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再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673776发布日期:2018-10-16 19:47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内燃机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内燃机设置有具备多个进气通路的进气歧管。多个进气通路沿排列配置多个气缸的方向排列,并且与多个气缸分别连接。在进气歧管设置有用于向各进气通路导入排气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日本特开2005-226585号公报所记载的排气再循环装置具有:在相邻的一对进气通路之间分配排气的排气分配部;和从排气分配部向进气通路导入排气的导入通路。导入通路分别设置于位于排气分配部的两侧的一对进气通路的各侧面。根据该构成,经由导入通路向一对进气通路分别导入供给到排气分配部的排气。另外,如日本特开2000-192859号公报所记载,也已知有将导入通路设置于各进气通路的中央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因进气通路内的进气脉动、气门的关闭延迟等,被吸入气缸内的新气有时会从进气通路向与排气分配部连通的多个导入通路中的一个导入通路吹回。在该情况下,从进气通路吹回的新气经由与排气分配部连通的其他导入通路向相邻的另外的进气通路流入。因此,在相邻的另外的进气通路中,因吹回的新气的流入而排气的导入量降低。其结果,向各气缸导入的排气的量会产生偏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向各气缸导入的排气的量的偏差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设置于具有多个进气通路的进气歧管的排气再循环装置。多个进气通路沿排列配置内燃机的多个气缸的第1方向排列并且与多个气缸分别连接。排气再循环装置具有向多个通路分配供给到再循环装置的排气的排气分配部,并且构成为向多个进气通路分别导入排气。排气再循环装置具备:气缸间分配部,该气缸间分配部是最下游的排气分配部并且沿多个进气通路排列的第2方向延伸;第1导入通路,该第1导入通路将相邻的一对进气通路中的一方的第1进气通路与气缸间分配部连通;以及第2导入通路,该第2导入通路将相邻的一对进气通路中的另一方的第2进气通路与第1导入通路所连通的气缸间分配部连通。以使得第1导入通路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与第2导入通路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比第1进气通路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与第2进气通路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大的方式分别配置第1导入通路以及第2导入通路。

附图说明

图1是设置有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排气再循环装置的进气歧管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所示的2-2线的进气歧管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2所示的3-3线的进气歧管的剖视图。

图4是沿图2所示的4-4线的进气通路的剖视图。

图5是变形例中的进气通路的剖视图。

图6是变形例中的进气通路的剖视图。

图7是变形例中的进气歧管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4对排气再循环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排气再循环装置与组装于直列四气缸的内燃机的树脂制的进气歧管10一体化。

如图1所示,在进气歧管10设置有稳压箱30。稳压箱30沿排列配置组装有进气歧管10的内燃机的多个气缸的第1方向(各图所示的箭头l方向)延伸。在稳压箱30的外壁形成有多个肋80。在稳压箱30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节气门用凸缘32。在节气门用凸缘32连接有具备节气门的节气门体。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进气歧管10设置有四个进气通路20。进气通路20为从稳压箱30分支的弯曲状的通路。各进气通路20分别与内燃机的四个气缸连接。各进气通路20沿排列配置气缸的第1方向排列。按第1方向的顺序将四个气缸设为第1气缸、第2气缸、第3气缸、第4气缸。以下,将与第1气缸连接的进气通路20设为第1进气通路20a,将与第2气缸连接的进气通路20设为第2进气通路20b。另外,将与第3气缸连接的进气通路20设为第3进气通路20c,将与第4气缸连接的进气通路20设为第4进气通路20d。

如图2所示,在各进气通路20的弯曲部的上部形成有构成为向各进气通路20导入排气的排气再循环装置40。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排气再循环装置40具备向下游分配排气的主分配部41。主分配部41沿四个进气通路20排列的第2方向延伸。在主分配部4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设置有排气取入部45。在排气取入部45连接有从内燃机的排气通路分支的排气回流配管90。进气通路20排列的第2方向与排列配置气缸的第1方向相同。

主分配部41的两端中的一方与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连通,另一方与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连通。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构成向多个通路分配供给到排气再循环装置40的排气的排气分配部。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构成与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分开的排气分配部。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是排气再循环装置40中的最下游的排气分配部,沿第2方向延伸。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设置于第1进气通路20a以及第2进气通路20b的各弯曲部上表面。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也是排气再循环装置40中的最下游的气分配部,沿第2方向延伸。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设置于第3进气通路20c以及第4进气通路20d的各弯曲部的上表面。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以及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配置于沿第2方向延伸的同一线上。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的第2方向上的通路长度以及通路容积与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的第2方向上的通路长度以及通路容积大致相同。

在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的第1进气通路20a附近的端部设置有连通于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以及第1进气通路20a的第1导入通路43a。在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的第2进气通路20b附近的端部设置有连通于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以及第2进气通路20b的第2导入通路43b。

在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的第3进气通路20c附近的端部设置有连通于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以及第3进气通路20c的第3导入通路43c。在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的第4进气通路20d附近的端部设置有连通于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以及第4进气通路20d的第4导入通路43d。

如图2所示,在第2进气通路20b的内壁设置有突出部21。在突出部21形成有第2导入通路43b。同样地,在第1进气通路20a、第3进气通路20c以及第4进气通路20d的各内壁分别设置有突出部21。与第2导入通路43b同样地,在第1进气通路20a的突出部21形成有第1导入通路43a,在第3进气通路20c的突出部21形成有第3导入通路43c,在第4进气通路20d的突出部21形成有第4导入通路43d。

如图3所示,排气e从排气取入部45流入到主分配部41内之后,向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和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分别供给。

供给到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的排气e经由第1导入通路43a被导入到第1进气通路20a之后,向第1气缸导入。供给到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的排气e经由第2导入通路43b被导入到第2进气通路20b之后,向第2气缸导入。

供给到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的排气e经由第3导入通路43c被导入到第3进气通路20c之后,向第3气缸导入。供给到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的排气e经由第4导入通路43d被导入到第4进气通路20d之后,向第4气缸导入。

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中的第1导入通路43a以及第2导入通路43b的第2方向的各位置、和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中的第3导入通路43c以及第4导入通路43d的第2方向的各位置如下进行设定。

如图4所示,第1导入通路43a设置于使第1导入通路43a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e1比第1进气通路20a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p1向离开第2进气通路20b的方向偏离的位置。第2导入通路43b设置于使第2导入通路43b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e2比第2进气通路20b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p2向离开第1进气通路20a的方向偏离的位置。

由此,以使得第1导入通路43a的中心线e1与第2导入通路43b的中心线e2之间的距离d1比第1进气通路20a的中心线p1与第2进气通路20b的中心线p2之间的距离d2大的方式分别配置第1导入通路43a以及第2导入通路43b。在此,使第1导入通路43a和第2导入通路43b尽可能接近进气通路的内壁。由此,尽可能增大第1导入通路43a的偏离量和第2导入通路43b的偏离量。

同样地,第3导入通路43c设置于使第3导入通路43c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e3比第3进气通路20c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p3向离开第4进气通路20d的方向偏离的位置。第4导入通路43d设置于使第4导入通路43d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e4比第4进气通路20d的第2方向上的中心线p4向第3进气通路20c离开的方向偏离的位置。

由此,以使得第3导入通路43c的中心线e3与第4导入通路43d的中心线e4之间的距离d3比第3进气通路20c的中心线p3与第4进气通路20d的中心线p4之间的距离d4长的方式分别配置第3导入通路43c以及第4导入通路43d。在此,也使第3导入通路43c和第4导入通路43d尽可能接近进气通路的内壁。由此,尽可能增大第3导入通路43c的偏离量和第4导入通路43d的偏离量。

距离d1与距离d3相同,但也可以与距离d3不同。另外,距离d2与距离d4相同,但也可以与距离d4不同。

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

(1)以使得第1导入通路43a的中心线e1与第2导入通路43b的中心线e2之间的距离d1比第1进气通路20a的中心线p1与第2进气通路20b的中心线p2之间的距离d2长的方式分别配置第1导入通路43a以及第2导入通路43b。

因此,与以使得距离d1为距离d2以下的方式配置第1导入通路43a以及第2导入通路43b的情况相比,连接于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的第1导入通路43a与第2导入通路43b之间的距离变大,第1导入通路43a与第2导入通路43b分开。因此,即使从进气通路吹回的新气流入第1导入通路43a以及第2导入通路43b中的一方的导入通路,该新气也难以流入另一方的导入通路。例如,即使从第1进气通路20a吹回的新气流入第1导入通路43a,该新气也难以流入作为另一方的导入通路的第2导入通路43b。因此,在连通于另一方的导入通路的进气通路中,能够抑制因吹回的新气的流入造成的排气的导入量的降低。其结果,在对导入了被供给到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的排气的第1气缸与第2气缸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导入各气缸的排气的量的偏差。

(2)第1导入通路43a设置于使第1导入通路43a的中心线e1比第1进气通路20a的中心线p1向离开第2进气通路20b的方向偏离的位置。第2导入通路43b设置于使第2导入通路43b的中心线e2比第2进气通路20b的中心线p2向第1进气通路20a离开的方向偏离的位置。

如图4所示,将使第1导入通路43a的中心线e1比第1进气通路20a的中心线p1向离开第2进气通路20b的方向偏离的量设为偏离量of1。将使第2导入通路43b的中心线e2比第2进气通路20b的中心线p2向离开第1进气通路20a的方向偏离的量设为偏离量of2。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距离d1比距离d2仅长偏离量of1与偏离量of2之和的距离。

(3)以使得第3导入通路43c的中心线e3与第4导入通路43d的中心线e4之间的距离d3比第3进气通路20c的中心线p3与第4进气通路20d的中心线p4之间的距离d4长的方式分别配置第3导入通路43c以及第4导入通路43d。

因此,与以使得距离d3为距离d4以下的方式配置第3导入通路43c以及第4导入通路43d的情况相比,连接于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的第3导入通路43c与第4导入通路43d之间的距离变大,第3导入通路43c与第4导入通路43d分开。因此,即使从进气通路吹回的新气流入第3导入通路43c以及第4导入通路43d中的一方的导入通路,该新气也难以向另一方的导入通路流入。例如,即使从第4进气通路20d吹回的新气流入第4导入通路43d,该新气也难以向作为另一方的导入通路的第3导入通路43c流入。因此,在连通于另一方的导入通路的进气通路中,能够抑制因吹回的新气的流入而排气的导入量的降低。其结果,在对导入了被供给到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的排气的第3气缸与第4气缸进行比较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向各气缸导入的排气的量的偏差。

(4)第3导入通路43c设置于使第3导入通路43c的中心线e3比第3进气通路20c的中心线p3向离开第4进气通路20d的方向偏离的位置。第4导入通路43d设置于使第4导入通路43d的中心线e4比第4进气通路20d的中心线p4向离开第3进气通路20c的方向偏离的位置。

如图4所示,将使第3导入通路43c的中心线e3比第3进气通路20c的中心线p3向离开第4进气通路20d的方向的偏离的量设为偏离量of3。将使第4导入通路43d的中心线e4比第4进气通路20d的中心线p4向离开第3进气通路20c的方向偏离的量设为偏离量of4。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距离d3比距离d4仅长偏离量of3与偏离量of4之和的距离。

(5)排气再循环装置40与进气歧管10一体化。因此,与将与进气歧管10分开设置的排气再循环装置40组装于进气歧管10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像以下那样变更。

为了使第1导入通路43a的中心线e1与第2导入通路43b的中心线e2之间的距离d1比第1进气通路20a的中心线p1与第2进气通路20b的中心线p2之间的距离d2大而将第1导入通路43a设置于从第1进气通路20a的中心线p1偏离的位置,将第2导入通路43b设置于从第2进气通路20b的中心线p2偏离的位置。然而,在其他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使距离d1比距离d2大。图5以及图6示出该例子。

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在使第1导入通路43a的中心线e1比第1进气通路20a的中心线p1向离开第2进气通路20b的方向偏离的位置设置第1导入通路43a,在使第2导入通路43b的中心线e2与第2进气通路20b的中心线p2一致的位置设置第2导入通路43b。

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在使第2导入通路43b的中心线e2比第2进气通路20b的中心线p2向离开第1进气通路20a的方向偏离的位置设置第2导入通路43b,在使第1导入通路43a的中心线e1与第1进气通路20a的中心线p1一致的位置设置第1导入通路43a。

在这些变形例中,距离d1比距离d2大,因此也能够得到上述(1)所记载的作用效果。

同样地,为了使第3导入通路43c的中心线e3与第4导入通路43d的中心线e4之间的距离d3比第3进气通路20c的中心线p3与第4进气通路20d的中心线p4之间的距离d4大而将第3导入通路43c设置于从第3进气通路20c的中心线p3偏离的位置,将第4导入通路43d设置于从第4进气通路20d的中心线p4偏离的位置。然而,在其他技术方案中也可以使距离d3比距离d4大。图5以及图6示出该例子。

也可以是,如图5所示,在使第4导入通路43d的中心线e4比第4进气通路20d的上述中心线p4向离开第3进气通路20c的方向偏离的位置设置第4导入通路43d,在使第3导入通路43c的中心线e3与第3进气通路20c的中心线p3一致的位置设置第3导入通路43c。

也可以是,如图6所示,在使第3导入通路43c的中心线e3比第3进气通路20c的中心线p3向离开第4进气通路20d的方向偏离的位置设置第3导入通路43c,在使第4导入通路43d的中心线e4与第4进气通路20d的中心线p4一致的位置设置第4导入通路43d。

在这些变形例中,距离d3比距离d4长,因此也能够得到上述(3)所记载的作用效果。

也可以是,如图7所示,使具有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第1导入通路43a、第2导入通路43b、第3导入通路43c、第4导入通路43d以及具有排气取入部45的主分配部41的排气再循环装置140形成为与进气歧管10分开设置,并将该排气再循环装置140组装于进气歧管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一个气缸间分配部设置三个以上的导入通路。在该情况下,将三个以上的导入通路中的任意两个导入通路设为第1导入通路43a和第2导入通路43b。另外,以使得距离d1比距离d2大的方式设置第1导入通路43a以及第2导入通路43b。由此,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作用效果。

排气再循环装置40也可以适用为具有四以外的数量的气缸的内燃机的排气再循环装置。例如,通过省略主分配部41、第2气缸间分配部42b、第3导入通路43c以及第4导入通路43d,并将排气取入部45设置于第1气缸间分配部42a,从而排气再循环装置40也可以适用于二气缸内燃机。即,排气再循环装置具有向与多个气缸分别连接的多个进气通路分别导入排气的导入通路,并且分别设置于两个以上的进气通路的导入通路与一个气缸间分配部连接即可。也就是说,通过与气缸数相应地进行适当变更,从而排气再循环装置40也可以适用为二气缸、六气缸、八气缸等这样的四气缸以外的内燃机的排气再循环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