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排气结构及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059957发布日期:2024-05-20 11:44阅读:12来源:国知局
发动机排气结构及发动机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尤其是涉及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及发动机。


背景技术:

1、发动机长时间处于低负荷道路工况,加上排气在排气路径上的热量流失,会造成进入后处理催化器的排气温度不高,产生后处理硫中毒,进而造成后处理转化效率降低;例如柴油机,目前常采用进气节流阀、排气节流阀,当低负荷时通过排气节流阀增加泵气功,提高温度;当略高负荷时采用进气节流阀,减少进气量,提高空燃比,提高排温;但是如此系统较为复杂,成本高,且牺牲油耗,影响柴油机经济性。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及发动机,该发动机排气结构可以减少排气温度的流失,提高后处理内的排气温度,提高后处理催化转化效率,且结构简单、成本低,降低了对发动机油耗的影响。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包括:排气道,形成于发动机的缸盖上,所述排气道两端分别形成进气口和出气口;排气管,连接于所述缸盖上,与所述排气道连通;保温隔热衬套,安装于所述排气道内靠近所述出气口端。

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温隔热衬套包括管体和覆盖于管体内壁的第一陶瓷涂层。

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管的内壁覆盖有第二陶瓷涂层。

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陶瓷涂层和所述第二陶瓷涂层的厚度为15-25μm。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发动机排气结构还包括:衬套法兰,所述衬套法兰套设并固定于所述保温隔热衬套靠近所述排气管的一端,所述衬套法兰夹设于所述排气管与所述缸盖之间。

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套法兰与所述排气管之间以及所述衬套法兰与所述缸盖之间各夹设至少一个密封环垫。

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缸盖靠近所述衬套法兰的一侧以及所述衬套法兰靠近所述排气管的一侧各形成有至少一个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密封环垫的厚度。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衬套法兰靠近所述缸盖的一侧以及所述排气管靠近所述衬套法兰的一侧各形成有至少一个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环形凸起对应。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保温隔热衬套活动插接于所述排气道内。

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包括上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

1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该发动机排气结构通过在缸盖的排气道末端安装保温隔热衬套,并在保温隔热衬套及排气管的内壁分别喷涂陶瓷涂层,利用陶瓷涂层导热性差、抗高温能力强的属性,有效减少排气热量损失,从而提高到达后处理的排气温度,进而提高后处理催化转化效率,且该发动机排气结构构成简单、成本低,减少甚至无需进气节流阀或排气节流阀的调节,降低了对发动机油耗的影响。



技术特征:

1.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隔热衬套(6)包括管体和覆盖于管体内壁的第一陶瓷涂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5)的内壁覆盖有第二陶瓷涂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陶瓷涂层和所述第二陶瓷涂层的厚度为15-25μm。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法兰(7)与所述排气管(5)之间以及所述衬套法兰(7)与所述缸盖(1)之间各夹设至少一个密封环垫(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1)靠近所述衬套法兰(7)的一侧以及所述衬套法兰(7)靠近所述排气管(5)的一侧各形成有至少一个环形凸起(9),所述环形凸起(9)的高度小于所述密封环垫(8)的厚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套法兰(7)靠近所述缸盖(1)的一侧以及所述排气管(5)靠近所述衬套法兰(7)的一侧各形成有至少一个环形凹槽(10),所述环形凹槽(10)与所述环形凸起(9)对应。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温隔热衬套(6)活动插接于所述排气道(2)内。

10.一种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发动机排气结构。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的一种发动机排气结构及发动机,发动机排气结构包括:排气道,形成于发动机的缸盖上,所述排气道两端分别形成进气口和出气口;排气管,连接于所述缸盖上,与所述排气道连通;保温隔热衬套,安装于所述排气道内靠近所述出气口端。本申请的发动机排气结构可以减少排气温度的流失,提高后处理内的排气温度,提高后处理催化转化效率,且结构简单、成本低,降低了对发动机油耗的影响。

技术研发人员:王兰,祁同晖,李光辉,王斐,王晶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1008
技术公布日:2024/5/19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