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53930阅读:498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



背景技术:

目前的风力发电设备主要有垂直轴、水平轴两种发电方式;垂直风机风叶主要利用支撑立式机翼形风叶结构;由于设计的缺陷,垂直轴风机风叶在运转时,存在风叶必须带动垂直轴轴体同时运转发电,所以造成风的利用率小,大重量垂直轴的启动运转需要较大的风速,而垂直轴轴体必定会损耗一定的风能,此弊病目前还无法克服,所以使垂直轴不能够实现利风最大化的发电功效。

公开号为CN201391422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这样一种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其可以实现内外风叶朝着不同方向逆行运转,并带动风叶上、下链接结构连接的两组发电机,实现一次风力、两次利用的新型风力结构;由于此种风力发电结构不仅可实现大功率风力发电的目的,而且克服了找风的难题,中间的链接结构属于固定结构,所以有效的降低或减少了风能的损耗。如图1所示,上述发电塔中一层发电机的风叶结构包括用于发电的两个双向发电机100,用于一个方向旋转的外层风叶200,用于另一个方向旋转的内层风叶300,用于连接上下两个双向发电机100的中心柱体400。上述外层风叶200和内层风叶300如图1所示均为矩形叶片,两者在朝相反方向旋转的过程中,由于矩形的扫略面积较大,形成的气流容易对二者的旋转造成干扰,阻碍内、外风叶的旋转,从而影响发电塔的发电效率,而且也易对内、外风叶造成损伤,导致发电塔损坏,无法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新颖,内、外风叶旋转更加顺畅,发电效率更高的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包括中心柱体以及环绕该中心柱体设置的内层风叶和外层风叶,所述内层风叶自中部向两端呈收缩状,且边缘呈弧形;所述内层风叶以通过其中心且垂直于所述中心柱体的中心线的直线为转轴逆时针旋转后与该中心柱体形成一锐角夹角。

作为优选,所述内层风叶与所述中心柱体之间的夹角为30°~45°。

作为优选,所述内层风叶与所述中心柱体之间的夹角为45°。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外层风叶以通过其中心且垂直于所述中心柱体的中心线的直线为转轴顺时针旋转后与该中心柱体形成另一锐角夹角。

作为优选,所述外层风叶与所述中心柱体之间的夹角为20°~30°。

作为优选,所述外层风叶与所述中心柱体之间的夹角为20°。

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内层风叶的两端部以此两端的连线为轴朝相反的方向扭转后分别形成一扭转角。

作为优选,所述内层风叶两端部的扭转角角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其将内层风叶设计成中部宽两端收缩的叶状,并与中心柱体形成一锐角夹角,如此一来,内层风叶在旋转时,直接划过空气,产生的气流较少,因此,不会对外层风叶的旋转造成影响。该发电塔中内、外层风叶各自独立旋转,互不干扰,既降低的风叶损伤几率,又提升了发电塔的发电效率,大大提升了发电塔的商业价值。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的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的局部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的局部结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双向发电机;200、外层风叶;300、内层风叶;400、中心柱体。

1、中心柱体;2、内层风叶;3、外层风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一种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包括中心柱体1以及环绕该中心柱体1设置的内层风叶2和外层风叶3,内层风叶2自中部向两端呈收缩状,且边缘呈弧形,整体看内层风叶2呈叶状,该内层风叶2两端部均设置有倒圆角。再如图2所示,内层风叶2以通过其中心且垂直于中心柱体1的中心线的直线为转轴逆时针旋转后与该中心柱体1形成一锐角夹角。优选地,内层风叶2与中心柱体1之间的夹角为30°~45°,在这个角度范围,内层风叶2旋转时产生的气流较少,进一步优选地,内层风叶2与中心柱体1之间的夹角为45°,此时内层风叶2旋转时产生的气流最少。在本实施例中,外层风叶3可以为矩形、也可以同内层风叶2一样为叶状,或者其他形状。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其将内层风叶2设计成中部宽两端收缩的叶状,并与中心柱体1形成一锐角夹角,如此一来,内层风叶2在旋转时,直接划过空气,产生的气流较少,因此,不会对外层风叶3的旋转造成影响。

实施例二

其中与实施例一相同或相应的零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仅描述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区别点。

为了进一步减少内、外层风叶旋转时的气流干扰,于是,如图3所示,外层风叶3以通过其中心且垂直于中心柱体1的中心线的直线为转轴顺时针旋转后与该中心柱体1形成另一锐角夹角。优选地,外层风叶3与中心柱体1之间的夹角为20°~30°。在这个角度范围,外层风叶3旋转时产生的气流较少,进一步优选地,外层风叶3与中心柱体1之间的夹角为20°,此时外层风叶3旋转时产生的气流最少。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外层风叶3可以为矩形、也可以同内层风叶2一样为叶状,或者其他形状。

实施例三

其中与实施例一、二相同或相应的零部件采用与实施例一相应的附图标记。为简便起见,仅描述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二的区别点。

在本实施例中,内层风叶2的两端部以此两端的连线为轴朝相反的方向扭转后分别形成一扭转角,优选地,内层风叶2两端部的扭转角的角度相同。如此该内层风叶2呈螺旋状,在旋转时,可将气流引向不同方向,进一步减少对外层风叶3旋转的影响。同样,在本实施例中,外层风叶3可以为矩形、也可以同内层风叶2一样为叶状,或者其他形状。

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的双风车双发电机风机结构的发电塔,其内、外层风叶各自独立旋转,互不干扰,既降低的风叶损伤几率,又提升了发电塔的发电效率,大大提升了发电塔的商业价值。

以上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上述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