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冷摩托车冷却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69198发布日期:2018-07-06 14:35阅读:76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摩托车散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冷摩托车冷却管路。



背景技术:

水冷散热系统的冷却效果好于风冷散热系统,其冷却均匀,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可以提高摩托车发动机的负载,因此,水冷散热系统多用在250毫升以上的大排量摩托车上,但近年有些125毫升的小排量摩托车也采用水冷的方式。水冷却实质上是在风冷却的基础上再加上水冷却,由散热器(水箱)、节温器、水泵、水管等构成。发动机冷却液在水泵的驱动下不断循环,经过散热器降温后回到发动机进行热交换,对发动机进行散热降温,从而达到冷却发动机的目的。

但现有的这种水冷系统的散热器和循环水路均设置在油箱下方,循环水管的行程短,散热器的散热面积较小,且摩托车车架的遮挡面积大,难以迎风与外界冷空气进行热交换,造成对发动机冷却液的冷却降温效果差,从而导致发动机冷却液热交换能力不足,使摩托车发动机容易过热,出现爆燃、功率下降、噪音增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水冷摩托车冷却管路,其能够用于连通散热器和前减震器上的环形冷却箱,满足摩托车水冷系统设计要求,提高水冷系统散热能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冷摩托车冷却管路,其要点在于:包括与散热器连接的第一金属管和与设置在前减震器上的环形冷却箱连接的第二金属管,所述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通过柔性软管连通。

采用以上结构,散热器中的发动机冷却液依次通过第一金属管、柔性软管和第二金属管进入到前减震器上的环形冷却箱中,由于前减震器位于摩托车的迎风面上,没有阻挡,使环形冷却箱中的发动机冷却液与外界冷空气的热交换更快、更充分,因而大大提高了对发动机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并且增加了循环水路的行程,进一步提高了发动机冷却液的散热;另外,散热器和环形冷却箱之间的管路采用三段式连接,结构可靠,其中,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采用金属材质,保证了可靠性和使用寿命,柔性软管不但可弯折,而且具有延展性,能够满足摩托车的转向设计要求。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一金属管和第二金属管与所述柔性软管相连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头,在该连接头的连接部的外表面上设有两圈凸起,所述连接部和柔性软管之间设置有密封圈,该密封圈套设在所述连接部上,且位于两圈凸起之间。采用以上结构,保证了第一金属管、第二金属管同柔性软管之间的连接密封性能和连接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管路包括用于连通发动机缸体和散热器的第一连接管组件、用于连通散热器和环形冷却箱的第二连接管组件以及用于连通环形冷却箱和发动机缸体的第三连接管组件,所述第二连接管组件由所述第一金属管、第二金属管和柔性软管组成。采用以上结构,通过第一连接管组件、第二连接管组件、第三连接管组件使发动机缸体、散热器和环形冷却箱共同构成循环水路。

作为优选:所述环形冷却箱包括套设在所述前减震器的外筒上的套筒,该套筒与外筒合围形成储液腔室B。采用以上结构,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利于冷却发动机冷却液,且成本低廉。

作为优选:所述套筒与外筒一体成型。采用以上结构,使环形冷却箱与前减震器的外筒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固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连接管组件和第三连接管组件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组件连通,在该第四连接管组件上设有第一两通电磁阀,在所述第二连接管组件上设有第二两通电磁阀,该第二两通电磁阀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管组件和前减震器之间。采用以上结构,当摩托车发动机散热量较小时,第一两通电磁阀导通,第二两通电磁阀关闭,发动机冷却液经散热器后直接流回发动机缸体,当摩托车发动机散热量较大时,第一两通电磁阀关闭,第二两通电磁阀导通,发动机冷却液经散热器后流入环形冷却箱,进一步冷却后再流回发动机缸体。

作为优选:在所述散热器的顶部设有注液口。采用以上结构,发动机冷却液从注水口进入散热器,当冷却液从散热器流入发动机缸体时可以借助散热器内冷却液自身的重力进行循环流动,同时增强整个管路中发动机冷却液的流动性。

作为优选:在车架上设置有保护挡片,该保护挡片向外再向前弯折,使所述第一金属管位于其内侧。采用以上结构,防止驾驶员意外触碰第一金属管而被烫伤,保护驾驶员的人身安全。

作为优选:所述柔性软管采用塑料波纹管或者金属波纹管。采用以上结构,结构简单可靠,成本低廉,易于采购。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水冷摩托车冷却管路,结构新颖,易于实现,保证了发动机冷却液在散热器和环形冷却箱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了水冷系统的热交换能力,使其能够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充分地降温,从而提高了水冷系统对摩托车发动机的散热效果,防止摩托车发动机因过热而出现爆燃、功率下降、噪音增大的问题,有效提高摩托车的舒适性和使用性能以及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见图1和图3,一种水冷摩托车冷却管路,包括散热器2、设置在发动机缸体1内的储液腔室A11和套设在前减震器3上的环形冷却箱4,该环形冷却箱4具有储液腔室B41。所述发动机缸体1的第一出水口12与所述散热器2的第二进水口21通过第一连接管组件51连通,该散热器2的第二出水口22与所述环形冷却箱4的第三进水口42通过第二连接管组件52连通,该环形冷却箱4的第三出水口43与所述发动机缸体1的第一进水口13通过第三连接管组件53连通,使储液腔室A11、储液腔室B41和散热器2连通,并共同构成循环水路,大大增强了水冷系统的热交换能力,使其能够对发动机冷却液进行充分地降温,从而提高了水冷系统对摩托车发动机的散热效果。并在所述散热器2的顶部设有注水口23,该注水口23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二进水口21和第二出水口22的高度。

请参见图1和图3,所述第二连接管组件52包括第一金属管521、第二金属管522和柔性软管523,第一金属管521与散热器2的第二出水口22连接,第二金属管522与环形冷却箱4的第三进水口42连接,柔性软管5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金属管521和第二金属管522连接。并在车架100上设置有保护挡片9,该保护挡片9向外再向前弯折,使所述第一金属管521位于其内侧,保护驾驶员免遭烫伤。所述柔性软管523采用塑料波纹管或者金属波纹管。

请参见图1和图2,在所述第一金属管521和第二金属管522与所述柔性软管523相连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头7,在该连接头7的连接部71的外表面上设有两圈凸起711,所述连接部71和柔性软管523之间设置有密封圈8,该密封圈8套设在所述连接部71上,且位于两圈凸起711之间,使柔性软管523与连接头7连接时,具有极好的密封性能。

请参见图1和图3,所述环形冷却箱4套设在所述前减震器3的外筒31上,所述环形冷却箱4包括套设在所述外筒31上的套筒44,该套筒44与外筒31之间形成所述储液腔室B41,并且套筒44与外筒31一体成型。环形冷却箱4位于前减震器3上,即处于摩托车的迎风面上,既利于环形冷却箱4里的发动机冷却液的散热,又避免环形冷却箱与其它摩托车零部件之间的相互干扰。

请参见图3,在所述第二连接管组件52和第三连接管组件53之间设有第四连接管组件54,该第四连接管组件54的两端分别与第二连接管组件52和第三连接管组件53连通,在该第四连接管组件54上设有第一两通电磁阀61,在所述第二连接管组件52上设有第二两通电磁阀62,该第二两通电磁阀62位于所述第四连接管组件54和前减震器3之间。当摩托车发动机散热量较小时,第一两通电磁阀61导通,第二两通电磁阀62不导通,发动机冷却液经散热器2后直接流回发动机缸体1的储液腔室A11中,与发动机进行热交换,带走热量;当摩托车发动机散热量较大时,第一两通电磁阀61关闭,第二两通电磁阀62导通,发动机冷却液经散热器2后流入环形冷却箱4的储液腔室B41中,进一步冷却后再流回发动机缸体的储液腔室A11中,与发动机进行热交换,带走大量热量。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发明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