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37190发布日期:2019-04-17 04:16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油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用于从窜气中分离油雾的油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当安装在车辆中的内燃机运行时,在燃烧室中产生未燃烧的气体。未燃烧的气体被称为窜气(blow-bygas),所述窜气从燃烧室中通过活塞和气缸壁之间的间隙泄漏到曲轴室。停留在曲轴箱中的窜气在曲轴箱中导致油劣化。因此,通常来说,设置窜气循环装置以从曲轴室中排出窜气并使窜气通过进气通道循环回燃烧室。

然而,当窜气流入曲轴室时,存储在曲轴室中的油变成油雾,然后油雾与窜气混合。即,泄漏到曲轴室中的窜气包含油雾。随后,如果包含有油雾的窜气经过进气通道而流入燃烧室,这会造成进气通道的供油过剩;而由于供油过剩,废气排放物被排放到进气通道中;因此,入口阀被阻塞并造成发动机油耗增加。并且,如果包含油雾的窜气在燃烧室中燃烧,则会产生白烟。

因此,设置将油雾从窜气中分离的油分离装置,以防止在使窜气从曲轴室循环回燃烧室时,油雾经由进气通道流入燃烧室内。

专利文件1示出了作为油分离装置的现有技术的例子的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包括过滤器和分离板。当窜气流入过滤器中时,包含在窜气中的绝大多数油雾被过滤器滤除,而未被过滤器滤除的油雾则被排向分离板来使其与分离板发生碰撞;从而使得未被过滤器滤除的油雾粘附在分离板的表面,由此,对未被过滤器去除的油雾进行进一步去除。

然而,未被过滤器滤除的油雾具有小尺寸的油悬浮粒,并且分离板布置成形成曲折的流动通道以使窜气朝向气流出口流动。所述油分离装置的结构难以将具有小尺寸的油悬浮粒的油雾与窜气分离。因此,油分离效率是不足的。

专利文件2示出了另一油分离装置的现有技术,即用于聚集悬浮粒并分离油的设备。油分离装置包用于聚集流体悬浮粒的组件以及与组件分开布置的多个肋状物。当流体在组件中流动时,油雾被聚集在一起,而油滴则被沉积在组件的内壁上;并且油滴与流体一起从出口排出。从组件排出的油滴与肋状物碰撞并被捕捉在肋状物之间形成的槽中以在肋状物之间形成油层。结果,流体被分离成油滴和已经除去了油滴的空气。

然而,在油分离装置的结构中,因为仅通过与肋状物进行撞击,油滴被分离出来,所以不能有效地使包含大悬浮粒和小悬浮粒的油滴从流体中分离。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有效地从窜气中分离包含大悬浮粒和小悬浮粒的油雾的油分离装置。

[引用列表]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0-248935。

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2015-98024。



技术实现要素: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中,用于从窜气中分离油雾的油分离装置被布置在窜气的流动通道上,所述油分离装置包括油分离器,所述油分离器包括在其一端形成的入口和在与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形成的出口;布置在所述油分离器的下游侧的碰撞壁,所述碰撞壁包括形成在其表面上并面对所述油分离器的出口的不平坦部;以及布置在所述油分离器和碰撞壁之间的过滤器。所述油分离器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使得窜气中的油雾被聚集在一起形成聚集的油雾,所述过滤器从窜气中去除聚集的油雾,而所述碰撞壁分离残留于经过所述过滤器后的窜气中的油雾。

在所述油分离装置的结构中,因为所述过滤器布置在所述油分离器和所述碰撞壁之间,所以能够有效地从窜气中分离包含大悬浮粒和小悬浮粒的油滴。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中,所述碰撞壁进一步包括侧壁,所述侧壁具有比所述过滤器大的宽度,并在朝向所述过滤器的方向上具有比所述不平坦部更高的高度。在本结构中,空间由所述过滤器、所述不平坦部和所述侧壁形成,使得窜气被引导至该空间中。因此,能够对油雾进行有效地收集。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中,所述不平坦壁包括交替布置的凹入和凸起部,以增加与窜气碰撞的表面积,每个凹入和凸起部在与窜气的流动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竖直地连续延伸。在本结构中,附着在不平坦壁上的油滴能够被有效地引导至油出口。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中,所述油分离器包括弯曲壁,窜气沿着所述弯曲壁螺旋流动以聚集在一起。在本结构中,油雾被聚集在一起,聚集的油雾在分离器中形成以便在过滤器和碰撞壁中分离。因此,能够改善过滤器和碰撞壁的收集性能。

在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中,所述过滤器与所述不平坦壁间隔开布置以在其间形成空间,所述过滤器具有比分离器的出口更宽的宽度,使得所述空间中的窜气在与碰撞壁碰撞之后经过过滤器从所述空间排出。在本结构中,所述过滤器具有足够大的尺寸以排出空间中的窜气。因此,被所述过滤器和碰撞壁去除油雾的窜气通过过滤器有效地从空间排出。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侧看到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油分离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油分离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油分离装置沿图2中的线3-3剖视的竖直剖视图,其示出了油分离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4是根据该实施例的油分离装置沿图2中的线4-4剖视的水平剖视图,其示出了油分离装置的内部结构;

图5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油分离装置的壳体的后视图;

图6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油分离装置的盖子的前视图;

图7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油分离装置的过滤器的立体图;

图8是从前侧看到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油分离装置的分离器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侧看到的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油分离装置的分离器的水平剖视图,其示出了分离器的内部结构;

图10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油分离装置的出口管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10来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

首先,以下将参照附图1-4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然而,整体结构不仅限于文中所讨论的实施例。

通常来说,油分离装置100设置在窜气从曲轴室循环回燃烧室的流动通道上。

图1至4中,油分离装置100包括壳体1,覆盖壳体1的盖子4,固定在盖子4上的分离器8,在壳体1上与分离器8分开布置的过滤器7,以及从壳体1向外延伸的出口管9。

将在以下对每个元件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将参考图3至5来说明壳体1。壳体1包括板部20,从板部20的前表面向外延伸以在所述板部20内部形成空间s0的大膨胀部30,以及形成在膨胀部30之下并从所述板部20的前表面向外延伸以在所述板部20内部形成空间s0’的小膨胀板部300。

板部20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形状,并包括沿着板部20的外周延伸并从所述板部20的后表面向内突出的外周部21。外周部21具有凸缘部22和在凸缘部22中形成的固定孔23。在本实施例中,外周部21具有六个凸缘部22,在板部20的每个角和板部20的上侧和下侧的大致中间部上形成所述凸缘部22;以及形成每个在所述凸缘部22上的六个固定孔23。然而,也可以按需要形成固定孔23以固定油分离装置100。板部分20还包括内周部分24,所述内周部分24布置成在向内方向上与外周部分21分开,以在内外周部之间形成间隙g1。在间隙g1中适配有密封元件25。

大膨胀部30从板部20的前表面的中央部向外延伸以在所述板部20内侧形成空间s0。大膨胀部30包括底壁31,以及与所述底壁31一体成型并围绕所述底壁31以在底壁31内形成凹部的周壁32,在凹部内形成空间s0。大膨胀部30具有卡合部320以能够如下所述地卡合盖子4,在实施例中,卡合部320是向内突出并基本上沿周壁32延伸的突起。然而,卡合部320不限于突起。周壁32包括上周壁32a,第一侧周壁32b,第二侧周壁32c和下周壁32d。上周壁32a具有形成周壁32的在竖直方向上最上部的平坦部32a1以及从平坦部32a1向下倾斜的倾斜部32a2。倾斜部32a2具有倾斜板32a21,从倾斜板32a21分支出来并在远离于倾斜板32a21的方向上向下倾斜的绕道倾斜板32a222,以及从所述绕道倾斜板32a222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倾斜板32a21的一端的平坦板32a223。在平坦板32a223上,形成开口32a23,其具有成形为圆柱形的边缘部分32a24。从第一侧周壁32b向第二侧周壁32c的方向上,上周壁32a的高度逐渐下降。下周部32d从第一侧周壁32b和第二侧周壁32c向形成周壁32的最下部的平坦部32d1向下弯曲。第一侧周壁32b布置成面对第二侧周壁32c,第一和第二侧周壁32b,32c竖直地延伸以连接上周壁32a和下周壁32d的每一端。

大膨胀部30进一步包括:在空间s0中水平延伸的第一水平分隔件33,所述第一水平分隔件33连接第一侧周壁32b和第二侧周壁32c以将空间s0分隔成空间s1和s2;在底壁31的内表面上形成并从第一水平分隔件33向上周壁32a的平坦部32a1延伸的碰撞壁34;圆柱形元件35,其具有从底壁31向外突出以在平坦板32a223上且底壁31范围内形成开口32a21的半圆柱形突出部35a以及从所述半圆柱形35a绕着所述开口32a21整体向上突出的圆柱形连接部35b;第一分离壁36,其从底壁31的内表面向内突出并从第一水平分隔件33向上周壁32a的倾斜板32a222竖直地延伸以连接第一水平分隔件33和倾斜部32a2,所述第一分离壁36将空间s1分隔成空间s11和s12;以及竖直肋状物37,其形成在底壁31的内表面上并从下周壁32d穿过第一水平分隔件33而向上周壁32a延伸。

第一水平分隔件33将空间s0分隔成s1和s2,而空间s1布置在空间s2之上。在空间s1中,油雾被分离并附着在碰撞壁34上以形成油滴,而其中油雾已经被除去的窜气则向出口管9的气体入口91a流去。在空间s1中,附着在碰撞壁34上的油滴从空间s1(s11)向下流向空间s2,并随后在空间s2中,油滴从下周壁32d流向平坦部32d1。因此,第一水平分隔件33具有诸如孔或凹陷的部分,通过该部分油滴从空间s1流至空间s2。在本实施例中,该部分是凹口部33a,而所述凹口部33a形成在第一水平分隔件33的靠近碰撞壁34的一角处。然而,用于供油滴流动的部分不限于凹口部33a,且凹口部的位置也不限于在靠近碰撞壁34的一角处。此外,第一水平分隔件33如此倾斜使得油滴向凹口部凹陷流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分隔件33在水平方向上从第二侧周壁32c向第一侧周壁32b向下倾斜,并且第一水平分隔件33也从第一水平分隔件33的前侧向第一水平分隔件33的形成有凹口部33a的后侧向下倾斜。

第一分离壁36将空间s1分隔成s11和s12,并且,空间s11形成在布置有第一侧周壁32b的一侧,空间s12形成在布置有第二侧周壁32c的一侧。因为第一分离壁36仅在第一水平分隔件33的一半处向内突出,所以空间s11和s12彼此连通。由于周壁32的平坦部32a1位于比周壁32的倾斜部分32a2更高的位置,并且第一水平分隔件33从第二侧周壁32c向第一侧周壁32b向下倾斜,所以空间s11的尺寸大于空间s12的尺寸;因此,在空间s11中,获得足够的空间以形成碰撞壁34。另外,在被除去油雾之后,由于窜气在从大空间(s11)到小空间(s12)的方向上流动,窜气能够平稳地流向出口管9。

在空间s2中,下周壁32d从第一侧周壁32b和第二侧周壁32c这两侧朝向平坦部32d1向下弯曲,并且还从下周壁32d的前侧向下周壁32d的后侧向下倾斜。下周壁32d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在高于后面描述的盖子4的油出口63的位置。因此,从空间s1流到空间s2的油滴通过下周壁32d被引导到盖子4的出油口63。

圆柱形元件35包括半圆柱形突出部35a和圆柱形连接部35b。半圆柱形突出部35a从底壁31向外突出以在其内部形成开口32a21;圆柱形连接部35b形成为圆柱形,并且在其一端形成有供出口管9插入其中的开口,该开口被出口管9的保持器93覆盖。然而,圆柱形元件35的形状不限于圆柱形。圆柱形元件35与底壁31和上周壁32a是一体形成的。

碰撞壁34形成在底壁31的内表面上。碰撞壁34包括形成在底部31的内表面上的不平坦壁341和包围不平坦壁341的侧壁342。

不平坦壁341包括交替布置的凹入部341a和凸起部341b,以增加包含油雾的窜气碰撞不平坦壁341的碰撞区域,并且每个凹入部341a和凸起部341b从第一水平分隔件33的前侧竖直地连续延伸到周壁32的平坦部32a1。凸起部341b包括大凸起部341b1,每个大凸起部341b1具有比从底部31的内表面沿突出方向的其他凸起部更高的高度,以作为支承过滤器7的支承肋。在本实施例中,大凸起部341b1形成在不平坦壁341的中心部分和侧面部分处。然而,大凸起部341b1的位置不限于不平坦壁341的中心部分和侧部。

不平坦壁341具有足够大的尺寸以与窜气相撞,并且不平坦壁被布置成调节窜气的碰撞角。也就是说,不平坦壁341的碰撞区域的宽度大于后面描述的分离器8的出口部分84的宽度,并且其长度大于后面描述的分离器8的出口部分84的长度;并且能够通过倾斜不平坦壁341来调节碰撞角。

因此,当窜气与碰撞壁34碰撞时,包含于窜气中的油雾能够有效地附着在不平坦壁341上。附着在不平坦壁341上的油雾聚集形成油滴,而油滴则通过重力沿着形成在凸起部341b之间的凹入部341a向下流动。油滴到达第一水平分隔件33,并在此后,油滴在向凹口部33a倾斜的第一水平分隔件33上流动,然后穿过所述凹口部33a流入空间s2中。

在本实施例中,不平坦壁布置成基本垂直于窜气的流动方向;然而,不平坦的壁可以基于优选的碰撞角来倾斜。

侧壁342从第一水平分隔件33延伸,以沿不平坦壁341的外周包围不平坦壁341。侧壁342比凸起部341b(大凸起部341b1)更向内地从底部31的内表面突出,并且在侧壁342内侧于不平坦壁341和稍后描述的过滤器7之间形成空间s3。也就是说,过滤器7装配在侧壁342内,并且空间s3被过滤器7、不平坦壁341和侧壁342包围。在空间s3中,流过过滤器7的窜气与不平坦壁341碰撞,并且空间s3被已去除油雾的窜气填充。空间s3中的窜气通过过滤器7从空间s3流出,并流向出口管9的进气口91a。

小膨胀部300形成在大膨胀部30下方;并且包括底壁301和围绕底壁301的周壁302,以在其内部形成空间s0'。在空间s0’中,竖直肋状物310在竖直方向上延伸。

在壳体1的前侧,在板部20的前表面上围绕大膨胀部30和小膨胀部300形成有多个肋状物11。将参考图2,3和6来说明盖子4。盖子4包括板部50和从所述板部50的下部的后表面向外延伸以在其中形成空间s4的膨胀部60。

膨胀部60包括底壁61,以及与所述底壁61一体成型并围绕所述底壁61以在底壁31内形成凹部的周壁62,在凹部内形成空间s4。周壁62包括上周壁62a,第一侧周壁62b,第二侧周壁62c和下周壁62d。膨胀部60进一步包括形成在下周壁62d上的油出口63。第一侧周壁62b布置成面对第二侧周壁62c,第一和第二侧周壁62b,62c竖直地延伸以连接上周壁62a和下周壁62d的每一端。

下周壁62d包括平坦部62d1,并且所述下周壁62d从第一和第二侧周壁62b,62c的下端朝向平坦部62d1向下弯曲,而油出口63形成在平坦部62d1上。因此,流入空间s4的油滴沿着下周壁62d流向油出口63,并且油滴通过油出口63从油分离装置有效地排出。在本实施例中,平坦部62d1和油出口63形成在下周壁62d的中心部分。然而,平坦部62d1和油出口63的位置不限于中心部分,它们可以形成在下周壁62d的侧部上。

板部50具有与膨胀部30的周壁32的外形基本相同的外形以覆盖壳体1的膨胀部30中的空间s0。板部50包括:沿着板部50的外周延伸并从其后表面向内突出的外周部51,以及内周部52,其向内布置成与外周部51间隔开来以在内外周部之间形成间隙g2。被接合部501形成在间隙g2中以接合壳体1的接合部320。在本实施例中,被接合部501是形成在间隙g2中的凹部。周壁32的接合部320(突起)适配至被接合部501(间隙g2)中以接合壳体1和盖子4。

板部50还包括固定将在下文说明的分离器8的分离器固定部53;从膨胀部60的上周壁62a向内突出并水平延伸以具有大致与上周壁62a的长度的第二水平分隔件54;以及从板部50的前表面向内突出并竖直地延伸到所述第二水平分隔件54的中心部分之上的第二分离壁55。

分离器固定部53布置在当盖子4接合至壳体1时面对碰撞壁34的位置处。分离器固定部53包括用于将分离器8固定至盖子4的固定元件。在本实施例中,分离器固定部53由内侧矩形部53a和外侧矩形部53b形成,内侧矩形部分53a在向前方向上向内膨胀,外侧矩形部分53b在向后方向上向外膨胀,以在分离器固定部53的内部形成其中收纳有分离器8的空间s5。内侧矩形部53a包括前表面部53a1,前表面部分53a1在其前侧具有与空间s5连通的前开口53a2,外侧矩形部分53b包括在其后侧的与空间s5连通的后开口53b1。后开口53b1大于前开口53a2,因为前开口53a2形成在前表面部分53a2上,而后开口53b1在后侧完全打开。因此,分离器8被从后侧插入至前侧以收纳在空间s5中。前表面部53a1包括一对弹性件53a3,53a4,弹性件53a3,53a4从前开口53a2的上边缘和下边缘向内突出到前开口53a2中,以在所述一对弹性件53a3,53a4中的每个的两侧形成凹陷。所述的一对弹性件53a3,53a4向内突出并随后在远离前开口53a2的方向上向外弯曲以彼此相对并形成l型。所述的一对弹性件53a3,53a4相应地具有钩部53a31,53a41以适配至分离器8的槽841,842;从而使得分离器8固定至分离器固定部53。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钩部53a31,53a41接合分离器8的槽841,842来使分离器8固定至盖子4中。然而,固定装置不限于钩子和槽,任何固定装置可以用于固定分离器8。

前表面部53a1进一步包括朝向过滤器7而向内突出的一对突出肋53a5,53a6。所述的一对突出肋53a5,53a6在突出方向上比所述的一对弹性件53a3,53a4更向内突出以在与分离器8的开口84a,84b间隔开的位置上支承过滤器7。所述的一对突出肋53a5,53a6的每个从其中心部分向其两侧部分在其水平方向上向下弯曲。

将参照附图3对壳体1和盖子4的接合结构进行说明。

盖子4的板部50具有与壳体1的大膨胀部30大致相同的外形;并且壳体1具有接合部320,而盖子4具有被接合部501。壳体1的接合部320与盖子4的被接合部501接合;从而使壳体1和盖子4如此接合,即盖子4覆盖壳体1中的空间s0。在本实施例中,接合部320是突起,而被接合部501是凹部(间隙g2),且突起适配至凹部中。

当盖子4接合至壳体1时,第二分离壁55在空间s11中被布置在第一分离壁36和碰撞壁34之间;因此,第一分离壁36和第二分离壁55以使得从空间s3流出的窜气朝向圆柱形元件35蜿蜒缓慢地流动的方式形成所述窜气的流动通道。当窜气在流动通道中蜿蜒缓慢流动时,窜气与第一分离壁36和第二分离壁55碰撞;从而油雾被附着在第一分离壁36和第二分离壁55上。即,在油雾被碰撞壁34从窜气中去除之后,还进一步地被从窜气中分离出来。因此,能够将油雾有效地分离出来。附着在第一分离壁36和第二分离壁55上的油雾分别被集中以形成油滴。油滴通过重力的作用向下流至第一水平分隔件33。

当盖子4接合至壳体1时,第二水平分隔件54布置在第一水平分隔件33之下以在其间形成间隙g3。因此,流至第一水平分隔件33的油滴沿着第二水平分隔件54从其后侧朝向其前侧进一步向下流动,并经过间隙g3而流至空间s2中。

进一步地,当盖子4接合至壳体1时,周壁32的下周壁32d在竖直方向上布置在比油出口63更高的位置。因此,经由凹口部33a和第二水平分隔件54流至空间s2中的油滴沿着从其前侧向其后侧倾斜的下周壁32d而向空间s4流动,并沿着向形成有油出口63的扁平部62d1倾斜的下周壁62d而流至油出口63。即,由第一分离壁36和第二分离壁55形成的油滴被有效地引导至油出口63。

将参考图3,4和7来说明过滤器7。过滤器7具有长方六面体的形状以适配碰撞壁34;然而,过滤器7的形状不限于长方六面体的形状。

过滤器7布置在碰撞壁34和将在以下说明的分离器8之间。更具体地,过滤器7在窜气的流动方向上与分离器8间隔布置,且过滤器7装配在侧壁342内以面对碰撞壁34的不平坦壁341;从而,空间s3由过滤器7、不平坦壁341和侧壁342形成。过滤器7被夹在碰撞壁34的大凸起部341b1和一对凸起肋53a5,53a6之间以装配在侧壁342的内侧。在该实施例中,可以将无纺纤维过滤器、网状过滤器等用作为过滤器7;而突起343穿入过滤器7中,过滤器7被扣件紧固。然而,任何紧固装置都可以用于将过滤器7固定至碰撞壁34。

将参考图2至4,8和9来说明分离器8。分离器8包括布置在其顶部和底部的入口部81,82;与入口部81,82一体形成并在其一侧连接入口部81,82的螺旋流动部83;以及与所述螺旋流动部83一体形成并与所述螺旋流动部83的所述一侧相对的另一侧连接的出口部84。

入口部81包括形成在其一端的开口81a,81b,形成在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的内端81c,81d,以及形成在所述开口和所述内端之间的空间s61,s62。所述内端81如此形成,使得空间s61具有大致的喇叭状以在从开口81a至内端81c的方向上降低空间s61的横截面,所述空间s62具有大致的喇叭状以在从开口81b至内端81d的方向上降低空间s62的横截面。因此,来自曲轴室的窜气能够被平缓地从开口81a,81b引导至内端81c,81d。入口部82具有与入口部81一样的结构。因此,省略了对入口部82的结构的详细描述。

螺旋流动部83在竖直方向上延伸以连接入口部81,82。螺旋流动部83包括弯曲以在其内形成圆柱型空间s71,s72的弯曲壁83a,83b。空间s71,s72与形成在入口部81,82中的空间联通。在空间s71,s72中,窜气螺旋地流动;因此,窜气与弯曲壁83a,83b的内表面碰撞,包含窜气中的油雾被聚集在一起以形成能够被过滤器7和碰撞壁34分离的尺寸足够大的悬浮粒。

出口部84从入口部81,82之间的螺旋流动部83的中间部分在与入口部81,82相反的方向上水平地向外突出。出口部84包括形成在其一端的开口84a,84b,形成在所述一端相对的另一端的内端84c,84d,以及形成在所述开口84a,84b和所述内端84c,84d之间的空间s81,s82。空间s81,s82在内端84c,84d与空间s71,s72联通。在空间s81,s82中,包含了聚集的油雾的窜气被引导以从开口84a,84b排出。出口部84进一步包括形成在其顶表面和底表面的槽841,842,分离器固定部53的钩部53a31,53a41适配在槽841,842中。槽841,842形成在出口部84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的、出口部84的突出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分离器8从分离器固定部53的后侧插入至其前侧,通过使分离器固定部53的钩部53a31,53a41和槽841,842接合来将分离器8固定至盖子4上。

将参考图1至10来说明出口管9。出口管9与壳体1的圆柱形元件35连接。出口管9包括具有圆柱形形状以插入圆柱形元件35的进气部91,所述进气部91具有供蜿蜒缓慢流过第一分离壁36和第二分离壁55的窜气流入的进气口91a;连接至进气部91并具有供窜气向外排放以循环至燃烧室的出气口92a的连接部92;以及具有供连接部92插入的开口93a的支承架93,通过所述支承架将出口管9固定在圆柱形元件35。

最后,将描述窜气的流动和对油雾的分离。如上所述,窜气从曲轴室循环至燃烧室,而油分离装置100设置在窜气的流动通道上。

来自曲轴室的窜气包含油雾,所述窜气经过开口

81a,81b,82a,82b流入分离器8。通过入口部81,82将窜气引入螺旋流动部83。在螺旋流动部83中,窜气以这样的方式螺旋地流动,即使得包含窜气中的油雾被聚集在一起以形成能够被过滤器7和碰撞壁34分离的尺寸足够大的悬浮粒,包含聚集的油雾的窜气则被引导至出口部84。因为出口部84布置在入口部81,82之间的垂直方向上的中央部分,所以能够有效地引导包含聚集的油雾的窜气。

因为在窜气的流动方向上,过滤器7布置在分离器8的下游,所以包含聚集的油雾的窜气从出口部84的开口84a,84b向外排放,并流入过滤器7。在过滤器7中将聚集的油雾初次去除,此后,被过滤器7去除油雾的窜气被引导至空间s3中。空间s3是被过滤器7、不平坦壁341和侧壁342包围的狭窄空间。因此,在空间s3中油雾被有效地收集。因为在窜气的流动方向上,不平坦壁341布置在过滤器7的下游,所以在空间s3中的窜气流向不平坦壁341并与之碰撞;因此,窜气中的油雾附着在不平坦壁341上以产生油滴。即,油雾二次地被不平坦壁341去除。因此,包含大悬浮粒和小悬浮粒的油雾被从窜气中有效地去除。此后,在空间s3中的窜气被分离成油滴和被过滤器7以及碰撞壁34去除油雾的窜气(后文被称为“无油雾的气体”)。

油滴由于重力的作用沿着形成在凸起部341b之间的凹入部341a向下流动并到达第一水平分隔件33。油滴由于第一水平分隔件33的倾斜而被引导至凹口部33a,并流入至空间s2中。在空间s2中,由于下周壁62d的布置和倾斜,油滴被引导向盖子4的有出口63,然后,油滴通过油出口63而从油分离装置100排放出来。

被去除油雾的气体经过过滤器7从空间s3流出并流向出口管9。在至出口管9的流动通道中,无油雾的气体通过第一分离壁36和第二分离壁55蜿蜒缓慢流过;因此,无油雾的气体与第一分离壁36和第二分离壁55撞击。因此,残留在无油雾的气体中的油雾附着在第一分离壁36和第二分离壁55上,并在其上形成油滴。即,无油雾的气体被分离成油滴和从无油雾的气体中被去除残留油雾的窜气(在后文被称为“循环气体”)。

循环气体流至出口管9,所述循环气体从油分离装置100中排出以通过进气路径供应至燃烧室。

当参照本发明的特定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时,这样的说明仅是示例性的,本发明仅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