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乘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204281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骑乘型车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骑乘型车辆。此外,本申请要求基于2011年12月28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11-289096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作为参照并入本说明书中。
背景技术
在具备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的骑乘型车辆中,若在供给到发动机的空气中混有尘埃等,则会导致发动机内部的磨损,其结果,发动机的寿命恐会下降。因此,通常,在向发动机供给空气的进气管的上游侧,设有净化空气的装置即空滤器。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自动二轮车,其具备在自动二轮车左侧配置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在该装置上方配 设的空滤器。作为动力传递装置,可举出例如带式无级变速器(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以下称为 CVT)。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自动二轮车中,将空气导入空滤器的进气通路从空滤器向斜前上方延伸。而且,在进气通路的前端安装有进气腔。进气腔形成有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吸入口。为了抑制空滤器内吸入尘埃,吸入口配置于在座位下方设置的空间中。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第2008 - 149980号公报。可是,在具备动力传递装置的CVT的情况下,为了冷却CVT的V形带,优选将冷却用的空气供给到V形带。但是,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自动二轮车中,若将与连接于空滤器的进气通路同样的进气通路设置于收置CVT的收置盒,则空滤器的进气通路会与收置盒的进气通路互相干涉。因此,难以同时设置这些进气通路。此外,即使在设置于座位下方的空间内设置吸入口,由于该吸入口朝上述空间向斜上方向开口,因此,在尘埃多的地区,也有可能不能充分地抑制尘埃进入空滤器内。其结果,含有大量尘埃的空气被吸取到空滤器内,发生堵塞的频度有可能会升高。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是鉴于该问题而研制的,其目的是提供通过高效地配置与空滤器连接的进气通路并且减少被吸入空滤器内的尘埃等的量使得被供给到发动机的空气的净化性能优良的骑乘型车辆。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具备:车体框架,其具有从车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从所述主框架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座位框架和在左右座位框架架设的横梁;收置箱,其具有位于所述右座位框架的左侧的右侧壁,在所述左右座位框架之间被支撑于所述横梁;发动机单元,其具有曲轴箱、从所述曲轴箱向斜前上方延伸的汽缸、配置于所述曲轴箱左侧的传动箱和配置于所述传动箱内的带式无级变速器,该发动机单元在所述收置箱的下方被支撑于所述车体框架;进气管,其从所述汽缸向后延伸,配置于所述汽缸的上方且配置于所述收置箱的下方;空滤器,其与所述进气管的后部连接;和进气通路,其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从所述空滤器向上延伸。所述进气通路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靠右侧处。所述进气通路的吸入口配置于所述收置箱的右侧壁的右侧且配置于所述右座位框架的左侧。所述进气通路的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朝所述收置箱的右侧壁开口。在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中,收置了带式无级变速器(CVT)的传动箱配置于骑乘型车辆的左侧,从空滤器向上延伸的进气通路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靠右侧处。因此,即使设置对在传动箱内收置的CVT供给冷却用空气的进气通路,该进气通路与连接于空滤器的进气通路也不会互相干涉。连接于空滤器的进气通路的吸入口配置于以往为死角的、收置箱的右侧壁的右侧与右座位框架的左侧之间的空间中。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配置吸入口的新空间,能够有效地灵活利用一直以来存在的空间。此外,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向收置箱的右侧壁开口,因此从前轮卷起的水、泥及尘埃等难以进入吸入口。因此,根据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能够高效地配置与空滤器连接的进气通路,且能够降低吸入空滤器内的尘埃等的量,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性能下降。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具备同乘者用的脚踏板,其仅被支撑于所述右及左座位框架中的左座位框架的后部。与空滤器连接的进气通路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靠右侧处,因此能够与空滤器不干涉地将同乘者用的脚踏板配置于骑乘型车辆的左侧。因此,即使同乘者用的脚踏板是较大的脚踏板,也能够配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骑乘型车辆具备:与所述汽缸连接的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和与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连接且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消音器。从车辆后方观察,所述消音器的中心线位于比所述进气通路的中心线靠右侧处。这样,消音器偏置位于骑乘型车辆的右侧,因此能够抑制消音器的热向空滤器及与空滤器连接的进气通路传递。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从车辆后方观察,所述消音器的左端位于比所述进气通路的中心线靠右侧处。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消音器的热向空滤器及与空滤器连接的进气通路传递。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从车辆后方观察,所述消音器的左端位于比所述进气通路的右端靠右侧处。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消音器的热向空滤器及与空滤器连接的进气通路传递。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所述收置箱的右侧壁形成有向左侧凹陷的凹部。所述进气通路的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凹部内。由前轮卷起的泥和/或尘埃难以进入凹部。因此,能够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在凹部内设置的吸入口中。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收置箱的右侧壁具有前方的侧壁、从前方的侧壁的后端向左侧延伸的后壁和从所述后壁的左端向后方延伸的后方的侧壁。所述凹部至少由所述后壁和所述后方的侧壁划分,所述进气通路的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后壁相对。这样,由于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优选为吸入口的全部)与收置箱的后壁相对,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该吸入口。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进气通路的吸入口具有向前方打开的第一部分和向左侧打开的第二部分。所述吸入口配置成,所述后壁的右端位于比所述第一部分的右端靠右侧处。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后壁相对。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后方的侧壁相对。从确保收置箱的收置空间的观点来看,,形成于收置箱的凹部较小。但是,在凹部小的情况下,难以将整个吸入口配置于凹部内。另一方面,在收置箱的凹部较小的情况下,如果要将整个吸入口配置于凹部内,则需要缩小吸入口。于是,配置吸入口使得后壁的右端位于比第一部分的右端靠右侧处,将该第一部分配置成与后壁相对,从而即使不缩小吸入口的大小,也能够得到将吸入口配置于凹部内的效果。即、能够兼顾确保收置箱的收置空间以及防止尘埃进入空滤器。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进气通路由不能伸缩的管道形成。这样,进气通路的长度是不变的,因此发动机的整个进气通路(即进气通路、空滤器内的通路及进气管)的长度不变。其结果,能够抑制进气脉动的变化,发动机的性能稳定。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从车辆侧面看与所述右座位框架重叠。由此,能够通过右座位框架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吸入口。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具备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靠左侧处且从所述传动箱向上延伸的另一进气通路。这样,能够将另一进气通路(从外部对传动箱内的CVT导入冷却用的空气的进气通路)不与和空滤器连接的进气通路干涉地配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收置箱具有位于所述左座位框架的右侧的左侧壁。在所述左侧壁形成有向右侧凹陷的另一凹部。所述另一进气通路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所述另一进气通路的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另一凹部内。由前轮卷起的泥和/或尘埃难以进入另一凹部。因此,能够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在另一凹部内设置的吸入口(即传动箱内)。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另一进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由波纹状的管道形成。这样,另一进气通路由波纹状的管道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期望路径的进气通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述发动机单元摆动自如地被支撑于所述车体框架。即使在具备该结构的发动机单元的骑乘型车辆中,也能够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吸入口。发明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通过高效地配置与空滤器连接的进气通路、并且减少吸入空滤器内的尘埃等的量使得供给到发动机的空气的净化性能优良的骑乘型车辆。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的右视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后部的主视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后部的后视图。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后部的俯视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后部的左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后部的右视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及收置箱设置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发动机单元的内部剖视图。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及后挡泥板的俯视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及后挡泥板的左视图。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及后挡泥板的右视图。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的水平剖视图。图13是沿图12中的XII1-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的局部水平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I自动二轮车;5车辆主体;7前轮;20车体框架; 26左座位框架; 28右座位框架;30横梁;35脚踏板;40发动机单元;60传动箱;100空滤器;122吸入口 ;124第一部分;126第二部分;130进气通路;170主元件(干式元件);180收置箱;182右侧壁; 184前方的侧壁; 186后壁;188后方的侧壁;190部;192左侧壁;194前方的侧壁;196后壁;198后方的侧壁;200部(另一凹部); 210另一进气通路;212吸入口; 214波纹状的管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骑乘型车辆是小型自动二轮车I。但是,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不限定于小型自动二轮车I。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也可以是所谓的轻型、越野型自动二轮车或道路型自动二轮车等其他类型的自动二轮车。此外,本发明涉及的骑乘型车辆不限定于自动二轮车,也可以是ATV(A11Terrain Vehicle,全地形车辆)等。此外,所谓骑乘型车辆是乘坐者跨鞍而乘的车辆。在以下的说明中,前、后、左、右分别意指由自动二轮车I的乘坐者看到的前、后、左、右。图中标注的标记F、Re、L、R分别表示前、后、左、右。自动二轮车I具备车辆主体5、前轮7、后轮9和驱动后轮9的发动机单元40。车辆主体5具备由乘坐者操作的手柄11和乘坐者乘坐的座位13。发动机单元40是具有发动机42 (参照图8)的所谓整体摆动(unit swing)式的发动机单元。发动机单元40的前端部由车体框架20支撑使得其能够以水平轴即枢轴39为中心摆动。即,发动机单元40相对于车体框架20摆动自如地被支撑。车体框架20具有:从车头管22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24 ;从主框架24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的座位框架26 (参照图2)、28 ;和在左右座位框架26、28架设的横梁30(参照图2)。在车头管22安装有前叉32。在前叉32的下端部支撑有前轮7。在发动机单元40的后端部支撑有后轮9。将后轮9的一部分覆盖的后挡泥板80被支撑于发动机单元40。后挡泥板80能够与后轮9 一同相对于车体框架20摆动。如图4所示,自动二轮车I在左右座位框架26、28之间具备被支撑于横梁30的收置箱180。收置箱180具有收置头盔等的大小。在收置箱180的上部形成有开口。座位13(参照图1)构成为能够以座位13的前端部为中心旋转。若旋转座位13使得座位13的后端部向斜上方移动,该开口就会露出到外部。如图5所示,收置箱180具有位于左座位框架26右侧的左侧壁192。此外,如图6所示,收置箱180具有位于右座位框架28左侧的右侧壁 182。如图4及图5所示,自动二轮车I具备同乘者用的脚踏板35,该同乘者用的脚踏板35仅被支撑于右座位框架28及左座位框架26中的左座位框架26的后部(例如,侧视时的后轮9的上方或侧视时的收置箱180的后方)。脚踏板35具有较大的脚踏面36 (也参照图4)。就坐于座位13的同乘者能够将双脚放置于脚踏板35上。此外,上述脚踏板35只要仅被支撑于座位框架26及右座位框架28中的任一个的后部即可。脚踏板35也可以被支撑于右座位框架28的后部。若将脚踏板35在左座位框架26的后部支撑,则能够避免来自消音器15的排热,因此更优选。这样,优选,脚踏板35被支撑于左侧及右侧中的、与设有消音器15侧相反的一侧的座位框架。发动机单元40在收置箱180的下方被支撑于车体框架20。如图8所示,发动机单元40具有作为内燃机的一例的发动机42和带式无级变速器(以下称为“CVT”)62。发动机42具备:曲轴箱44 ;从曲轴箱44向斜前上方延伸的缸体48 ;与缸体48的前部连接的缸盖50 ;和与缸盖50的前部连接的缸盖罩52。在本说明书中,将缸体48、缸盖50及缸盖罩52的整体称为汽缸46。汽缸46从曲轴箱44向斜前上方延伸。在曲轴箱44的左侧配置有传动箱60。CVT62配置于传动箱60内。在缸盖50,形成有凹部53和与该凹部53连接的未图示的进气口及排气口。在该进气口连接有进气管54 (参照图6),在排气口连接有排气管56 (参照图6)。此外,这里所说的进气管54中,不限于单个部件,也包括组合多个部件而成的。例如,进气管54也可以通过组合与进气口连接的管、与该管连接的节流体以及与该节流体连接的管道等来形成。由活塞59的顶面、缸体48的内周壁及上述凹部53形成了燃烧室57。上述活塞59经由连杆与曲轴45连接。曲轴45向左侧及右侧延伸,被收置于曲轴箱44内。CVT62具备:驱动侧的带轮即第一带轮64 ;从动侧的带轮即第二带轮66 ;和在第一带轮64和第二带轮66上卷挂的V形带68。曲轴45的左端部从曲轴箱44向左方突出。第一带轮64安装于曲轴45的左端部。第二带轮66安装于主轴70。主轴70经由未图示的齿轮机构连接于后轮轴72。此外,在图8中,表示了在第一带轮64的前侧部分和后侧部分,变速比不同的状态。对于第二带轮66也同样。进气管54连接于缸盖50的进气口。进气管54从缸盖50向后延伸。如图6所示,进气管54配置于汽缸46的上方且配置于收置箱180的下方。在进气管54的后部连接有空滤器100。排气管56与缸盖50的排气口连接。排气管56从缸盖50起向后方延伸。在排气管56的后端部连接有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消音器15。如图12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空滤器装置102具备空滤器100、后述的排出通道146和吸入部120。空滤器100具有空滤器壳体105。在空滤器壳体105设有吸入部120。吸入部120具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 122和从空滤器壳体105向上延伸的进气通路130。如图3所示,进气通路130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LI靠右方处。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配置于位于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的右侧且右座位框架28的左侧的位置。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0的至少一部分朝向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通路130形成为朝前或朝斜前上方延伸。但是,进气通路130的朝向既可以是铅垂向上,也可以是向斜前下方。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车辆中心线”是指俯视观察时通过前轮7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和后轮9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的前后延伸的线的术语。如图6所示,在消音器15安装有形成多个狭缝17的罩15A。狭缝17形成于罩15A的前部。各狭缝17向斜前下方延伸。狭缝17上下排列、互相平行地配设。在自动二轮车I行驶时,由前轮I将地面上积存的水卷起,该水在碰到罩15A后有可能向上方飞散。但是,通过设置狭缝17,从而能够改变由前轮7卷起的水的流动方向。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前轮7卷起的水碰撞到罩15A而进入空滤器装置102的吸入口 122。此外,被卷起的水一旦被狭缝17捕捉后就会容易地沿罩15A的表面流向后方。因此,能够通过该水来冷却罩15A。这样,能够间接地冷却成为高温的消音器15,还能够有效地冷却消音器1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从自动二轮车(车辆)1的后方观察,消音器15的中心线L2位于比进气通路130的中心线L3靠右侧处。优选的是,从车辆后方观察,消音器15的左端16位于比进气通路130的中心线L3靠右侧处。更优选的是,从车辆后方观察,消音器15的左端16位于比进气通路130的右端靠右侧处。根据该构成,能够有效地抑制消音器15的热向空滤器100及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传导。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消音器15的中心线”是指俯视时通过消音器15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例如消音器15的左端16和右端15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前后延伸的线的术语。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进气通路130的中心线”是指俯视时通过进气通路130的左右方向(宽度方向)的中心(例如进气通路130的左端和右端之间的中间位置)的前后延伸的线的术语。还有,在图3中,为了方便,用单点划线来表示通过各中心线L1、L2、L3的铅垂线,并分别标注附图标记L1、L2、L3,以代替各中心线L1、L2、L3。如图5所示,自动二轮车I具备在车体框架20的后部(典型地,为左座位框架26的后部)与发动机单元40的后部之间设置的后缓冲单元95。后缓冲单元95被支撑于左座位框架26和传动箱60。如图9所示,空滤器100与将空气导向发动机42的进气管54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管54与发动机42连接的连接部43及进气管54的与空滤器100(第二壳体140)连接的连接部55,俯视时,配置于车辆中心线LI上。根据该构成,进气管54没有向左右方向弯曲或者即使有也很少,因此发动机42的进气特性变得良好,发动机性能提高。换言之,在俯视时能够使进气管54笔直地延伸,所以能够降低进气阻力,能够提高发动机性能。后挡泥板80具有位于后轮9上方的上部82和位于后轮9侧面的侧部84A、84B。空滤器100至少形成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如图6及图11所示,空滤器100 (第一壳体110)和后轮9分别配置为,在侧视时重叠。空滤器100的右侧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比左侧部分的前后方向长度长。吸入部120设置于以车辆中心线LI为基准分开的空滤器100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中的、前后方向长度较长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部120设置于空滤器100的右侧部分(后述的第一壳体110)。如图12所示,空滤器100具有:由分别形成了开口的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40构成的空滤器壳体105 ;和净化空气的主元件170。第一壳体110及第二壳体140组装成互相的开口隔着主元件170而对合。这样,主元件170被收置于空滤器壳体105内,将空滤器壳体105的内部分隔为第一室(即第一壳体110的内部空间)115和第二室(即第二壳体140的内部空间)145。此外,主元件170既可以是干式元件(未浸油的元件),也可以是湿式元件(浸油的元件)。此外,主元件170也可以是多个元件重叠而成的状态(例如双层元件)。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主元件170将空滤器壳体105的内部分隔为第一室115和第二室145”是既包括主元件170形成整个分隔壁的情况也包括主元件170形成分隔壁的一部分的情况的术语。主元件170安装于框架174。通过将在框架174的两端部分形成的卡合部176、176分别嵌入在空滤器壳体105内设置的卡合槽106、106中,从而能够容易地将主元件170与框架174 —同安装于空滤器壳体105内。此外,在需要更换主元件170的情况下,能够简单地卸下,所以维护容易。所述吸入部120连接于第一壳体110。S卩,在空滤器100的第一壳体110,设有将空滤器壳体105外部的空气吸入第一室115内的吸入部120。如上所述,吸入部120具备吸入空气的吸入口 122和从空滤器壳体105(具体为第一壳体110)向上延伸的进气通路130。如图13所示,进气通路130具有向第一室115内吹出空气的吹出口 132。如图12所示,吹出口 132向与预备元件138交叉的方向开口。S卩、吹出口 132向吹出口 132的轴线(例如吹出口 132的开口面的法线)与预备元件138交叉的方向开口。吹出口 132向不与主元件170交叉的方向开口。即、吹出口 132向吹出口 132的轴线(例如吹出口 132的开口面的法线)不与主元件170交叉的方向上开口。主元件170和预备元件138分离地配置。如图12及图13所示,在第一室115内,配置有包括湿式元件(即、浸油的元件)的预备元件138。预备元件138以位于吹出口 132的轴线上(例如吹出口 132的开口面的法线上)的方式从吹出口 132分离地配置。预备元件138配置成,被吹出的空气吹到预备元件138上,而该空气不通过预备元件138。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空气通过预备元件138”是意指在预备元件138流动的空气实质上不改变流动方向地通过的术语。因此,从正面吹到预备元件138的空气没有从该预备元件138的背面流出、而是从该预备元件138的侧面漏出那样的流动,不属于这里所说的“通过”。如图13中的双点划线X所示,优选,配置吹出口 132使得吹出口 132朝向预备元件138的中心部分。即、优选的是,配置吹出口 132使得预备元件138的中央区域位于吹出口 132的延长线上(例如吹出口 132的开口面的法线上)。由此,从吹出口 132吹出的空气的至少一部分会直接吹到预备元件138上。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吹出口 132配置于主元件170和预备元件138之间。此外,优选的是,配置吹出口 132使得预备元件138位于吹出口 132的至少一部分的延长线长(例如吹出口 132的开口面的至少一部分的法线上)。更优选的是,配置吹出口 132使得预备元件138位于吹出口 132的延长线上(例如吹出口 132的开口面的法线上)。此外,优选的是,从吹出口 132到预备元件138的距离比从吹出口 132到主元件170的距离短。根据该构成,能够使空滤器外部的空气更有效地吹到预备元件138上。优选,预备元件138的表面积比吹出口 132的开口面积大。此外,优选,预备元件138的表面积比进气通路130的最大的流路截面面积大。根据该构成,预备元件138的表面积大,所以能够使从吹出口 132吹出的空气充分地吹到预备元件138上。因此,能够将从外部吸入的空气在预备元件138中良好地净化。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预备元件138的表面积”指露出到第一室115的面的预备元件138的面积,是不包括与对置壁136相接触的面的面积的术语。优选,主元件170的表面积比预备元件138的表面积大。根据该构成,在预备元件138中,能够使较大的尘埃下落而将相对较小的尘埃捕捉,以将从外部吸入的空气预备净化。然后,能够在主元件170中将该空气进一步净化。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主元件170的表面积”是意指在空气从第一室115向第二室145通过时空气能够接触到的主元件的整个表面积的术语。空滤器100的第一壳体110具有与吹出口 132相对且不使空气通过的对置壁136。对置壁136是与第一室115的主元件170相对的壁。对置壁136是在铅垂方向上延伸的壁。设置于对置壁136的预备元件138配置成在铅垂方向上延伸。从外部吸入的空气中所含的较大的尘埃具有在碰到预备元件138后下落的倾向。因此,较大的尘埃几乎没被预备元件138捕捉到,抑制了预备元件138的堵塞。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滤器100的第一壳体110具备从对置壁136突出的爪部件134、134。预备元件138通过将该预备元件138挂接于爪部件134、134上而设置于对置壁136。如图12所示,通过使爪部件134卡合于在预备元件138形成的卡合孔139,从而将预备元件138安装于对置壁136。根据该构成,预备元件138的维护容易。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备元件138通过挂接于爪部件134、134而装拆自如地安装于对置壁136,但是,对将预备元件138安装于对置壁136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预备元件138也可以经由粘接剂等直接安装于对置壁136上。此外,作为变形例,如图14所示,可举出从在第一壳体110的前端部设置的插入口116装拆预备元件238的方式。从插入口 116插入到第一室115内的预备元件238,由在第一室115内形成的对位壁118来阻止前后方向的移动。此外,预备元件238由在第一室115内形成的防错位壁117来阻止左右方向的移动。插入口 116在预备元件238安装于第一室115内时,由盖体等密封使得来自外部的空气不会从该部分流入。在本实施方式中,预备元件138设置于对置壁136的一部分(即、吹出口 132的附近),但是,不限定于该方式。例如,也可以在对置壁136的整个面设置预备元件138。此外,也可以将预备元件138设置于构成第一室115且不与主元件170相对的壁(即、与对置壁136不同的壁)。在空滤器100的第二室140,设有将第二室145的空气排出到空滤器105外的排出通路148。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通路148构成将空滤器100的第二壳体140和发动机42连通的进气管54的一部分。在空滤器装置102中,空滤器壳体105外部的空气从吸入口 122被吸入。吸入的空气通过进气通路130,从吹出口 132流向预备元件138的中央部分。当吸入的空气碰撞到预备元件138上时,空气中所含的较大尘埃会在第一室115内下落。另一方面,空气中所含的较小的尘埃,其一部分没有被预备元件138捕捉而流动,其他一部分被预备元件138捕捉。这样,空气在预备元件138中被净化。但是,当预备元件138持续捕捉较小的尘埃时,有时在预备元件138中会发生一些堵塞。但是,吸入到第一室115内的空气即使通过预备元件138也能够通过主元件170。此夕卜,吸入的空气碰撞到预备元件138的表面而改变其流动方向。因此,能够抑制堵塞所导致的空气阻力的增大。在预备元件138中净化了的空气随后通过主元件170。此时,无妨在预备元件138中捕捉的小尘埃会在主元件170中被捕捉。其结果,能够将良好地净化了的空气供给到发动机42。接着,就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进行详细说明。如图6及图7所示,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与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通路130由不能伸缩的管道形成。根据该构成,进气通路130的长度是不变的,因此发动机42的整个进气通路(即、吸入部120的进气通路130和空滤器100内的通路及进气管54)的长度不变。其结果,能够抑制进气脉动的变化,发动机42的性能稳定。如图3及图6所示,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位于右座位框架28的左侧。在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形成有向左凹陷的凹部190。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具有:前方的侧壁184 ;从前方的侧壁184的后端向左的后壁186 ;和从后壁186的左端向后的后方的侧壁188。至少由后壁186和后方的侧壁188划分出凹部190。如图3及图5所示,收置箱180具有位于左座位框架26的右侧的左侧壁192。在收置箱180的左侧壁192,形成有向右凹陷的另一凹部200。收置箱180的左侧壁192具有:前方的侧壁194 ;从前方的侧壁194的后端向右的后壁196 ;和从后壁196的右端向后的后方的侧壁198。至少由后壁196和后方的侧壁198划分出凹部200。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凹部190内。即、如图2所示,在从自动二轮车I的前方观察的情况下,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是被收置箱180遮挡而不能看到的状态。由前轮7卷起的泥和/或尘埃和/或水等难以进入凹部190。因此,能够抑制泥和/或尘埃和/或水等进入吸入口 122中。优选的是,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与后壁186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具有向前方开口的第一部分124和向左侧打开的(开口的)第二部分126。如图4所示,吸入口 122配置成,后壁186的右端187位于比第一部分124的右端125靠右侧处。吸入口 122的第一部分124与右侧壁182的后壁186相对。吸入口 122的第二部分126与右侧壁182的后方的侧壁188相对。这样,通过将吸入口 122的第一部分124配置成与后壁186相对并将吸入口 122的第二部分126配置成与后方的侧壁188相对,从而即使不缩小吸入口 122的大小,也能够得到将吸入口 122配置于凹部190内的效果。即、能够兼顾确保收置箱180的收置空间以及防止尘埃进入空滤器100。如图9所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吸入口 122俯视为L形,但是,不限定于该形状。例如,吸入口 122也可以是向左斜前方开口的形状。
吸入口 122配置于以往为死角空间的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的右侧与右座位框架28的左侧之间的空间中。因此,不需要设置吸入口 122用的新空间,能够有效地灵活利用一直以来存在的空间。此外,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与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相对,所以从前轮7卷起的水、泥和尘埃等难以进入吸入口 122。其结果,减少了被吸入空滤器100内的尘埃等的量,所以能够有效地抑制发动机42的性能下降。优选的是,如图6所示,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从车辆侧面观察与右座位框架28重叠。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右座位框架28来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吸入口 122中。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I中,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配置于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的右侧与右座位框架28的左侧之间的空间中。因此,如图3及图5所示,能够不和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干涉地,在比车辆中心线LI靠左侧处配置从传动箱60向上延伸的另一进气通路210。即、能够在收置箱180的左侧壁192的左侧与左座位框架26的右侧之间的空间中配置进气通路210。进气通路210是将冷却用的空气从外部对传动箱60内的CVT62导入的通路。如图5所示,进气通路210具备伸缩自如的波纹状的管道214和在收置箱180的左侧壁192的凹部200 —体形成的管道216。在管道216的前端部,形成有向左侧开口的吸入口 212。吸入口 21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凹部200内。吸入口 212是吸入空气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吸入口 212的整体配置于凹部200内。吸入口 212从左侧壁192后方的侧壁198向左侧开口。但是,与上述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同样地,只要吸入口 212的至少一部分与后壁196相对即可。由前轮7卷起的泥和/或尘埃和/或水等难以进入凹部200中。因此,能够抑制泥和/或尘埃和/或水等通过吸入口 212进入传动箱60内。接着,就后挡泥板8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9所示,空滤器100至少形成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由第二壳体140形成。第一壳体110配置于后挡泥板80的侧方。这样,通过将第一壳体110配置于后挡泥板80的侧方,能够确保第二壳体140的容积较大。后挡泥板80中的空滤器100以外的部分(以下,为“主挡泥板部86”)与空滤器100互相组装。如图9所示,在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中,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的第二壳体140通过紧固件90A紧固。如图10所示,在后挡泥板80的左侧部84B中,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的第二壳体140通过紧固件90B紧固。如图1所示,在后挡泥板80的右侧部84A中,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的第一壳体110通过紧固件90C紧固。作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紧固件90A10C,例如,可举出普通的螺栓、螺钉、铆钉等。如图5所示,发动机单元40和后挡泥板80的一部分即空滤器100通过紧固件92A紧固。如图6所示,后挡泥板80的一部分即主挡泥板部86和发动机单元40通过紧固件92B紧固。这样,空滤器100和主挡泥板部86互相固定,且空滤器100和主挡泥板部86分别固定于发动机单元40。因此,即使后挡泥板80摆动,也能够防止空滤器100和主挡泥板部86松动及错位。如图9所示,空滤器100的左端142 (具体地,第二壳体140的左端142)位于车辆中心线LI的左侧。空滤器100的右端112 (具体地,第一壳体110的右端112)位于车辆中心线LI的右侧。后挡泥板80的前部150的左右方向的整体由空滤器100形成。后挡泥板80的前部150可以是例如从后挡泥板80的前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空滤器100的前端面)到后轮9的前端的区域的一部分。通过如上述那样用空滤器100形成后挡泥板80的前部150的整体,从而能够增大空滤器100的横向宽度。因此,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后挡泥板80的前部150是空滤器100的前端面,但是,也可以是比该前端面靠后方的后方部分。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的边界152在俯视时相对于车辆中心线LI倾斜。空滤器100形成为,在俯视时越从左侧和右侧中的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前后方向长度越长。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挡泥板部86和空滤器100的边界152的一部分(具体地,从空滤器10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向右的右部分的区域)在俯视时相对于车辆中心线LI倾斜。S卩、空滤器100形成为越从左侧向右侧延伸,前后方向长度越长。根据该构成,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通过增大空滤器100的容积,能够一次吸入大量的空气,能够实现发动机性能的提闻。如图4所示,空滤器100形成为,在俯视时越从左侧及右侧中的设有脚踏板35 —侧向另一侧延伸、前后方向长度越长。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左座位框架26设有脚踏板35。空滤器100形成为,越从左侧向右侧延伸、前后方向长度越长。这样,通过一边避免空滤器100和脚踏板35的干涉一边增加空滤器100的前后方向长度,从而能够确保空滤器100的容积较大。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挡泥板80的左侧形成有凹部88,后缓冲单元95 (参照图5)的一部分能够进入该凹部88。空滤器100的左端142和右端112之间的中间位置(参照图9的标记L4)比车辆中心线LI偏向右侧。换言之,空滤器100的上述中间位置偏向于车辆中心线LI的左侧及右侧中的、与形成有后挡泥板80的凹部88 —侧相反的一侧。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滤器100的下端(例如,第一室115底面部分)108位于比后挡泥板80的上端81A与下端81B之间的中间位置靠下方处。后挡泥板80的上端81A指在安装于发动机单元40的后挡泥板80中主挡泥板部86的位于上下方向的最上方的部分。典型地,主挡泥板部86的位于上下方向的最上方的部分离地面的高度与空滤器100的位于最上方的部分离地面的高度实质上相同。此外,后挡泥板80的下端81B指在安装于发动机单元40的后挡泥板80中主挡泥板部86的位于上下方向的最下方的部分。根据该构成,空滤器100配置于较低位置,因此,例如,能够降低座位13的位置。此外,根据空滤器100的形状,空滤器100的下端108成为第二室145的底面部分。空滤器10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随着从前方向后方延伸而变化。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滤器100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例如,第一室115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比后挡泥板80的上端81A位置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换言之,通过上端81A位置的铅垂截面中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根据该构成,空滤器100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短,所以在空滤器100的上方也具有空间上的余裕。因此,例如,能够在空滤器100的上方配置其他车辆零件。此夕卜,例如,能够降低座位13的位置。此外,根据空滤器100的形状,空滤器100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成为第二室145的上下方向的最大长度。空滤器100至少形成后挡泥板80的上部82的一部分,因此不需要在后挡泥板80的上方(例如上部)另外重叠配置空滤器。因此,与在后挡泥板的上方配置空滤器的情况相t匕,由于空间上有余裕,因此能够增大空滤器100的容积。由此,能够提高空滤器100的空气净化性能。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自动二轮车I中,收置CVT62的传动箱60配置于自动二轮车I的左侧,从空滤器100向上延伸的进气通路130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LI靠右侧处。因此,即使设置了对收置于传动箱60内的CVT62供给冷却用的空气的进气通路130,该进气通路130和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也不会互相干涉。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配置于以往为死角的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的右侧与右座位框架28的左侧之间的空间中。因此,不需要设置用于配置吸入口 122的新的空间,能够有效地灵活利用一直以来存在的空间。此外,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向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开口,因此从前轮7卷起的水、泥及尘埃等难以进入吸入口 122。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仅被支撑于右及左座位框架26、28中的、左座位框架26的后部的同乘者用的脚踏板35。这样,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LI靠右侧处,因此能够与空滤器100不干涉地将同乘者用的脚踏板35配置于自动二轮车I的左侧。因此,即使同乘者用的脚踏板35是较大的脚踏板,也能够配置。根据本实施方式,自动二轮车I具备:与汽缸46连接的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56 ;和与排气管56的后端部连接且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消音器15。从车辆后方观察,消音器15的中心线L2位于比进气通路130的中心线L3靠右侧处。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从车辆后方观察,消音器15的左端位于比进气通路130的中心线L3靠右侧处。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从车辆后方观察,消音器15的左端位于比进气通路130的右端靠右侧处。这样,消音器15偏离、位于自动二轮车I的右侧,因此能够抑制消音器15的热向空滤器100及与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传递。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形成有向左凹陷的凹部190。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凹部190内。因此,能够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设置于凹部190内的吸入口 122中。根据本实施方式,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具有:前方的侧壁184 ;从前方的侧壁184的后端向左侧延伸的后壁186 ;和从后壁186的左端向后方延伸的后方的侧壁188。至少由后壁186和后方的侧壁188划分出凹部190,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与后壁186相对。由于如上述那样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与收置箱180的后壁186相对,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该吸入口 122。根据本实施方式,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 122具有向前方打开的第一部分124和向左侧打开的第二部分126。吸入口 122配置成,后壁186的右端187位于比第一部分122的右端125靠右侧处。第一部分124与后壁186相对。第二部分126与后方的侧壁188相对。这样,配置吸入口 123使得后壁186的右端位于比第一部分122的右端125靠右侧处,该第一部分122配置成与后壁186相对,从而即使缩小吸入口 122的大小,也能够得到将吸入口 122配置于凹部190内的效果。即、能够兼顾确保收置箱180的收置空间以及防止尘埃进入空滤器100。根据本实施方式,进气通路130由不能伸缩的管道形成。这样,进气通路130的长度是不变的,所以发动机的整个进气通路的长度成为不变。其结果,能够抑制进气脉动的变化,发动机42的性能稳定。根据本实施方式,吸入口 12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从车辆侧面看与右座位框架28重叠。能够通过右座位框架28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吸入口 122。根据本实施方式,具备配置于车辆中心线LI左侧且从传动箱60向上延伸的另一进气通路210。这样,能够不与和空滤器100连接的进气通路130干涉地配置另一进气通路210。根据本实施方式,收置箱180具有位于左座位框架26的右侧的左侧壁192。在左侧壁192,形成有向右凹陷的另一凹部200。另一进气通路210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 212。另一进气通路210的吸入口 21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另一凹部200内。因此,能够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在另一凹部200内设置的吸入口 212。根据本实施方式,另一进气通路210的至少一部分由波纹状的管道形成。这样,另一进气通路210由波纹状的管道214形成,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具有期望路径的进气通路210。根据本实施方式,发动机单元40摆动自如地被支撑于车体框架20。因此,即使在具备该结构的发动机单元40的自动二轮车I中,也能够抑制泥和/或尘埃进入吸入口 122、212。
权利要求
1.一种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车体框架,其具有:从车头管向斜后下方延伸的主框架;从所述主框架向斜后上方延伸的左右座位框架;和在左右座位框架架设的横梁; 收置箱,其具有位于所述右座位框架的左侧的右侧壁,并在所述左右座位框架之间被支撑于所述横梁; 发动机单元,其具有:曲轴箱;从所述曲轴箱向斜前上方延伸的汽缸;配置于所述曲轴箱左侧的传动箱;和配置于所述传动箱内的带式无级变速器,该发动机单元在所述收置箱的下方被支撑于所述车体框架; 进气管,其从所述汽缸向后延伸,并配置于所述汽缸的上方且配置于所述收置箱的下方; 空滤器,其连接于所述进气管的后部;和 进气通路,其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并从所述空滤器向上延伸, 所述进气通路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靠右侧处, 所述进气通路的吸入口配置于所述收置箱的右侧壁的右侧且配置于所述右座位框架的左侧, 所述进气通路的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朝所述收置箱的右侧壁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具备同乘者用的脚 踏板,其仅被支撑于所述右座位框架及左座位框架中的左座位框架的后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 与所述汽缸连接的向后方延伸的排气管;和与所述排气管的后端部连接并向斜后上方延伸的消音器, 从车辆后方观察,所述消音器的中心线位于比所述进气通路的中心线靠右侧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从车辆后方观察,所述消音器的左端位于比所述进气通路的中心线靠右侧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从车辆后方观察,所述消音器的左端位于比所述进气通路的右端靠右侧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收置箱的右侧壁,形成有向左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进气通路的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凹部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置箱的右侧壁具有前方的侧壁、从所述前方的侧壁的后端向左侧延伸的后壁和从所述后壁的左端向后方延伸的后方的侧壁, 所述凹部至少由所述后壁和所述后方的侧壁划分, 所述进气通路的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后壁相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进气通路的吸入口具有向前方打开的第一部分和向左侧打开的第二部分, 所述吸入口配置成,所述后壁的右端位于比所述第一部分的右端靠右侧处,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后壁相对,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后方的侧壁相对。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通路由不能伸缩的管道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成,从车辆侧面看与所述右座位框架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具备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靠左侧处并从所述传动箱向上延伸的另一进气通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置箱具有位于所述左座位框架的右侧的左侧壁,在所述左侧壁形成有向右侧凹陷的另一凹部,所述另一进气通路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所述另一进气通路的吸入口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另一凹部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进气通路的至少一部分由波纹状的管道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骑乘型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单元摆动自如地被支撑于所述车体框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高效地配置与空滤器连接的进气通路、并且减少吸入空滤器内的尘埃等的量使得供给到发动机的空气的净化性能优良的骑乘型车辆。自动二轮车(1)具备具有左右座位框架的车体框架;收置箱(180),其具有位于右座位框架的左侧的右侧壁(182);与进气管连接的空滤器(100);和进气通路(130),其具有吸入空气的吸入口(122),并从空滤器(100)向上延伸。进气通路(130)配置于比车辆中心线靠右侧处。吸入口(122)配置于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的右侧且配置于右座位框架的左侧。进气通路(130)的吸入口(122)的至少一部分朝收置箱(180)的右侧壁(182)开口。
文档编号F02M35/024GK103184956SQ20121042535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3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8日
发明者宗笃志 申请人: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