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三通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52783发布日期:2020-01-21 22:01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三通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三通管领域,具体为一种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三通管。



背景技术:

汽油车燃油蒸发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主要包括有炭罐、进气管、排气管和负压管,进气管连接在炭罐与燃油箱之间,排气管和负压管连接在炭罐与化油器之间,进气管上通常还安装有防止车辆倾倒时燃油箱里的汽油进入到炭罐的倾倒阀。在摩托车上,炭罐固定安装在车架上,进气管、排气管和负压管一般为软管,由于车架上安装的部件较多,结构紧凑,使用中上述软管很难保证不出现折弯,尤其是进气管,有的用户为了方便燃油箱的拆装,会将进气管加长,加长后的进气管凌乱地定位在车架上,这样在进气管的折弯处就容易积聚燃油,导致进气管不通气。特别是现在为了适应国家燃油蒸发标准,燃油箱的油箱盖平时是全封闭的,正常情况下燃油箱内腔是依靠炭罐上的通大气孔与大气相通,以维持燃油箱里的气压平衡,确保发动机能正常进油,若进气管不通,则燃油箱里油液面的上方会出现不平衡负压,造成发动机进油不畅,严重时将导致发动机熄火,影响发动机的正常可靠工作。

为避免出现上述问题,有人在进气管上靠近于燃油箱的位置利用三通管加装有一个单向气阀,相当于增加了一个让燃油箱与大气相通的路径,因此即使进气管在靠近炭罐这一段被燃油或由于其它原因堵塞了,或者炭罐的通大气孔被堵,燃油箱仍可通过单向气阀与大气保持相通,使燃油箱内的负压始终能维持平衡,确保发动机进油顺畅和工作正常。

但是,现有的上述三通管内腔在三管交汇处为简单的管路连接结构,液体可在三个支管内相互串通,当三通管在车架上的摆放使其朝单向气阀所在的支管倾斜时,某些情况下从进气管过来的少许液态汽油会经三管交汇处在单向气阀所在的支管中形成聚集,聚集多了以后就会影响到单向气阀的正常通气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三通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三通管,包括由通液态汽油过第一支管、通气体的第二支管共同构成双头端和由第三支管单头端之间通过交汇腔体贯通连接,且第二支管上装配有单向气阀,所述第一支管和交汇腔体内腔连接口固定连接有可将液态汽油倒流到第三支管中的弧形导流板。

优选的,所述弧形导流板远离第一支管的一端延伸到第三支管和交汇腔体内腔连接口位置。

优选的,所述第三支管和交汇腔体内腔连接口位置处设置有斜板,且斜板固定连接于弧形导流板内腔侧壁,斜板位于弧形导流板下方。

优选的,所述斜板和与其连接处的交汇腔体内侧壁夹角为45-80°。

优选的,所述弧形导流板和斜板间距为5-2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弧形导流板的几何形状和设置位置,更容易将液态汽油快速从第三支管引出,大大降低了液态汽油在交汇腔体里聚集阻碍第二支管通空气的风险。

2、由于在弧形导流板下方设置的斜板,将会进一步阻止液态汽油聚集进入到第二支管而阻塞空气流通,成为了第二道防线,使得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局部剖视图。

图中:第一支管1、第二支管2、第三支管3、弧形导流板4、斜板5、单向气阀6、交汇腔体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设计出一种燃油蒸发控制系统三通管,包括由通液态汽油过第一支管1、通气体的第二支管2共同构成双头端和由第三支管3单头端之间通过交汇腔体7贯通连接,且第二支管2上装配有单向气阀6,第一支管1和交汇腔体7内腔连接口固定连接有可将液态汽油倒流到第三支管3中的弧形导流板4。

弧形导流板4一方面可以防止液态汽油从双头端的第一支管1进入到交汇腔体7时,在交汇腔体7里聚集而影响空气从第二支管2进入,而使其堵塞;另一方面更加有效的将从第一支管1进入的液态汽油迅速导流从第三支管3引出,大大降低了液态汽油在交汇腔体7里聚集的风险。优选的弧形导流板4远离第一支管1的一端延伸到第三支管3和交汇腔体7内腔连接口位置。这样子设置位置,更容易将液态汽油快速从第三支管3引出。

更进一步优化,将第三支管3和交汇腔体7内腔连接口位置处设置有斜板5,且斜板5固定连接于弧形导流板4内腔侧壁,斜板5位于弧形导流板4下方。优选的,斜板5和与其连接处的交汇腔体7内侧壁夹角为45-80°。由于在弧形导流板4下方设置的斜板5,将会进一步阻止液态汽油聚集进入到第二支管2而阻塞空气流通,成为了第二道防线,设计人员将弧形导流板4和斜板5间距为5-20mm。还不会影响从第二支管2中的空气流通到第三支管3中,这种设计仅仅在现有技术中增加了两个结构即可实现更好的效果,适合投入实际运用中。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