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6512发布日期:2023-01-25 11:49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油气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分离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2.目前,为分离发动机曲轴箱体内的油气混合物,在发动机上一般会设置油气预分离器,以通过油气预分离器对油气混合物中的油气进行分离。
3.然而,当燃油油品不佳时,会有水汽混合。这样,在环境温度较低时,油气中的水分遇到温度低的壁面时会冷凝为水,甚至会结冰,导致分离器堵塞,从而使得发送机曲轴箱内的油气不能及时排出,从而造成油尺喷出等其他严重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气分离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低温时易导致油气分离器内的油气中的水分冷凝结冰的技术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器,包括:
6.外壳,外壳上设置有流入口、第一流出口、第二流出口以及与流入口、第一流出口和第二流出口均连通的分离腔;
7.扰流结构,设置在分离腔内;
8.其中,外壳为夹层板结构,夹层板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外板、帕尔帖元件和内板,帕尔帖元件具有相对设置的制热面和制冷面,制冷面与外板连接,制热面与内板连接,以使帕尔帖元件通过制热面对分离腔进行加热。
9.进一步地,油气分离器的外板由金属材料制成。
10.进一步地,油气分离器的内板由金属材料制成。
11.进一步地,外壳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侧板组件,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相对设置,侧板组件设置在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
12.其中,第一板体的内板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与扰流结构的形状相适配,以使扰流结构安装在第一安装槽内。
13.进一步地,第二板体的内板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相对设置,第二安装槽与扰流结构的形状相适配,以使扰流结构安装在第二安装槽内。
14.进一步地,流入口、第一流出口和第二流出口均设置在侧板组件上,侧板组件包括相对设置的进流板和出流板,流入口设置在进流板上,第一流出口和第二流出口均设置在出流板上,第一流出口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流出口的延伸方向呈预设角度设置。
15.进一步地,扰流结构设置在进流板和出流板之间,扰流结构为扰流板结构。
16.进一步地,扰流板结构包括呈预定角度连接的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第一扰流板和第二扰流板的连接处与流入口相对设置,第一扰流板向沿偏向于第一流出口的方向延伸,第二扰流板沿偏向于第二流出口的方向延伸。
17.进一步地,扰流板结构为多个,多个扰流板结构沿进流板至出流板的方向间隔设
置。
18.进一步地,油气分离器还包括:
19.检测件,用于检测发动机的上电情况;
20.控制件,检测件和帕尔帖元件均与控制件连接,以使控制件根据检测件的检测情况控制是否向帕尔帖元件供电。
21.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外壳上设置分离腔、扰流结构,并在外壳的夹层板结构中加入帕尔帖元件,能够使帕尔帖元件通过制热面对分离腔进行加热,提高分离腔的温度,从而能够有效避免因低温而导致油气分离器内的油气中的水分冷凝结冰的情况。
附图说明
22.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油气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油气分离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帕尔帖元件的示意图。
26.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7.10、外壳;11、流入口;12、第一流出口;13、第二流出口;141、外板;142、帕尔帖元件;143、内板;15、第一板体;16、第二板体;17、侧板组件;171、进流板;172、出流板;20、扰流结构;21、第一扰流板;22、第二扰流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29.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器,该油气分离器包括:外壳10和扰流结构20。外壳10上设置有流入口11、第一流出口12、第二流出口13以及与流入口11、第一流出口12和第二流出口13均连通的分离腔,扰流结构20设置在分离腔内。其中,外壳10为夹层板结构,夹层板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外板141、帕尔帖元件142和内板143,帕尔帖元件142具有相对设置的制热面和制冷面,制冷面与外板141连接,制热面与内板143连接,以使帕尔帖元件142通过制热面对分离腔进行加热。
30.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气分离器,通过在外壳10的流通通道内的分离腔设置扰流结构20,并在外壳10的夹层板结构中设置帕尔帖元件142,利用帕尔帖元件142的制热面对分离腔进行加热的设置,在通过扰流结构20对油气进行分离的同时,可以通过帕尔帖元件142的制热面对外壳10的内板143进行加热,提高分离腔的温度,从而避免油气中的水分冷凝甚至结冰的情况。因此,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油气分离器,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低温时油气中水分冷凝结冰的问题。
3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帕尔帖结构(又称帕尔贴),采用半导体材料锑化铋做成n型和p型热电偶,n型材料有多余的电子,有负温差电势,p型材料电子不足,
有正温差电势;当电子从p型穿过结点至n型时,其能量必然增加,而且增加的能量相当于结点所消耗的能量。当电子从n型流至p型材料时,结点的温度就会升高。由于电荷载体在不同的材料中处于不同的能级,当它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运动时,便释放出多余的能量,实现加热效果;相反,从低能级向高能级运动时,从外界吸收能量,实现制冷效果。能量在两材料的交界面处以热的形式吸收或放出,实现一端制热另一端制冷的效果。
32.具体地,油气分离器的外板141由金属材料制成。采用这样的材料选择,金属材料的导热和传热性能较好,可以便于油气分离器通过外板141进行散热,避免帕尔帖元件142的制冷面对分离腔内部的影响。
33.具体地,油气分离器的内板143由金属材料制成。采用这样的材料选择,可以便于油气分离器通过帕尔帖元件142制热面将热量传递至内板143,由于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较好,从而能够便于通过温度较高的内板143对油气分离器的分离腔进行加热。
34.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0包括第一板体15、第二板体16和侧板组件17,第一板体15和第二板体16相对设置,侧板组件17设置在第一板体15和第二板体16之间。第一板体15的内板143上设置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与扰流结构20的形状相适配,以使扰流结构20安装在第一安装槽内。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便于扰流结构20的安装,提高扰流结构20的安装稳定性,以便于通过扰流结构20对分离腔内的气流进行稳定的分离。此外,通过外壳10的各个板体与扰流结构20之间的配合,可以更有效地对混合气进行分离。
35.具体地,第二板体16的内板143上设置有第二安装槽,第二安装槽与第一安装槽相对设置,第二安装槽与扰流结构20的形状相适配,以使扰流结构20安装在第二安装槽内,采用这样的设置,可以更好地使第二板体16与扰流结构20和第一板体15相互配合,进一步提高扰流结构20的安装稳定性,以进一步提高对分离腔内的气流分离效果。
36.在本实施例中,流入口11、第一流出口12和第二流出口13均设置在侧板组件17上,侧板组件17包括相对设置的进流板171和出流板172,流入口11设置在进流板171上,第一流出口12和第二流出口13均设置在出流板172上,第一流出口1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流出口13的延伸方向呈预设角度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可以使分离后的油气通过不同通道离开油气分离器,从而最终实现有效分离。
37.在本实施例中,扰流结构20设置在进流板171和出流板172之间的扰流板结构,这样的扰流结构20可以更有效的利用分离腔内的空间对油气混合气进行分离,提高分离效率与效果。此外,扰流板结构简单,作用可靠,便于安装和制造。
38.在本实施例中,扰流板结构包括呈预定角度连接的第一扰流板21和第二扰流板22,第一扰流板21和第二扰流板22的连接处与流入口11相对设置,第一扰流板21向沿偏向于第一流出口12的方向延伸,第二扰流板22沿偏向于第二流出口13的方向延伸。采用这样的结构设置,结构简单,且通过第一扰流板21和第二扰流板22能够便于对油气有效进行稳定分离,同时也便于分别将分离后的油气并分别引导至第一流出口12和第二流出口13处,以实现油和气分别从不同的流出口排出,最终有效提高分离效果,实现油气分离。
39.在本实施例中,扰流板结构为多个,多个扰流板结构沿进流板171至出流板172的方向间隔设置。采用这样的设置,可以尽可能利用油气分离器内部的纵向空间以布置足够多的扰流板结构,以让油气在其间长路径流动撞击壁面,更好地起到分离的作用,更好地提高分离效果。
40.在本实施例中的油气分离器还包括:检测件和控制件。检测件用于检测发动机的上电情况,且检测件和帕尔帖元件142均与控制件连接,以使控制件根据检测件的检测情况控制是否向帕尔帖元件142供电。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在发动机上电后,控制件将自动控制给帕尔帖元件142进行供电,通过帕尔帖元件142的制热面的及时对油气加热。采用这样的设置方法,能够便于提高组件工作的效率,有效预防和避免油气分离器内冷凝情况的出现。
41.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在油气分离器内设置扰流结构20,可以让油气在其间长路径流动撞击壁面,起到分离过滤的作用,并且通过在外壳10的夹层板结构中设置帕尔帖元件142,发动机上电后,利用其制热面对外壳10的内板143进行加热,可以有效避免冷凝现象的出现,从而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低温时油气中水分冷凝结冰的问题。
42.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43.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4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45.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46.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4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
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