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轮机涡轮控制流阻特性的多腔外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49025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燃气轮机涡轮控制流阻特性的多腔外环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燃气轮机结构,尤其是一种燃气轮机涡轮控制流阻特性的多腔外环结构。



背景技术:

燃气轮机通过燃气对涡轮动叶的冲击使动叶转动而输出功,涡轮外环结构将转动的动叶和静止件隔开。燃气温度已经高于合金材料的耐温极限,必须对外环进行合理的冷却。通常采用冲击+气膜冷却的方式对外环进行冷却,冷气从外环的外壁上的冲击孔流入腔体,再从外环内壁面的气膜孔喷出,将叶栅通道内的高温燃气和外环壁面隔开,腔体内的压力比较均匀。燃气从涡轮叶栅入口流向出口时,压力会迅速降低,导致外环壁上的气膜孔出口压力并不相同,越靠近涡轮叶栅出口,压力越低,气膜孔出气量越大,使冷气的利用率非常低。而理想状态是越靠进涡轮叶栅入口,气膜孔出流量越多,这样才能够随着冷气向涡轮叶栅出口流动,在外环壁面形成有效的冷气膜,达到有效冷却目的。合理分配涡轮外环气膜孔冷气流量,应用较少的冷气量达到有效冷却效果,对于燃气轮机涡轮部件设计至关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燃气轮机涡轮控制流阻特性的多腔外环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燃气轮机涡轮控制流阻特性的多腔外环结构,包括叶片和环形的冲击体,其中所述冲击体包括内壁、外壁和侧壁,在所述外壁上设有冲击孔,在所述内壁上设有气膜孔,在所述外壁与内壁之间,位于低压侧设有气流板,在所述气流板上设有气流孔,所述气流板的下方通过侧板与所述内壁连接,其中侧板与侧壁平行,侧板与气流板与侧壁之间形成气流腔。

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气流板的下方至少设有两个侧板,所述侧板与侧板之间形成气流腔。

进一步改进:沿着低压侧向高压侧的方向,相邻两个侧板之间的间距逐渐加大。

进一步改进:沿着低压侧向高压侧的方向,相邻两个侧板之间的间距等距加大。

进一步改进:在所述外壁与内壁之间至少设有两层气流板,所述气流板的长度由内向外逐渐增大,气流板高压侧的一端通过侧板与所述内壁连接。

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气流腔内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侧壁垂直。

进一步改进:在所述气流板低压侧一端所对的侧壁上设有支板,所述支板位于所述气流板的下方,所述气流板与侧壁、气流板与支板之间形成泄漏缝隙。

本发明的优点:在已有的外环腔体内靠近涡轮叶栅出口一侧(低压侧)增加气流腔,形成多个腔体连在一起的外环结构。气流腔的数量根据外环轴向尺寸和气膜孔排数量决定,考虑加工难度和气膜孔排的实际数量,沿轴向排布气流腔较为合适,可以均匀排布,也可以不均匀排布,气流腔可以并排布置,也可以是在气流腔内再布置一个气流腔,形成镶套式外环结构,在气流腔上壁(气流板)开有气流孔,由于冷气进入靠近涡轮尾部的外环上的气膜孔,需要经过多层气流孔,局部流动损失明显增加,从而达到合理分配气膜孔流出量的目的,这样在整个轴向上,每个气膜孔流出的冷气与经过该气膜孔处的燃气气压相抵消,在内壁的内侧形成一层恒定的气膜,这样不仅保障了冷气膜的形成,而且还很好的降低了冷气的使用量,提高冷气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气流腔平行排列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图1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气流腔套接排列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图3的侧视图。

1叶片、2内壁、21气膜孔、3侧壁、30空腔、4外壁、41冲击孔、5侧板、51隔板、6气流板、60气流腔、61气流孔、7支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以下详细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燃气轮机涡轮控制流阻特性的多腔外环结构,包括叶片1和环形的冲击体,其中所述冲击体包括内壁2、外壁4和侧壁3,在所述外壁4上设有冲击孔41,在所述内壁2上设有气膜孔21,在所述外壁4与内壁2之间,位于低压侧设有气流板6,在所述气流板6上设有气流孔61,气流板61呈圆筒形结构,气流板61的轴线侧壁3垂直,所述气流板61的下方通过侧板5与所述内壁2连接,其中侧板5与侧壁3平行,侧板5与气流板6与侧壁3三者之间形成气流腔60,而外壁4与内壁2之间为空腔10。

燃气进入的一端为高压侧,另一端为低压侧,高压侧的一端为前端,低压侧的一端为末端,燃气在进入内壁2的内侧后,在沿着内壁2的内侧流动过程中,燃气对内壁2内侧的压力也逐渐减小。

实施例一(如图1、2所示):各气流腔之间平行设置,具体设计为,在所述气流板6的下方至少设有两个侧板5,这样两个侧板5之间形成气流腔60;沿着低压侧向高压侧的方向,相邻两个侧板5之间的间距逐渐加大,为了对冷气进行合理的分流,所以相邻两个侧板5之间的间距等距加大,这样在轴向上就形成一层一层的气流腔60,并且靠近前端气流腔60的体积要比靠近末端气流腔60的体积大,这就使得越靠近前端的气流孔21内冷气的气压也就越大;因此从气膜孔21处喷出的冷气从前向后依次降低,与燃气的气压变化情况一致;从而在内壁2内侧的表面形成一道冷气膜,将燃气与内壁2隔离开。

实施例二(如图3、4所示):气流腔60之间为嵌套式设置,具体设计为,在所述外壁4与内壁2之间至少设有两层气流板6,所述气流板6的长度由内向外逐渐增大,气流板6高压侧的一端通过侧板5与所述内壁2连接,这样位于外侧的气流腔6就将位于内侧的气流腔6包裹起来,越靠近末端的冷气需要穿过的气流孔61也就越多,经过的气流腔6也就越多,这就使得越靠近末端处气膜孔21内冷气的气压也就越小。

实施例三:为了平衡在同一圆周上气膜孔21喷气气压的均衡,因此在所述气流腔60内设有隔板51,所述隔板51与所述侧壁3垂直,这样气流板6、内壁2、隔板51和侧板5之间就形成若干小的气流腔60,使得气膜孔21处喷出气压的稳定均衡,保证能够形成良好的气膜;在所述气流板6低压侧一端所对的侧壁3上设有支板7,所述支板7位于所述气流板6的下方,所述气流板6与侧壁3之间,气流板6与支板7之间形成泄漏缝隙,支板6能够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预防气流板6受热变形的情况。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气轮机涡轮控制流阻特性的多腔外环结构,包括叶片和环形的冲击体,其中冲击体包括内壁、外壁和侧壁,在外壁上设有冲击孔,在内壁上设有气膜孔,在外壁与内壁之间,位于低压侧设有气流板,在气流板上设有气流孔,气流板的下方通过侧板与内壁连接,其中侧板与侧壁平行,侧板与气流板与侧壁之间形成气流腔,本发明通过在已有的外环腔体内靠近涡轮叶栅出口一侧(低压侧)增加气流腔,形成多个腔体连在一起的外环结构,使得每个气膜孔流出的冷气与经过该气膜孔处的燃气气压相抵消,在内壁的内侧形成一层恒定的气膜,这样不仅保障了冷气膜的形成,而且还很好的降低了冷气的使用量,提高冷气的利用率。

技术研发人员:李广超;杨鹏;张魏;毛晓东;寇志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技术研发日:2017.12.14
技术公布日:2018.05.2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