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54123发布日期:2022-01-05 12:0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膜片式化油器,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


背景技术:

2.化油器是汽油机上的非常重要的一个配件,是发动机的“心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燃油与空气混合,并根据发动机在各种工况下的要求,分别提供所需要的混合气,以使发动机正常运转。目前市场上化油器种类繁多,有膜片式化油器、浮子式化油器,在膜片式化油器中有蝶阀式和转阀式等等。现有技术中发动机起动困难;油箱设置高于化油器,且油箱的最低面也比化油器的计量腔要高,由于膜片式化油器的进油针阀在针阀弹簧的作用下处于常闭而无法进油。
3.例如申请号为03233510.5的中国发明申请公开了一种化油器,在具有本体上安装有手动加浓阀和手动加浓阀操纵器,并在本体上设有加浓阀进气管和混合油气口,且加浓阀进气管从化油器进气口接通手动加浓阀,混合油气口从手动加浓阀接通化油器节气门内侧,同时化油器进气口还设在真空阀进气口的化油器上,从真空阀进气口再安装一个辅助进气装置在加浓阀上与加浓阀进气管相通。通过设一简单的辅助进气装置,弥补加浓阀进气管小的不足,加大加浓阀混合油气量,解决了原来较小排量规格的化油器在较大排量发动机上使用时的冷启动问题,可以与邻近参数的化油器共用一种,减少了化油器规格种类。但是,这种化油器使用手动加浓阀对混合气体进行加浓,精准度不高,不能保证化油器的计量腔中产生足够的燃油进入驱动化油器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旨在解决发动机起动困难的问题。为此,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5.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其包括化油器的上本体、中本体、下本体和加浓阀,该化油器中还设有回油管,回油管与油箱的回油口连接;该化油器中还设有进油嘴,该进油嘴通过管道与油箱的出油口连接。由于膜片式化油器的进油系统的进油针阀是在针阀弹簧的作用下,始终处于常闭位置,即使油箱处于化油器的上方,燃油也无法进入到化油器的计量腔中。油箱设置高于化油器,且油箱的最低面也比化油器的计量腔要高,通过设置回油管、进油嘴以及加浓阀,在发动机起动前,用手挤压加浓阀来向发动机注入燃油,使发动机容易起动,解决了发动机起动困难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由于膜片式化油器的进油针阀处于常闭而无法进油的问题。
6.该化油器上的回油管与进油嘴相通,并且回油管又通过管道与油箱上的回油口相通,因此油箱里的燃油通过管道、进油嘴、回油管、管道、回油口形成一个回路,使针阀座的前端也充满了燃油,为起动前用手挤压加浓阀向化油器里泵入燃油做好供油准备。
7.优选的是,所述加浓阀选用橡胶件,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软的可以耐油的材料。
8.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加浓阀的一端设置加浓管,另一端设置通气孔。
9.在发动机起动前,需要向化油器里泵油时,用手堵住加浓阀的通气孔,并挤压泵油球,使其变形,此时加浓阀里产生的正压力推动吸油膜片向上移动,由吸油膜片上的心轴推动摇臂打开针阀,由于针阀座前端已充满了燃油,所以燃油在自重的作用下,自动进入到化油器的计量室中,如此反复挤压几次,就将燃油从油箱里在燃油自重的作用下自动进入到计量室,然后再由加浓阀里的正压力推动吸油膜片,吸油膜片又推动计量室中的燃油进入到化油器的主喷嘴处,由主喷嘴喷入到化油器中。
10.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本体包括主喷嘴、进气腔、混合室、喉管、节气门和本体进油孔,混合室中开有泵油脉冲孔和过渡孔。
11.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该化油器设有怠速油路,该油路包括怠速出油口、怠速调节油针、过渡腔和怠速量孔。
12.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该化油器还包括供油系统,所述供油系统包括在中本体上带有计量腔的计量室、设有心轴的吸油膜片、泵油膜片、单向阀、摇臂、针阀、回油管和中本体过油孔。
13.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计量室中带有计量腔;吸油膜片上设有心轴。
14.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泵油膜片上设有舌片a和舌片b;摇臂上设有浮子销。
15.本体上设有回油管,该回油管通往油箱的回油口,与大气相通,燃油在自重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上面的油路进入到针阀座的前端。当用手堵住加浓阀的通气孔并挤压加浓阀时,加浓阀的体积缩小,加浓阀内的空气压力升高,从而推动吸油膜片向上移动,然后吸油膜片上的心轴再推动摇臂绕浮子销转动,浮子销再带动针阀做上下移动,从而打开针阀,燃油自动进入到计量腔。当挤压加浓阀的手松开时,由于加浓阀上有一上通气孔,计量腔的下部与大气相通,吸油膜片在针阀弹簧的作用下,推动摇臂和吸油膜片向下移动,且摇臂再带动针阀向上移动,从而使针阀关闭。
16.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本体的内部设有高速调节油针,该调节油针开有高速进油口和主空气量孔。
17.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下本体包括进油嘴和滤网。
附图说明
18.现在将描述如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但非限制性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和其他特征方面和优点在参考附图阅读如下详细描述时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19.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的左视图。
21.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的后视图。
22.图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脉冲孔位置的剖视图。
23.图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2所示优选实施例的a

a方向剖视图。
24.图6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的b

b方向剖视图。
25.图7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加浓阀的剖视图。
26.图8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怠速量孔的剖视图。
27.图9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主空气量孔的剖视图。
28.图10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高速调节油针的剖视图。
29.图1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针阀进油油路的剖视图。
30.图1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加浓阀的结构示意图。
31.图1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进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4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与油箱之间安装示意图。
33.图15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结构图和拆分图(a对应图5、b对应图6、c对应图8、d对应图9、e对应图10、f对应图11、g对应图13)。
具体实施方式
34.以下的说明本质上仅仅是示例性的而并不是为了限制本公开、应用或用途。应当理解的是,在全部附图中,对应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件和特征。
35.现在参考附图,图1

图10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化油器的外形结构图。一种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其包括化油器的上本体10、中本体20、下本体30和加浓阀40,所述该化油器中还设有回油管27,回油管27与油箱60的回油口61连接;下本体30的底部设有进油嘴31,该进油嘴通过管道与油箱60的出油口62连接。由于膜片式化油器的进油系统的进油针阀是在针阀弹簧的作用下,始终处于常闭位置,即使油箱处于化油器的上方,燃油也无法进入到化油器的计量腔中。油箱60设置高于化油器,且油箱60的最低面也比化油器的计量腔要高,通过设置回油管27、进油嘴31以及加浓阀40,在发动机起动前,用手挤压加浓阀来向发动机注入燃油,使发动机容易起动,解决了发动机起动困难的问题;从而解决了由于膜片式化油器的进油针阀处于常闭而无法进油的问题。
36.该化油器上的回油管27与进油嘴31相通(见图11、图13所示),并且回油管27又通过管道与油箱60上的回油口61相通(见图14所示),因此油箱里的燃油通过第一管道63、进油嘴31、回油管27、第二管道64、回油口61形成一个回路,使针阀座的前端也充满了燃油,为
起动前用手挤压加浓阀向化油器里泵入燃油做好供油准备。
3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浓阀40选用橡胶件,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软的可以耐油的材料。
38.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浓阀40的一端设置加浓管41,另一端设置通气孔42。
39.在发动机起动前,需要向化油器里泵油时,用手堵住加浓阀40的通气孔42,并挤压泵油球,使其变形,此时加浓阀40里产生的正压力推动吸油膜片22向上移动,由吸油膜片22上的心轴221推动摇臂25打开针阀26,由于针阀座前端已充满了燃油,所以燃油在自重的作用下,自动进入到化油器的计量室21(见图5所示)中,如此反复挤压几次,就将燃油从油箱60里在燃油自重的作用下自动进入到计量室21,然后再由加浓阀40里的正压力推动吸油膜片22,吸油膜片22又推动计量室21中的燃油进入到化油器的主喷嘴11(见图5所示)处,由主喷嘴11喷入到化油器中(见图12所示)。
4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本体10包括主喷嘴11、进气腔12、混合室13、喉管14、节气门17和本体进油孔18,混合室13中开有泵油脉冲孔15和过渡孔16。
41.在本实施例中,该化油器设有怠速油路,所述怠速油路包括节气门17包括怠速出油口171、怠速调节油针172、过渡腔173、怠速量孔174和怠速空气量孔175。
42.在本实施例中,该化油器还包括供油系统,所述供油系统包括在中本体20上带有计量腔211的计量室21、设有心轴221的吸油膜片22、泵油膜片23、单向阀24、摇臂25、针阀26、回油管27和中本体过油孔28。
4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计量室21中带有计量腔211;吸油膜片22上设有心轴221。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泵油膜片23上设有舌片a231和舌片b232;摇臂25上设有浮子销251。
45.如图14所示,上本体10上设有回油管27,该回油管27通往油箱60的回油口61,与大气相通,燃油在自重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上面的油路进入到针阀座的前端。当用手堵住加浓阀40的通气孔42并挤压加浓阀40时,加浓阀40的体积缩小,加浓阀40内的空气压力升高,从而推动吸油膜片22向上移动,然后吸油膜片22上的心轴221再推动摇臂25绕浮子销251转动,摇臂25再带动针阀26做上下移动,从而打开针阀26,燃油自动进入到计量腔211。当挤压加浓阀40的手松开时,由于加浓阀40上有一上通气孔42,计量腔211的下部与大气相通,吸油膜片22在针阀弹簧的作用下,推动摇臂25和吸油膜片22向下移动,且摇臂25再带动针阀26向上移动,从而使针阀26关闭。
4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本体10的内部设有高速调节油针50,该调节油针开有高速进油口51和主空气量孔52(见图9、图10所示)。
47.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本体30包括进油嘴31和滤网32。
48.接下来参阅图8所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图1所示优选实施例中怠速量孔的剖视图。
49.怠速油路的走向如下:如图8、图6所示,当燃油进入计量腔211后,燃油从计量腔211

单向阀24

怠速量孔174

与从怠速空气量孔175进入的空气混合后

过渡腔173

怠速调节油针172

从怠速出油口171流出,与从节气门17处流入的空气进行混合成混合气,提供给发动机燃烧作功。
50.如图9、图10所示,在此结构中设有高速油路,有主空气量孔52、高速调节油针50、
主喷嘴11等。计量腔211中的燃油从高速进油口51进入

经过高速调节油针50与本体小孔之间的间隙流入到主喷嘴11,然后与从主空气量孔52处进入的空气混合后再从主喷嘴11里向化油器喉径处喷出(如图5),与从进气口进入的空气混合、雾化形成混合气,提供给发动机燃烧作功。
5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油箱置于化油器上方具有手动加浓的膜片式化油器的工作过程如下:
52.发动机起动前,首先需要用手挤压加浓阀40向化油器里额外喷一些燃油,使混合气较浓,方便发动机起动。
53.发动机起动后,发动机处于怠速工况下工作,此时化油器的节气门处于较小开度的位置(见图6所示),空气从化油器的进气腔12进入,经化油器的喉管流入到节气门17处,由于在怠速状态下,节气门17开度很小,空气只能从节气门17周边流过,当空气流经怠速出油口171时,由于空气流经节气门17周边时产生了一定量的真空度,从而将燃油从怠速出油口171中吸出,并与从节气门17周边进入的空气混合成混合气,提供给发动机燃炼作功,向外输出动力。另一方面,从进气腔12进入的空气另一部份从怠速空气量孔175处进入,流经怠速量孔174时将燃油从计量腔211里通过怠速量孔174吸出,再流入到过渡腔173里,然后再与从过渡孔16里流入的空气再次混合,形次二次混合气输入到怠速调节油针172里,并从怠速出油口171喷出。怠速空气量孔175的作用是向怠速油路里渗入一定量的空气,使怠速油路的燃油泡沫化程度更高,燃油的雾化颗粒更小,雾化效果更好,在发动机里的燃烧更充分。
54.发动机处于全开位置时,此时是由高速油路向发动机提供燃油,如图5、图10所示,当空气从化油器的进气腔12进入时,再流经喉管14处产生真空,靠真空的吸力将化油器计量腔211里的燃油吸出,从高速进油口51流经高速调节油针50,与从主空气量孔52处进入的空气混合后再从主喷嘴11中喷出,喷出的燃油与从进气腔12进入的空气混合形成混合气,供发动机燃烧作功,向外输出动力。另外,如图9、图10所示,从进气腔12进入的空气另一部份从主空气量孔52进入,然后进入到高速调节油针50中,与从图10的高速进油口51进入的燃油混合形成混合气。同样的道理,主空气量孔52的作用是向高速油路里渗入一定量的空气,使高速油路的燃油泡沫化程度更高,燃油的雾化颗粒更小,雾化效果更好,在发动机里的燃烧更充分。
55.尽管参考附图详细地公开了本实用新型,但应理解的是,这些描述仅仅是示例性的,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应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加权利要求限定,并可包括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针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各种变型、改型及等效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