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5158173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管道液体压力能回收的装置。它包括蜗形室和引流室,在蜗形室的蜗壳上固定引流室,在机壳上安装转轴,转轴一端连接转轮,另一端驱动发电机,在引流室内沿圆周方向均布若干引流腔,引流腔即是流体流过的流道,流道分为前段流道和后段流道,前段流道面积渐缩,与蜗形室相通,后段流道面积不变,与转轮相通;转轮的出水口连接泄水管。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该减压装置安装有蜗形室和引流室,在有效降低管道压力的同时,可高效回收管道中流体的压力能,能量回收效率≥65%。
【专利说明】一种管道水能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一种管道水能回收装置,涉及管道液体压力能回收的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在公开的文献资料中,在水管道上安装水能回收装置来发电的很多,该水能 回收装置的主要部件是转轮,通过水流冲击转轮转动,从而带动发电机发电。该类装置对于 某些压力较高、流量较大的管道,能量回收效率较高,是比较合适的。但是在管道直径较小 (管径50?100mm)、液体压力能较小(水头20?80m)的情况下,会损失较多的能量,回收 效率较低,一般小于50%。


【发明内容】

[0003]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针对以上不足而提供一种用于小管径、低水头的压力管 道上,能有效减压、能量回收率高的装置。其技术方案如下:
[0004] 一种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其关键技术在于包括蜗形室和引流室,在蜗形室的蜗壳 上固定引流室,在机壳上安装转轴,转轴一端连接转轮,另一端驱动发电机,在引流室内沿 圆周方向均布若干引流腔,引流腔即是流体流过的流道,流道分为前段流道和后段流道,前 段流道面积渐缩,与蜗形室相通,后段流道面积不变,与转轮相通;转轮的出水口连接泄水 管。
[0005]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6] 1、该减压装置安装有蜗形室和引流室,工作时,高压流体通过管道进入一个面积 减缩的蜗形室中,这样可使进入引流室的流体分布更均匀。利用蜗形室和引流室把液体所 具有的压力能转换为高速流动的速度能。液体离开引流室之后,流入转轮流道,依据叶栅 理论,将水流的高速动能转换为转轮的旋转机械能,在有效降低管道压力的同时,可高效回 收管道中流体的压力能,和同步发电机直联,通过转轴带动发电机发电。实验正常运行发 电300天左右,能量回收效率>65%。如果采用异步发电机发电,将工作转轮转速降低为 1530r/min或更低时,能量回收效率可进一步提高,可达70%左右。
[0007] 2、引流室内流道分为两段,前段为面积渐缩流道,流体通过该段流道时,随着流道 面积的不断减小,根据贝努利方程,流体流动速度不断增加;后段流道面积不变,宽度方向 为平行结构,主要起稳流和引流作用,保证液体以正确的角度进入转轮内。
[0008] 3、本发明主要适用于高层建筑的采暖等供回水管路上压力能的回收,但不限于 此。装置内部流动工质为供暖回水或清水。本发明适用于水头比较低(20?120m,优选为 60m,80m,IOOm和120m),管道直径比较小(50?150mm),流量比较小(50?150m 3/h,优选流 量段主要有50m3/h,100m3/h和150m 3/h),流量范围较宽,发电功率小(IOkW左右)的场合。
[0009] 4、本发明结构紧凑(整个减压装置的尺寸约为500mmX500mmX300mm,不包含发 电机部分),简单,体积小,机械加工方便,装拆方便,安装维护简便。
[0010] 5、叶片为直纹面时,非扭曲型叶片,加工方便;叶片为曲面时,加工略复杂,但流场 分布更均匀,压力脉动更小。
[0011] 6、当流量、水头等运行条件变化较大时,只需调整引流室入射角、引流腔截面积和 引流腔个数、转轮叶片个数、叶片安放角等参数(如表1、表2所示),并重新制造引流室和 转轮即可,涡形室和泄水管不需做任何改动,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并方便系列化生产,并可 进行分布式联网发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发明总体结构剖面图;
[0013] 图2,是本发明总体结构俯视图;
[0014] 图3,是本发明引流室剖面图;
[0015] 图4,是本发明引流室引流腔周向截面为矩形示意图;
[0016] 图5,是本发明引流室引流腔对齐布置示意图;
[0017] 图6,是本发明引流室引流腔交错布置示意图;
[0018] 图7,是本发明转轮结构示意图(叶片各表面为直纹面);
[0019] 图8,是本发明转轮另一结构示意图(叶片各表面为曲面);
[0020] 图9,是本发明叶片截面形状示意图;
[0021] 图10,是本发明叶片结构示意图(叶片各表面为直纹面);
[0022] 图11,是本发明叶片另一结构示意图(叶片各表面为曲面);
[0023] 图12,是本发明试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参见图1?图11,本发明包括蜗形室1和引流室2,在蜗形室1的蜗壳上通过螺栓 固定引流室2,在机壳上安装转轴6,转轴6 -端连接转轮3,另一端驱动发电机,在引流室 2内沿圆周方向均布若干引流腔7,引流腔即是流体流过的流道,流道分为前段流道8和后 段流道9,前段流道8面积渐缩,与蜗形室1相通,后段流道9面积不变,与转轮相通;转轮 3的出水口连接泄水管5。泄水管5和蜗形室1可以整体铸造在一起,也可单独铸造后通过 螺栓联接。
[0025] 使用时,蜗形室1通过法兰连接进水管,泄水管5通过法兰连接出水管。
[0026] 所述引流腔7腔室的周向截面为矩形(如图4所示),方便进行铣削加工。
[0027] 所述引流腔7在引流室内呈环列栅状分布。
[0028] 所述引流腔7在引流室内对齐分布(如图5所示)或者交错分布(如图6所示)。
[0029] 所述转轮3包括轮毂10、叶片11和轮盖12,在轮毂10和轮盖12上通过轴或螺钉 安装叶片11。
[0030] 所述叶片11的截面形状15如图9所示为前钝后尖的类月牙形。无论叶片表面是 直纹面还是曲面,其截面形状是相同的,都是前钝后尖的类月牙形。
[0031] 叶片11包括进水边13、出水边16、工作面17和背面14。叶片各表面(进水边13、 出水边16、工作面17和背面14)可以如图10所示加工为直纹面,而非扭曲型叶片,这样加 工方便;叶片各表面(进水边13、出水边16、工作面17和背面14)也可以如图11所示加工 为曲面,这样加工略复杂,但流场分布更均匀,压力脉动更小。
[0032] 当叶片轴向积叠规律为直线时,叶片各表面(工作面、背面、进水边和出水边)为 直纹面;当叶片轴向积叠规律为曲线时,叶片各表面(工作面、背面、进水边和出水边)为曲 面。
[0033] 所述转轮3直径为150mm?200_。
[0034] 图中4是导流帽
[0035] 本发明工作原理如下:
[0036] 该装置工作时,高压流体通过进水管进入一个面积减缩的蜗形室中,这样可使进 入引流室的流体分布更均匀。之后流体流入引流室,在引流室中使流体的压力能转化为动 能,使流速增加,以高速流向转轮,转轮将动能转换为旋转机械能,带动发电机发电,而后流 体流入面积渐扩的泄水管,使出水口处的流速进一步下降,以减少余能损失,被减压后的低 压流体最后从排水管流出。
[0037] 图12给出了试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数据,证明该装置是可靠的。
[0038] 该装置中的引流腔个数、引流腔最小宽度、引流腔高度将影响引流腔内流体流速, 转轮叶片的安放角、叶片高度和叶片数将影响能量转换效率的高低,引流腔和转轮参数的 匹配也影响能量转换效率。所以,这些参数均可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流量和不 同管道液体压力情况。如表1、表2所示:
[0039] 表1所示涡形室进口压力:0· 75MPa ;泄水管出口压力:0· 20MPa ;流量:80m3/h(即 22. 22L/s);额定转速:直接驱动同步发电机,转速为3000r/min ;流动介质:清水,温度约 25。。。
[0040] 表 1
[0041]

【权利要求】
1. 一种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蜗形室(1)和引流室(2),在蜗形室(1)的 蜗壳上固定引流室(2),在机壳上安装转轴¢),转轴(6) -端连接转轮(3),另一端驱动发 电机,在引流室(2)内沿圆周方向均布若干引流腔(7),引流腔即是流体流过的流道,流道 分为前段流道(8)和后段流道(9),前段流道(8)面积渐缩,与蜗形室(1)相通,后段流道 (9)面积不变,与转轮相通;转轮(3)的出水口连接泄水管(5)。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引流腔(7)腔室的周向截面为矩 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引流腔(7)在引流室内呈环列栅 状分布。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引流腔(7)在引流室内对齐分布 或者交错分布。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其特征是转轮(3)包括轮毂(10)、叶片 (11)和轮盖(12),在轮毂(10)和轮盖(12)上安装叶片(11)。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叶片(11)的截面形状(15)为前 钝后尖的月牙形。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其特征是叶片(11)包括进水边(13)、出水 边(16)、工作面(17)和背面(14),进水边(13)、出水边(16)、工作面(17)和背面(14)为 直纹面或曲面。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管道水能回收装置,其特征是转轮(3)直径为150_?200_。
【文档编号】F03B3/18GK104500312SQ201410572482
【公开日】2015年4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10月23日
【发明者】张惟斌, 余波, 邓万权 申请人:西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