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匀雾化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83939发布日期:2018-10-02 18:09阅读:5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油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均匀雾化化油器。



背景技术:

化油器是在发动机工作产生的真空作用下,将一定比例的汽油与空气混合的机械装置。化油器作为一种精密的机械装置,它利用吸入空气流的动能实现汽油的雾化的。它对发动机的重要作用可以称之为发动机的"心脏"。化油器会根据发动机的不同工作状态需求,自动配比出相应的浓度,输出相应的量的混合气。

化油器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上部分有进气口和浮子室,中间部分有喉管、量孔和喷管,下部分有节气门等。浮子室是一个矩形容器,存储着来自汽油泵的汽油,容器里面有一只浮子利用浮面(油面)高度控制着进油量。中部的喷管一头进油口与浮子室的量孔相通,另一头出油口在喉管的咽喉处。

但是在向喉管内进气时,气流对油液进行雾化,形成油粒与空气的混合气。在进气时,气缸吸气,使得混合气进入气缸内,然后气缸吸气停止,进气停止,使得悬浮在喉管内的混合气中的油粒之间相互融合,因为油粒之间存在引力,会导致油粒大小不均,雾化不均匀,在气缸再进行吸气时,喷管喷油,气流再次对喷管喷出的油进行雾化,使得之前不均匀的油粒与新雾化的油粒进行融合,导致雾化不均匀程度增大,这样不断循环,这样的混合气进入气缸后,气缸对混合气的燃烧不充分,影响气缸的质量,同时会造成油液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更好的对油液进行雾化,使得雾化之后油粒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更加均匀,混合气燃烧更加充分,更好的延长气缸的使用寿命,节省油液的均匀雾化化油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均匀雾化化油器,包括浮子室和喉管,所述浮子室内设置有浮子,所述浮子上安装有针阀座,所述针阀座向上竖向设置有针阀,所述浮子室上端设置有进油口,所述针阀上端与进油口配合设置,所述浮子室下端设置有量孔,所述量孔内安装有喷管;所述喷管的喷油端与所述喉管的咽喉部连接设置,所述喉管上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一气体过滤网,所述喉管下端与气缸连接设置,所述喉管内设置有反向喷气机构,所述反向喷气机构设置在所述喉管的咽喉部下方,所述喉管内还设置有进气量调整机构以及设置在进气量调整机构与所述喉管的咽喉部之间的启闭机构。

这样,喷管向喉管的咽喉部位置喷油,然后从第一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到达咽喉部对油液进行雾化形成混合气,然后进入气缸,之后气缸停止吸气,然后反向喷气机构动作,对混合气进行反向吹动,避免油粒之间粘接以及油粒沉降,在反向喷气机构动作时,启闭机构处于关闭状态,避免混合气从第一进气口喷出,避免油液浪费。设置有进气量调整机构可以调整第一进气口进气的气流的速度,更好的进行雾化。本装置可以更好的对混合气进行反向喷气,避免混合气的油粒粘结以及沉降,使得混合气中油粒与空气混合更加均匀,气缸更充分的对混合气进行燃烧,延长气缸使用寿命。

作为优化,所述反向喷气机构包括设置在喉管一侧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二气体过滤网,所述第二进气口与空压机连接设置,所述第二进气口上方设置有第一油液过滤网,所述第一油液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喉管的咽喉部下方,所述第一油液过滤网设置在所述喉管整个截面上,所述第一油液过滤网网孔与油粒大小相匹配,所述喉管侧壁上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出设置有第二油液过滤网,所述第二油液过滤网网孔小于油粒尺寸;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阀门。

这样,利用空压机向喉管内喷气,空压机喷出的空气冲击力大,可以更好的对粘结或者沉降的油粒进行打散,设置有第一油液过滤网,可以避免较大油粒进入气缸,设置有出气口,可以对空压机喷出的空气进行输出,避免油粒外流,同时保证喉管内气压稳定。设置有阀门,在第一进气口进气时,阀门关闭,可以更好的对油液进行雾化。

作为优化,所述出气口设置在喉管的咽喉部上方,且位于启闭机构下方。

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油液进行雾化,新进入喉管咽喉部的油液可以在气流作用下进行雾化,避免之前雾化的油液对其造成影响,可以更好的提高雾化效果。

作为优化,所述进气量调整机构包括第一圆板,所述第一圆板沿径向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两端转动安装在喉管上,所述第一转轴与喉管轴线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圆板侧边设置有密封垫。

这样,通过转动第一转轴,可以调整第一圆板对喉管截面的遮挡程度,进而调整进气量,调节雾化程度。

作为优化,所述启闭机构包括第二圆板,所述第二圆板沿径向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两端转动安装在喉管上,所述第二转轴与喉管轴线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圆板侧边设置有密封垫,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喉管侧壁与电机连接设置,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空压机均与控制器连接设置,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所述喉管外侧。

这样,在空压机向喉管内喷气时,第二圆板水平设置,对喉管截面进行遮挡,第二圆板侧边的密封垫与喉管侧壁贴合设置,避免漏气,避免油粒从喉管上端喷出,污染空气,造成油液的浪费。在空压机不动作,第一进气口向喉管内进气时,第二圆板竖向设置,不会对气流造成阻碍,保证正常的雾化操作的进行。

作为优化,所述第一进气口处设置有用于对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

这样,可以对气体进行加热,更好的对油液进行雾化以及进行燃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更好的对油液进行雾化,使得雾化之后油粒与空气形成的混合气更加均匀,混合气燃烧更加充分,更好的延长气缸的使用寿命,节省油液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均匀雾化化油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一种均匀雾化化油器,包括浮子室1和喉管2,所述浮子室1内设置有浮子3,所述浮子 3上安装有针阀座31,所述针阀座31向上竖向设置有针阀4,所述浮子室1上端设置有进油口11,所述针阀4上端与进油口11配合设置,所述浮子室1下端设置有量孔,所述量孔内安装有喷管5;所述喷管5的喷油端与所述喉管2的咽喉部连接设置,所述喉管2上端设置有第一进气口21,所述第一进气口21处设置有第一气体过滤网,所述喉管2下端与气缸连接设置,所述喉管2内设置有反向喷气机构,所述反向喷气机构设置在所述喉管2的咽喉部下方,所述喉管2内还设置有进气量调整机构以及设置在进气量调整机构与所述喉管2的咽喉部之间的启闭机构。

这样,喷管向喉管的咽喉部位置喷油,然后从第一进气口进入的气体到达咽喉部对油液进行雾化形成混合气,然后进入气缸,之后气缸停止吸气,然后反向喷气机构动作,对混合气进行反向吹动,避免油粒之间粘接以及油粒沉降,在反向喷气机构动作时,启闭机构处于关闭状态,避免混合气从第一进气口喷出,避免油液浪费。设置有进气量调整机构可以调整第一进气口进气的气流的速度,更好的进行雾化。本装置可以更好的对混合气进行反向喷气,避免混合气的油粒粘结以及沉降,使得混合气中油粒与空气混合更加均匀,气缸更充分的对混合气进行燃烧,延长气缸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所述反向喷气机构包括设置在喉管2一侧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二进气口处设置有第二气体过滤网,所述第二进气口与空压机6连接设置,所述第二进气口上方设置有第一油液过滤网61,所述第一油液过滤网61设置在所述喉管2的咽喉部下方,所述第一油液过滤网61设置在所述喉管2整个截面上,所述第一油液过滤网61网孔与油粒大小相匹配,所述喉管2侧壁上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出气口出设置有第二油液过滤网62,所述第二油液过滤网62网孔小于油粒尺寸;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阀门63。

这样,利用空压机向喉管内喷气,空压机喷出的空气冲击力大,可以更好的对粘结或者沉降的油粒进行打散,设置有第一油液过滤网,可以避免较大油粒进入气缸,设置有出气口,可以对空压机喷出的空气进行输出,避免油粒外流,同时保证喉管内气压稳定。设置有阀门,在第一进气口进气时,阀门关闭,可以更好的对油液进行雾化。

本实施例中,所述出气口设置在喉管2的咽喉部上方,且位于启闭机构下方。

这样,可以更好的对油液进行雾化,新进入喉管咽喉部的油液可以在气流作用下进行雾化,避免之前雾化的油液对其造成影响,可以更好的提高雾化效果。

本实施例中,所述进气量调整机构包括第一圆板7,所述第一圆板7沿径向设置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两端转动安装在喉管2上,所述第一转轴与喉管2轴线垂直设置,所述第一圆板7侧边设置有密封垫。

这样,通过转动第一转轴,可以调整第一圆板对喉管截面的遮挡程度,进而调整进气量,调节雾化程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启闭机构包括第二圆板8,所述第二圆板8沿径向设置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两端转动安装在喉管2上,所述第二转轴与喉管2轴线垂直设置,所述第二圆板8 侧边设置有密封垫,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喉管2侧壁与电机连接设置,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第二转轴固定连接,所述电机与所述空压机6均与控制器连接设置,所述控制器安装在所述喉管2外侧。

这样,在空压机向喉管内喷气时,第二圆板水平设置,对喉管截面进行遮挡,第二圆板侧边的密封垫与喉管侧壁贴合设置,避免漏气,避免油粒从喉管上端喷出,污染空气,造成油液的浪费。在空压机不动作,第一进气口向喉管内进气时,第二圆板竖向设置,不会对气流造成阻碍,保证正常的雾化操作的进行。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气口21处设置有用于对气体进行加热的加热机构9。

这样,可以对气体进行加热,更好的对油液进行雾化以及进行燃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