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V型柴油机缸体水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165201发布日期:2022-05-26 09:20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一种V型柴油机缸体水套结构的制作方法
一种v型柴油机缸体水套结构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柴油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v型柴油机缸体水套结构。


背景技术:

2.水套的作用是将发动机燃烧室和缸体内壁的温度通过热传导将热能转移到冷却液,冷却液经过水泵循环到散热器,由散热器通过外界空气的流动给冷却液散热,再由散过热的冷却液循环到发动机水套接收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的,如此循环。目前v型柴油机冷却系统左、右侧缸体和左、右缸盖冷却不均匀,缸盖排气侧阀座鼻梁区的冷却效果较差,易造成缸盖开裂等问题的出现,降低了缸盖的使用寿命。同时外置管路布置复杂接口多,容易造成管路漏水,造成发动机缸体、缸盖损坏。如何发明一种v型柴油机缸体水套结构来改善这些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3.如何发明一种v型柴油机缸体水套结构来改善这些问题,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v型柴油机缸体水套结构,旨在改善左、右侧缸体和左、右缸盖冷却不均匀的问题。
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v型柴油机缸体水套结构,包括泵体机构、左缸体、右缸体、左缸盖和右缸盖。
6.所述泵体机构包括水泵本体,所述水泵本体内部设置有齿轮室、右流道和左流道,所述右流道和所述左流道与所述齿轮室连通,所述左缸体包括第一缸体水套和第二缸体水套,所述第一缸体水套和所述第二缸体水套均连接于所述水泵本体一端,所述第二缸体水套上设置有第一下水孔,所述第一缸体水套上设置有第一上水孔,所述左缸体上设置有第一入水口,所述右缸体包括第三缸体水套和第四缸体水套,所述第三缸体水套和所述第四缸体水套均安装于所述水泵本体另一端,所述第三缸体水套上设置有第二上水孔,所述第四缸体水套上设置有第二下水孔,所述右缸体上设置有第二入水口和缸体出水口,所述左缸盖设置于所述左缸体上,所述右缸盖设置于所述右缸体上。
7.在上述实现过程中,水泵本体将冷却液按一定比例分成两路,分别进入到齿轮室上的左流道和右流道内,左流道的冷却液进入左缸体水套的第一入水口,第一入水口与第一缸体水套纵流连通,冷却完成左缸体外侧缸套后通过第一上水孔进入左缸盖,通过左缸盖水套从缸盖左侧横流到缸盖右侧,冷却完左缸盖后通过第一下水孔进入第二缸体水套,冷却完成左缸体内侧缸套后进入第一回水道,右流道的冷却液进入右缸体水套的第二入水口,第二入水口与三缸体水套纵流连通,冷却完成右缸体外侧缸套后通过第二上水孔进入右缸盖,通过右缸盖水套从缸盖右侧横流到缸盖左侧,冷却完右缸盖后通过第二下水孔进入第四缸体水套,冷却完成右缸体内侧缸套后进入第二回水道,冷却完缸体和缸盖后冷却液在总回水道汇合,最终通过缸体出水口流出。
8.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左流道处于竖直状态,右流道处于水平状态。
9.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左流道通过所述左缸体水套与所述第一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入水口与所述第一缸体水套纵流连通。
1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冷却液通过第一入水口进入到第一缸体水套上,对左缸体进行冷却。
11.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缸体水套通过所述第一上水孔与所述左缸盖连通,所述左缸盖左侧通过所述左缸盖水套与所述左缸盖右侧连通。
12.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左缸盖通过所述第一下水孔与所述第二缸体水套连通,所述第二缸体水套连通有第一回水道。
13.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右流道通过所述右缸体水套与所述第二入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入水口与所述第三缸体水套纵流连通。
14.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右缸体外侧缸套后通过所述第二上水孔与所述右缸盖连通,所述右缸盖右侧通过所述右缸盖水套与所述右缸盖左侧连通。
15.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右缸盖水套通过第二下水孔与所述第四缸体水套连通,所述第四缸体水套连通有第二回水道。
16.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缸体水套和所述第四缸体水套为一体成型腔体设置,所述第二缸体水套通过所述第一回水道和所述第二回水道与所述第四缸体水套连通。
17.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回水道和所述第二回水道均连通有总回水道,所述总回水道与所述缸体出水口连通。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19.图1是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v型柴油机缸体水套结构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泵体机构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冷却机构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技术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冷却机构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0-泵体机构;110-水泵本体;120-齿轮室;130-右流道;140-左流道;20-左缸体;210-第一入水口;220-第一缸体水套;230-第一上水孔;240-第一下水孔;250-第二缸体水套;260-第一回水道;30-右缸体;310-第二入水口;320-第三缸体水套;330-第二上水孔;340-第二下水孔;350-第四缸体水套;360-第二回水道;370-总回水道;380-缸体出水口;40-左缸盖;50-右缸盖。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25.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
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6.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27.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8.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2.请参阅图1,本技术提供一种v型柴油机缸体水套结构,包括泵体机构10、左缸体20、右缸体30、左缸盖40和右缸盖50,其中,泵体机构10、左缸盖40、右缸盖50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左缸体20、右缸体30上,左缸体20和右缸体30为一体成型结构。泵体机构10用于对冷却液提供动力,使冷却液流动到左缸体20、右缸体30、左缸盖40和右缸盖50,左缸体20、右缸体30、左缸盖40和右缸盖50的水套结构对缸体、缸盖整体进行散热冷却,提高缸盖的冷却效果。
33.请参阅图1、2,泵体机构10包括水泵本体110,水泵本体110内部设置有齿轮室120、右流道130和左流道140,右流道130和左流道140与齿轮室120连通。
34.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左流道140处于竖直状态,右流道130处于水平状态。
35.请参阅图1、2、3,左缸体20包括第一缸体水套220和第二缸体水套250,第一缸体水套220和第二缸体水套250均连接于水泵本体110一端,具体的,第一缸体水套220和第二缸体水套250固定连接于水泵本体110一端,第二缸体水套250上设置有第一下水孔240,第一缸体水套220上设置有第一上水孔230,左缸体20上设置有第一入水口210。
36.在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案中,左流道140通过左缸体20水套与第一入水口210连通,第一入水口210与第一缸体水套220纵流连通,冷却液通过第一入水口210进入到第一缸体水套220上,对左缸体20进行冷却;第一缸体水套220通过第一上水孔230与左缸盖40连通,左缸盖40左侧通过左缸盖40水套与左缸盖40右侧连通;左缸盖40通过第一下水孔240与第二缸体水套250连通,第二缸体水套250连通有第一回水道260;右流道130通过右缸体30水套与第二入水口310连通,第二入水口310与第三缸体水套320纵流连通;右缸体30外侧缸套后通过第二上水孔330与右缸盖50连通,右缸盖50右侧通过右缸盖50水套与右缸盖50左侧连通;右缸盖50水套通过第二下水孔340与第四缸体水套350连通,第四缸体水套350连通有第二回水道360。
37.请参阅图1、2、3、4,右缸体30包括第三缸体水套320和第四缸体水套350,第三缸体水套320和第四缸体水套350均安装于水泵本体110另一端,具体的,第三缸体水套320和第四缸体水套350均固定安装于水泵本体110另一端,第三缸体水套320上设置有第二上水孔330,第四缸体水套350上设置有第二下水孔340,右缸体30上设置有第二入水口310和缸体出水口380,左缸盖40设置于左缸体20上,右缸盖50设置于右缸体30上,第二缸体水套250和第四缸体水套350为一体成型腔体设置,第二缸体水套250通过第一回水道260和第二回水道360与第四缸体水套350连通,第一回水道260和第二回水道360均连通有总回水道370,总回水道370与缸体出水口380连通。
38.该装置的工作原理:水泵本体110将冷却液按一定比例分配分成两路,冷却液通过齿轮室120上的左流道140和右流道130分别进入到左缸体20和右缸体30上,进入左缸体20的冷却液分步依次冷却左缸体20外侧缸套、到冷却左缸盖40排气侧鼻梁区、到冷却左缸盖40进气侧鼻梁区、到冷却左缸体20内侧缸套;同时进入右缸体30的冷却液分步依次冷却右缸体30外侧缸套、到冷却右缸盖50排气侧鼻梁区、到冷却右缸盖50进气侧鼻梁区、到冷却右缸体30内侧缸套。冷却完缸体和缸盖的冷却液通过第一回水道260和第二回水道360流回到总回水道370,最后到达缸体出水口380。
39.发动机采用分步冷却先冷却外侧半边缸套,再冷却缸盖,最后再冷却内侧半边缸套结构。第一缸体水套220和第三缸体水套320采用纵流冷却结构,从缸体底部向上冷却缸套。左缸盖40和右缸盖50冷却采用横流结构,先冷却排气侧鼻梁区再冷却进气侧鼻梁区。第二缸体水套250和第四缸体水套350采用横流冷却结构,从缸体顶部向下冷却缸套。第二缸体水套250和第四缸体水套350一体成腔,中间通过第一回水道260和第二回水道360连通,同时集成了总回水道370和缸体出水口380。
40.本结构通过对缸体、缸盖整体进行散热冷却,使缸盖冷却效果好,不易造成缸盖开裂等问题的出现,提高了缸盖的使用寿命。缸体水套同时集成了进水管路和出水管路,减少了发动机外部管路布置,提高了发动机可靠性。
41.需要说明的是,水泵本体110、左缸体20、第一缸体水套220、第二缸体水套250、右缸体30、第三缸体水套320、第四缸体水套350、左缸盖40和右缸盖50具体的型号规格需根据
该装置的实际规格等进行选型确定,具体选型计算方法采用本领域现有技术,故不再详细赘述。
4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4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