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21343发布日期:2019-08-13 20:40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更详细地说涉及设置在燃料回流管或者燃料箱等构成为可调节燃料系统的压力的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



背景技术:

一般,压力调节器使用于各种领域,例如可适用于车辆的燃料系统。

应用于车辆的燃料系统的压力调节器通过燃料压力运行的同时控制燃料供应管线的压力;例如,具有压力调节器设置在燃料回流管和燃料箱,燃料在预定压力以上的情况下,使燃料回流至燃料箱的结构;据此燃料系统的燃料供应管线可保持预定的压力。

如上所述的压力调节器已被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人申请并公开于授权专利第10-0958711号。参照专利文献的图面,这种现有的压力调节器在液体流入外壳52的入口52a的情况下,圆盘形的阀部件60通过流体的压力上升的同时可开放阀座52,其中圆盘形的阀部件60通过卡环60b固定在由金属圆盘弹簧构成的盘部件70。据此,流体随着阀部件60上升流入盖90的内部的之后可通过出口90a排出。

另一方面,盘部件70被弹性体80弹性支撑而降低流体的压力的情况下,通过弹性体80的加压力使阀部件60下降,据此阀部件60可重新关闭阀座52。

在此,上述的盘部件70形成有使流体流通的燃料孔72c。据此,流入盖90的流体通过燃料孔72c顺利向盖90的出口90a排出。

这种现有的压力调节器使用由金属材料的圆盘弹簧来代替高价的膜片所构成的盘部件70,因此不仅能够大幅度降低成本,还具有能够提高耐久性的优点。

但是,现有的压力调节器在阀座52通过阀部件60开放时,通过向盖90排出的流体的流量在燃料供应管线会发生压力变动,而所述阀部件 60的开口量是由与流体接触的所述阀部件60的下部面积决定,因此灵敏地调节所述阀部件60的开口量来调节燃料供应管线的压力变动存在局限性。

因此,本申请人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与此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有韩国注册专利第10-0958711号的“车辆燃料系统用压力调节器”。



技术实现要素:

(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如上所述的问题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的压力调节器,增加通过形成在阀部件与阀座之间形成的间隙的流体的通过流量,因此可形成可变化地移动所述阀部件的辅助压力。

(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包括:外壳,一侧形成有流体流入的入口,并且在内部设置有流体流通的阀座;阀部件,可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外壳的阀座,通过流体流向所述阀座产生的流体压力移动的同时开关所述阀座;盖,与所述外壳结合,并且向外部流出从所述入口流入的流体;以及弹性体,在内装在所述盖的状态下向设置所述阀座的方向弹性加压所述阀部件;其中,贯流所述阀座加压所述阀部件的流体流入形成在所述阀座侧方的储存空间以形成辅助压力。

另外,可包括辅助压力提供部件,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通过所述阀座的开放流体流向所述阀座侧方,从而通过在所述阀座侧方产生的所述辅助压力运作,并且与所述阀部件可连动地连接,将所述辅助压力提供于所述弹性体。

另外,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包括:与所述阀部件连接的结合孔;向所述盖内部供应流体的多个供应孔;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隔绝安装在所述阀座的所述阀部件的侧方,并且通过向所述阀座的侧方扩散的流体接受加压的同时可使所述阀部件的位置改变。

另外,所述多个供应孔可至少设置有四个,在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的中央部与边框部件之间的区域中沿着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的圆周方向相互间隔预定距离。

在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设置六个所述多个供应孔的情况下,所述供应孔的直径可以在1.2mm~2mm。

所述多个供应孔的平面面积可小于形成在所述阀座的中空部的平面面积。

另外,适用于所述弹性体的流体的压力是,贯流所述阀座加压所述阀部件的底面的流体的压力和可加压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的底部的所述辅助压力。

另外,贯流所述阀座的流体通过形成在所述阀部件的周围面与所述外壳或者所述盖内面之间的间隔空间可流入所述盖的内部。

所述阀部件底部中央部通过贯流所述阀座的流体的压力被首次加压,第二次可通过流体向所述阀座的侧方扩散产生的所述辅助压力可使所述阀部件底部周围部接受加压。

另外,所述阀部件可包括:底面,放置于所述阀座的上端;第一倾斜面,从所述底面的周围以放射反向向上倾斜形成;第二倾斜面,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上端周围以放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并且具有倾斜角度小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垂直面,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上端周围以垂直方向延伸;第一水平面,从所述垂直面的上端周围向所述底面的中心以水平方向延伸;第三倾斜面,从所述第一水平面的内侧周围向下倾斜延伸;以及第二水平面,连接所述第三倾斜面的下端周围。

另外,所述弹性体的下端可插入安装在由所述第三倾斜面与所述第二水平面区划的空间。

另外,适用于所述弹性体的流体的压力可以是,贯流所述阀座来加压所述阀部件的底面的流体的压力与加压所述阀部件的第二倾斜面的所述辅助压力。

另外,形成在所述阀部件的垂直面与所述外壳或者所述盖内面之间的间隔空间的平面面积可小于形成在所述阀座的中空部的平面面积。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具有通过增加贯流阀座的流体的通过流量形成辅助压力可加大阀部件的开口量的结构,因此不增加供应压力,而是使燃料供应管线的压力状态保持不变,以使燃料系统稳定地运营。

另外,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使燃料供应管线的压力状态保持不变,进而可防止因为在燃料系统出现过压导致燃料系统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的剖面图。

图2是示出图1的压力调节器的阀部件上升状态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膜片的平面图。

图4是示出根据多个供应孔的直径在储存空间形成的辅助压力的变化的实验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多个供应孔的直径的燃料供应管线的压力梯度的实验示意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的剖面图。

图7是示出图6的压力调节器的阀部件上升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阀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阀部件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

110:外壳 110a:入口

111:阀座 111a:中空部

120:阀部件 130:盖

131:出口 140:弹性体

150:辅助压力提供部件 151a:供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与附图一同参照详细后述的实施例可明确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特征以及实现方法。

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在以下公开的实施例,而是可实现相互不同的各种形态,本实施例只是使本实用新型的公开更加完整,是为了完整地告知本发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提供的,本实用新型只由权利要求的范围定义。

以下,参照图1至图5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在说明本实用新型时,省略对相关公知功能或者结构的具体说明,以避免本实用新型的要点不清楚。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100可包括:外壳110,在一侧形成有流入流体的入口110a,并且在内部设置有流体流通的阀座111;阀部件120,可移动地设置在阀座 111,而所述阀座111设置在所述外壳110,通过流体流入所述阀座111 产生的流体的压力P1移动的同时开关所述阀座111;盖130,与所述外壳110结合,并且设置有出口130a以向外部流出从所述入口110a流入的流体;以及弹性体140,在内装于所述盖130的状态下以设置所述阀座1 11的方向弹性加压所述阀部件120。

所述外壳110形成凹陷的容器形状,并且在一侧形成有流体流入的入口110a。此时,优选为所述入口110a形成在所述外壳110的下端,以与所述外壳110的长度方向平行。

然后,设置在所述外壳110的所述阀座111可具有圆筒形状,并且与所述外壳110分开制作,可安装在所述外壳110的下端部。

所述阀部件120设置在所述阀座111的上端,可隔绝形成在阀座111 的中空部111a的开放的上部。在此,所述中空部111a可以是流体流动的通道。另外,所述阀部件120可由耐久性、耐化学性以及耐腐蚀性优秀的金属材料制造而成,另外也可由诸如橡胶或者陶瓷的非金属制造而成。

所述盖130具有出口130a,该出口130a向外部排出从所述阀座111 的中空部111a排出的流体。所述出口130a可设置有多个,以设置在所述盖130的上部中央与周边。

据此,从所述阀座111排出流入所述盖130的内部空间的流体可通过所述出口130a向外部排出。

所述弹性体140可由线圈弹簧构成,并且可设置在形成有所述盖130 的内部空间。所述弹性体140的下端安装在所述阀部件120的上部,而所述阀部件120的下端可安装在所述盖130的顶部面中央。据此,所述弹性体140可垂直向下弹性加压所述阀部件120的上部。

另一方面,贯流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来加压所述阀部件120 的流体流入形成在所述阀座111侧方的储存空间S被与所述阀部件120 可连动地连接的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隔绝,进而可在所述储存空间S 形成辅助压力P2。

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底部受到在所述储存空间S形成的辅助压力P2的加压可弹性变形,据此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可由具有弹性恢复力的薄膜形状的金属材料或者塑料合成树脂材料制作而成,并且整体可具有圆盘的形状。

另外,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是改变通过所述流体的压力P1移动的所述阀部件120的位置来调节所述阀座111的开口量的结构,准确的说,可以是通过形成在所述阀座111侧方的辅助压力P2变形来加压所述弹性体140的结构。

以供参考,如图3所示,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设置在所述弹性体140与所述阀部件120之间,并且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边框固定在所述外壳110与所述盖90的结合部位,中央部可由与所述阀部件 120连接的膜片实现。

在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可设置有多个供应孔151a,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沿着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的圆周方向相互间隔预定距离,并且可向所述盖130的内部空间传达流入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 a的流体。

也就是说,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可至少设置四个以上,并且在设置在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的中央部与边框部之间的区域沿着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的圆周方向相互间隔预定距离。

另外,在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的中央部可设置有插入所述阀部件120的上部的结合孔151b。

如上所述构成的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具有如下的结构:可与所述外壳110协作隔绝安装在所述阀座111的所述阀部件120的侧方,另外通过向所述阀座111的侧方扩散的流体形成所述辅助压力P2,通过该辅助压力P2弹性变形的同时可向上方加压所述弹性体140的下端。

也就是说,贯流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加压所述阀部件120底面的流体可以流入由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的底面与所述外壳110 的上部内侧面以及所述阀座111的上部周围面区划的储存空间S,随着所述储存空间S被灌满可形成加压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的底部的辅助压力P2。

更详细地说,若流体流入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则该流体加压所述阀部件120的底面可向上上升所述阀部件120。

此时,在所述阀部件120的底部与所述阀座111的上部之间形成间隔空间,通过该间隔空间可向所述储存空间S流入流体。

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若流入所述储存空间S的流体的通过流量增加,则储存在所述储存空间S的流体的流路增加新的流量,进而更进一步填充所述储存空间S,据此加压所述膜片151底部的所述辅助压力P2 可形成在所述储存空间S。

如此,如图2所示,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加压所述弹性体140 的下端可压缩所述弹性体140。

在此,适用于所述弹性体140的流体的压力实际上可以是贯流所述阀座111来加压所述阀部件120的底面的所述流体的压力P1与加压所述膜片151的底部的所述辅助压力P2之和。

同时,对于形成在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的多个供应孔151a的直径,优选为可具有在所述储存空间S通过流体形成辅助压力P2在加压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的底部之后可使流体通过的直径。

即,在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具有最佳直径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才能够在所述储存空间S形成辅助压力P。如果,在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的各个直径不具备最佳直径的状态下设置在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则在所述储存空间S无法形成加压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底部的辅助压力P2,据此贯流阀座111的流体不得不即刻通过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排出到所述盖130的内部。

据此,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具有六个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的情况下,所述供应孔151a的直径最优选为1.2 mm~2mm。

即,在图4示出设定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的直径为1.2mm、1.4m m、1.6mm、1.8mm、2.0mm的情况下,根据在储存空间S内加快流速发生压力变化的实验示意图。

如图4所示的图线(f)所示,在现有技术提及过的压力调节器形成的供应孔的主要目的是即刻向盖113内部引导贯流阀座111流入储存空间S 的流体,因此实际上可以确认到通过增加流入储存空间S的流体的压力增加幅度不大。

相反,如图4的图线(a)至图线(e)所示,在设定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 的直径在1.2mm~2.0mm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到通过增加流入储存空间S 的流体,压力增加幅度相对大于现有技术的压力调节器。其中,在设定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的直径最小为1.2mm时,可以确认到通过增加流入储存空间S的流体的压力增加幅度最大;然后,在设定所述多个供应孔1 51a的直径为1.4mm的情况下,可以确认到通过增加流入储存空间S的流体的压力增加幅度第二大。

然后,在将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的直径设定在2.0mm以上的情况下,虽未在图4的实验示意图示出,但是可预测在储存空间S产生与示出现有技术的压力增加幅度的图线(f)类似的压力。

从而,用于在所述储存空间S形成辅助压力P2的所述多个供应孔1 51a的直径优选为1.2mm~2.0mm,最优选为设定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的直径为1.2mm时,可以是用于在所述储存空间S内形成辅助压力P的最佳条件。

另一方面,在图5是在设定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的直径分别为1.2m m、1.4mm、1.6mm、1.8mm、2.0mm的情况下示出燃料供应管线的压力梯度的实验示意图。

如图5的图线(f)所示,可以确认到根据流向在现有技术中提及的压力调节器的流体的通过流量增加燃料供应管线的压力梯度也在增加。

相反,如图5的图线(a)至图线(e)所示,可以确认到即使流向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压力调节器100的流体的通过流量增加,燃料供应管线压力保持不变。

更加详细说明,对于即使流体的通过流量增加燃料供应管线的压力也保持不变,优选为设定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的直径为1.2mm~2.0mm;如果,设定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的直径在2.0mm以上的情况下,如图5 的图线(f)所示根据流体的通过流量增加燃料供应管线的压力也跟着增加,出现带来燃料供应管线的负荷的问题。

然后,具有如上所述的直径的所述多个供应孔151a的平面面积可小于形成在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的平面面积。

以下,举例说明具有如上所述的结构的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100的运行过程。

首先,流体通过所述外壳110的入口110a可流向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

此时,流入所述中空部111a的流体加压安装在所述阀座111上部的阀部件120的底面,若该流体的压力增加至预定压力以上,则所述阀部件120可向上上升。

如此,如图2所示,所述阀部件120加压所述弹性体140的下端可压缩所述弹性体140。

然后,流体通过形成在所述阀部件120的底面与所述阀座111的上部之间的间隔空间可流向所述储存空间S。此时,流入所述储存空间S 的流体通过形成在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的多个供应孔151a流向所述盖130的内部空间,而且暂时停留在所述储存空间S。

若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流入所述储存空间S的流体的通过流量增加,则在所述储存空间S形成辅助压力P2,通过该辅助压力P2所述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上升可加压所述弹性体140的下端。

如此,正在加压所述阀部件120的所述弹性体140的加压力降低,从而不增加加压所述阀部件120的底部的流体的压力P1也可增加阀部件 120的开口量。

在现有技术中,只用加压所述阀部件120底部的流体的压力开放所述阀座111,但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利用辅助压力的压力调节器100 可以是在储存空间S增加辅助压力P2,以增加所述阀部件120在所述阀座111上上升的程度,从而增加所述阀座111的开口量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6至图9,说明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压力调节器2 00。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压力调节器200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压力调节器100不同,其特征在于,具有不使用辅助压力提供部件150 在所述储存空间S形成辅助压力P2的结构。

以供参考,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压力调节器200具有结构与设置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压力调节器100的阀部件120不同的阀部件3 00,除了该阀部件300,其余结构可与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说明的压力调节器100的结构相同。

从而,在以下在对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压力调节器200的说明中重点说明所述阀部件300的结构。

如图6至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压力调节器200具有如下的结构:贯流所述阀座111的流体通过所述阀部件300的周围面与所述外壳110或者所述盖130内面之间的间隔空间流入所述盖130内部的结构,此时形成在所述阀座111的侧方的储存空间S可形成辅助压力P2。

即,如图7所示,所述阀部件300接受贯流所述阀座111的流体压力P1的首次加压,第二随着流体向所述阀座111的侧方扩散产生的所述辅助压力P2所述阀部件300的底部周围部可接受加压。

如图8以及图9所示,如上所述的阀部件300可包括:底面310,放置在上述阀座111的上端;第一倾斜面320,从所述底面310的周围以放射方向向上倾斜形成;第二倾斜面330,从所述第一倾斜面320的上端周围以放射方向向上倾斜延伸,并且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倾斜角度;垂直面340,从所述第二倾斜面330的上端周围以垂直方向延伸;第一水平面350,从所述垂直面340的上端周围向所述底面310的中心以水平方向延伸;第三倾斜面360,从所述第一水平面350的内侧周围向下倾斜延伸;以及第二水平面370,连接所述第三倾斜面360的下端周围。

所述底面310可以是接受向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排出的流体的首次加压的部位,并可开放或者关闭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

也就是说,如图7所示向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排出的流体首次加压所述阀部件300的底面310,可在所述阀座111上上升所述阀部件 300。此时,所述阀部件300的底面310与所述阀座111之间形成固定的空间,通过该空间流体可流向所述储存空间S。

流向所述储存空间S的流体储存在所述储存空间S的同时通过形成在所述阀部件300的垂直面340与所述外壳110或者所述盖130的内面之间的间隔空间400可流向所述盖130的内部空间。

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若流向所述储存空间S的流体的通过流量增加,则在储存在所述储存空间S的流体的流量增加新的流量,从而更进一步填充储存空间S,据此加压所述阀部件300的所述第二倾斜面330的辅助压力P2可形成在所述储存空间S。

如此,所述阀部件300通过所述辅助压力P2可在上述阀座111上更进一步上升,而所述弹性体140可通过所述辅助压力P2被进一步压缩。

因此,适用于所述弹性体140的流体的压力实际上可以是贯流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来加压所述阀部件120的底面310的所述流体的压力P1与形成在所述储存空间S来加压所述阀部件120的第二倾斜面3 30的所述辅助压力P2之和。

以供参考,所述弹性体140的下端可插入安装在由所述阀部件300 的所述第三倾斜面360与所述第二水平面370区划的凹槽形状的空间。从而,可防止通过所述阀部件300的上升或者下降运动压缩或者拉伸所述弹性体时发生左/右方向流动,据此所述阀部件300能够以保持水平的稳定姿势上升或者下降。

另外,所述阀部件300的第一倾斜面320与所述第二倾斜面330向间隔空间400倾斜形成,因此在所述储存空间S内加压所述第二倾斜面3 30的流体可容易地流向所述间隔空间400。

然后,形成在所述阀部件300的垂直面340与所述外壳110或者所述盖130内面之间的所述间隔空间400的平面面积可小于形成在所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的平面面积。如果,所述间隔空间400的平面面积大于形成在上述阀座111的中空部111a的平面面积,则无法在所述储存空间S形成辅助压力P2,据此所述阀部件300不得不只通过加压所述底面310的流体的压力P1上升。

从而,若所述阀部件300通过辅助压力P2上升来加压所述弹性体14 0的下端,则加压所述阀部件300的第二水平面370的所述弹性体140加压力下降,因此曾在所述阀座111上上升的所述阀部件300可在所述阀座111上更进一步上升。

即,无需增加所述流体的压力P1,而是通过形成在所述阀部件300 的底面310与所述阀座111上端之间的空间持续流入的流体的通过流量在所述储存空间S形成辅助压力P2,而且该辅助压力P2加压所述阀部件300的底部,因此所述阀部件300可在所述阀座111上更进一步上升。

至此,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是在未超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限度内当然可实施各种变形。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局限于说明的实施例,而是应该由权利要求范围决定,不仅如此也可由与权利要求范围同等的技术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