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冷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984710发布日期:2024-02-09 12:17阅读:1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冷器及汽车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中冷器结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中冷器及汽车。


背景技术:

1、中冷器用于降低汽车发动机增压后的高温空气的温度,以降低发动机的热负荷,从而能够提高进气量以增加发动机的功率。目前,中冷器通过主片以及边板来实现散热部(即冷却管和散热带)的固定和其与气室的连通,但现有的主片和边板采用搭接的方式连接,如此会增加边板定位的难度,导致中冷器装配质量和装配效率的下降。此外,现有中冷器主片的用于冷却管穿过的镂空结构仅形成于主片凹槽的底部(如图1所示),即当散热部的厚度增加时(即冷却管的高度增加时),主片的高度也需要对应增加,如此会导致其过多的占用有限的冷却系统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冷器及汽车,以解决现有中冷器边板定位困难,以及当散热部的厚度增加时,现有中冷器主片的高度过大而过多的占用有限的冷却系统空间的问题。

2、根据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中冷器,包括散热部、主片、边板以及气室,其中,所述主片和所述边板对应插接;所述主片设置有与所述散热部对应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面对所述散热部的底部形成有多个镂空部,并且每个所述镂空部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槽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部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散热部通过所述镂空部与所述气室连通。

3、优选地,所述主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主片分别设置于所述散热部长度方向的两端,并且所述散热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嵌入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槽。

4、优选地,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冷却管和多个散热带,所述冷却管和所述散热带沿第一方向依次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散热部的宽度方向相同;多个所述镂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并且每个所述镂空部分别与每个所述冷却管对应。

5、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槽面对所述散热部的底部还形成有多个与所述镂空部一一对应的加强部,当所述冷却管与所述镂空部对应连接时,所述加强部与所述冷却管的外表面对应贴合。

6、优选地,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分别设置于所述镂空部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彼此面对的侧部均与所述镂空部对应的内侧壁平齐。

7、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槽面对所述散热部的底部还形成有两个插接孔,两个所述插接孔位于多个所述镂空部排布方向的两端。

8、优选地,所述边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边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散热部宽度方向的两端,并且每个所述边板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主片对应插接。

9、优选地,所述边板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插接孔对应的插片。

10、优选地,所述主片还设置有翻边部,所述翻边部朝向背离所述散热部的方向延伸,以形成朝向所述气室开口的第二连接槽,所述气室能够嵌入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槽中。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其中,所述汽车设置有如上所述的中冷器。

1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冷器及汽车,边板和主片采用插接方式对应连接,从而降低了边板定位的难度,进而提高了其装配效率和装配质量;此外,主片设置有与散热部对应的第一连接槽和形成有第一连接槽底部的用于与冷却管对应的镂空部,该镂空部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槽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并且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部的顶部和底部,如此,在散热部厚度增加(即冷却管高度增加)的情况下,也无需增加主片的高度,从而使得主片不会过多占用有限的冷却系统空间。

13、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

1.一种中冷器,包括散热部、主片、边板以及气室,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片和所述边板对应插接;所述主片设置有与所述散热部对应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面对所述散热部的底部形成有多个镂空部,并且每个所述镂空部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槽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部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散热部通过所述镂空部与所述气室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片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主片分别设置于所述散热部长度方向的两端,并且所述散热部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嵌入对应的所述第一连接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部包括多个冷却管和多个散热带,所述冷却管和所述散热带沿第一方向依次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散热部的宽度方向相同;多个所述镂空部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并且每个所述镂空部分别与每个所述冷却管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槽面对所述散热部的底部还形成有多个与所述镂空部一一对应的加强部,当所述冷却管与所述镂空部对应连接时,所述加强部与所述冷却管的外表面对应贴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包括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分别设置于所述镂空部的两侧,并且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彼此面对的侧部均与所述镂空部对应的内侧壁平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槽面对所述散热部的底部还形成有两个插接孔,两个所述插接孔位于多个所述镂空部排布方向的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边板分别设置于所述散热部宽度方向的两端,并且每个所述边板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主片对应插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板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所述插接孔对应的插片。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片还设置有翻边部,所述翻边部朝向背离所述散热部的方向延伸,以形成朝向所述气室开口的第二连接槽,所述气室能够嵌入对应的所述第二连接槽中。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中冷器。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中冷器及汽车,涉及中冷器结构领域。所述主片和所述边板对应插接;所述主片设置有与所述散热部对应的第一连接槽,所述第一连接槽面对所述散热部的底部形成有多个镂空部,并且每个所述镂空部延伸方向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槽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分别位于所述散热部的顶部和底部,所述散热部通过所述镂空部与所述气室连通。

技术研发人员:秦国莉,马少荣,张立军,郑士国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富奥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831
技术公布日:2024/2/8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