第一板部31的上段板部33,因而对应于该槽部45的第一板部31的上段板部33易于被破坏。由此,施加在集滤器主体3上的力会减小,能够防止集滤器主体3破损。因为螺栓插入孔37a附近的第一板部31由第三板部43和凸柱部37加强,所以能够防止螺栓插入孔37a附近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而破损。(第二实施方式)图5和图6显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油集滤器I的吸入口侧安装部29。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板部31在上段板部33和下段板部35之间具有中段板部34。该中段板部34配置在比所述上段板部33还靠近与突出端相反的那一侧且还靠近下侧的位置上,在比该中段板部34还靠近与突出端相反的那一侧且还靠近下侧的位置上配置有所述下段板部35。两个第二板部41a、41b的突出端一侧从除了所述下段板部35以外的第一板部31 (上段板部33和中段板部34)的两侧端缘向下方延伸而设,另一方面,两个第二板部41a、41b的基端一侧从下段板部35的两侧端缘向上方延伸而设。也就是说,两个第二板部41a、41b的延伸长度不是一定不变的。两个第二板部41a、41b的上端缘分别具有在所述上段板部33和所述中段板部34之间的交界处朝向上壳主体13 —侧朝下倾斜的倾斜端缘50。这些倾斜端缘50由倾斜壁部52彼此连结在一起。该倾斜壁部52在上段板部33的与突出端相反一侧的端缘和中段板部34的突出端一侧的端缘之间将这两个端缘彼此连结在一起。该倾斜壁部52形成为大致沿所述凸柱部37的外周缘形成的近似“V”字形,构成所述第三板部43。在所述中段板部34的与突出侧相反一侧的端缘和所述下段板部35的突出侧端缘之间形成有基端侧纵壁部51,该基端侧纵壁部51将该两个端缘彼此连结起来,并且将两个第二板部41a、41b在其上端到下端的所有高度位置上彼此连结在一起。所述板状肋48在两个第二板部41a、41b之间的大致中间位置上将该基端侧纵壁部51和上壳主体13彼此连
结在一起。因为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构成因素,省略其详细说明。如上所述,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而且因为在中段板部34的上方未形成第二板部41a、41b和板状肋48,所以能够将发动机的一部分自由地配置在中段板部34的上方,能够进一步提高发动机的设计自由度。(第三实施方式)图7和图8显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油集滤器I的吸入口侧安装部29。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板部41a、41b的上端缘形成为大致水平,比所述基端侧纵壁部51还靠近顶端一侧的第一板部31形成为不具有台阶部分而平坦的形状。所述第三板部43突出设置在比所述基端侧纵壁部51还靠近顶端一侧的第一板部31上,呈着近似“V”字形将所述两个第二板部41a、41b从其上端到下端连结在一起。因为其它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构成因素,省 略其详细说明。如上所述,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不在比基端侧纵壁部51还靠近顶端一侧的第一板部31上设置台阶部分即当油底壳从下方被碰撞时能够使应力集中在第三板部43和凸柱部37之间,并且能够利用第三板部43加强螺栓插入孔37a附近。(第四实施方式)图9和图10显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机油集滤器I的吸入口侧安装部29。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所述倾斜壁部52形成为无弯曲的直线状,从一个第二板部41a朝向另一个第二板部41b —侧远离凸柱部37地倾斜。在所述上段板部33朝下突出设置有连结壁部53,该连结壁部53连结所述另一个第二板部41b和所述倾斜壁部52的中途部位,由该连结壁部53以及从该连结壁部53到所述一个第二板部41a为止的倾斜壁部52构成呈近似“V”字形的第三板部43。在图10中,将从连结壁部53到所述一个第二板部41a为止的倾斜壁部52表示为52a ;将从连结壁部53到所述另一个第二板部41b为止的倾斜壁部52表不为52bο因为其它结构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所以用相同的符号表示相同的构成因素,省略其详细说明。如上所述,根据本第四实施方式,虽然因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上段板部33形成得其面积更大,所以效果较低,但是能够与所述第二实施方式一样地得到发动机的设计自由度提高的效果。而且,即使另一个第二板部41b —侧的倾斜壁部52b大大远离凸柱部37,当油底壳从下方被碰撞时也能够使应力集中在第三板部43和凸柱部37之间,并且能够利用连结壁部53加强螺栓插入孔37a附近。应予说明,在上述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凸缘23上的螺栓插入孔25a的数量并不限于两个,也可以是例如一个。凸缘23的形状也并不限于上述例子中的形状。在上述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中,吸入口侧安装部29突出设置在上壳主体13上长边方向的吸入管部17 —侧的端部附近,但是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吸入口侧安装部29突出设置在下壳主体9上长边方向的吸入管部17 —侧的端部附近,该吸入口侧安装部29朝向长边方向的与送出管部21相反的那一侧倾斜地朝外突出。在上述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中,将一对第二板部41a、41b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两侧端缘上,使该一对第二板部41a、41b与该第一板部31共同形成剖面呈近似字形的形状。但是,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延伸设置一对第二板部41a、41b,使得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两侧端缘的整体或一部分上,该第二板部41a、41b与该第一板部31共同形成剖面呈近似“H”字形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这样的,即将第二板部41a、41b中仅有突出端一侧设置为从所述第一板部31的突出端一侧的两侧端缘(上段板部33的两侧端缘)向上方和下方延伸,使该第二板部41a、41b的突出端一侧与该第一板部31共同形成剖面呈近似“H”字形的形状。在上述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板部31形成为台阶状。也就是说,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上段板部33和下段板部35构成第一板部31 ;在上述第二和第四实施方式中,由上段板部33、中段板部34和下段板部35构成第一板部31 ;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下段板部35和比基端侧纵壁部51还靠近顶端一侧的第一板部31构成第一板部31。但是,第一板部31也可以是整体形成为平坦。在上述第一到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三板部43形成为圆弧形或近似“V”字形。但是,第三板部43只要大致沿凸柱部37的外周缘形成,就可以形成为具有多个角的形状。 —工业实用性一本发明作为下述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很有用,该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包括集滤器主体和滤油器,在该集滤器主体的内部形成有机油流路,该滤油器配置在所述机油流路内,并将该机油流路隔成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其包括集滤器主体(3)和滤油器(5),在所述集滤器主体(3)的内部形成有机油流路,所述滤油器(5)配置在所述机油流路内,并将所述机油流路隔成上游一侧和下游一侧,所述集滤器主体(3)具有吸入口(15)和送出口(19),所述吸入口(15)配置为靠近油底壳的底板,并从所述油底壳中吸入油,所述送出口( 19)对油进行引导并朝向发动机的润滑系统的各个部分排出,在所述集滤器主体(3)的吸入口(15)附近朝外突出设置有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的吸入口侧安装部(29),另一方面,在所述集滤器主体(3)的送出口(19)附近设置有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上的送出口侧安装部(23),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侧安装部(29)包括第一板部(31),所述第一板部(31)以使所述第一板部(31)的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突出,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两侧端缘设置有一对第二板部(41a、41b),所述一对第二板部(41a、41b)的突出端一侧从所述第一板部(31)的突出端一侧的两侧端缘向至少下方延伸,所述一对第二板部(41a、41b)与所述第一板部(31)共同形成剖面呈近似“〕”字形或剖面呈近似“H”字形的形状; 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突出端附近朝向至少下侧突出设置有凸柱部(37),在所述凸柱部(37)形成有螺栓插入孔(37a),用于紧固的螺栓插入所述螺栓插入孔(37a)内,并且在所述第一板部(31)的所述凸柱部(37)的集滤器主体(3) —侧形成有大致沿所述凸柱部(37)的外周缘形成的第三板部(43),所述第三板部(43)将所述一对第二板部(41a、41b)彼此连结起来,在所述第三板部(43)和所述凸柱部(37)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三板部(43)和所述凸柱部(37)相连的槽部(4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部(31)自所述第一板部(31)的突出端一侧依次具有上段板部(33)和下段板部(35),在所述上段板部(33)突出设置有所述凸柱部(37),所述下段板部(35)位于比所述上段板部(33)还靠近下侧的位置上; 在所述上段板部(33)的与突出端相反一侧的端缘和下段板部(35)的突出端一侧的端缘之间形成有纵壁部(47),所述纵壁部(47)将所述上段板部(33)的与突出端相反一侧的端缘和所述下段板部(35)的突出端一侧的端缘彼此连结起来,所述纵壁部(47)形成为将所述一对第二板部(41a、41b)彼此连结起来,构成所述第三板部(4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板部(31)从所述第一板部(31)的突出端一侧依次具有上段板部(33)、中段板部(34 )和下段板部(35 ),在所述上段板部(33 )突出设置有所述凸柱部(37 ),所述中段板部(34)位于比所述上段板部(33 )还靠近下侧的位置上,所述下段板部(35 )位于比所述中段板部(34)还靠近下侧的位置上; 在所述上段板部(33)的与突出端相反一侧的端缘和中段板部(34)的突出端一侧的端缘之间形成有倾斜壁部(52),所述倾斜壁部(52)将所述上段板部(33)的与突出端相反一侧的端缘和所述中段板部(34)的突出端一侧的端缘彼此连结起来,所述倾斜壁部(52)形成为将所述一对第二板部(41a、41b)彼此连结起来,构成所述第三板部(43)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壁部(52)形成为直线状,从一个第二板部(41a)朝向另一个第二板部(41b)远离凸柱部(37)地倾斜;在所述上段板部(33)朝下突出设置有连结壁部(53),所述连结壁部(53)连结所述另一个第 二板部(41b)和所述倾斜壁部(52)的中途部位,由所述连结壁部(53)和从所述连结壁部(53)到所述一个第二板部(41a)为止的倾斜壁部(52a)构成所述第三板部(43)。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用机油集滤器。在吸入口侧安装部设置以让板面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突出的第一板部,在第一板部的两侧端缘设置一对第二板部,使一对第二板部的突出端一侧从第一板部的突出端一侧的两侧端缘向下方延伸而与第一板部共同形成剖面呈近似“コ”字形的形状。在第一板部的突出端附近朝下突出设置凸柱部,并在凸柱部形成插入紧固用螺栓的螺栓插入孔,并且在第一板部的凸柱部的集滤器主体一侧形成大致沿凸柱部的外周缘形成且将第二板部彼此连结起来的第三板部,在第三板部和凸柱部之间形成相连的槽部。因此能防止集滤器主体产生会诱发发动机烧伤的、由于油底壳从下方被碰撞而产生的破裂,并能防止吸入口侧安装部由于车辆行驶时的振动而破损。
文档编号F01M11/03GK102889105SQ201210248400
公开日2013年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0日
发明者高野俊哉, 金安俊哉 申请人:大协西川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