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力发电机机舱罩的上罩顶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92035发布日期:2020-09-11 22:06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风力发电机机舱罩的上罩顶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力发电机机舱罩的上罩顶撑装置。



背景技术:

风能作为一种清洁的、没有公害的可再生能源,且能够生成的电能非常巨大,因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起来风力发电,而风力发电的发电机机舱安装在高空塔架上,由于在有风的状态下是持续不断转动的,所以时间久了内部零件比必然会发生磨损甚至毁坏,因此必须对舱体内部的零件进行维修,或者运送新的零件运送至机舱内部,对其进行更换。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110529343a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机舱上罩顶撑装置,其属于风力发电技术领域,包括支架、第一移位机构和第二移位机构,支架与机舱下罩连接,第一移位机构包括移动座和撑杆,所述移动座与所述支架沿水平方向滑动连接,所述撑杆能够推动机舱上罩沿竖直方向移动;第二移位机构包括固定座和移动杆,所述固定座与所述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杆能够推动机舱上罩沿竖直方向移动。在需要顶撑机舱上罩时,将支架与机舱下罩连接,首先通过撑杆推动机舱上罩竖直向上移动一定距离,然后推动移动座沿支架滑动,使得机舱上罩沿水平方向移动一定距离,最后通过移动杆推动机舱上罩竖直向上移动直至机舱上罩到达所需的高度,进而可将零部件运至机舱内部。但是使用该装置对维修或者更换新零件的过程中,机舱上罩在竖直投影方向并未全部脱离机舱的舱体上口,对大型零件的更换产生影响,而且在检查哪些位置的零件出现的问题,以及将新零件运送到塔架上,此过程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而长时间让机舱上罩处于悬空状态,由于高空塔架上的风速很高,容易使机舱上罩从装置上脱离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机舱罩的上罩顶撑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导致的上述缺陷。

一种风力发电机机舱罩的上罩顶撑装置,包括上罩盖、翻转机构以及移动机构,所述上罩盖安装于舱体的上端,上罩盖的下端部固定连接有铰接部,所述铰接部上开设有“o”形的通孔,上罩盖的内顶部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滑槽一,所述翻转机构有两个且均安装于舱体的内部及上罩盖上,并用于对上罩盖进行固定角度的翻转,所述移动机构同样安装于舱体上且与上罩盖相连,并用于对上罩盖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两个所述翻转机构包括电动伸缩杆一、推杆以及滑块一,所述电动伸缩杆一的底座滑动安装于移动机构内,电动伸缩杆一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滑块一的侧端固定于连接轴的端部上,且滑块一滑动安装于舱体的内侧壁上,所述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接轴上,推杆的另一端铰接有滑块二,所述滑块二的上端滑动设置于滑槽一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电动伸缩杆二、倒“凹”字形的安装座、两根对称设置的支撑杆以及转轴,所述电动伸缩杆二的底座固定安装于舱体的内部底面上,电动伸缩杆二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座的内凹面下端,安装座滑动连接于舱体上,安装座上靠近电动伸缩杆一的侧端面上开设有滑槽二,电动伸缩杆一的底座滑动安装于所述滑槽二内,所述支撑杆固定连接于安装座的上端,所述转轴的两端固定连接于两根所述支撑杆之间。

优选的,所述转轴滑动设置于通孔内,且上罩盖未移动时,转轴位于通孔的上端部。

优选的,所述上罩盖未移动时,电动伸缩杆一的输出端及电动伸缩杆二的输出端均处于伸出状态。

优选的,所述电动伸缩杆二的输出端移动距离不小于上罩盖的下端横向长度,且不大于舱体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在需要对机舱上罩盖进行顶撑时,首先通过设置铰接部,使得上罩盖从机舱舱体内竖直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即脱离机舱舱体,通过设置翻转机构,使得上罩盖绕着转轴进行翻转,直至呈竖直状态,然后通过设置移动机构,使得上罩盖贴合于机舱舱体的背部,即背风面,此过程完成后,实现了机舱舱体的上口全部打开,便于对内部进行检修及更换新零件,而且上罩盖不受风力大小的影响,可允许长时间进行检修及拆装,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上罩盖及铰接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上罩盖,2-翻转机构,3-移动机构,4-铰接部,5-舱体,41-通孔,11-滑槽一,201-电动伸缩杆一,202-推杆,203-滑块一,204-连接轴,205-滑块二,301-电动伸缩杆二,302-安装座,303-支撑杆,304-转轴,305-滑槽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风力发电机机舱罩的上罩顶撑装置,包括上罩盖1、翻转机构2以及移动机构3,所述上罩盖1安装于舱体5的上端,上罩盖1的下端部固定连接有铰接部4,所述铰接部4上开设有“o”形的通孔41,上罩盖1的内顶部开设有两个对称设置的滑槽一11,所述翻转机构2有两个且均安装于舱体5的内部及上罩盖1上,并用于对上罩盖1进行固定角度的翻转,所述移动机构3同样安装于舱体5上且与上罩盖1相连,并用于对上罩盖1在竖直方向上进行移动,两个所述翻转机构2包括电动伸缩杆一201、推杆202以及滑块一203,所述电动伸缩杆一201的底座滑动安装于移动机构3内,电动伸缩杆一2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连接轴204,所述滑块一203的侧端固定于连接轴204的端部上,且滑块一203滑动安装于舱体5的内侧壁上,所述推杆20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连接轴204上,推杆202的另一端铰接有滑块二205,所述滑块二205的上端滑动设置于滑槽一42的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上罩盖1在迎风面的尾端为倾斜设置,在上罩盖1处于竖直状态时,其尾端刚好抵接于安装座302的上端部,以此来对上罩盖1进行定位,使其不再继续翻转。

此外,滑块二205在上罩盖1的起始状态时,刚好抵接于滑槽一11的端部,通孔41的竖直高度不小于上罩盖1嵌入机舱舱体5内的深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机构3包括电动伸缩杆二301、倒“凹”字形的安装座302、两根对称设置的支撑杆303以及转轴304,所述电动伸缩杆二301的底座固定安装于舱体5的内部底面上,电动伸缩杆二301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座302的内凹面下端,安装座302滑动连接于舱体5上,安装座302上靠近电动伸缩杆一201的侧端面上开设有滑槽二305,电动伸缩杆一201的底座滑动安装于所述滑槽二305内,所述支撑杆303固定连接于安装座302的上端,所述转轴304的两端固定连接于两根所述支撑杆303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轴304滑动设置于通孔41内,且上罩盖1未移动时,转轴304位于通孔41的上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罩盖1未移动时,电动伸缩杆一201的输出端及电动伸缩杆二301的输出端均处于伸出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所述电动伸缩杆二301的输出端移动距离不小于上罩盖1的下端横向长度,且不大于舱体5的高度。

工作过程及原理: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启动电动伸缩杆一201,使其输出端回程,带动滑块一203在水平方向上向电动伸缩杆一201的底座进行移动,通过带动推杆202使得滑块二205推动上罩盖1进行上移,直至转轴304抵接于通孔41的下端部,此时上罩盖1与舱体5完全分体,随着电动伸缩杆一201输出端的继续回程,上罩盖1绕着转轴304进行翻转,直至上罩盖1的尾端抵接于安装座302的上端部为止,此时电动伸缩杆一201的输出端回程完毕,然后启动电动伸缩杆二301,使其输出端回程,带动安装座302在舱体5上进行下行位移,通过带动支撑杆303及与其固定连接的转轴304,使得上罩盖1同步进行下行位移,直至电动伸缩杆二301的输出端回程完毕,此时上罩盖1的迎风面头部不高于舱体5的上端面,即实现了将上罩盖1完全藏于舱体5的背风面后;维修及拆装完毕后,反向进行上述操作,便将上罩盖1再次安装于机舱舱体5上。

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在需要对机舱上罩盖1进行顶撑时,首先通过设置铰接部4,使得上罩盖1从机舱舱体5内竖直向上移动一定的距离,即脱离机舱舱体5,通过设置翻转机构2,使得上罩盖1绕着转轴304进行翻转,直至呈竖直状态,然后通过设置移动机构3,使得上罩盖1贴合于机舱舱体5的背部,即背风面,此过程完成后,机舱舱体5的上口全部打开,便于对内部进行检修及更换新零件,而且上罩盖1不受风力大小的影响,可允许长时间进行检修及拆装,实用性更强。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实用新型包含。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