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排油结构及供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03714发布日期:2022-02-09 01:04阅读: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油结构及供油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排油结构以及供油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高压共轨喷油泵使用燃油计量阀控制油泵进油。当车辆处于长下坡或其它高速空载运行工况时,油泵燃油计量阀关闭,油泵仍高速运转。由于燃油计量阀自身存在泄漏,泄漏的燃油未及时排出而累积在泵油部件燃油腔中。积存的燃油达到一定的压力后,在柱塞的往复作用下持续供油。油泵的高速不断油,会造成共轨管内的燃油压力失控而冲高,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排油结构,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有效地解决了共轨喷油泵高速不断油的问题。
4.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5.一种排油结构,用于共轨喷油泵排油,包括,
6.用于与燃油计量阀进油路连通,且带有第一锥形孔的收缩段;
7.用于与回油油路连通,且带有第二锥形孔的扩散段;以及,
8.用于与所述燃油计量阀出油路连通的喉部;
9.所述喉部,包括,
10.与所述第一锥形孔的小直径端连通的第一通道;
11.与所述第二锥形孔的小直径端连通的第二通道;
12.用于与所述燃油计量阀出油路连通的第三通道;
13.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所述第三通道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且,所述第一通道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通道的直径。
14.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道的直径与第二通道的直径比为0.5至0.6。
15.优选的,所述第一通道的长度与所述第二通道的长度比为2至2.4。
16.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道的直径与所述第三通道的直径比为1.8至2.2。
17.优选的,所述第二通道的长度与所述第三通道的长度比为1至1.2。
18.优选的,所述第二锥形孔的锥面角度为50
°
至60
°

19.优选的,所述收缩段还包括,
20.与所述第一锥形孔的大直径端连通的第一圆柱孔。
21.优选的,所述扩散段还包括,
22.与所述第二锥形孔的大直径端连通的第二圆柱孔。
23.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圆柱孔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安装位,在所述第二圆柱孔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安装位。
24.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圆柱孔远离所述第一锥形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滤网安装位。
25.优选的,在所述第三通道的入口设置有第二滤网安装位。
26.一种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7.油源;
28.用于从所述油源向泵油部件泵油的油泵;
29.安装在所述油泵与所述泵油部件之间的燃油计量阀;
30.用于连通所述泵油部件与所述油源的回油油路;以及,
31.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排油结构。
32.优选的,在所述油泵与所述油源之间的油路上设置有滤清器。
33.优选的,在所述油泵与所述燃油计量阀之间的油路上设置有放气螺钉。
34.优选的,还包括,
35.进油口与所述放气螺钉与所述燃油计量阀之间的油路连通的第一溢流阀,
36.所述第一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源连通。
37.优选的,还包括,
38.进油口与所述放气螺钉与所述燃油计量阀之间的油路连通的第二溢流阀,
39.所述第二溢流阀的出油口与所述油源与油泵之间的油路连通。
40.优选的,在所述第一溢流阀所在的路油,与所述第二溢流阀所在的油路之间设置有排气塞。
41.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圆柱孔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密封圈安装位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在所述第二圆柱孔的外表面上的第二密封圈安装位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42.优选的,在所述第一圆柱孔远离所述第一锥形孔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滤网。
43.优选的,在所述第三通道的入口设置有第二滤网。
44.本发明提供的排油结构,由于收缩段带有第一锥形孔,且用于与燃油计量阀的进油路连通,扩散段带有第二锥形孔,且用于与回油油路连通,喉部的第一通道与第一锥形孔的小直径端连通,第二通道与第二锥形孔的小直径端连通,第三通道与第二通道连通,且第一通道的直径小于第二通道直径,当车辆松开油门后,燃油计量阀关闭,油泵在惯性力作用下仍高速运转,持续供的油通过收缩段经喉部流向扩散段,在此过程中,在第二通道处形成负压,燃油计量阀存在的泄露的油在负压的作用下,经第三通道流入喉部,经第二通道流入回油油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有效避免共轨管管压过高导致的冲开共轨管泄压阀从而不能正常建压的情况,解决了喷油泵高速不断油的问题。
附图说明
4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46.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油结构的一种示意图;
47.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油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48.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油系统示意图;
49.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油结构在发动机上位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0.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5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设置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上。
52.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5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54.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55.本发明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撰写。
56.请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排油结构800,包括,用于与燃油计量阀10进油路11连通,且带有第一锥形孔101的收缩段100;用于与回油油路13连通,且带有第二锥形孔201的扩散段200;以及,用于与燃油计量阀10出油路12连通的喉部300。
57.其中,喉部300,包括,与第一锥形孔101的小直径端连通的第一通道301;与第二锥形孔201的小直径端连通的第二通道302;用于与燃油计量阀10出油路12连通的第三通道303;第一通道301与第二通道302连通,第三通道303与第二通道302连通,且,第一通道301的直径小于第二通道302的直径。
58.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排油结构,由于收缩段100带有第一锥形孔101,且用于与燃油计量阀10的进油路11连通,扩散段200带有第二锥形孔201,且用于与回油油路13连通,喉部300的第一通道301与第一锥形孔101的小直径端连通,第二通道302与第二锥形孔201的小直径端连通,第三通道303与第二通道302连通,且第一通道301的直径小于第二通道302直径,当车辆松开油门后,燃油计量阀10关闭,油泵20在惯性力作用下仍高速运转,持续供的油通过收缩段100经喉部300流向扩散段200,在此过程中,在第二通道302处形成负压,燃油计量阀10存在的泄露的油在负压的作用下,经第三通道303流经第二通道302流入回油油路13,与现有技术相比较,能够有效避免共轨管管压过高导致的冲开共轨管泄压阀从而不能正常建压的情况,解决了喷油泵高速不断油的问题。
5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发明中的第一通道301的直径d1与第二通道302的直
径d2比为0.5至0.6;第一通道301的长度l1与第二通道302的长度l2比为2至2.4;第二通道302的直径d2与第三通道303的直径d3比为1.8至2.2;第二通道302的长度l2与第三通道303的长度l3比为1至1.2。以上设置,能够提升排油结构的排油速率,同时限制排油结构排油量的大小,在不影响油泵20供油效率的情况下,有效解决共轨喷油泵高速不断油问题。
60.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锥形孔201的锥面角度α为50
°
至60
°
。其中,锥面角度α是指,第二锥形孔201轴向截面两斜边形成的角度。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提升排油结构的排油速率。
61.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收缩段100还包括,与第一锥形孔101的大直径端连通的第一圆柱孔102,第一圆柱孔102起过渡作用,便于油能够更加顺畅进入第一锥形孔101内。
62.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扩散段200还包括,与第二锥形孔201的大直径端连通的第二圆柱孔202。
63.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圆柱孔102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一密封圈安装位103;在第二圆柱孔202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密封圈安装位203。第一密封圈安装位103用于安装第一密封圈104;第二密封圈安装位203用于安装第二密封圈204。其中,第一密封圈104与第二密封圈204均为o型密封圈。第一密封圈104与第二密封圈204之间形成密封空间,第三通道303入口设置在该密封空间内,以保证第三通道303负压的稳定性。
64.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圆柱孔102远离第一锥形孔1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滤网安装位105,用于安装第一滤网106。在第三通道303的入口设置有第二滤网安装位304,用于安装第二滤网305。第一滤网106与第二滤网305的设置,能够隔离燃油中的微小杂质,有效避免第三通道303与第一圆柱孔102堵塞。
65.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供油系统,包括,油源400;用于从油源400向泵油部件500泵油的油泵20;安装在油泵20与泵油部件500之间的燃油计量阀10;用于连通泵油部件500与油源400的回油油路13;以及,上述任意一项的排油结构800。
66.现有技术中,当使用者松开油门,燃油计量阀10关闭,油泵20在惯性的作用下,会持续供油,由于燃油计量阀10存在泄露,造成持续供油不断油,从而造成共轨管轨压过高冲开共轨管泄压阀,共轨管泄压阀打开后,共轨系统不能正常建压导致车辆不能正常行驶。
67.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油系统,正常供油时,燃油计量阀10打开,油泵20工作,在油泵20的作用下,油源400的燃油经油泵20,经燃油计量阀10至泵油部件500,多余的油经回油油路13回流至油源400。当使用者松开油门,燃油计量阀10关闭,油泵20在惯性的作用下,会持续供油,该部分燃油一部分通过收缩段100、第一通道301、第二通道302、扩散段200进入回油油路13流向油源;收缩段100带有第一锥形孔101,扩散段200带有第二锥形孔201,因此,当油流经收缩段100、第一通道301、第二通道302、扩散段200的过程中,会在第二通道302形成负压,又由于第二通道302与第三通道303连通,第三通道303与燃油计量阀10出油路12连通,因此,燃油计量阀10泄露出的油在负压下进入第二通道302,从而有效解决了喷油泵高速不断油的问题。
68.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油泵20与油源400之间的油路上设置有滤清器500。滤清器500,能够过滤油源400中存在的杂质,有效避免油路堵塞。
69.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油泵20与燃油计量阀10之间的油路上设置有放气螺钉600。放气螺钉600的设置,能够迅速将油路中的空气排尽。
70.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油系统,还包括,进油口与放气螺钉600与燃油计量阀10之间的油路连通的第一溢流阀701,第一溢流阀701的出油口与油源400连通。
7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供油系统,还包括,进油口与放气螺钉600与燃油计量阀10之间的油路连通的第二溢流阀702,第二溢流阀702的出油口与油源400与油泵20之间的油路连通。
72.其中,第二溢流阀702的开启压力大于第一溢流阀701,第二溢流阀702的设置,能够为排油结构800提供压力,起稳压作用。
73.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溢流阀701与第二溢流阀702可以是分体结构,即采用两个单独的溢流阀结构;也可以是一体结构,即第一溢流阀701与第二溢流阀702集成在一起。
74.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溢流阀701所在的路油,与第二溢流阀702所在的油路之间设置有排气塞900。排气塞900的设置,能够及时排出油路中的空气,提升输油泵吸油响应速率。
75.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圆柱孔102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密封圈安装位103上设置有第一密封圈104;在第二圆柱孔202的外表面上的第二密封圈安装位203上设置有第二密封圈204。第一密封圈104与第二密封圈204之间形成密封空间,第三通道303入口设置在该密封空间内,以保证第三通道303负压的稳定性。
76.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第一圆柱孔102远离第一锥形孔101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滤网106。在第三通道303的入口设置有第二滤网305。第一滤网106与第二滤网305的设置,能够隔离燃油中的微小杂质,有效避免第三通道303与第一圆柱孔102堵塞。
7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