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缸套组件、内缸体及旋转式内燃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97393发布日期:2018-12-25 19:5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缸套组件、内缸体及旋转式内燃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燃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内缸套组件、内缸体及旋转式内燃机。



背景技术:

往复活塞式内燃机(燃油、燃气点燃式发动机)是将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能转变为机械能的发动机,现在普遍应用的点燃式发动机,仍然遵循着奥拓循环,即进气、压气、做功及排气四个冲程。根据四个工作过程可以得出往复式活塞内燃机有以下缺点,换气损失,排气门延迟关闭和进气门提前开启有一个重叠期,残余气体与进入气缸新鲜空气相遇无法精确控制,会有新鲜空气随残余气体排出,会有较高温度的残余气体滞留在燃烧室内,进气温度升高,影响进气效率;机械运动惯量转换损失,活塞是由直线运动通过曲柄连杆转变为圆周运动,四个冲程有四个止点,由于活塞和连杆自身的质量运动惯性损失较大;热摩擦损失,活塞做功开始时活塞处于上止点,活塞、连杆、曲柄在同一条直线上,有一段滞留期,此刻高温高压气体不能快速释放,极高的压力施加在活塞、曲柄连杆上,使各承载轴承润滑油膜变薄,增加接触摩擦,做功气体具有弹性性质,当不能快速释放时,其中一部分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传递给机体,并增加热辐射;辅助机构带来的动力损失,进气和排气需要凸轮轴及气门组机构来实现,进排气门由凸轮轴带动,凸轮轴正时链条由曲轴带动,凸轮需要克服气门弹簧驱动气门开启和关闭,整个配气系统不参与做功,却要消耗本功率的5~8%,机构也变得复杂;机械效率低,四个冲程中只有一个冲程做功,未做功冲程要消耗一部分功率;输出扭矩不均匀,且为间歇性,当动力输出与负荷不相匹配时,输出扭矩有顿挫现象,需要较大飞轮储存的能量越过间歇点;稳定性差,由于曲轴连杆机构,在运动时向各个方向受力变化较为复杂,整机运行的稳定性较差,需要增加平衡轴来提高发动机的稳定性;燃油燃烧利用率低,在做功冲程中,做功终了前需要提前30°~80°开启排气门,造成高压燃烧气体不能有效利用而排出缸外,另外,其进气容积与做功容积相等,做功时混合气燃烧后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的体积,是进气容积的6倍以上,等容积外的部分燃烧气体仍然具有较高压力,仍有较高的动力获取使用价值,尤其是排气门开启后初始阶段;燃烧室工作温度受限,影响燃烧效率,传统发动机燃烧室的工作温度不能在高温的状态下运行,当燃烧室温度超过额定的温度,则会出现爆燃现象,爆燃往往出现在活塞尚未到达上止点前产生,混合气燃烧的速度以音速传播,极端的高温高压气体施加在活塞连杆上,对发动机造成破坏性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包括提供一种内缸套组件、内缸体及旋转式内燃机,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内缸套组件,应用于内燃机,内缸套组件包括内缸套、补偿块以及半柱轴;内缸套的一侧具有缺口而呈C形,缺口的一侧设置有补偿块,两个半柱轴分别安装于补偿块和内缸套的缺口的另一侧,两个半柱轴之间形成开口;内缸套还设置有左填块和右填块,左填块和右填块各自的两端分别连接缺口的两侧,左填块和右填块在内缸套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左填块、右填块以及两个半柱轴共同形成开口。

一种内缸体,应用于内燃机,内缸体包括上述的内缸套组件、设置于内缸套内侧的密封弹性片以及设置于内缸套两端的左内端盖和右内端盖。密封弹性片呈条状,并沿内缸套的轴线方向延伸,多个密封弹性片沿内缸套的内周侧周向排列。左内端盖、右内端盖以及内缸套共同形成空腔,左内端盖和右内端盖上各设置有一个连通空腔内外的通道。

进一步的,左内端盖和右内端盖上分别设置有连接槽,连接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左内端盖的两个端面,且连接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右内端盖的两个端面。

一种旋转式内燃机,包括外缸体、上述的内缸体以及活塞轴组件,外缸体的周壁上设置有排气道、进气道和火花塞,内缸体与外缸体转动连接,内缸体绕其轴心线相对于外缸体转动,且内缸体的轴心线与外缸体的轴心线错开设置,内缸体的外侧壁与外缸体的内侧壁相切;活塞轴组件包括活塞装配体和螺旋架,活塞装配体安装于螺旋架,螺旋架位于内缸体内,螺旋架与外缸体转动连接,螺旋架绕其轴心线相对于外缸体转动,且螺旋架与外缸体同轴设置,活塞装配体远离螺旋架的一端伸出内缸体,且活塞装配体远离螺旋架的一端抵接于外缸体的内侧壁,活塞装配体卡接于内缸体的开口内。

进一步的,外缸体上设置有分割块,分割块的一端呈T形,分割块的另一端呈弧形,且分割块呈弧形的一端的半径与内缸体的外侧壁的半径相同,分割块呈T形的一端卡接于外缸体,分割块呈弧形的一端朝向外缸体的内部设置,分割块位于内缸体与外缸体的相切处。

进一步的,螺旋架包括轴杆、弹簧、芯架、动螺旋套和静螺旋套,芯架设置有轴杆孔,轴杆设置于轴杆孔的内部,轴杆的两端分别与外缸体转动连接,且芯架与轴杆同步转动;动螺旋套和静螺旋套分别设置于芯架的两端,轴杆伸出动螺旋套和静螺旋套;弹簧的两端分别连接动螺旋套和静螺旋套,弹簧能够穿过芯架;活塞装配体设置于芯架的侧壁。

进一步的,活塞轴组件还包括伞型齿轮,活塞装配体能穿过芯架的侧壁与设置于芯架内部的伞型齿轮连接。

进一步的,活塞装配体包括活塞和阀体组件,阀体组件设置于活塞的内部,且阀体组件能从活塞的底部伸出活塞,阀体组件远离活塞的顶部的一端与伞型齿轮连接。

进一步的,活塞包括活塞本体、活塞顶盖、第一三角板组件和第二三角板组件,活塞顶盖设置于活塞本体的顶部,第一三角板组件和第二三角板组件分别设置于活塞本体的两侧,且第一三角板组件被配置为早于第二三角板组件进入活塞的运动路径;

其中,第一三角板组件包括第一三角板、第二三角板和第三三角板,第二三角板和第三三角板分别设置于第一三角板的两侧;第二三角板组件包括第四三角板、第五三角板和第六三角板,第四三角板和第六三角板分别设置于第五三角板的两侧;第一三角板的底端开设有第一气孔,第五三角板的顶端开设有第二气孔。

进一步的,阀体组件包括阀门顶盖、阀体、阀门芯、阀套、空心螺栓、轴承和换气轴;阀体的一端与空心螺栓的一端连接,阀体位于活塞的内部,空心螺栓伸出活塞,阀门芯设置于阀体的内部,阀门顶盖设置于阀门芯远离空心螺栓的一端;阀套设置于阀门芯的外部,且位于阀体的内部,换气轴设置于空心螺栓的内部,且换气轴靠近阀体的一端与阀套靠近空心螺栓的一端连接,轴承套设于换气轴的外部,且轴承位于空心螺栓的内部;阀体的侧壁设置有进气管和出气管,进气管与第二气孔连通,出气管与第一气孔连通;阀门芯的内部设置有斜对孔,阀套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口和出气口,进气口与进气管连通,出气口与出气管连通,斜对孔的第一开口与进气口连通,斜对孔的第二开口与出气口连通。

一种旋转式内燃机,包括外缸体、上述的内缸体和活塞轴组件,外缸体的周壁上设置有排气道、进气道和火花塞,内缸体与外缸体转动连接,内缸体绕其轴心线相对于外缸体转动,且内缸体的轴心线与外缸体的轴心线错开设置,内缸体的外侧壁与外缸体的内侧壁相切;活塞轴组件包括螺旋架和两个以上的活塞装配体,两个以上的活塞装配体分别安装于螺旋架,且两个以上的活塞装配体绕螺旋架的轴心线等间距间隔设置,螺旋架位于内缸体内,螺旋架与外缸体转动连接,螺旋架绕其轴心线相对于外缸体转动,且螺旋架与外缸体同轴设置,活塞装配体远离螺旋架的一端伸出内缸体,且活塞装配体远离螺旋架的一端抵接于外缸体的内侧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式内燃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稳定性好、制造成本低以及油耗低等优点,可以改善现有发动机结构复杂、运行稳定性差、机械效率低、单位重量功率密度低、体积大、燃油效率低、惯量损失大和生产成本高等问题,极大的提高了内燃机运行的效率和经济性,可广泛用于气车、摩托车、小型飞机、无人机、中小型船舶及可移动动力设备的动力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内缸套组件、内缸体适配于该旋转式内燃机,以帮助其实现上述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实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旋转式内燃机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旋转式内燃机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旋转式内燃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分割块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活塞轴组件的爆炸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活塞轴组件的爆炸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活塞装配体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第一三角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活塞装配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内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内缸体的爆炸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半柱轴的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外缸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左端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外缸体、内缸体和活塞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001-旋转式内燃机;

010-活塞轴组件;101-轴杆;102-键;103-轴杆孔;

100-芯架;110-动螺旋套;111-第一密封圈;121-第二密封圈;120-静螺旋套;130-弹簧;131-拉簧座;132-长孔;133-拉钩;140-伞型齿轮;

200-活塞装配体;210-活塞;211-活塞本体;212-活塞顶盖;220-阀体组件;221-阀门顶盖;222-阀体;223-阀门芯;224-阀套;225-空心螺栓;226-轴承;227-换气轴;230-第一三角板组件;231-第一三角板;232-第二三角板;233-第三三角板;234-第一气孔;240-第二三角板组件;241-第四三角板;242-第五三角板;243-第六三角板;244-第二气孔;251-进气管;252-出气管;253-斜对孔;254-进气口;255-出气口;260-平衡组件;261-第一杠杆;262-第二杠杆;263-第一杆体;264-插接件;265-第一连接孔;266-第二杆体;267-卡嵌件;268-第二连接孔;271-平衡凸轮;272-连接杆;273-凸轮槽;280-弹簧板;281-连接孔;

300-内缸体;310-左内端盖;312-通道;314-左轴承套;316-左填块;320-右内端盖;324-右轴承套;326-右填块;330-内缸套;331-第一缺口端;332-第二缺口端;333-开口;340-密封弹性片;350-补偿块;360-半柱轴;362-条形槽;364-中心孔;

400-外缸体;410-火花塞;420-分割块;430-左端盖;432-槽体;434-进气道;436-管道;440-右端盖;450-外缸套;452-排气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上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了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上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式内燃机001,包括外缸体400、内缸体300和活塞轴组件010,外缸体400的周壁上设置有排气道452、进气道434和火花塞410,内缸体300与外缸体400转动连接,内缸体300绕其轴心线相对于外缸体400转动,且内缸体300的轴心线与外缸体400的轴心线错开设置,内缸体300的外侧壁与外缸体400的内侧壁相切;活塞轴组件010包括活塞装配体200和螺旋架,活塞装配体200安装于螺旋架,螺旋架位于内缸体300内,螺旋架与外缸体400转动连接,螺旋架绕其轴心线相对于外缸体400转动,且螺旋架与外缸体400同轴设置,活塞装配体200远离螺旋架的一端伸出内缸体300,且活塞装配体200远离螺旋架的一端抵接于外缸体400的内侧壁。

其中,外缸体400、内缸体300及活塞装配体200宜采用相同的材料,或线涨系数相近的金属材料,以保证工作间隙变化最小。

内缸体300包括内缸套组件、密封弹性片340、左内端盖310以及右内端盖320。内缸套组件包括内缸套330、半柱轴360和补偿块350,左内端盖310和右内端盖320分别安装于内缸套330的两侧,补偿块350安装于内缸套330的一端,半柱轴360设置为两个,两个半柱轴360分别安装于补偿块350和内缸套330远离补偿块350的一端,两个半柱轴360之间形成开口333,活塞装配体200卡接于开口333内,密封弹性片340安装于内缸套330的内侧。半柱轴360的弧面和直面的中心均具有条形槽362,半柱轴360的内部具有轴向贯通的中心孔364,如图12所示。

左内端盖310和右内端盖320上分别设置有连接槽,位于左内端盖310上的连接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左内端盖310的两个端面,且位于右内端盖320上的连接槽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右内端盖320的两个端面。位于左内端盖310上的连接槽的内周面通过左轴承套314连接于外缸体400,位于右内端盖320上的连接槽的内周面通过右轴承套324连接于外缸体400。

左内端盖310和右内端盖320上各设置有一个连通内缸体300空腔内外的通道312,使得内缸体300的内部可以与外缸体400的进气道434连通。左填块316和右填块326各自的两端分别连接内缸套330的缺口两侧,并在内缸套330的轴线方向间隔设置于缺口的两端,以使整个内缸套330的结构更加稳定,并且左填块316、右填块326以及两个半柱轴360共同形成开口333。左填块316和右填块326优选为扇形块。

外缸体400包括环形的外缸套450以及设置于外缸套450两端的左端盖430和右端盖440,三个部件的内侧与内缸体300的外侧(主要是内缸套330、部分左内端盖310和部分右内端盖320的外侧)共同形成腔室。左端盖430和右端盖440的内侧均具有一个槽体432,槽体432与进气道434连通,使得内缸体300相对于外缸体400转动时,左内端盖310和右内端盖320的通道312可以周期性地转至槽体432所在位置,从而与外缸体400外部连通,从而实现内缸体300内部的通气。

具体的,两个进气道434分别设置于左端盖430和右端盖440的周侧,并且两个进气道434在外缸体400的外部通过管道436汇集为一个入口。槽体432连通于进气道434靠近外缸体400中心的一端。一个排气道452设置于外缸套450的周侧以连通外缸体400内外。

外缸体400上设置有分割块420,分割块420的一端呈T形,分割块420的另一端呈弧形,且分割块420呈弧形的一端的半径与内缸体300的外侧壁的半径相同,分割块420呈T形的一端卡接于外缸体400,分割块420呈弧形的一端朝向外缸体400的内部设置,分割块420位于内缸体300与外缸体400的相切处。

参阅图5和图6,螺旋架包括轴杆101、键102、芯架100、动螺旋套110和静螺旋套120;芯架100设置有轴杆孔103,轴杆101设置于轴杆孔103的内部,键102设置于轴杆孔103的内部,且轴杆101与键102静配合;动螺旋套110和静螺旋套120均设置于芯架100的两端,轴杆101伸出动螺旋套110和静螺旋套120;活塞装配体200设置于芯架100的侧壁;轴杆101和键102的静配合是指键102随着轴杆101一并转动,在轴杆101和键102一同转动时,带动芯架100、动螺旋套110和静螺旋套120一并转动,优选地,在轴杆101和芯架100均设置有插接槽,键102的两端分贝插接于轴杆101和芯架100的插接槽中。。

本实施例的活塞轴组件010还包括第一密封圈111,第一密封圈111夹设于动螺旋套110与芯架100之间;进一步地,活塞轴组件010还包括第二密封圈121,第二密封圈121夹设于静螺旋套120与芯架100之间;第一密封圈111和第二密封圈121的设置可以提高动螺旋套110、静螺旋套120与芯架100之间的密封性,防止润滑油渗漏。

本实施例的活塞轴组件010还包括弹簧130,弹簧130的两端分别连接动螺旋套110和静螺旋套120,弹簧130能够穿过芯架100;进一步地,活塞轴组件010还包括拉簧座131,拉簧座131包括底板和拉环,拉环设置于底板;动螺旋套110的端壁设置有长孔132,拉簧座131设置于动螺旋套110,底板位于动螺旋套110的端壁远离静螺旋套120的一侧,拉环穿过长孔132与弹簧130连接,当活塞轴组件010运行时,设置了拉环的底板能够沿长孔132的长度方向滑动;再进一步地,静螺旋套120的端壁设置有拉钩133,弹簧130远离拉簧座131的一端与拉钩133连接;弹簧130的设置可以防止动螺旋套110和静螺旋套120在运行中自锁。

请参照图6,本实施例的活塞轴组件010还包括伞型齿轮140,活塞装配体200能穿过芯架100的侧壁与设置于芯架100内部的伞型齿轮140连接;伞齿轮的旋转动力以1:1的转速传递给活塞装配体200。

参阅7至图9,上述活塞装配体200包括活塞210和阀体组件220,阀体组件220设置于活塞210的内部,且阀体组件220能从活塞210的底部伸出活塞210,阀体组件220远离活塞210的顶部的一端与伞型齿轮140连接,伞齿轮的旋转动力以1:1的转速传递给阀体组件220;进一步地,活塞210包括活塞本体211、活塞顶盖212、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和第二三角板组件240,活塞顶盖212设置于活塞本体211的顶部,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和第二三角板组件240分别设置于活塞本体211的两侧,且第一三角板组件230被配置为早于第二三角板组件240进入活塞210的运动路径(图8中从a依次经过b、c、d的运动轨迹);其中,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包括第一三角板231、第二三角板232和第三三角板233,第二三角板232和第三三角板233分别设置于第一三角板231的两侧;第二三角板组件240包括第四三角板241、第五三角板242和第六三角板243,第四三角板241和第六三角板243分别设置于第五三角板242的两侧;第一三角板231的底端开设有第一气孔234,第五三角板242的顶端开设有第二气孔244;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和第二三角板组件240的远离活塞210的一侧侧面为下凹的,即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和第二三角板组件240均为弧形板组件,且第一三角板组件230中第一三角板231、第二三角板232和第三三角板233的外柱面为同一柱面,第二三角板组件240中的第四三角板241、第五三角板242和第六三角板243的外柱面也为同一柱面;如此设置,有利于活塞210与发动机的内缸体300配合,使得活塞210的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和第二三角板组件240能够与内缸体300的接触部位实现密封;第二气孔244可以在活塞210运行时进气于活塞210中,第一气孔234在活塞210运行时将活塞210中的气体排出活塞210,实现活塞210的减压。

参阅图7,本实施例中的阀体组件220包括阀门顶盖221、阀体222、阀门芯223、阀套224、空心螺栓225、轴承226和换气轴227;阀体222的一端与空心螺栓225的一端连接,阀体222位于活塞210的内部,空心螺栓225伸出活塞210,阀门芯223设置于阀体222的内部,阀门顶盖221设置于阀门芯223远离空心螺栓225的一端;阀套224设置于阀门芯223的外部,且位于阀体222的内部,换气轴227设置于空心螺栓225的内部,且换气轴227靠近阀体222的一端与阀套224靠近空心螺栓225的一端连接,轴承226套设于换气轴227的外部,且轴承226位于空心螺栓225的内部;阀体222的侧壁设置有进气管251和出气管252,进气管251与第二气孔244连通,出气管252与第一气孔234连通;阀门芯223的内部设置有斜对孔253,阀套224的侧壁设置有进气口254和出气口255,进气口254与进气管251连通,出气口255与出气管252连通,斜对孔253的第一开口与进气口254连通,斜对孔253的第二开口与出气口255连通;阀体组件220的设置能够提高活塞210的强度,且当活塞210运行时,气体能够从第二气孔244进入阀体组件220并依次穿过进气管251、进气口254、第一开口、第二开口、出气口255、出气管252和第一气口从阀体组件220中穿出活塞210,实现活塞210的减压。

参阅图8,本实施例中的活塞装配体200还包括平衡组件260,平衡组件260设置于活塞本体211用于设置第一三角板组件230的侧壁,且平衡组件260位于远离第一三角板组件230的一侧;详细地,平衡组件260包括平衡杠杆,平衡杠杆设置于活塞本体211的侧壁;进一步地,平衡杠杆包括第一杠杆261和第二杠杆262,第一杠杆261和第二杠杆262重叠设置,第一杠杆261和第二杠杆262均与活塞本体211的侧壁连接;再进一步地,第一杠杆261包括第一杆体263和插接件264,插接件264设置于第一杆体263的一端,第一杆体263远离插接件264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连接孔265;第二杠杆262与插接件264插接配合;第二杆体266包括第二杆体266和卡嵌件267,卡嵌件267设置于第二杆体266的一端,第二杆体266远离卡嵌件267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孔268;第二杠杆262与卡嵌件267卡接配合。平衡组件260的设置可以在活塞210运行时使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向轴心方向的力略大于第一三角板组件230的离心力,使得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在活塞210运行时达到平衡。需要说明的是,在活塞210设置第一三角板组件230的侧壁设置的平衡凸轮271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设置于第二三角板232,另一个设置于第三三角板233,两个平衡凸轮271的其它结构以及与其它零部件连接的方式类似,请参照上述描述。

本实施例中的平衡组件260还包括平衡凸轮271和设置于平衡凸轮271的侧壁的连接杆272,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开设有凸轮槽273,活塞本体211的侧壁开设有轴孔;平衡凸轮271设置于凸轮槽273中,连接杆272依次穿过轴孔和第二连接孔268,连接杆272远离平衡凸轮271的一端与螺母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活塞210设置第一三角板组件230的侧壁设置的平衡凸轮271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平衡凸轮271都设置有一个连接杆272,其中一个设置于第二三角板232,另一个设置于第三三角板233,两个平衡凸轮271的结构以及与其它零部件连接的方式类似,请参照上述描述。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活塞210设置第二三角板组件240的侧壁也设置有平衡组件260,其结构请参照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的芯架100中还设置有两个弹簧板280,每个弹簧板280的一端设置于靠近芯架100的轴杆孔103的位置,另一端向芯架100的侧壁延伸,两个弹簧板280的轴线的夹角为180°;当活塞210运行时,弹簧板280在芯架100的径向具有作用力,如此一来,可以利用弹簧板280抵消弹簧130向内拉动螺旋套110和静螺旋套120的力。优选地,弹簧板280靠近芯架100的轴杆孔103的一端设置有连接环,利用螺栓插接于连接孔281和芯架100上,能够实现弹簧板280于芯架100的连接。

活塞轴组件010的应用及有益效果是:请参照图10和图13,本实施例的活塞轴组件010设置于发动机的内缸体300中,且内缸体300的外部套设有外缸体400,内缸体300的外柱面与外缸体400的内柱面相切,且活塞轴组件010中的轴杆101和键102转动时,能够带动芯架100和设置于芯架100侧壁的活塞装配体200一并转动;内缸体300包括左内端盖310、右内端盖320以及设置于左内端盖310和右内端盖320之间的带缺口的内缸套330(C形套),活塞轴组件010设置于内缸体300的内部时,活塞轴组件010的轴杆101与内缸体300的中心轴重叠,活塞210能够从带缺口的内缸套330的缺口处伸出,当活塞轴组件010的活塞210随着轴杆101转动时,活塞210能够带动内缸体300的带缺口的内缸套330一并转动,即活塞210能够带动内缸体300在外缸体400的内部转动,且为偏心转动;设置于活塞210侧壁的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和第二三角板组件240在活塞210绕轴杆101转动时在内缸套330的缺口处不断的上下移动(上下移动是指活塞210朝靠近内缸体300的内部移动和朝远离内缸体300的内部移动);活塞210在内缸体300内缸套330的开口333处移动时,活塞210两个侧壁设置的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和第二三角板组件240始终与内缸套330缺口处的相对两端的第一缺口端331和第二缺口端332抵接,从而利用该活塞轴组件010提供了发动机运行时内缸体300的密封性,利用活塞轴组件010减少发动机的能量损失,充分利用能量,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改善发动机的性能。

整机装配结构特征为,内缸体300外柱面与外缸体400的内柱面相割,割线长度为活塞扇弧面线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外缸体相割处设有一分割块装置,分割块420作用是将燃烧室与排气室隔离,分割块420上方轴向为T形凸起部分与外缸体400相割槽对应,限制向下方移动,分割块420下方弧面半径与内缸体300外柱面半径相同,活塞210和内缸体300开口333处掠过分割块弧面不发生接触。装配顺序,首先将左、右轴承套分别装左端盖430和右端盖440轴承座上,装定位套、密封圈在外缸套450相应的位置上,将外缸体400右端盖440与外缸套450按相应定位套位置组装在一起。组装内缸体时,将右内端盖320与内缸套330用沉头螺钉连接,插入密封弹性片340、左、右填块、补偿块350和半柱轴360,将没有装左内端盖的内缸体300装入外缸体400中,将活塞轴组件中的活塞对准内缸套330开口处装入内缸体300中,然后装上右端盖。

设置该活塞轴组件010的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是:内缸体300外柱面与外缸体400的内柱面相切,割线长度可以是芯架100的扇形弧面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二分之一之间,内缸体300由活塞210驱动,当活塞210旋转时,驱动内缸体300同向转动,由于内缸体300与外缸体400的偏心的作用,使内缸体300和外缸体400空腔容积随着活塞210旋转而变化,活塞210将内缸体300和外缸体400分割相应功能空腔,活塞210分割内缸体300空腔,活塞210运动前方为压缩空腔(图15中,活塞210的运动方向为从a依次转动至b、c、d方向,并在从a转动b时进行吸气,并在a、b之间利用火花塞410点火,在从b转动至c的过程中压缩,在c转动至d的过程中做功,最后在d转动至a的过程中排气,由此完成一个冲程),活塞210运动的后方为进气空腔,活塞210分割外缸体400,活塞210运动的前方为排气空腔,活塞210运动的后方为做功空腔,活塞210扫过的空腔前后均为功能状态,分别实现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进气过程,活塞210做功面过下切点时,由于偏心作用,进气口254从动螺旋套110、静螺旋套120两侧面移开,进气口254逐渐敞开,混合气体进入内缸体300,混合气体是由内缸体300两侧的左内端盖310和右内端盖320进入的,因此,气体形成对称状螺旋气流,雾态燃料能够与新鲜空气进行二次混合,使混合气变得更加均匀,促进燃烧效率,当活塞210后做功面再次过下切点时进气结束,此时进气转角接近350°,充气时间较柱塞式发动机进气转角延长60%,提高了充气效率;压气过程,进气即将结束时压气开始,活塞210做功面转至上割线前点,活塞210内的换气阀打开,被压缩的混合气通过换气阀进入燃烧室,这时的活塞210趋于做功状态,压缩室活塞210受力面逐渐减小,当燃烧室与压缩室容积相等时,压缩比达到最大值,其11:1~12:1,(压缩比由活塞210宽度值确定),当活塞210排气面转至下切点时压气结束;做功过程,做功过程与压缩过程有一个重叠期,当活塞210内的换气轴227打开时,混合气进入燃烧室,燃烧室的外缸套内柱面设有集热板,外缸套450并且设有两个沟槽通向火花塞410,以使混合气提前接触到火花塞410,外缸体400设有三对火花塞410,第一对火花塞410为常规点火,第二对和第三对火花塞410为冷启动辅助点火,冷启动时,三对火花塞410同时点火,以保证在冷启动时获得较大的点火能量,待发动机达到正常工作温度后,第一对火花塞410即可满足点火条件,发动机冷机状态下,混合气由火花塞410点火,发动机运行预热数十秒后,集热板从混合气燃烧中聚集热量使集热板的温度迅速升高,被压缩的混合气接触到炽热集热板后急速气化,使混合气处于燃烧的临界状态,同时火花塞410点火,随后火焰前锋点燃不断进入燃烧室被压缩的混合气,其燃烧的速度远高于传统内燃机,高转速下的燃烧速度可接近声速,当集热板达到额定值时,点燃的方式由集热板和火花塞410同时进行,实现多点点火,燃烧的高压气体推动活塞210转动,当活塞210做功面转至下切点时,活塞210在这一转角期,燃烧室做功容积与活塞210有效做功面积之比集合,较传统发动机提高20%燃烧利用率,活塞210继续转至外缸套450设有排气口处即将排气时,此时的做功容积是进气容积的1.6倍,一个工作循环内,活塞210做功转角可达240°,燃烧利用率可提高35%;排气过程,做功即将结束时活塞210做功面到达排气口,随后活塞210转动排气口瞬时敞开,活塞210做功面到达上前割线点时,排气结束;进气口254和排气口均为开放式,进气与排气各自为独立,互不干扰;该发动机的运动将内缸体300和活塞210为同向旋转,活塞210驱动内缸体300,内缸体300的内缸套330的缺口处的第一缺口端331和第二缺口端332与活塞210的第一三角板组件230和第二三角板组件240的弧面均有一定的密封接触面,由于旋转离心力的作用,使接触面有一定的接触压力,以满足气密性,第一密封圈111和第二密封圈121分别于动螺旋套110、静螺旋套120相互接触,由于密封圈自身弹性提供一定的压力,而且每次与动螺旋套110、静螺旋套120至少有三条相接触,压缩过程为复合密封,因压缩密封要求高于做功密封,所以内缸体300与活塞轴组件010构成的压缩空腔满足密闭条件,活塞轴组件010与外缸体400和内缸体300构成的做功空腔,采用间隙密封,间隙的设计有利于消除接触运动性材料损耗,并减少摩擦阻力,提高机械运动的可靠性,也能满足做功时活塞210与缸体间的气密性,因为气体逃逸的方向与活塞210运动的方向相同,运动密封间隙满足要求,气体逃逸的速度则低于活塞210运动的速度;活塞210与内缸体300为接触式密封,动螺旋套110、静螺旋套120与内缸体300两侧面形成润滑油存储空腔,动螺旋套110、静螺旋套120两侧与内缸体300两侧接触面从中获得润滑油得到润滑,静螺旋套120转动为静态,可轴向运动,动螺旋套110为螺旋给进,以保持与内缸体300两侧的接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式内燃机001的燃烧方式不同于传统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在混合气尚未达到最高压缩比前,早期进入燃烧室的混合气先接触到集热板,燃烧室处于较狭窄区段,这一区段混合气极易吸收集热板的热量急速气化,同时前四个火花塞均布点火,火焰传播极速点燃后期进入燃烧室的混合气,在混合气全部进入燃烧状态下,活塞做功转角获得持续高温气体压力作用在活塞做功面上,由于燃烧室温度较高,在燃烧室内持续时间长,所以混合气燃烧的较为彻底,进而改善废气排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式内燃机001可使用甲醇、乙醇、天燃气和具有一定的易挥发性燃料,因压缩室与燃烧室各自独立,压缩室附有润滑油膜,使其压缩室内壁面与混合气隔离,不会产生腐蚀现象,燃烧室内壁面采用耐腐蚀镀层,且活塞与燃烧室壁面不发生接触,即不会对耐腐蚀层造成磨损,所以燃料使用范围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转式内燃机001具有高扭矩范围和高转速范围,由于膨胀气体作用活塞有效工作面垂直方向,其力矩变化较小,即使在低转速下也可获得理想的输出扭矩;转速范围宽,由于机械运动惯量损失小,又无机械运动死点,可在350~400转低转速稳定怠速,高转速是由于膨胀气体快速释放的能量作用于高速运行活塞上,使转速可高达12000转的转速,使其获得高功率的目的。

实施例2

请参考实施例1中各附图,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旋转式内燃机001,包括外缸体400、内缸体300和活塞轴组件010,外缸体400的周壁上设置有排气道、进气口和火花塞,内缸体300与外缸体400转动连接,内缸体300绕其轴心线相对于外缸体400转动,且内缸体300的轴心线与外缸体400的轴心线错开设置,内缸体300的外侧壁与外缸体400的内侧壁相切;活塞轴组件010包括螺旋架和两个以上的活塞装配体200,两个以上的活塞装配体200分别安装于螺旋架,且两个以上的活塞装配体200绕螺旋架的轴心线等间距间隔设置,螺旋架位于内缸体300内,螺旋架与外缸体400转动连接,螺旋架绕其轴心线相对于外缸体400转动,且螺旋架与外缸体400同轴设置,活塞装配体200远离螺旋架的一端伸出内缸体300,且活塞装配体200远离螺旋架的一端抵接于外缸体400的内侧壁。

本实施例提供的旋转式内燃机001可实现双缸、三缸及多缸机型,双缸型的活塞轴组件010中的两活塞为180°对向安装,三缸型的活塞轴组件010中的三个活塞为等分120°安装,多缸型为仍以活塞等分为主,对于一般动力要求的以双缸型为佳;因双缸型的两活塞做功转角可达480度,相当于传统发动机5缸机型,本3缸型相当于传统发动机的8缸机型,双缸发动机在满足动力要求下,即可缩小体积,又可降低单体重量及生产成本。对于小排量的双缸机型,更适用于超微型车、小型飞机和无人机;本实用新型亦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缸技术,两缸以上机型均可适合停缸设计,具体为各缸单独设置,以串联式组成,各轴端设有离合器,可控制单缸和双缸,达到节能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