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板单元、包括隔板单元的风力涡轮机叶片、提升设备以及组装和安装隔板单元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0921042发布日期:2020-05-29 14:09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隔板单元、包括隔板单元的风力涡轮机叶片、提升设备以及组装和安装隔板单元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隔板单元,所述隔板单元包括隔板元件和框架结构,所述隔板元件具有第一侧表面和相对的侧表面,其中所述框架结构布置在所述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中的一个上。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包括这种隔板单元的风力涡轮机叶片。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组装用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隔板的方法以及一种将隔板安装在风力涡轮机叶片中的方法。本发明附加地涉及一种在隔板单元的安装期间使用的提升元件。



背景技术:

已知将隔板放置在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叶片根部部分中并将其结合到叶片壳。隔板用于封闭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内部,使得防止散落碎屑(例如多余的胶水或液体(例如,水或油)的块)在旋转或维修期间进入轮毂或风力涡轮机叶片。隔板还在风力涡轮机叶片或轮毂内部的维护或修理任务期间为工人提供了工作平台。

由于在操作期间作用在风力涡轮机叶片上的空气动力学力,在叶片根部部分中发生椭圆化。解决该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在该叶片部分的夹层层压体中添加芯材料或纤维材料的额外层,然而,这增加了风力涡轮机叶片的总重量和成本。

椭圆移动还增加了沿隔板的圆周的胶线中的应力,这可能导致沿隔板的外围边缘的胶线中的裂纹或缺陷。此外,在叶片壳的内表面与隔板的外围边缘之间可形成间隙或空隙。解决此问题的一种方法是使用柔性法兰或可调整轴环将隔板附接到叶片壳。

还已知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内部安装除冰部件、避雷部件、电缆、数据线缆和其他部件。除冰系统的加热器或鼓风机单元可以安装在轮毂内部或叶片根部处,诸如wo2013/107457a1或wo2016/034614a1中所公开的,并且然后连接到沿风力涡轮机叶片的长度延伸的内部管道或腔室。为了有效地去除积聚的冰或防止结冰,大型风力涡轮机叶片需要相对较大和较重的加热器和鼓风机单元。这使得风力涡轮机叶片内部的安装更加复杂且耗时。

wo2016/026862a1公开了一种风力涡轮机叶片,所述风力涡轮机叶片包括由夹层板形成的隔板元件,在该夹层板中已经切开了用于排水出口、检修(access)孔和可选的除冰管道的开口。相应开口已经装配有加强元件,所述加强元件配置成在每个相应开口周围为夹层板提供附加的结构强度。

us2016/0195060a1公开了一种风力涡轮机叶片,所述风力涡轮机叶片包括沿叶片长度延伸的两个抗剪腹板,除冰系统或电气柜安装到所述抗剪腹板。除冰系统或电气柜的第一和第二安装框架布置在抗剪腹板的相对面向侧上。每个安装框架连接到位于安装框架和抗剪腹板之间的第一加强板,并且还连接到位于抗剪腹板的相对侧上的第二加强板。两个加强板经由延伸穿过抗剪腹板的衬套螺栓连接在一起。

ep1151917b1公开了一种隔板单元,其专门设计用于小型飞机的加压柜中。隔板单元包括具有的厚度为0.8mm至2.3mm的柔性蒙皮,其仅附接到刚性框架结构。当蒙皮与机身的内表面间隔开时,使用连接支架将框架结构机械地安装到环绕机身。柔性蒙皮和刚性框架结构均由纤维加强复合材料制成。

cn205154494u公开了一种双隔板布置,其中加热器单元定位在两个隔板之间,并且鼓风机单元定位在末端与内隔板之间。鼓风机单元安装在框架结构上,所述框架结构附接到叶片壳和内隔板两者,并且进一步安装到附接到内隔板的横杆。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隔板单元和风力涡轮机叶片。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用于安装附加的设备或部件的改进的结构支撑的隔板单元。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隔板单元,其允许用于大型风力涡轮机叶片的隔板元件的减小的厚度。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风力涡轮机叶片,其允许具有增加的容量的附加设备或部件的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通过用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隔板单元来实现,所述风力涡轮机叶片包括叶片壳,所述叶片壳限定了具有内叶片表面的叶片根部部分,其中所述隔板单元包括基本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隔板元件,所述隔板元件具有在安装时在相对的纵向方向上面向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以及面向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内叶片表面的第一外围边缘,其中隔板元件的外尺寸基本上对应于叶片根部部分的内尺寸,其特征在于,隔板单元还包括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被配置成至少附接到隔板元件并相对于所述第一侧表面或第二侧表面布置,其中所述框架结构被配置成提供用于安装附加部件的支撑。

这允许在将隔板单元安装在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叶片根部部分内之前进行预组装。这消除了增加隔板元件的厚度或在隔板元件的开口周围添加加强元件以添加支撑的需要。代替地,框架结构在风力涡轮机叶片的旋转期间为隔板元件提供支撑。这提高了隔板单元的整体结构性能,同时节省了隔板元件的重量和材料。

框架结构还充当用于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操作或保护相关联的附加部件的安装点。术语“附加部件”这里涉及除冰系统、避雷系统、测量系统、控制系统、照明系统或通常用于控制或保护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其他系统的设备或单元。这样允许使用具有增加的容量的除冰系统和其他相关系统。可以使用分开的安装板来安装每个相应的部件,其中安装板可以适合于该相应的部件的形状。由这些部件的增加的质量引入的应力和负载可以由框架结构吸收,并经由隔板单元的附接点进一步传递至风力涡轮机叶片。

在风力涡轮机叶片或轮毂内部的维护或修理任务期间,隔板还可充当工人的工作平台。由工人或由周围移动的设备引入的应力和负载可以由框架结构吸收,并经由隔板单元的附接点进一步传递至风力涡轮机叶片。

这些系统的附加部件可以在将隔板单元安装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内部之前或之后安装到框架结构。之后,这些附加部件可以经由合适的连接装置(例如,电缆、数据线缆、管道部分等)耦接到相应系统的其余部分。

根据一个实施例,隔板元件包括配置成附接到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叶片壳的至少一个外围法兰,其中所述至少外围法兰从第一侧表面或第二侧表面在一个纵向方向上突出。

隔板元件可以形成为u形元件,该u形元件限定基本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中心部件和基本在纵向方向上从该中心部件突出的外围法兰。中心部件可以限定包括第一侧表面的第一侧和包括第二侧表面的相对第二侧。外围法兰可以形成为沿隔板元件的圆周延伸的各个法兰或连续的法兰。外围法兰可以限定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内边缘表面和相对的外围边缘表面。安装时,外边缘表面可以面朝内叶片表面。

外围法兰可以使用粘合剂附接到叶片壳的内叶片表面,或者可以使用诸如螺栓、螺钉或铆钉的紧固件附接到叶片壳。由此,负载和应力可以经由该外围法兰在叶片壳和隔板元件之间传递。

隔板元件可以可替代地形成为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板状元件,其中板状元件限定包括第一侧表面的第一侧和包括第二侧表面的相对第二侧。隔板元件可以经由安装支架、可调整轴环、柔性法兰或其他合适的附接装置附接到叶片壳。可替代地,隔板元件可以使用粘合剂直接附接到叶片壳。这允许负载和应力经由相应的附接点在叶片壳和隔板元件之间传递。

根据一个实施例,当安装时,框架结构具有面向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内叶片表面的第二外围边缘,其中所述第二外围边缘相对于第一外围边缘缩回。

框架结构的外尺寸(例如外径)可以小于隔板元件的外尺寸(例如外径)。框架结构的外围边缘因此可以相对于隔板元件的外围边缘缩回。因此,框架结构可以仅附接到隔板元件。这节省了框架结构的材料和重量。这也防止了在隔板单元的安装期间由框架结构和叶片壳之间的接触引起的叶片壳的潜在损坏。

框架结构的外围边缘可以形成为从一侧到另一侧逐渐变小的锥形端。这降低了在椭圆移动期间框架结构撞击叶片壳的内表面的风险。这也减少了在框架结构上的急剧拐角的数量,所述急剧拐角在隔板单元的组装期间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框架结构的外围边缘可以可替代地形成为钝端,例如,具有圆化的拐角和/或边缘。

可替代地,框架结构的外尺寸(例如外径)可以等于隔板元件的外尺寸(例如外径)。框架结构的外围边缘因此可以与隔板元件的外围边缘对准。框架结构可以包括一个或更多个集成的外围法兰,其适合于到叶片壳的附加附接。可替换地,外围法兰可以形成为附接到框架结构和叶片壳两者的分开的元件。

根据一个实施例,框架结构包括在至少一个径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组框架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组框架元件相对于在隔板元件中形成的至少一个开口布置。

框架结构可以由在径向平面内在一个或更多个方向上延伸的多个单独的框架元件形成。各个框架元件可以互连或间隔开以将隔板元件的表面区域划分为多个封闭区域和/或开放区域(open-endedarea)。框架元件可以限定沿框架结构的圆周延伸的框架结构的外围边缘。例如,外围边缘可由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一个或更多个框架元件和/或由在外围边缘处终止的一个或更多个框架元件的端部形成。

例如,框架结构可包括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组主框架元件和连接到各个主框架元件的至少一组次框架元件。可替代地,框架结构可以包括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第一组主框架元件和在至少第二方向上延伸的至少第二组主框架元件。次框架元件可以在每组的各个主框架元件之间延伸。可选地,至少一个另外的框架元件可以将第一组的主框架元件与第二组的主框架元件互连。

例如,框架结构可以包括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一组主框架元件,其中各个主框架元件可以间隔开。每个主框架元件的端部可以连接到隔板元件,例如中心部件和/或外围法兰。该组可以包括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主框架元件。

各个主框架元件可充当附加部件的主要附接,并可选地充当主要承载元件。各个次框架元件可以充当主框架元件的间隔件,并用作主要承载元件之间的中间连接。次框架元件也可以可替代地用于附加部件的附接。主框架元件和次框架元件因此可以具有相同或不同的横截面轮廓或尺寸。

可替代地,框架结构可以包括连续的盘状框架元件或多个子元件,其一起形成盘状框架元件。该框架元件可以充当附加部件的安装板。可以选择框架元件的外径,使得其部分或完全覆盖中心部件的对应侧表面。可选地,框架元件可包括对应于在隔板元件的中心部件中形成的开口的多个开口。

可替代地,框架结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矩形形状的框架元件。该矩形形状的框架元件可沿隔板元件的弦线(例如直径)部分或全部延伸。框架元件可充当附加部件的安装板。

可替代地,框架结构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漏斗状的框架元件。该漏斗状的框架元件可以具有面向隔板元件的第一开口和背向隔板元件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二开口的尺寸,或者反之亦然。框架元件可包括布置在第一和/或第二开口处的一个或更多个突出法兰。这些法兰可以配置成附接到布置在隔板元件上的对应法兰。框架元件的侧或围绕第二开口的外围边缘可以充当用于安装附加部件的安装表面。

根据特殊的实施例,所述至少一组框架元件包括多个第一框架元件以及可选地包括多个第二框架元件,其中第一框架元件和可选地第二框架元件形成在径向方向上的至少一个封闭的区域和/或至少一个开放区域。

主框架元件和/或次框架元件可以将径向间隔划分为具有预定轮廓和预定尺寸的多个封闭区域。附加地或可替代地,主框架元件和/或次框架元件可以将径向间隔划分为具有预定轮廓和预定内尺寸的多个开放区域。例如,开放区域可以沿框架结构的外围边缘布置,而封闭区域可以布置在开放区域之间,即朝向框架结构的中心部件。

可以取决于叶片根部部分的内尺寸和/或取决于旨在安装到框架结构的附加部件来选择主框架元件的数量和次框架元件的数量。上述径向间隔由叶片根部部分的内尺寸限定。例如,框架结构可以包括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主框架元件和/或次框架元件。例如,框架结构可以形成一个、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个开放区域和/或封闭区域。

隔板元件可包括在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之间延伸的一个或更多个开口。可以取决于预期目的和/或旨在相对于该开口安装的相关联部件的尺寸来选择横截面轮廓和内尺寸。隔板元件可包括具有不同横截面轮廓和/或不同内尺寸的不同开口。例如,隔板元件可以包括用于除冰系统的检修开口、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用于将电缆和/或光纤线缆引导穿过隔板单元的开口、用于将避雷针向下引导穿过隔板单元的开口、用于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内部排出流体的开口等。电缆可以包括控制线缆、传感器线缆、电力线缆和其他类型的电缆。

各个开口可以布置在隔板元件的中心部件中和/或外围部件中。

根据另一种特殊的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封闭区域和/或所述至少一个开放区域具有的内尺寸基本上等于或大于在隔板元件中形成的至少一个开口的内尺寸。

封闭区域或开放区域可以具有基本对应于相应开口的内尺寸的内尺寸。环绕框架元件可在该开口周围提供支撑。这可能适合于例如除冰系统的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或电缆和/或光纤线缆的开口。

封闭区域或开放区域可以可替代地具有大于一个或更多个相应开口的内尺寸的内尺寸。这可以适合于例如检修开口、排水开口或避雷针开口。可以相对于相应的开口(例如,检修开口或排水开口)安装舱口或盖。舱口或盖可以直接附接到隔板元件或附接到框架结构。

根据一个实施例,隔板元件包括中心部件和外围部件,其中所述中心部件配置成附接到所述外围部件。

隔板元件可以形成为单个件,其中中心部件和外围部件形成连续的元件。外围部件至少包括隔板元件的外围边缘或法兰。由于可以在单个过程中制造隔板元件,因此简化了隔板元件的制造。

可替代地,中心部件和外围部件可以被制造为分开的件,其中各个件彼此附接以形成隔板元件。这允许中心部件和外围部件被独立地制造,例如,使用不同的制造技术。

外围部件还可以具有第一法兰,该第一法兰部分地或完全地朝向中心部件突出。中心部件可以具有对应的第二法兰,该第二法兰部分地或完全地朝向外围部件突出。第一法兰和第二法兰被配置成例如使用粘合剂、螺栓和螺母、铆钉或螺钉附接在一起。这允许在附接外围部件之前将附加部件安装到中心部件。可替代地,可以在附接中心部件和外围部件之后安装附加部件。

中心部件可以由框架结构形成,其中框架元件的端部可以附接到外围部件。框架结构可以可替代地包括连续的盘状元件或一起形成盘元件的多个子元件。可选地,多个支撑元件(例如,肋状物)可以集成到框架结构中以添加支撑。该盘元件可充当附加部件的安装板。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框架结构与第一侧表面或第二侧表面接触或间隔开,其中框架结构至少附接到隔板元件的至少一个外围法兰或中心部件。

框架结构可以接触第一侧表面或第二侧表面,并因此沿该侧表面延伸。在这种配置中,框架结构可以直接附接到隔板元件,例如,其中心部件。框架结构可进一步在纵向方向上部分或全部沿外围法兰延伸。这允许框架结构的容易和简单的附接。这也将负载和应力分布在更大的接触区域上方。

可替代地,框架结构可以与第一侧表面或第二侧表面间隔开。在这种配置中,框架结构可以直接附接到隔板元件的外围法兰。可替代地或附加地,框架结构可以经由中间框架元件间接地附接到中心部件和/或附加部件。这在定位相应部件时增加了灵活性,并且允许相应部件朝着叶片根部移动。这也允许简化的线缆布线和相应的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的减小的尺寸。在一些情况下,这可以允许隔板元件的简化的制造。

根据一个实施例,框架结构定位在隔板元件的一侧上,并且所述附加部件中的至少一个定位在隔板元件的相对侧上。

框架结构可以布置在隔板元件的第一侧(例如,面向末端的一侧)上,而附加部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可以布置在相对第二侧(例如,面向叶片根部的一侧)上。例如,加热器单元、鼓风机单元、电气柜或控制箱可布置在第二侧上,并例如使用衬套和/或延伸螺栓附接到位于第一侧上的框架结构。这增加了用于附加部件的附接的可用区域。这也提供了到需要定期维修或检查的任何部件的容易检修而无需进入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内部。

不需要定期维修或检查的任何部件可以进一步连同框架结构一起布置在第二侧上,或者可替代地布置在第一侧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隔板元件包括具有第一厚度的至少一个厚部分和具有第二厚度的至少一个薄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厚度大于第二厚度。

隔板元件可被配置成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使得其可进一步充当工人的工作平台而不会引起任何结构损坏。隔板元件可以具有夹层结构、层压体结构、中空结构或实心结构。

例如,中心部件和/或外围部件可以包括夹在第一组纤维材料层和第二组纤维材料层之间的芯材料。芯材料可以是轻木、泡沫或其他闭孔或开孔材料。例如,芯材料可以是聚合物材料,例如聚氨酯。纤维材料可以由碳、玻璃、芳族聚酰胺或玄武岩制成。纤维材料层可以利用树脂浸渍并且然后固化。树脂可以是环氧树脂、乙烯基酯、聚酯或聚氨酯。可替代地,可以省略芯材料以形成层压体结构,该层压体结构利用树脂浸渍并且然后固化

例如,中心部件和/或外围部件可以具有由诸如金属(例如,钢)之类的合适材料形成的实心结构,或具有由合适的塑料材料(例如,聚乙烯、聚氯乙烯、尼龙、聚丙烯或聚酯)形成的空心结构。

隔板元件(例如中心部件)在整个侧表面区域上方可以具有恒定的厚度。这允许隔板元件的简化的制造并且提供相对均匀的结构强度。

隔板元件(例如中心部件)还可以具有专用于框架结构的附接的接触区域。这些接触区域可以具有对应于框架结构的各个框架元件的轮廓的轮廓。这些接触区域可以将表面区域划分为前面所述的各个封闭区域和开放区域。隔板元件可以在这些接触区域中形成具有减小的局部厚度的多个薄部分。开放区域和/或封闭区域因此可以形成具有最大局部厚度的多个厚部分。

例如,开放区域和/或封闭区域可具有如前所述的夹层结构,或者增加数量的层压体层或增加的材料厚度。可以在接触区域中省略芯材料,使得第一组和第二组纤维材料层形成组合的层压体。可替代地,可以在这些接触区域中减少层压体层的数量或材料厚度。这节省了隔板元件的重量和材料。这也降低了芯材料在安装或操作期间蠕变或破裂的风险。

根据一个实施例,框架结构由基本刚性的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

框架结构可以由与隔板元件不同的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框架结构(例如,框架元件)可以由诸如金属(例如,钢或铝)的基本刚性的材料制成。

框架结构可以可替代地由诸如热塑性材料的基本刚性的复合材料制成。热塑性材料可以包括由碳、玻璃、芳族聚酰胺或玄武岩制成的纤维。纤维材料可以利用树脂浸渍并且然后固化。树脂可以是环氧树脂、乙烯基酯、聚酯或聚氨酯。

可替代地,框架结构和隔板元件可以由相同的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例如,框架结构和隔板元件可以由热固性塑料材料或复合材料制成,例如frp。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由风力涡轮机叶片来实现,所述风力涡轮机叶片在纵向方向上从叶片根部延伸到末端,并且在弦向方向上进一步从前缘延伸到后缘,所述风力涡轮机叶片包括叶片壳,所述叶片壳具有限定压力侧和吸力侧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叶片壳包括从叶片根部延伸的叶片根部部分,其中隔板单元布置在叶片根部部分内并附接到叶片壳,其特征在于,隔板单元如上所述地配置。

这提供了具有隔板单元的风力涡轮机叶片,该隔板单元允许以增加的操作容量安装各种系统。由这些系统的部件引入的增加的应力和负载由框架结构吸收,并且然后经由附接点传递到叶片壳。这样就无需增加隔板元件的厚度或在开口周围安装加强元件。这节省了隔板元件的材料和重量,其中框架结构也为隔板元件提供了支撑。

风力涡轮机叶片具有在叶片根部和末端之间测量的总相对长度1。隔板单元可以布置在叶片根部处或与叶片根部的相对距离最大为0.2处。一旦安装,隔板单元基本上密封了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内部。

根据一个实施例,形成除冰系统的一部分的至少一个加热器或鼓风机单元被布置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内,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加热器或鼓风机单元被安装到隔板单元的框架结构。

在示例中,除冰系统可以集成到风力涡轮机叶片中,以去除在叶片表面上积聚的冰和/或防止在叶片表面上形成冰。除冰系统可以包括布置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内部的一组或更多组管道。所述管道可形成用于将空气朝向末端引导的至少一个流体路径和用于将空气朝向叶片根部引导的至少一个其他流体路径。流体路径可以可替代地通过由叶片壳、(一个或多个)抗剪腹板和/或附加的抗剪腹板或中间壁在内部形成的一组或更多组腔室形成。管道或腔室一起形成空气引导系统,用于使空气在风力涡轮机叶片的至少一部分内循环。空气引导系统的更多细节将不被描述,因为它们是技术人员已知的。

第一耦接元件可以连接到框架结构和/或空气引导系统,以用于经由隔板元件中的对应入口开口将空气引导至风力涡轮机叶片中。附加地或可替代地,第二耦接元件可以连接到框架结构和/或空气引导系统,以用于经由隔板元件中的对应出口开口将空气引导出风力涡轮机叶片。例如,耦接元件可以是柔性管道部分或用于耦接到相邻管道部分或内部腔室的适配器件。这允许空气被引导通过隔板元件。

加热器单元和鼓风机单元可以是直接耦接在一起或经由空气引导系统彼此流体连通的分开的单元。可替代地,加热器和鼓风机单元可以集成到组合单元中。由这些部件引入的应力和负载可以由框架结构吸收,并经由附接点传递到叶片壳。

加热单元和/或鼓风机单元可以由配置成递送所需容量的单个单元形成。可替代地,加热单元和/或鼓风机单元可以由两个或更多个子单元形成,所述子单元一起能够递送所需的容量。如前所述,加热单元和/或鼓风机单元可以安装到由框架结构形成的安装板。由于不需要分开的安装板,因此这简化了安装过程。可选地,可以增加加热单元和/或鼓风机单元的大小以在更大的表面区域上方分布应力和负载。

除冰系统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使至少一部分返回空气再循环的装置和/或包括用于重新使用返回空气中的能量以加热进入的空气的热交换装置。这减少了操作除冰系统所需的能量的量。

根据特殊的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加热器或鼓风机单元和框架结构定位在隔板元件的相对侧上或相同侧上。

加热器单元和/或鼓风机单元可以与框架结构定位在同一侧上。这允许将相应单元直接安装到框架结构。例如,框架结构和加热器和/或鼓风机单元可以面向叶片根部,以用于提供对各个单元的容易检修。这种配置还允许减小相应的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的大小。例如,框架结构和加热器和/或鼓风机单元可面向末端,以用于提供更紧凑的除冰系统。在这种配置中,可以省略隔板元件中的入口开口和出口开口。

加热器单元和/或鼓风机单元可以相对于框架结构定位在相对侧上。因此,相应单元可以直接接触隔板元件,并通过隔板元件安装到框架结构。这增加了用于安装相应单元的可用区域。

可替代地,除冰系统的加热器单元和/或鼓风机单元可以位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外部(例如,轮毂或机舱中),并且经由耦接元件连接到位于风力涡轮机叶片内部的空气引导系统。在这种配置中,各个耦接元件可以延伸穿过隔板元件。可替代地,分开的耦接元件可以布置在隔板元件的相对侧上并且经由相同的入口开口或出口开口彼此流体连通。这样节约了重量并减少了总安装时间。

根据一个实施例,另外的附加部件被安装到框架结构,其中所述另外的附加部件形成至少一个另外的系统的一部分。

诸如避雷系统、测量系统、控制系统或照明系统之类的附加系统的部件可以进一步安装到框架结构。外部电缆、数据线缆和/或光纤线缆可以延伸穿过隔板元件中的一个或更多个专用开口。各个线缆可以耦接到这些部件,并且还耦接到布置在风力涡轮机叶片上或之中的各种传感器、雷电接受器、照明单元和其他项目。

通过一种组装风力涡轮机叶片的隔板的方法,进一步实现了本发明的一个目的,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基本上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隔板元件,所述隔板元件具有面向相对的纵向方向的第一侧表面和第二侧表面以及第一外围边缘,其中所述隔板元件的外尺寸基本上对应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叶片根部部分的内尺寸,

-进一步提供在径向方向上延伸的支撑框架结构,所述支撑框架结构具有面向相对的纵向方向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以及第二外围边缘,

-相对于隔板元件的第一侧表面或第二侧表面定位所述支撑框架结构,

-将所述支撑框架结构附接到所述隔板元件,使得所述隔板元件和所述支撑框架结构形成预组装单元,

-可选地,将至少一个附加部件安装到所述预组装单元的框架结构。

这允许将隔板单元与风力涡轮机叶片分开地制造和组装。隔板元件可以在受控条件下制造,并且然后在安装之前与框架结构和附加部件配合。由于工人不受风力涡轮机叶片内有限空间的限制,这允许更快且更容易的安装过程。与传统的安装方法相比,这还允许将各种部件提升到位置中并相对于框架结构或隔板元件更安全地安装。

隔板元件可以形成为单个件或由多个子件形成,所述子件接合在一起以形成隔板元件。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制造技术在一个或更多个模具中制造隔板元件或其子件。例如,可以将多个纤维材料的第一层铺设在隔板模具中,然后可以将芯材料布置在这些第一层上,并且最后可以将多个纤维材料的第一层铺设在芯材料上方。然后可以将树脂引入该夹层结构中并固化。可以对固化元件的外部表面和边缘进行精加工以形成隔板元件。可替代地,可以在这些层的铺设之后将芯材料注入在第一层和第二层之间。

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制造技术来制造各个框架元件,然后将它们接合在一起。例如,可以使用拉挤成型或挤压成型来形成框架元件,以及然后将其精加工成期望的形状。各个框架元件之后可以例如使用焊接、粘合剂、螺栓、铆钉等接合在一起。

框架结构定位在隔板元件的一侧上,并且然后适当地附接到隔板元件。例如,取决于期望的取向,框架结构可以面对叶片根部或末端。可以使用粘合剂、螺栓、铆钉、螺钉、夹具等来附接框架结构。

之后,可以将附加部件(诸如电气柜、加热器单元、鼓风机单元等)安装在框架结构上。这些附加部件可以相对于隔板元件中的专用开口布置。可以相对于检修开口或排水开口进一步安装舱口或盖。这些系统的其余部件可以在隔板单元的安装之前安装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内。一旦安装了隔板单元,就可以将隔板单元上的部件简单地耦接到已经安装的部件。可替代地,这些系统的其余部件可以在隔板单元的安装之后安装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内。这简化并减少了这些系统的安装时间。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中的至少一个:

-在定位支撑框架结构之前在隔板元件中形成至少一个开口,其中支撑框架结构的所述定位还包括使支撑框架结构相对于所述至少一个开口对准,

-在所述支撑框架结构的附接之后,在隔板元件中形成至少一个开口。

在框架结构的附接之前,可以在预定位置处将一个或更多个开口切入隔板元件中。其内尺寸和轮廓可以根据预期用途适应。可以使用任何已知的切割过程来形成开口。因此可以在制造后形成开口,由此减少制造时间。

可替代地,开口可以在制造期间一体地形成在隔板元件中。例如,相应开口可以通过在模制表面上布置一个或更多个阳模具件而形成。阳模具件可以是定位在模具表面上的分开的项目,或者是从模具表面突出的集成的项目。然后可以将隔板元件的材料或复合材料布置在这些阳模具件周围以形成隔板元件。在一些情况下,这可能增加复杂性和制造时间。

可替代地,在框架结构的附接之后,开口可以形成在隔板元件中。封闭区域和/或开放区域可以可选地在切割过程期间用作基准。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还通过一种将隔板安装在风力涡轮机叶片中的方法来附加地实现,该风力涡轮机叶片在纵向方向上从叶片根部延伸到末端,并进一步在弦向方向上从前缘延伸到后缘,风力涡轮机叶片包括具有限定压力侧和吸力侧的内表面和外表面的叶片壳,所述叶片壳包括从叶片根部延伸的叶片根部部分,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如前所述的隔板单元,其中隔板单元在安装之前被预组装,

-将所述隔板单元定位在叶片根部部分内,例如在叶片根部处或距叶片根部预定距离处,

-将至少一个隔板单元附接到叶片壳,使得所述隔板单元基本上密封叶片根部。

这提供了一种用于将隔板安装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内部的简单且容易的方法,因为隔板可以作为预组装单元提供。即使当附加部件变得更大且更重时,这也简化了安装过程并减少了总安装时间。此外,可以在更受控的条件下执行切割过程,并且可以更容易地去除废料。

传统方法要求在可以将任何部件安装到隔板元件之前将隔板元件定位并安装在风力涡轮机内部。然后在安装之后将开口切入隔板元件中,这增加了在安装之后废料被卡在风力涡轮机叶片内部的风险。

根据一个实施例,该方法还包括经由第一安装装置将提升设备安装到所述隔板单元,并且将所述提升设备耦接到外部提升单元,其中使用所述外部提升单元将隔板单元相对于叶片根部提升到安装位置中。

可以将一个或更多个提升设备安装到预组装隔板单元,例如,使用第一安装装置的框架结构。可以使用像螺栓、螺钉、夹具等的紧固件来安装提升设备。如果框架结构面向叶片根部,则提升设备可以直接安装到框架结构。可替代地,如果框架结构面向末端,则提升设备可以布置在隔板元件的相对侧上并且通过隔板元件安装到框架结构。提升设备可以可选地延伸穿过隔板元件中的开口。这允许将隔板提升到相对于风力涡轮机叶片的位置中。

一旦已经安装了提升设备,可使用外部提升单元将隔板单元提升到相对于叶片根部的位置中。提升设备可以在提升过程之前例如使用吊索或线耦接到提升单元。例如,提升单元可以是起重机单元、吊装系统、移动式叉车或另一类型的提升单元。因此,提升单元可用于将隔板单元移动到叶片根部部分内的位置中。

一旦将隔板设备已经安装到叶片壳,就将提升设备卸下并去除。因此,提升设备可被重复使用以将另一隔板单元安装在另一风力涡轮机叶片内。

根据特殊的实施例,提升设备还包括第二安装装置,其中通过将所述第二安装装置连接到风力涡轮机叶片,将隔板单元固定在所述安装位置中。

当隔板单元已经相对于叶片壳移动到其安装位置中时,提升设备以及因此隔板单元可以在附接之前相对于叶片壳被固定。

提升设备可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第二安装装置,其用于将提升设备连接到风力涡轮机叶片。例如,第二安装装置可以形成为专用于安装到叶片根部的安装支架。例如,安装支架可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孔,其用于与叶片根部中的对应孔对准。紧固件(例如,螺栓)可以插入到所述孔和对应的孔中,以用于安装提升设备。也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紧固元件,诸如夹具或闩锁。这允许提升设备并且因此隔板单元相对于叶片壳固定。这允许改进的附接过程,因为在附接期间防止隔板单元相对于叶片壳移动。

已经固定隔板单元后,可以将提升单元从提升设备卸下。这允许在附接过程期间将提升单元用于其他任务。

根据另一特殊的实施例,所述隔板单元在被移动到安装位置中之前被旋转成相对于叶片根部对准。

执行提升过程之前,可以将隔板单元放置在初始位置中。然后,隔板单元在被移动到安装位置中之前被旋转成与叶片根部的位置对准。这可以通过在提升过程期间调整耦接到提升设备的相应吊索或线的长度来实现。这也可以通过调整提升设备上的(一个或多个)提升点来实现。可替代地,这可以通过向提升设备添加或从提升设备去除平衡重量来实现。

可替代地,可以使用支撑结构来组装隔板单元,所述支撑结构被配置成至少容纳并保持隔板元件。在提升隔板单元之前,可以将其旋转到对应于叶片根部的位置的提升位置。这可以使用在支撑结构或提升单元上的集成的转向装置(例如致动器)来实现,其中隔板单元绕枢轴点旋转。这允许隔板单元在移动到安装位置中之前旋转成与叶片根部的位置对准。

一旦隔板单元已经相对于叶片根部正确地对准,则隔板单元最终可以在纵向方向上移动,以将隔板单元放置在安装位置中。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通过一种如上所述的用于安装隔板单元的提升设备来实现,其中所述提升设备包括具有被配置成安装到所述隔板单元的框架结构的第一安装装置的主体,和限定至少一个用于耦接到外部提升单元的提升点的至少一个提升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还包括第二安装装置,所述第二安装装置配置成连接到风力涡轮机叶片,以将隔板单元固定在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叶片根部部分内的安装位置中。

提升设备可以具有基本u形或l形的主体,其中当安装时该主体的一条腿自由地从叶片根部端部延伸出,从而允许提升设备耦接到提升单元。当安装时,该主体的另一条腿部分或全部延伸到叶片根部部分中,从而允许将提升设备安装到框架结构,同时使隔板单元能够在距叶片根部一定距离处定位和安装。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主体包括一条腿和至少另一条腿,其中所述第一安装装置布置在所述一条腿上,并且所述第二安装装置布置在所述另一条腿上。

提升设备可以包括布置在一条腿上以用于安装到框架结构的合适的第一安装元件,诸如安装支架或板。提升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布置在另一条腿上以用于安装到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合适的第二安装元件,诸如叶片根部。例如,第二安装元件可以是另一个安装支架或板。该安装板或支架可包括一个、两个或更多个孔,以用于容纳分开的安装螺栓。所述孔可以与叶片根端中的对应孔对准,并且可以将螺栓插入这些对准的孔中以安装提升设备。可以使用其他类型的紧固元件将提升设备附加到风力涡轮机叶片。

可替代地,提升设备可以包括安装板或保持结构,所述安装板或保持结构配置成容纳和保持多个平衡重量元件。位于提升设备上的平衡重量元件的数量可以变化,以便执行平衡提升。

根据一个实施例,所述至少一个提升元件被配置成可调整的,使得可以调整至少一个提升点。

提升设备可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提升元件,所述一个或更多个提升元件配置成耦接到提升单元。例如,提升元件可以是提升钩、提升凸耳或阴耦接元件。提升单元可以包括匹配提升凸耳、提升钩或阳耦接元件。提升元件可以限定一个或更多个提升点,用于在安装之前将提升设备提升到位置中,和/或在安装之后利用提升设备提升框架结构。

可选地,提升元件可以是可调整的,使得可以调整提升点以执行平衡的提升。例如,提升元件可以形成为细长的开口,其具有一排凹部,各自限定选择的提升点。例如,提升元件可以形成为一行提升钩或凸耳,各自限定选择的提升点。例如,提升钩或凸耳可以连接到可调整的机构(例如,可滑动杆或滑轨),可以对其进行调整以改变提升点。

提升元件可以布置在主体的另一条腿上,或者与第二安装装置布置在同一条腿上。该腿可以平行于在其上布置第一安装装置的腿延伸。当安装时,提升点可以相对于叶片根部部分的外叶片表面定位并且与叶片根部相距一定距离。

附图说明

下面参照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解释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了风力涡轮机,

图2示出了风力涡轮机叶片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3示出了具有连接到除冰系统的隔板单元的风力涡轮机叶片,

图4示出了隔板单元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

图5示出了图4的隔板单元的横截面图,

图6示出了从后缘看到的图4的隔板单元,

图7a-c示出了隔板元件的三个替代实施例,

图8示出了框架结构的第二实施例,

图9示出了具有框架结构的第三实施例的隔板元件,

图10a-b示出了具有框架结构的第四实施例的隔板元件,

图11a-b示出了隔板元件的和框架结构的第五实施例,

图12示出了具有突出的支撑元件的框架结构的示例性实施例,

图13示出了提升设备的示例性实施例,以及

图14示出了具有定位在安装位置中的图13的提升设备的隔板单元。

参考列表

1.风力涡轮机

2.风力涡轮机塔

3.机舱

4.轮毂

5.风力涡轮机叶片

6.变桨轴承

7.叶片根部

8.末端

9.前缘

10.后缘

11.叶片壳

12.压力侧

13.吸力侧

14.叶片根部部分

15.空气动力学叶片部分

16.过渡部分

17.风力涡轮机叶片长度

18.风力涡轮机叶片弦长

19.隔板单元

20.加热器单元

21.鼓风机单元

22.空气引导系统

22a-b.管道

23.耦接元件

24a-b.抗剪腹板

25.框架结构

26.隔板元件

27.检修开口

28.入口开口

29.出口开口

30.安装板

31.外围法兰

32.外边缘表面

33.内边缘表面

34.厚部分

35.薄部分

36.外叶片表面

37.内叶片表面

38.框架结构的第一侧

39.框架结构的第二侧

40.框架结构的端部

41.隔板元件的第一侧

42.隔板元件的第二侧

43.中心部件

44.外围部件

45.安装法兰

46.封闭区域

47.主框架元件

48.次框架元件

49.外框架元件

50.框架结构

51.第一开口

52.第二开口

53.隔板单元

54.隔板元件

55.框架结构

56.第一法兰

57.第二法兰

58.支撑元件

59.提升设备59

60.第一安装装置

61.第二安装装置

62.提升凸耳

63.可调整的机构

64.叶片根端中的孔

65.紧固件

在上述附图中示出了列出的参考标号,其中出于说明目的在同一附图上未示出所有参考标号。在附图中看到的相同部件或位置将在不同附图中利用相同的参考标号编号。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现代风力涡轮机1,其包括风力涡轮机塔2、布置在风力涡轮机塔2的顶上的机舱3以及限定转子平面的转子。机舱3例如经由偏航轴承单元连接到风力涡轮机塔2。转子包括轮毂4和多个风力涡轮机叶片5。在这里示出了三个风力涡轮机叶片,但是转子可以包括更多或更少的风力涡轮机叶片5。轮毂4经由旋转轴连接到位于风力涡轮机1中的传动系,例如发电机。

轮毂4包括用于每个风力涡轮机叶片5的安装接口。变桨轴承单元6可选地连接到该安装接口,并且进一步连接到风力涡轮机叶片5的叶片根部。

图2示出了风力涡轮机叶片5的示意图,该风力涡轮机叶片5在纵向方向上从叶片根部7延伸到末端8。风力涡轮机叶片5进一步在弦向方向上从前缘9延伸到后缘10。风力涡轮机叶片5包括叶片壳11,该叶片壳11具有两个相对面向的侧表面,该侧表面分别限定了压力侧12和吸力侧13。叶片壳11还限定了叶片根部部分14、空气动力学叶片部分15以及在叶片根部部分14和空气动力学叶片部分15之间的过渡部分16。

叶片根部部分14具有基本圆形或椭圆形的横截面(由虚线指示)。根部部分14与负载承载结构(例如,结合有抗剪腹板或箱形梁的主层压体)一起配置成向风力涡轮机叶片5添加结构强度并将动态负载传递到轮毂4。负载承载结构在压力侧12与吸力侧13之间延伸并且在纵向方向上进一步延伸。

空气动力学叶片部分15具有被设计成生成升力的空气动力学形状的横截面(由虚线指示)。叶片壳11的横截面轮廓在过渡部分16中从圆形或椭圆形轮廓逐渐转变为空气动力学轮廓。

风力涡轮机叶片5具有至少35米、优选地至少50米的纵向长度17。风力涡轮机叶片5进一步具有根据(asfunctionof)长度17的弦长18,其中在叶片空气动力学叶片部分15和过渡部分16之间找到最大弦长。风力涡轮机叶片5还具有根据(asfunctionof)弦长18的叶片厚度19,其中叶片厚度19在压力侧12和吸力侧13之间测量。

图3示出了具有连接到除冰系统的隔板单元19的风力涡轮机叶片5。隔板单元19在距叶片根部7预定距离处布置在叶片根部部分14中。隔板单元19包括隔板元件(图4中所示)和框架结构(图4中所示)。

除冰系统包括与分开的鼓风机单元21流体连通的加热器单元20。加热器单元20配置成加热经由鼓风机单元21被引导到空气引导系统22中的进入空气。鼓风机单元21被配置成将返回的空气从空气引导系统22中吸出并进入加热器单元20中。加热单元20和鼓风机单元21分别安装到为这些单元提供支撑的框架结构。

加热器和鼓风机单元20、21还经由合适的入口和出口元件23与空气引导系统22流体连通。入口和出口元件23在这里形成为柔性管道部分。空气引导系统22在这里包括由一组管道22a形成的第一流体路径和由另一组管道22b形成的第二流体路径。管道组22a、22b彼此流体连通以使空气在风力涡轮机叶片5内部循环。

空气引导系统22附接到风力涡轮机叶片5的负载承载结构。在这里,该负载承载结构包括在纵向上延伸的两个抗剪腹板24a、24b。叶片壳11具有内叶片表面和外叶片表面,如图5中所指示,其中抗剪腹板24从相对面向的内表面朝内突出。

图4示出了隔板单元19的第一实施例的分解图。如所指示,隔板元件26包括布置在侧表面中的多个开口,所述开口适于特别的目的。隔板元件26在这里布置有检修开口27、入口开口28、出口开口29。隔板元件26还包括用于引导电缆、数据线缆或光纤线缆穿过隔板单元19的开口。

在这里,加热器和鼓风机单元20、21形成为集成单元,所述集成单元延伸穿过入口开口28和出口开口29,如图5中图示。加热器和鼓风机单元20、21相对于框架结构25布置在隔板元件26的相对侧上。分开的安装板30用于将该集成单元安装到框架结构25。

隔板元件26在这里具有u形轮廓,其包括从隔板元件26的中心部件突出的外围法兰31。外围法兰31限定第一外围边缘,所述外围边缘具有外边缘表面32和内边缘表面33。

框架结构25的框架元件将隔板元件26的表面区域划分为多个开放区域,如图4中所图示。

图5示出了隔板单元19的横截面图,其中出于说明目的省略了框架结构25。隔板元件26的中心部件具有相对于彼此布置的多个厚部分34和多个薄部分35。薄部分35限定了专用于安装框架结构25的接触区域,如图4中指示。

隔板单元19布置在风力涡轮机叶片5的叶片根部部分内。在这里,隔板单元19被放置在距叶片根部7一定距离处。为了说明的目的,省略了加热器和鼓风机单元20、21。

叶片壳11具有外部叶片表面36和内部叶片表面37。隔板元件26经由布置在外边缘表面32与内叶片表面37之间的粘合剂层(未示出)而接合到叶片壳11。

框架结构25具有面向叶片根部7的第一侧38和面对末端8的第二侧39。框架结构25具有第二外围边缘,所述第二外围边缘包括具有锥形轮廓的端部40。端部40从第一侧38到第二侧39逐渐变小。

如图6中所指示,第二外围边缘相对于第一外围边缘缩回。这意味着框架结构25具有小于隔板元件26的外径的外径。

图7a-c示出了隔板元件26的三个替代实施例,其中隔板元件26、26'、26''具有第一侧41和第二侧42。

在图7a中,隔板元件26具有连续的u形轮廓,所述轮廓限定了集成中心部件43,外围法兰31从中心部件43在纵向方向上突出。在图7b中,隔板元件26'具有外围部件44和配置成附接到外围部件44的分开的中心部件43'。在图7c中,隔板元件26''具有板状轮廓,该板状轮廓连接到多个安装装置,例如安装支架45。安装支架45可以由柔性材料制成或具有柔性结构以允许变形。

图8示出从第二侧39看到的框架结构25'的第二实施例。框架结构25'包括相互连接以形成多个封闭区域46的多个单独的框架元件。区域46的内尺寸适合于隔板元件26中的开口27、28、29的内尺寸。

框架结构25'包括在不同方向上延伸的两组主框架元件47。各个主框架元件47经由两组次框架元件48互连。各个主框架元件47还连接到沿圆周延伸的外框架元件49。

图9示出了隔板单元19'的另一实施例,其中框架结构50的第三实施例附接到隔板元件26。出于说明目的,在这里省略了附加部件。

框架结构50包括具有第一开口51和第二开口52的漏斗状框架元件。第一开口51面向隔板元件26中的对应开口。第二开口52背向隔板元件26。框架元件的侧从隔板元件26的第二侧42或可替代地第一侧41向外突出。

框架元件包括布置在第一开口51处的法兰,所述法兰用于例如使用粘合剂或螺栓附接到隔板元件26。附加部件(例如,加热器和鼓风机单元20、21)相对于框架元件布置并附接到框架元件(例如,延伸穿过第一开口51和/或第二开口52)。

图10a-b示出了隔板单元19''的另一种配置,其中框架结构25''的第四实施例附接到隔板元件26。在这里,出于说明目的,已经从图10b省略了附加部件。

框架结构25''与隔板元件26的中心部件的第一侧41间隔开,如图10a中所图示。在这种配置中,框架结构25''附接到隔板元件26的外围法兰31。加热器和鼓风机单元20、21由此被定位在与中心部件相距一定距离处,从而允许线缆、管道等在框架结构25''与中心部件之间布设。

在这种配置中,相应开口28'、29'的大小相对于图4中所图示的相同开口28、29具有减小的大小(由虚线指示)。因此,相应开口28'、29'具有的大小小于由框架结构25''形成的封闭区域的大小,如图10b中所图示。在图4中所示的配置中的开口29可以具有基本等于由框架结构25''形成的封闭区域的大小的大小,如图10b中所图示。

图11a-b示出了隔板单元53的替代实施例,其具有隔板元件54的和框架结构55的第五实施例。在这里,出于说明目的,已经从图11b省略了附加部件。

如图11a中所图示,在本实施例中,隔板元件54的中心部件由框架结构55形成。隔板元件54形成为外围部件,所述外围部件包括外围法兰31和面向在径向方向上的第一法兰56。第一法兰56被配置成将第二法兰57附接在框架结构55上。

框架结构55具有总体上盘状的轮廓,其中多个单独的子元件接合在一起以形成盘状的框架元件,如图11b中所图示。

图12示出了框架结构50的示例性实施例,其具有从第二侧42突出的多个支撑元件58。支撑元件58在这里成形为在各个子元件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肋,如图11b中所图示。

支撑元件58被集成到框架结构55中,例如集成到每个子元件中。支撑元件58在第二侧42上方均匀地间隔开。

图13示出了在隔板单元19、53的安装期间使用的提升设备59的示例性实施例。提升设备59包括u形主体,该u形主体具有呈安装支架形式的第一安装装置60,所述第一安装装置60被配置成安装到框架结构25、25'、25''、50、55。

提升设备59还包括呈另一安装支架形式的第二安装装置61,所述第二安装装置61被配置成安装到风力涡轮机叶片的叶片根部7端部,如图14中所图示。

提升设备59包括可调整的提升凸耳结构,所述可调整的提升凸耳结构限定了用于耦接到提升单元的提升点。提升凸耳62连接到附接到主体的可调整的机构63,从而允许调整提升点。

图14示出了隔板单元15、53,其中提升设备59定位在安装位置中。在这里,出于说明的目的,省略了提升单元和附加部件。另外,为了说明的目的,省略了叶片壳11的一部分。

在提升隔板单元19之前,将提升设备59相对于框架结构25、25'、25''定位,并且将第一安装装置60紧固至框架结构25、25'、25''。然后,将提升单元耦接到提升凸耳62。

预组装隔板单元19提升成相对于叶片根部7的取向对准。可选地,隔板单元19在提升过程期间旋转,使得其与叶片根部7对准。如图14中所图示,将隔板单元19进一步提升到叶片根部部分14中并放置在安装位置中。

之后,将第二安装装置61上的孔(图13中所示)与叶片根部7端部中的对应孔64对准。呈螺栓形式的紧固件65插入对准的孔中,以将提升设备59安装到叶片根部7,由此将隔板单元19相对于叶片壳11固定。

之后,将隔板单元19附接到叶片壳11。一旦附接过程完成,就去除紧固件65并且卸下第一安装装置60。然后,将提升设备59从风力涡轮机叶片5去除。

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情况下,可以以任何组合来组合上述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