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碳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2981发布日期:2019-06-26 00:27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碳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碳罐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碳罐。



背景技术:

碳罐一般装于汽车油箱与发动机之间,因其内装有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碳,故可以用于收集汽油蒸汽,以便重复利用。

现有的可参考授权公告号为cn104806387b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碳罐。包括罐体,位于罐体上的吸附口、脱附口以及大气口,罐体内设置有容纳腔,容纳腔通过间隔组件间隔成为连续的通道,通道内设置有碳粉。油气在进入容纳腔后,会沿着通道逐渐蔓延,使得油气能够被通道内的碳粉充分吸附,达到良好吸附和脱附的效果。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当油箱中的油蒸气挥发后会通过吸附口进入到碳罐中,而上述碳罐仅靠碳粉吸附油蒸气,当油蒸气较浓时,碳粉的吸附能力有限,更多的油蒸气会从碳罐的大气口排至大气中,油蒸气的排放量较大时,一方面不满足国家排放标准,另一方面也会严重污染环境。因此对提升碳罐的吸附性能力以减少污染物排放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碳罐,达到提高碳罐的吸附能力以减少污染物排放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碳罐,包括碳罐本体,碳罐本体内部包括相互连通的大气腔和油气腔,大气腔连通设置有大气口,油气腔连通设置有吸附口和脱附口,大气腔和油气腔内均充满碳粉,所述大气腔靠近大气口的位置处设置有吸附组件,吸附组件包括壳体、连接板以及碳棒,壳体的顶端与大气口以及大气腔均连通,连接板环绕在壳体的外壁并与壳体固接,连接板远离壳体的一侧与油气腔的内壁固定连接,连接板上开设有连通孔,碳棒设置于壳体内部且与壳体固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碳罐本体安装于汽车上,吸附口与油箱连通,脱附口与发动机连通,大气口与大气连通,其大体工作过程为:油蒸气顺着管道流动,从吸附口进入碳罐本体内部,并且被碳罐本体内部的碳粉吸附,空气从大气口进入到碳罐本体内并与油蒸气混合形成混合油气,发动机通过脱附口对碳罐本体内部的混合油气进行脱附,从而将碳罐内部储存的油气混合物脱附至发动机内部以进行二次利用。但是由于油气腔与大气腔相互连通,因此会有一部分的油蒸气通过大气口排出到自然环境中,既造成了环境污染,又浪费了油液,而吸附组件的设置,可以避免这一现象。油蒸气从油气腔进入到大气腔内,然后从壳体的外部经过连通孔,再进入到壳体内部,最终被碳棒吸附,由于碳棒的吸附能力较强,因此可以将大部分的油蒸气进行吸附,从而大大减少从大气口排出的油蒸气含量,并且由于壳体的设置,使得油蒸气从大气腔内流动至大气口经过的途径较长,大部分的油蒸气可以被碳粉充分吸附,进一步减少排至大气中的油气污染物,从而大大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的顶端靠近大气腔的内顶面且与大气腔内顶面之间留有间隙,连接板位于壳体竖直方向的中间位置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油蒸气进入到大气腔之后,首先会在壳体的外部扩散,然后顺着连通孔继续流动,并从通气间隙进入到壳体内部,由于连接板在壳体竖直方向的中间位置处,使得油蒸气流动至大气口的路径变长,提高碳粉对油蒸气的吸附能力,从而降低排放量,提高环保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壳体内部设置有竖直的挡环,挡环的顶端与大气腔的内顶面固定连接,挡环的底部靠近壳体的内底部且与壳体内底部之间留有间隙,碳棒设置于挡环内部,且碳棒的底部与壳体的内底面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挡环的设置使得油蒸气进入到壳体内部后,首先会在壳体与挡环之间继续向下流动,然后再围绕着碳棒竖直朝上扩散,一方面通过挡环的设置延长了油蒸气的流动路径,另一方面使得油蒸气必须完全在碳棒的四周扩散之后再从大气口排出,提高了碳棒对油蒸气的吸附能力,从而降低油气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碳罐本体的环保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大气腔内固定设置有竖直的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大气腔一分为二,包括流动腔室和引导腔室,流动腔室与大气口直接连通,第一隔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一连通槽,第一连通槽将流动腔室与引导腔室连通,碳罐本体的顶端开设有引导口和流通口,引导口与引导腔室连通,流通口与油气腔连通,引导口和流通口上盖设有第一盖体,第一盖体令引导口和流通口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油蒸气从碳罐本体内通过大气口排出时,油蒸气首先要从油气腔顶端的流通口流出,然后进入第一盖体内部,再从引导口进入到引导腔室内部,油蒸气接着从引导腔室的顶部开始向下扩散,扩散至引导腔室的底部位置处后从第一连通槽进入到流动腔室底部,然后再顺着流动腔室继续向上扩散,最终从大气口排出,因此使得油蒸气在碳罐本体内部的流通路径大大延长,使得油蒸气能够充分被碳粉吸收,从而减少了油蒸气的排放量,大大提高了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碳罐本体的环保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油气腔内固定设置有竖直的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油气腔一分为二,包括过渡腔室和通油腔室,过渡腔室与流通口连通,通油腔室与吸附口以及脱附口连通,第二隔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二连通槽,第二连通槽将过渡腔室与通油腔室连通,罐体的顶端开设有油气口,油气口与通油腔室连通,油气口上盖设有第二盖体,吸附口以及脱附口与第二盖体连通,第二盖体与油气口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油蒸气从吸附口进入到通油腔室后,首先在通油腔室内从上至下扩散,扩散的同时会被碳粉充分吸附,然后油蒸气从第二连通槽进入到过渡腔室底部,油蒸气继续在过渡腔室内扩散,扩散的同时继续被碳粉吸附,接着油蒸气从过渡腔室顶部连通的流通口进入到第一盖体内,并从引导口进入引导腔室,然后在引导腔室内扩散,并从引导腔室底部位置处进入到流动腔室并最终从大气口排出,因此使得油蒸气通过的路径大大加长,从而提高了碳粉对油蒸气的吸附能力,减少油蒸气的排放量,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保性能。第二盖体使得吸附口以及脱附口与通油腔室连通,便于油蒸气从吸附口进入通油腔室或从脱附口离开通油腔室。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一体成型设置,且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内部互不连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一体成型,使得碳罐本体的结构更加紧凑,降低碳罐本体的安装占用空间,提高汽车上对应的空间利用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流动腔室、过渡腔室以及通油腔室的底部位置处均设置有碳罐本体内壁固接的过滤板,过滤板上开设有滤孔。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大气口进入到碳罐本体内部的空气中会夹杂有一些灰尘,随着长时间使用,灰尘可以通过过滤板的滤孔掉落至碳罐本体的内底部,使得碳罐本体具有一定的容尘能力,从而延长碳罐本体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板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弹性件,弹性件与碳罐本体的内底面固定连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碳罐本体安装于汽车上正常使用时,碳罐本体会产生振动,弹性件可以提高碳罐本体的缓冲性能,防止碳罐本体受到刚性冲击造成损坏。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碳罐本体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底板,底板面向碳罐本体内部的内表面上固定设置有三个固定座,弹性件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固定座与过滤板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固定座用于固定安装弹性件,从而使得弹性件稳定地安装于底板与固定座之间,提高弹性件的缓冲减震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弹性件为弹簧。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弹簧造价较便宜,并且弹性势能较好,因此以弹簧作为弹性件可以提高缓冲减震性能并且降低成本。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通过在大气腔内设置吸附组件,提高对油蒸气的吸附能力,从而降低从大气口排出的油蒸气含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2、通过在碳罐本体内设置依次连通的流动腔室、引导腔室、过渡腔室以及通油腔室,延长油蒸气在碳罐本体内部的扩散路径,从而使得碳粉能够充分吸附油蒸气,进一步降低油蒸气的排放量,提高环保性能;

3、通过在碳罐本体的内底部设置弹性件,提高碳罐本体的减震缓冲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旨在强调吸附组件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旨在强调引导口以及连通口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碳罐本体;11、第一盖体;12、第二盖体;121、吸附口;122、脱附口;13、油气口;14、底板;141、固定座;2、大气腔;21、流动腔室;211、第一隔板;2111、第一连通槽;212、大气口;22、引导腔室;221、引导口;3、油气腔;31、过渡腔室;311、流通口;32、通油腔室;321、第二隔板;3211、第二连通槽;4、吸附组件;41、壳体;412、挡环;42、连接板;421、连通孔;43、碳棒;5、过滤板;6、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降低污染物排放的碳罐,结合图1和图3,包括碳罐本体1,碳罐本体1内部设置有相互连通的大气腔2和油气腔3,大气腔2和油气腔3内填充有碳粉,大气腔2连通设置有大气口212,油气腔3连通设置有吸附口121和脱附口122,大气腔2内部设置有吸附组件4,当油箱内的油蒸气挥发从吸附口121进入碳罐后,油蒸气首先被油气腔3和大气腔2内的碳粉进行吸附,之后再被大气腔2内的吸附组件4进行吸附,最后从大气口212排出,吸附组件4能够对碳粉难以吸附的油蒸气进行二次吸附,从而降低大气口212排出的气体中油蒸气的含量,保证排放达到国家标准,以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环保性。

结合图1和图2,大气腔2内设置有竖直的第一隔板211,第一隔板211与碳罐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隔板211将大气腔2一分为二,包括流动腔室21和引导腔室22,第一隔板211的底部位置处开设有第一连通槽2111,第一连通槽2111将流动腔室21与引导腔室22连通,其中,引导腔室22与油气腔3连通,当油蒸气从油气腔3进入到大气腔2内时,会首先进入引导腔室22内并在引导腔室22内扩散,并且被引导腔室22内的碳粉充分吸收,然后油蒸气会从第一连通槽2111进入到流动腔室21,最终从大气口212排出,引导腔室22的设置可以延长油蒸气的扩散路径,从而使得油蒸气充分与碳粉接触并被吸附,从而大大降低油蒸气的排放量,降低环境污染。

结合图1和图2,油气腔3内设置有竖直的第二隔板321,第二隔板321与碳罐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且第二隔板321与第一隔板211相互平行,第二隔板321将油气腔3一分为二,包括过渡腔室31和通油腔室32,第二隔板321的底部位置处开设有第二连通槽3211,第二连通槽3211将过渡腔室31与引导腔室22连通,碳罐本体1的顶端开设有引导口221、流通口311以及油气口13(参考图5),其中,引导口221与引导腔室22连通,流通口311与过渡腔室31连通,油气口13与通油腔室32连通,碳罐本体1上固定设置有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2,第一盖体11盖设于引导口221和流通口311上,使得引导口221和流通口311连通,第二盖体12盖设于油气口13上,且吸附口121和脱附口122均与第二盖体12连通,第一盖体11和第二盖体12一体成型但是互不连通。

当汽车的发动机运转时,发动机会使碳罐本体1内部的油蒸气发生脱附以使得碳罐本体1内部的油蒸气能够进入到发动机内部进行回收利用,在这个过程中,碳罐本体1内的油蒸气会发生扩散,并从大气口212排出,此时油蒸气的扩散路径如下:先在通油腔室32内从上至下扩散,然后从第二连通槽3211进入到过渡腔室31的底部,进入过渡腔室31后油蒸气继续在过渡腔室31内从下至上扩散,并从流通口311进入第一盖体11内,再从引导口221进入到引导腔室22内,接着在引导腔室22内从上至下扩散,扩散至引导腔室22底部后,油蒸气继续从第一连通槽2111进入到流动腔室21底部,然后顺着流动腔室21向上扩散,最终从大气口212排出。综上,油蒸气从通油腔室32到最终排出,会经过一个十分漫长的路径,使得碳罐本体1内的碳粉充分吸附油蒸气,从而大大降低油蒸气的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提高环保性能。

结合图3和图4,吸附组件4设置于流动腔室21内,吸附组件4包括壳体41、连接板42以及碳棒43,壳体41为顶部无盖的圆柱形,连接板42环绕固接在壳体41的四周,且连接板42远离壳体41的一侧与碳罐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使得壳体41与碳罐本体1固定相连,连接板42上开设有连通孔421,壳体41的顶端与流动腔室21的顶部之间存在有预留的间隙,碳棒43竖直设置于壳体41内部,且碳棒43的底部与壳体41内底面固定连接,壳体41内固定设置有圆环状的挡环412,挡环412上下贯通,且挡环412套设于碳棒43的四周,挡环412的顶端与流动腔室21的顶部固定连接,挡环412的底部与壳体41的内底面之间也存在预留的间隙。综上,当油蒸气因此经过通油腔室32、过渡腔室31以及引导腔室22后,最终进入流动腔室21,在进入流动腔室21后,油蒸气首先在壳体41的外部扩散,然后从连通孔421向上流动,从壳体41与流动腔室21内顶部之间的间隙进入壳体41内部,然后在挡环412的作用下继续向下扩散,最终从壳体41内底面与挡环412之间的间隙进入挡环412内部,并与碳棒43接触,碳棒43能够将绝大多数的油蒸气进行吸附,从而使得油蒸气从大气口212的排出量大大减少,而挡环412以及壳体41的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油蒸气的排放路径,因而大大降低了油蒸气对外界环境的污染,提高碳罐本体1的环保性以及经济性。

回看图1,流动腔室21、过渡腔室31以及通油腔室32的底部位置处固定设置有过滤板5,过滤板5上均开设有滤孔,碳罐本体1的底部固定设置有底板14,底板14的内表面固定设置有三个固定座141,三个固定座141分设于流动腔室21、过渡腔室31以及通油腔室32内,过滤板5与固定座141之间设置有弹性件6,并且弹性件6与过滤板5以及固定座141均固定连接,弹性件6可以是弹性势能较好的橡胶或者弹簧,本发明优选地选择为弹簧。过滤板5可以使得碳罐本体1内部的一些灰尘进行过滤,提高碳罐本体1的容尘性能,弹性件6的设置可以提高碳罐本体1的缓冲减震性能,提高碳罐本体1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碳罐本体1在正常使用时,会有一部分的油蒸气从大气口212排出至自然界中,若排放过量的话,既会污染环境,又会造成油液浪费,经济性较差,本发明能够大大降低油蒸气的排放量,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并且提高经济性。以下结合油蒸气的扩散路径来进行具体的说明:油蒸气首先会在通油腔室32内从上至下扩散,然后从第二连通槽3211进入到过渡腔室31内,并且油蒸气在过渡腔室31内从下至上扩散,扩散至过渡强势的顶端时,油蒸气流经第一盖体11并进入引导腔室22,接着在引导腔室22内从上至下扩散,当油蒸气扩散至引导腔室22底部位置时,油蒸气会从第一连通槽2111进入到流动腔室21内,继续在流动腔室21内从下至上扩散,并且从连通孔421进入到壳体41内部。至此,油蒸气会上下往复经过多次扩散,使得扩散路径大大加长,进而提高了碳罐本体1内部的碳粉对油蒸气的吸附效果,达到初步降低油蒸气排放量的效果。

油蒸气从壳体41的顶端进入后,会从壳体41与挡环412之间的间隙继续向下扩散,然后再进入到挡环412内部,并与碳棒43接触,碳棒43的吸附能力远大于碳粉,因此碳棒43作为大气口212位置处的最后一道吸附屏障,可以将绝大多数的油蒸气进行吸附,从而大幅度降低油蒸气从大气口212的排出量,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并且提高经济性能。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