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活动部分的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31596发布日期:2019-01-25 18:03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活动部分的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活动部分的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发展,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安装难度越来越大,通常需要对叶片进行单独安装。风力发电机组的叶片数量一般多于一个,通常优选为三个。在单独安装多个叶片的过程中,需要调节风力发电机组的轮毂的位置,以满足不同叶片的安装需求。例如,在完成一个叶片的安装后,需要使轮毂从当前位置转动一定角度至另一位置,以进行另一个叶片的安装。此外,当对叶片进行维护时,也需要将轮毂转动适当角度,以将叶片调节至便于维护的适当位置。

目前,轮毂的转动主要依靠盘车工装实现,盘车工装的主要功能是驱动转子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以调节轮毂的位置。

盘车工装的驱动系统包括多个(通常是5个)驱动单元,每个驱动单元包括活动部分和固定部分,固定部分由六个销轴固定在机舱底座上,活动部分需要与发动机的转子连接。但是,发动机的转子与机舱底座不处于同一面内,此时就需要有一个调整装置,将活动部分移动至与转子相贴靠的位置。

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活动部分的调整装置,以便将驱动单元的活动部分可靠地运送至转子,提高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活动部分的调整装置,将驱动单元的活动部分可靠地运动至转子,这个动作过程省时省力,提高了装配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活动部分的调整装置,盘车工装的驱动单元包括固定部分和与所述固定部分活动连接的活动部分,所述调整装置包括丝杠和套装于所述丝杠外、并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的螺母套,所述螺母套与所述固定部分固定连接,所述丝杠的一端与所述活动部分在轴向上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驱动所述丝杠转动的驱动部。

本实用新型的调整装置,设有螺纹配合的丝杠和螺母套,其中,丝杠与活动部分轴向固定连接,螺母套与固定部分固定连接,如此,螺母套沿丝杠的转动被限制,当转动丝杠时,丝杠会相对螺母套螺旋运动,这一螺旋运动围绕丝杠的轴线进行,使得丝杠存在相对固定部分的轴向运动,由于丝杠与活动部分在轴向上固定连接,进而带动活动部分相对固定部分轴向运动,从而将活动部分推向或者拉向转子,实现活动部分的位置调整。

上述调整装置的结构简单,仅通过丝杠和螺母套的配合即可实现活动部分与固定部分的相对位置调整,进而将活动部分运送到与转子相贴合的位置,操作简单便捷,且效率高,大幅提高了盘车工装的装配效率。

可选地,所述活动部分具有连接螺栓,所述丝杠的一端套接固定有连接套,所述连接螺栓轴向固定地套入所述连接套内。

可选地,所述连接套设有供所述连接螺栓伸入的接入口以及对所述连接螺栓进行轴向限位的限位部。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包括由所述连接套的内壁向外径向凹陷而成的限位凹槽和设于所述连接套的轴端的限位端板,所述连接螺栓的螺栓头置于所述限位凹槽内,并通过所述限位端板轴向隔挡于所述连接套内。

可选地,所述连接套还设有可拆卸地隔挡于所述接入口的隔挡件,以限制所述连接螺栓径向脱出所述连接套。

可选地,还包括锁定螺母,所述连接套和所述锁定螺母均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且所述连接套和所述锁定螺母的螺纹旋向相反,以通过所述锁定螺母而顶紧固定所述连接套。

可选地,所述螺母套设有至少两个在周向上间隔分布的凸耳,所述固定部分设有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具有与所述凸耳配合的定位槽。

可选地,所述螺母套设有径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凸耳,所述固定支架呈横向放置的U型,所述U型的底板与所述固定部分固定连接,两相对侧板均设有所述定位槽,所述定位槽是长度处于所述丝杠的轴向、且具有横向缺口的长圆槽,以便各所述凸耳由所述横向缺口接入与各自对应的所述定位槽,并与所述定位槽的轴向一端卡紧定位。

可选地,还包括辅助套,所述辅助套与所述丝杠螺纹配合并套装于所述丝杠外,所述辅助套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轴向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段的轴向长度,所述第一段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段的外径,所述第二段与所述螺母套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辅助套是具有自润滑作用的铜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调整装置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调整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调整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中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中C-C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所示调整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图8中:

固定部分-1固定支架-11底板-111侧板-112定位槽-12活动部分-2连接螺栓-21丝杠-3驱动部-31螺母套-4凸耳-41连接套-5接入口-51限位凹槽-52限位端板-53隔挡件-6锁定螺母-7辅助套-8第一段-81第二段-8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介绍,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准确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本文所述的轴向、周向和径向以丝杠3为参照,以丝杠3的轴线延伸方向为轴向,以丝杠3的直径延伸方向为径向,以丝杠3的环绕方向为周向。

本文中所述的横向是指与纵向相垂直的方向,丝杠3的轴向也可以称之为纵向,在水平面内,与纵向相垂直的方向为横向。本文所述垂向是以驱动单元正向放置时的位置为参照,此时,驱动单元的下端与机舱连接,上端与转子的端盖连接,驱动单元处于转子的某一直径方向,并且该直径垂直于地面。

本文所述的第一、第二等词仅是为了区分结构相同或类似的两个以上部件,或相同或类似的两个以上结构,不表示对顺序的限定。

本文所述的上下、左右和前后均是指大致方向,并不严格限定为直上直下、正左正右、或者正前正后,可以相对各方向偏移较小的角度,该较小角度可以是不大于10度或者根据需要具体设置。

如背景技术所述,现有技术中,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活动部分2需要相对固定部分1轴向运动,进而到达与转子相贴靠的位置,以实现活动部分2与转子的连接。

为此,如图1所示,本方案提供了一种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活动部分2的调整装置,该盘车工装的驱动单元包括固定部分1和与该固定部分1活动连接的活动部分2,这一活动连接具体可以是允许活动部分2相对固定部分1轴向运动的任何一种连接方式;详细地,固定部分1与活动部分2可以设置相互匹配的滑轨,以便在外力驱动下,两者能够在轴向上相对滑动。本方案的调整装置就是为了实现活动部分2相对固定部分1的这一相对运动。

如图2-图8所示,本方案的调整装置包括丝杠3和套装于丝杠3外、并与丝杠3螺纹配合的螺母套4,螺母套4与固定部分1固定连接,丝杠3的一端与活动部分2在轴向上固定连接,另一端设有驱动丝杠3转动的驱动部31。

由于螺母套4与固定部分1固定连接,如此,螺母套4沿丝杠3的转动被限制,当转动丝杠3时,丝杠3会相对螺母套4螺旋运动,这一螺旋运动围绕丝杠3的轴线进行,使得丝杠3存在相对固定部分1的轴向运动,由于丝杠3与活动部分2在轴向上固定连接,丝杠3的轴向运动会带动活动部分2相对固定部分1轴向运动,从而将活动部分2推向或者拉向转子,实现活动部分2的位置调整。

一方面,本方案的调整装置通过丝杠3与螺母套4的配合即可实现活动部分2的位置调整,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另一方面,丝杠3与螺母套4通过螺纹传动配合,使得螺母套4可以对丝杠3的轴向运动起到导向作用,提高了动作精度和可靠性;再者,螺纹传动的结构形式具有较高的传动效率,使得活动部分2的位置调整更加省时省力,有效地提高了盘车的装配效率。

如图1所示,为实现丝杠3与活动部分2在轴向上的固定连接,活动部分2具有连接螺栓21,如图2-图5所示,丝杠3的一端套接固定有连接套5,连接螺栓21轴向固定地套入连接套5内。

如图2-图4所示,连接套5可以设有供连接螺栓21伸入的接入口51,连接螺栓21可以由该接入口51进入连接套5内,同时,连接套5还设有限位部,当连接螺栓21伸入连接套5内时通过该限位部对连接螺栓21进行轴向限位,避免连接螺栓21沿轴向脱出连接套5而导致连接失效。

可以理解,为便于将连接螺栓21套入,接入口51可以是与连接螺栓21相匹配的开口,这一开口可以径向贯通连接套5的套筒壁,如图2和图3所示,该接入口51在正面投影视图中显示为与连接螺栓21相匹配的T型口,以T型的横部接纳连接螺栓21的螺栓头,以T型的竖部接纳连接螺栓21的螺柱,从而使得螺栓头能够处于连接套5内。

如图3和图6所示,限位部可以包括由连接套5的内壁向外径向凹陷而成的限位凹槽52和设于连接套5的轴端的限位端板53。连接套5可以设置为一端封闭的套筒,该套筒的封闭端设有供连接螺栓21的螺柱伸入的开孔(该开孔设于上述接入口51的一部分),包围该开孔的实体部分便形成了上述限位端板53,轴向隔挡在连接螺栓21的螺栓头的一端,具体隔挡于该螺栓头与螺柱相连接的一端,以避免连接螺栓21在受到轴向拉力时由连接套5的封闭端轴向脱出。同时,为了增加限位可靠性,连接螺栓21由接入口51伸入后,可以其螺栓头置于限位凹槽52内,通过限位凹槽52实现螺栓头的定位。限位凹槽52具体可以设于接入口51与螺栓头像对应的部分,可以是有接入口51沿周向延伸的半环形槽,以便与螺栓头相匹配。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连接螺栓21固定连接于活动部分2,且活动部分2的运动仅限于轴向,而丝杠3的运动属于螺旋运动,这一螺旋运动可以分解为周向转动和轴向移动,连接套5固定地套接于丝杠3,故限位凹槽52与连接螺栓21的螺栓头之间应该能够相对转动,限位端板53与连接螺栓21的螺柱之间也应该能够相对转动,以避免卡死而影响连接套5对连接螺栓21的轴向驱动。

如图2-图6所示,接入口51的设置使得连接螺栓21可以由径向直接接入连接套5内,使得安装过程更为简单便捷;但与此同时,连接螺栓21与连接套5相对转动的过程中,也存在由接入口51径向脱出连接套5的风险,当由驱动部31作用于丝杠3带动连接套5转动时,需要注意控制转动速度和方向,以降低连接螺栓21径向脱出的风险。

针对这一问题,如图3-图5、以及图7所示,本方案的连接套5还可以设有隔挡件6,该隔挡件6可拆卸地隔挡于接入口51,以限制连接螺栓21径向脱出连接套5。该隔挡件6可以是贯穿接入口51的两相对侧壁设置的销钉,进而将连接螺栓21隔挡在内。如图3和图5所示,隔挡件6可以垂直于连接螺栓21,以有效地限制连接螺栓21的径向运动。

在上述基础上,本方案还可以包括锁定螺母7,连接套5和锁定螺母7均与丝杠3螺纹配合,且连接套5和锁定螺母7的螺纹旋向相反,以通过锁定螺母7由与连接套5相对的方向轴向顶紧连接套5,进而在锁紧螺母与连接套5沿丝杠3相对运动而彼此顶紧时,实现连接套5与丝杠3的固定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连接套5可以具有与丝杠3配合的内螺纹,具体可以在连接套5设置内螺纹孔,该内螺纹孔可以在轴向延伸,并与连接套5内的限位凹槽52在轴向上连通。

为实现螺母套4与固定部分1的固定连接,结合图4-图6可知,螺母套4设有至少两个在周向上间隔分布的凸耳41,固定部分1设有固定支架11,固定支架11具有与凸耳41配合的定位槽12,用于实现凸耳41的固定。

本实施例中,螺母套4具体可以设有径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凸耳41,在图6中显示为向上延伸的凸耳41和向下延伸的凸耳41;如图1、图2、图3、图5和图8所示,固定支架11呈横向放置的U型,U型的底板111与固定部分1固定连接,两相对侧板112均设有定位槽12,定位槽12是长度处于丝杠3的轴向、且具有横向缺口的长圆槽,以便各凸耳41由横向缺口接入与各自对应的定位槽12,并与定位槽12的轴向一端卡紧定位。

其中,图8为了显示需要,隐去了部分结构的线条。

此处的底板111和侧板112都是以U型为参照定义的,该U型的两竖所代表的就是相对设置的侧板112,连接于两相对侧板112之间的即为底板111。

凸耳41可以与螺母套4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径向接入螺母套4的螺钉或者销钉等结构,如图6所示,只要能够径向突出螺母套4、以便与固定支架11的定位槽12连接即可。

并且,定位槽12设置有横向接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由横向直接推入凸耳41,进而实现螺母套4与固定支架11的连接,操作简单便捷。在图4中显示将螺母套4由上至下推入,在图5中显示为将螺母套4由下至上推入,即图4和图5中的上下方向对应横向,在图3和图6中显示为垂直于纸面的方向。

由于定位槽12设置为长圆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螺母套4与丝杠3在轴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然后使得螺母套4以其凸耳41与长圆槽在轴向上的其中一端卡紧而定位。如此,螺母套4在丝杠3的轴向上的位置可微调,进而避免螺母套4与连接套5相互干涉,使用更加灵活便捷。

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将定位槽12的开口方向与接入口51的开口方向设置为同一方向,以便横向推动丝杠3时,既可以实现螺母套4与固定部分1的固定连接,也可以实现连接螺栓21与丝杠3在轴向上的固定连接,进一步提高装配效率。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种结构形式极大地提高了拆装效率,而正如背景技术所述,一个盘车工装具有多个驱动单元,此时,以丝杠3和连接于丝杠3的各部件作为一个组件,该组件可以快速地安装于一个驱动单元,或者从一个驱动单元上拆除;那么,对于一个盘车工装而言,仅需一个本方案的调整装置,即可实现该盘车工装中各驱动单元活动部分2的位置调整,甚至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活动部分2的调整,更加小巧灵活,应用范围更广。

此外,本方案还可以包括辅助套7,辅助套7与丝杠3螺纹配合并套装于丝杠3外,辅助套7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段81和第二段82,第一段81的轴向长度大于第二段82的轴向长度,第一段81的外径小于第二段82的外径,第二段82与螺母套4固定连接。该辅助套7可以是具有自润滑作用的铜套。

一方面,辅助套7与螺母套4固定连接,形成一个在轴向上加长的套筒结构,可以对丝杠3在轴向的运动进行可靠的导向,使得丝杠3在轴向运动的精度,进而提高对活动部分2的驱动精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加长的套筒结构均以螺纹配合的形式与丝杠3连接,这种螺纹传动的方式可以避免丝杠3卡死;再者,辅助套7还可以是具有自润滑作用的铜套,以有效地防止卡死。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盘车工装中驱动单元活动部分的调整装置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