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缸盖罩油气分离器预过滤油气回收腔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70652发布日期:2018-11-07 21:20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缸盖罩油气分离器预过滤油气回收腔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轻型发动机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缸盖罩油气分离器预过滤油气回收腔体。



背景技术:

气缸盖罩是盖在发动机缸体上的罩壳,能够防止外界杂质进入到发动机内,同时起到密封作用;油气分离器是曲轴箱通风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曲轴箱窜气中的机油进行高效分离,其分离性能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排放具有重要影响。

但是,随着排放法规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在排放法规等级升级到国Ⅵ后,发动机排放中增加了蒸发排放控制要求,即油气分离器分离后剩余的油气也会计入整机排放中,这对于油气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有更高的要求。目前解决的办法有改为闭式循环或采用分离效率更高的油气分离器,但都会相应增加较高成本。在保证成本基本不变的前提下,减少分离后油气量还未出现好的解决方案,当大量油气同时进入油气分离器是,油气分离的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大大提高了油气的回收率的缸盖罩油气分离器预过滤油气回收腔体。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措施实现的:

一种缸盖罩油气分离器预过滤油气回收腔体,其特征在于,包括缸盖罩,所述缸盖罩上设置有油气分离器和与所述油气分离器连通的油气回收腔体;

所述油气回收腔体底部设置有油气回收腔体底板,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交叉分布的河流状回油槽,所述底板设置有若干块倾斜的油气挡板,所述底板长度方向一端设置有油气进气口,所述底板中间位置设置有突出的回油口,所述回油口与所述回油槽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特点还有:

所述回油口底部设置有圆柱状的回油嘴,所述预过滤腔体中对应所述回油嘴位置设置有套在所述回油嘴外围的回油挡板,回油挡板底部高于所述回油口底部,当有一定的油液汇集在所述回油口中时,所述油液没过所述回油嘴,所述回油挡板套在所述回油嘴外围起到了密封作用,保证回油顺畅的同时阻挡油气直接进入所述回油嘴中。

所述预过滤腔体内设置有容纳所述回油挡板的挡板卡槽,所述预过滤腔体内远离所述油气进气口一端与所述油气分离器连通并设置有油气出气口。

若干块所述油气挡板组成迷宫式油气预过滤腔道,能有效地过滤部分油气;同时油气挡板往油气流动方向有一个夹角,可保证流动阻力不会过大,当油气撞击在所述油气挡板上和所述挡板卡槽侧面是油气会凝结成油液滴,油液滴通过回油槽流向回油口,最后回到缸盖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结构简单,通过设置油气回收腔体,大大提高了油气的回收率。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 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 为本实用新型省略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 为图3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5 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 为图5中B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7 为本实用新型中底板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缸盖罩;2、油气分离器;3、油气回收腔体;301、挡板卡槽;302、回油挡板;303、油气出气口;4、底板;401、回油槽;402、油气挡板;403、油气进气口;404、回油口;405、回油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参见图1和2,一种缸盖罩油气分离器预过滤油气回收腔体,包括缸盖罩(1),缸盖罩(1)上设置有油气分离器(2)和与油气分离器(2)连通的油气回收腔体(3);

参见图2、图5和图6,油气回收腔体(3)底部设置有油气回收腔体(3)底板(4),底板(4)上设置有交叉分布的河流状回油槽(401),底板(4)设置有若干块倾斜的油气挡板(402),底板(4)长度方向一端设置有油气进气口(403),底板(4)中间位置设置有突出的回油口(404),回油口(404)与回油槽(401)连通。

参见图3-6,回油口(404)底部设置有圆柱状的回油嘴(405),预过滤腔体中对应回油嘴(405)位置设置有套在回油嘴(405)外围的回油挡板(302),回油挡板(302)底部高于回油口(404)底部,当有一定的油液汇集在回油口(404)中时,油液没过回油嘴(405),回油挡板(302)套在回油嘴(405)外围起到了密封作用,保证回油顺畅的同时阻挡油气直接进入回油嘴(405)中。

参见图3-6,预过滤腔体内设置有容纳回油挡板(302)的挡板卡槽(301),预过滤腔体内远离油气进气口(403)一端与油气分离器(2)连通并设置有油气出气口(303)。

参见图3-6,若干块油气挡板(402)组成迷宫式油气预过滤腔道,能有效地过滤部分油气;同时油气挡板(402)往油气流动方向有一个夹角,可保证流动阻力不会过大,当油气撞击在油气挡板(402)上和挡板卡槽(301)侧面是油气会凝结成油液滴,油液滴通过回油槽(401)流向回油口(404),最后回到缸盖中。

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